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传统表演艺术(日语)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17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摘要]艺伎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艺伎集中了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成为了一种艳丽而又神秘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艺伎传统文化和服表演男权一、日本艺伎起源艺伎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当时声色业昌盛,妓馆从民间招收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女子经过训练后成为击鼓女郎,渐渐地发展成专门的妓种。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见习阶段称“舞妓”。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伎在日语中,“妓”指的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日语中的“伎”原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为了避讳这样的误解,我们用“艺伎”来代替“艺妓”。
二、艺伎的培养古时,十来岁的女孩子进入艺伎馆后先要在艺伎馆做女佣,服侍艺伎,同时开始学习艺伎艺术。
其中包括日本传统的三味线、击鼓、舞蹈、谣曲、茶道、花道、书道,以及鞠躬、斟酒等礼仪。
1十二三岁时,学艺的女孩成为艺伎学徒,可以进入茶屋为客人表演。
成为艺伎学徒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首先要认一个正式的艺伎为姐姐,姐姐既要教导她艺伎圈内待人接物的方法,同时还要为她介绍茶馆、客人。
在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敬酒仪式,艺伎向姐姐、妈妈和老师敬酒,表示正式进入艺伎业。
同时以艺伎馆的名称为姓,在姐姐的艺名中取一、二字组成艺名。
艺伎学徒首先要拜访茶馆,客人不能直接去艺伎馆,而要通过茶馆召请艺伎。
2到十六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五年。
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
艺伎生涯一般到三十岁完结,在三十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伎之陪衬。
现在,由于法律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三、艺伎的住所艺伎聚居在叫做“廓”的特定区域,也叫做“花街”。
她们平时生活在艺伎馆(日语称作“置屋”或“屋形”),所有日常琐事都有人料理,除了酒宴歌舞,她们几乎与世隔绝,把自己的生活深深地隐藏起来。
⽇本传统戏曲⽂化---歌舞伎⽇本的歌舞伎是其传统戏曲⽂化之⼀,起源于战国时代,其创始⼈就是出云⼤社的巫⼥阿国。
出云阿国、千两狂死郎等与歌舞伎有关的游戏⼈物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印象。
到底什么是歌舞伎呢?歌舞伎是后来才起的雅号,在此之前,歌舞伎称为“倾倚”。
后来⽇本⼈借⽤了汉字,将这种艺术正式命名为“歌舞伎”。
“歌舞伎”⼀词包含了三种意思,分别是歌艺、舞技和表演的技能。
这是对歌舞伎演员的基本要求。
说来奇怪,歌舞伎的发明者是⼀位美⼥,歌舞伎的始祖出云阿国⼩姐当年还反串过男性⾓⾊。
可是到了后来,歌舞伎的演员却变成清⼀⾊的男⼦汉,剧中的男觉⼥觉统统由男性来演出。
这是歌舞伎发展史上的⼀怪也。
歌舞伎主要演员的脸通常会涂得⽩⽩的,看上去⼗分滑稽、有趣。
据说⽇本语中⽤汉字“⾯⽩”来表⽰“有趣”就是来源于此。
第⼀次在⽇本观看歌舞伎演出是在东京,那是⼀部名叫《夏祭浪花鑑》歌舞伎剧。
主演的歌舞伎演员是当今⽇本歌舞伎界⼤名⿍⿍的“⼤⽼官”(借⽤粤剧的称呼)中村勘三郎。
《夏祭浪花鑑》是⼀部传统的歌舞伎剧⽬,讲述了江户时代⼀个杀害了⾃⼰义⽗的⼈,在逃脱捕快追捕的过程,打⽃丰富,剧情引⼈⼊胜。
歌舞伎剧的表现形式类似于我们的粤剧,观众⼀般是⽇本的中⽼年⼈和像我这样的外国⼈。
前者是真正的歌舞伎发烧友,后者则是为了开眼界⽽来的外国⼈。
夏祭浪花鑑的剧情正好弥补了歌舞伎剧⼜唱⼜跳舞的沉闷,打⽃的场⾯在歌舞伎剧中算是⾮常丰富的了。
可是演员的“打”戏却跟粤剧差不多,中看不中⽤,花拳绣腿的多,⼀拳还没有打到对⼿就会有“啪”⼀声的配⾳,然后在拳头距离⽬标还有⼏厘⽶时就会停住,对⼿则会表现出中拳后的痛苦被击倒。
其他的剑⽃和枪⽃(剧中是拿两块牌⼦代替长枪)也是差不多,武打场⾯不算精彩,我倒是觉得很滑稽,可以当喜剧⼀看。
这⾥还有⼀⼩段插曲,原来⽇本⼈也有醒狮的习惯,只是他们的“狮⼦”跟中国的不⼀样。
⽇本的醒狮不及中国的华丽,尤其是狮头部分更为粗糙,⼀个圆圆的狮头(拜托,怎么看也不像是狮⼦,不信你⾃⼰看看下⾯的插图),眼睛和嘴巴有点那种万圣节的南⽠头的感觉,醒狮由两个⼈躲在狮⾝⾥操控。
●歌舞伎“歌舞伎”(かぶき)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与“能”(のう)、“文乐”(ぶんらく,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国剧,也是以音乐作为重要因素之一的综合艺术代表例子。
“歌舞伎”是后世的音译字,应该是沿袭了当时的“倾く”(かたぶく)的日常用语。
后来人们为这种舞蹈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故名思义,歌舞伎舞是和传统的能的舞蹈大不相同的新风俗舞。
8EP&ixZ-此资料来源于:和*风*日*语 # 9[Qda?歌舞伎舞最初起源于岛根县出云神社的女巫阿国,为劝募修复神殿的经费到各地巡回演出募款,她从中世纪后半产生于各地的风流踊中创新歌舞伎踊,来到京都表演了一种叫做“念佛舞”的艺能,广受好评。
传说她身着深红色男装,其它舞者亦穿风格奇异显眼的华美服装,一边跳舞,内心一边念着短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眼光挂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这样就有了念佛舞的说法。
总称这些和歌舞伎踊变得当时在寺庙和神社中常举行酬神祭,阿国也以此名目开始表演歌舞伎舞,后来还借用“能”的舞台,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而大受欢迎。
宽永六年,幕府以伤风败俗为由,下令禁止了游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艺术。
女歌舞伎被禁后,代之而起的是“若众歌舞伎”,这些将刘海梳起的美少年们所表演的舞蹈和狂言艺能,在女歌舞伎的全盛时期就已经存在,但直到当时才展露头角。
若众歌舞伎主要都是美少年,他们以表演舞蹈和惊险的杂技为主,但也兼有男同性恋卖淫,所以承应六年,以和女歌舞伎相同的理由遭禁止。
后来以接受了剪掉若众的象征刘海,以及不跳煽情舞蹈而以对白代替等两项条件,于次年才被允许继续上演,此后则被称为“野郎歌舞伎”。
0]X\Ou2B此资料来源于:和*风*日*语 I%4rL5s|元禄时代(1688-1704)歌舞伎则转以写实性为中心。
此时,在都市商人阶层经济成长及财富累积的背景下,各式庶民文化蓬勃发展。
俳优的名词解释俳优是日本传统艺能中表演娱乐的专业演员,主要从事落语、漫才、音曲、舞踊等形式的演艺活动,并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观众。
