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教案(郑学明)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并背诵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优越性,构建完善写出本课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灵活运用本科教学原理和体系去解析当前时政题目。
能力目标(2)联系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举例讨论讲授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拥护我国的政治制度,学习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和宗教政策课前准备完成学案,提前预习,并背诵基础知识点。
学习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社公服: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工作作风意义工作方法服务的政府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意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行政监督体系含义政府的权威体现来源树立考点梳理:(课前预习)考点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注意:经济建设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经济领域中的服务,后者强调的是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医保水平、健全社保体系、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
辨析: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
判断正误:中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行使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能。
()考点2: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另一方面:。
我们的政府是的政府。
考点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宗旨:。
基本原则(政府的责任):。
具体要求:⑴⑵⑶注意:宗旨与原则的表述是不同的,不要混淆。
考点4: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意义:是、的基本要求。
“4个有利于”:⑴⑵⑶⑷要求:行政、行政、正当、、、权责统一。
考点5: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求)⑴⑵⑶⑷考点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⑴是、的必要保证。
“4个只有…才能…”①②③④⑵是的基本要求。
考点7:我国行政监督体系、、、、、考点8: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⑴含义:⑵体现:①的政府;②的政府③的政府;④⑶根本标志:考点9: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⑴来源:⑵树立:是通过,,等树立起来的。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详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师导语,本单元的主题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民政府为人民,政治生活第二单元详细教案及教学反思。
那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主题,政府和人民,大家想想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应该如何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呢?(请同学回答)教师过渡,很好,作为公民应先了解政府,才能更好的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从而碰到问题了寻求政府的帮助,最后对政府的行使权力需要监督。
而本单元就呈现给大家的就是让我们了解政府,遇到问题了知道怎么样去求助政府,并且知道怎么样去监督政府。
三个模块。
我们一个一个看,首先第一个我们要先去了解政府。
才能去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
了解政府,概括为5点,政府的性质。
请同学回答一下,政府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国家性质决定,那么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很好,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承担的职权,我们也称之为政府的职能。
请同学回忆一下政府的职能包括几点。
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四方面。
请同学能否举下事例政府在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包括四小点,经济调节,制定货币财政政策。
市场监管,对市场活动的行为进行限制控制或者直接干预,从而来维护市场秩序。
比如工商部门市场上的伪劣产品。
社会管理,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法规,依法管理社会政治,从而调节收入分配。
公共服务,提供的经济上的公共服务,总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只能。
主要是宣传理论精神。
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
比如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举办08年奥运会。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我们了解政府的职能先恰恰体现了政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请同学回忆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三点,首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这里要注意工作态度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起来,然后和行动上相一致。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往往体现在政府的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的从人民的出发点行使权力这跟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对立。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政府的权威的内涵;政府权威的根本决定因素;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决定标志。
理解:政府权威的体现以及政府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运用:列举实例说明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行使权力的不同结果。
二、能力目标
了解政府应如何努力树立自己的权威,能够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真正认识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无可比拟的权威,从而增强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高,合作意识浓,表现欲强,对身边的人与事已经具有一定的调查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政府权威的来源;政府应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难点:结合法门镇实际,写一份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关于树立政府权威的建议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导入设计
学生甲配乐朗诵宋朝诗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语调无奈,情绪悲愤)。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一、探究目标l·通过学习探究明确政府的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通过学习探究理解政府如何行政才能树立政府的权威。
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二、学习探究重点1·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
2·政府权威的具体体现。
三、学习探究难点:政府权威的树立。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政府权威的含义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二、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三、政府权威具体体现(1)依法行政的政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4)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素养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行使权力的不同结果1、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无形的影响力)。
2、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
3、履行职责的效果。
4、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探究设疑P49:根据上述观点,结合下列材料,比较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行使权力的不问结果。
探究提示: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看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政府有无权威,行使权力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教材介绍的事例中,某县阳仙区政府和某市上一届政府,脱离实际,"拍脑袋"盲目决策,损害了群众利益,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抵制,是无权威的政府。
其行政结果必然是第一,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第一课时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课标要求】2、5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展示考点】(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2)我国政府的作用(3)我国政府的宗旨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明确我国政府四个方面的职能和政府的作用;知道政府职能的有限性;理解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了解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
能力目标: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分析、评价身边政府部门的行为;用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分析、评价典型案例中的政府表现;分析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和认识问题,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等四方面认识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既看到我国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看到我国政府是有限的政府,不是全能政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政府面对困难和挫折所作出的果断决策、体验政府对人民所做出的承诺,相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体会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做出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
【教材分析】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政府履行职能的程度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了解政府的职能,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工作。
本课有引言和两框组成。
引言观点表明我国政府是一个能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有权威的政府。
第一框讲述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服务,说明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本框共三目,第一目“危难中见公仆本色”是本框的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引出下两目的内容;第二目和第三目分别讲述政府的职能和感受便民利民的政府。
第二框主要讲述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通过对政府工作原则的阐述,进一步说明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教案全册精品第一章:公民与政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民与政治的关系,认识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理解公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公民素养。
