中药学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22.00 KB
- 文档页数:11
01中药学基本概念与理论Chapter中药学定义及历史发展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的历史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与分类方法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分类方法中药配伍禁忌与用药原则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用药原则包括辨证用药、因人用药、因时用药、因地制宜等方面,强调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调节。
同时,还需注意中药的剂量、用法、煎服法等问题。
02常用中药材介绍及功效分析Chapter01020304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紫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01020304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补益类中药材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03常见方剂组成及临床应用举例Chapter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应用举例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风寒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01应用举例02功效03组成应用举例功效组成应用举例功效04针灸治疗原理及操作技巧讲解Chapter针灸基本概念和原理阐述针灸定义针灸原理针灸治疗作用常见穴位定位和针刺方法演示针刺方法演示常见穴位定位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步骤。
演示时应详细介绍针刺的角度、深度、手法等要点。
辅助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注意事项和禁忌说明注意事项针灸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如严格消毒、准确取穴、掌握刺激量等。
同时,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和评估。
禁忌症虽然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如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禁针、皮肤破损处禁针等。
异常情况处理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保证患者安全。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中药学的定义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学的特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特性。
近现代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
中药学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温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形成。
唐宋时期中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出现《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巨著。
先秦时期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秦汉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世。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学科。
中药资源学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及其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药剂学研究中药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020103040503中药药性包括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四气五味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中药的药性0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0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等。
0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
中药的分类方法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等表证。
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热证。
茯苓、薏苡仁、苍术等,具有祛湿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湿证。
030201各类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作用,用于治疗虚证。
补益药陈皮、枳实、木香等,具有疏理气机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