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识别、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5
一、预案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为提高我院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急性胸痛的识别、诊断和处理能力。
2. 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降低死亡率。
3. 建立健全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预案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急性胸痛救治小组,由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2. 识别与评估(1)医护人员应具备对急性胸痛的识别能力,如持续胸痛、压迫感、紧缩感、放射痛等。
(2)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心电图等,初步判断病因。
3. 应急处理(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启动胸痛应急预案,通知相关科室。
(3)急诊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
(4)根据诊断结果,立即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吸氧、止痛、抗凝、溶栓等。
4. 院内转运(1)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安排转运至心内科或导管室。
(2)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确保安全。
5. 术后监测与随访(1)患者术后需进行密切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心肌酶等。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6. 人员培训(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性胸痛相关知识培训。
(2)加强医护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预案实施与监督1. 急性胸痛救治小组负责本预案的实施与监督。
2. 定期对预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对违反预案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五、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变化,应及时修订。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旨在提高我院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急性胸痛的诊断和处理急性胸痛是急诊内科的高发疾病,从病因上来说,在急诊门诊有50%患者为心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不稳定心绞痛、肺栓塞以及心力衰竭等。
门诊也会出现稳定心绞痛、肺部疾病、肌肉骨骼疾病、消化道病变以及精神疾病等。
另外,其他疾病还包括自发性气胸、大叶性肺炎、带状孢疹、胸膜炎、急性心包炎以及胃食管返流性疾病。
胸痛是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原因复杂,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病情程度轻重不一,以急性胸痛、胸部不适为主,因此早期识别胸痛,找出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胸痛的诊断思路常规包括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CT等)以及危险性评估等。
图胸痛诊断胸痛问诊要点包括以下几点:1、疼痛部位、放射痛?2、疼痛性质;3、诱发疼痛的因素;4、疼痛时限;5、疼痛缓解因素;6、疼痛伴随症状。
发病年龄根据临床经验,青少年发病多见于流行性胸痛,心肌炎。
青壮年发病则多见于胸膜炎,肺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等。
中老年发病更多见于冠心病,肺癌,主动脉夹层,胸膜间皮瘤等。
疼痛的性质接诊胸痛患者,判断是持续性痛、阵发性发作性疼痛、刀割样、针刺样剧痛、胀痛、闷痛、酸痛还是压榨样疼痛都非常的重要。
疼痛发生的部位►疼痛的发生部位是心前区疼痛,可能是心绞痛、急性心梗、心包炎、心肌炎、夹层主动脉瘤。
►胸骨后疼痛可能是心绞痛、急性心梗、心包炎、心肌炎、食管疾病、丛隔疾病等。
一侧的胸►痛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癌、气胸、膈下脓肿。
►后背痛可能是脊柱疾病、夹层动脉瘤、胆囊炎。
►放射痛可能是心绞痛、急性心梗、夹层动脉瘤。
发病缓急胸痛骤然起病常常可能是夹层动脉瘤、气胸、胸外伤等;突然起病见于急性心梗、急性肺梗死、食管破裂;慢性起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肺癌等。
疼痛的时限瞬间或15秒之内见于肌肉骨骼神经疼痛、食管裂孔疝、功能性疼痛;2分至10分见于心绞痛;10分至半个小时见于不稳定心绞痛;半个小时或持续数小时见于急性心梗、心包炎、主动脉夹层、带状疱疹、肌骨骼痛等。
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和处理胸痛的定义胸痛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在胸部或胸壁感到的不适、疼痛或压迫感,通常是由心脏或肺部疾病引起的。
胸痛可以是轻微的,也可以是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
胸痛的原因胸痛可以被归类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种。
心源性胸痛心源性胸痛指的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如下:1.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而导致的胸痛;2.心肌炎:由于心肌炎症引起的胸痛;3.心包炎:由于心包炎症引起的胸痛;4.主动脉夹层:由于主动脉壁发生皮膜裂解形成假腔,血液进入假腔造成主动脉夹层而导致的胸痛。
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指的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胸痛,如下:1.肺炎:因为肺炎引起的肺部感染、炎症、肿胀等原因导致的胸痛;2.肺栓塞:因为肺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阻塞、肺组织缺氧、心肺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胸痛;3.肺癌:因为肺癌生长压迫周围器官、肺血运不畅等原因引起的胸痛;4.食管炎:由于食管炎症引起的胸骨后疼痛;5.胃食管反流:由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骨后灼热感或疼痛。
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当病人出现急性胸痛时,需要进行以下步骤进行鉴别诊断和处理:1.患者护理:保持患者安静,调整姿势,让患者坐立呼吸,放松肩颈和躯干;2.心电图: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症状;3.血液检查: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发现心肌梗死和其他疾病的征兆;4.图像学检查:可以使用超声、CT、MRI等图像学检查方法,以确定是否存在心包、肺、食管、胃等病变;5.冠状动脉造影:在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诊冠心病;6.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问题进行及时、恰当的药物治疗;7.手术治疗:在疾病进展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胸痛的处理要点1.监控并记录持续时间、类型、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与运动有无关联等症状;2.给予吸氧以改善组织氧吸收;3.肺功能支持;4.静脉输注硝酸甘油以减轻心肌负荷;5.使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改善心脏病问题;6.根据病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和处理需要进行多重检查和治疗。
急性胸痛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急性胸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常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胸痛可能是心源性、非心源性或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在临床上,急性胸痛最重要的目标是排除患者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
本文将介绍急性胸痛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1.诊断1.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胸痛的类型。
心源性胸痛常表现为剧烈、持续性或不易缓解的疼痛,并伴有胸闷、气急、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非心源性胸痛可能与肌肉、胸膜、消化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关。
1.2心电图(ECG):ECG是评估急性胸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于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立即进行ECG检查,以尽早筛查出ST段抬高或压低、T波改变、QRS波群变化等异常。
如果发现新近出现的ST段抬高,应怀疑心肌梗死。
1.3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肌酸激酶、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等)和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
正常情况下,这些指标通常低于检测限。
1.4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发现心肌运动异常、心包积液等情况。
1.5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最准确的评估冠心病的方法,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或阻塞。
2.治疗策略2.1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休息、镇痛、卧床、氧气给予和降低心脏负荷等措施,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心脏供血。
2.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对于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立即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肌苷酸酶类药物,以减轻心肌缺血。
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可考虑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ACE抑制剂等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
对于高危患者,应考虑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
2.3非心源性胸痛的治疗:根据病因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痛,可以给予抗酸药物和抗胃酸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