1.2 教学内容公民与政治的定义及关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我国的政治制度公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公民素养1.3 教学重点公民与政治的关系公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公民素养1.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1.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民与政治的关系,我国的政治制度等基本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政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让学生认识到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2 教学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意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方法2.3 教学重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意义2.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2.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第三章:公民的参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让学生认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养。
3.2 教学内容我国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公民参与的意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养的方法3.3 教学重点我国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公民参与的意义3.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养3.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个“综合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政府权威的含义、政府权威的来源、决定因素、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及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等问题的探究,从而明白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使学生关注政府的权威,懂得树立和维护政府的权威,关注政府的权威的意义,达到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政治素养和能力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政府的权威的含义、政府的权威的决定因素和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
(2)理解政府权威的体现以及政府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政府权威的来源,并结合实际提出树立政府权威的建议。
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积极的政治参与,树立现代的公民意识,提高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认识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提高学生对于我国政府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自觉维护政府的权威。
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政府权威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政府权威的是如何树立的。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教学情境(多媒体播放视频)《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和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说一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结合问题做好记录,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表达观点。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有威信的政府,当人民有难时,政府和人民始终走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来认真学习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与我们的政府一起齐心合力,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教师活动:通过课前自主预学,同学们懂得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不理解,存在哪些疑惑?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知识?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展示本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政府的权威的含义、政府的权威的决定因素和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郑学明高霞李尚玉孙立秋王国耀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政府权威的内涵;
(2)政府权威的根本决定因素;
(3)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
2.理解:
(1)政府权威的体现;
(2)政府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3.运用:列举实例说明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行使权力的不同结果。
(二)能力目标:
了解政府应如何努力树立自己的权威,能够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真正认识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无可比拟的权威,从而增强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二.新课导入
三.思维点拨
四.知识构建
五.资源开发
六.三维评价◎经典训练
(一)单项选择
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
A.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B.人民被迫服从的影响力
C.人们必须服从的权力 D.行政管理的态度、能力和水平
2.区别有权威和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是
A.政府是否依法行政
B.政府是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C.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D.政府是否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操守,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表现在
A.它保障了政府权威的形成
B.它树立起了高效、廉洁和负责任政府的形象
C.它促使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趋向协调和谐
D.它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4.政府行使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维护和提升政府的权威
B.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C.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D.人民的根本利益
5.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_____决定的
A.执政能力和水平
B.执政的效果
C.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
D.国家性质
(二)不定项选择
某市是一个具有1500多年的古城,有发展旅游经济的良好条件,但当地政府不从实际出发,只是热衷于搞虚假的“形象工程”,结果财政收不抵支,拖欠教师和公务员工资7000多万。
政府要美化环境、绿化街道,号召了多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也没种活几棵树。
政府要召开会议,通知9点到会,不允许迟到,但10点钟人还没有到齐。
回答6—8题。
6.政府热衷于搞虚假的“形象工程”
A.违背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提升了本市的城市形象
C.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D.科学地行使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7.虚假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说明
A.公民可以对政府提出批评和建议
B.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C.政府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政府行使权力时要承担责任
8.政府的权威是通过______树立起来的。
A.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 B.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
C.履行职责的效果 D.法律赋予的权力
(三)分析说明
9.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中这样表述:“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
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带着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经济学”。
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
目前中国已有28个省份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上半年中国农民农业税人均不足1元,同比下降87.2%。
农民的“包袱”轻了,多年来收入徘徊不前的状况得以改变。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中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
根据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
(1)政府的权威是由什么决定的?
(2)为什么说我国的人民政府是一个有权威的政府?
(四)自主探究
10. 10年前,海虞镇上的许多人办起了服装、印染企业,并将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到流
经镇中心的耿泾塘。
当时河水的颜色由于污染而发黑、发红、发绿,并散发出臭味,沿河居民常年不敢开窗,海虞镇的居民对当地企业的污染问题反映强烈。
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海虞镇的干部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最终认识到,只有环境搞好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才会持久。
为此,海虞镇采取了解决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
从2001年3月开始,海虞镇先后投资修建七家污水处理厂,全镇的生产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都通过管道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处理,并达标排放。
2004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海虞人说,只有善待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优美的双赢目标。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污染问题的起因以及政府的治污措施、结果与政府权威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
3.C
4.D
5.D
(二)不定项选择
6.A
7.BCD
8.ABC
(三)分析说明
9.(1)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①我国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我国政府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
③我国政府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所向拥护,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④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自主探究
10.提示: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但必须要求学生从起因、措施--即解决过程、结果三方面来说明对政府权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