虽然俳优这个词在日本传统文化中非常常见,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对于俳优的定义和身份还不太清楚。
本文旨在解释和探讨俳优的概念和特点。
俳优一词源于日语,意为“职业演员”,主要指表演娱乐节目的专业艺人。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俳优是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的重要人物。
俳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当时人们为了享受娱乐,经常参加一些由俳优主持的演出活动。
俳优们会以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来让观众开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落语。
落语是一种独特的口头表演艺术,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了俳优最为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落语艺术是通过讲故事和演绎角色来娱乐观众,通常由一个单独的演员进行。
俳优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和声音、灵活的肢体动作等手法,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引发笑声和掌声。
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使得俳优在日本社会中成为了备受尊崇和喜爱的职业。
同时,俳优的表演形式远不止于落语。
他们还会参与各种演出,如漫才(manzai)、音曲(ongaku)和舞踊(buyou)等。
在漫才中,两个演员会进行对话,通过幽默的对白和滑稽的动作来制造笑料。
音曲则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俳优会演奏乐器、唱歌或者配乐,与其他艺人一起展示各种风格的音乐。
而舞踊则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包括传统的日本民族舞踊和现代的舞台舞蹈。
俳优作为专业演员,他们的训练和技巧非常严谨。
许多俳优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培训,他们会学习语言表达、身体控制、音乐演奏等多方面的技能。
此外,俳优还需要培养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创造力,以便在演出中能够吸引观众并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现代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但俳优仍然在日本文化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通过传统艺能的表演方式,承载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1. 介绍akane banashi(茜谈)是日本传统的落语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江户时代,是一种通过口头讲述故事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通常由一名单独的落语演员在舞台上以简单的道具和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和笑声。
在日本文化中,akane banashi被视为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表演形式,它体现了日本人对幽默、智慧和艺术的追求。
2. 落语的特点落语通常由一个演员以独白的形式来表演,他会使用各种语言和身体动作来讲述故事情节。
比起舞台剧或电影,落语更加注重演员的表现力和声音的运用。
演员要通过声音和表情来勾勒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因此他们的表演技巧要求非常高。
3. akane banashi的内涵akane banashi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幽默和讽刺为主题,它旨在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反映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
这些故事往往寓意深刻,让人深思。
在当代社会,akane banashi也被视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的内涵和风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但其根本的表演形式和价值观念却一直保持着连续性。
4. akane banashi的传承与发展自江户时代起,落语就一直扮演着日本文化传统的角色,它在日本社会中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落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虽然落语在现代时代有着越来越少的表演者和观众,但是它仍然受到一些人的热爱和推崇。
一些传统的落语家和现代的年轻落语演员努力推动着落语的发展,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5. akane banashi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当代社会中,akane banashi依旧具有着重要的传统意义,它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幽默的故事来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思索。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akane banashi正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而受到新的关注。
6. 结语在今天,茜谈(akane banashi)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依然被人们敬仰,其内涵和价值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珍贵。
日本传统艺能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
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
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渊源】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
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
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
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日本表演艺术形式
日本表演艺术形式:音乐、绘画、木工、插花
1、音乐。
筝三味线尺八三种组成合奏为三曲合奏
中棹三味线太棹三味线长呗三味线龙笛太鼓缔太鼓多用于歌舞伎
太棹三味线独奏多用于地呗曲目
民谣三味线独奏形式多为俗曲
太棹三味线小鼓太鼓龙笛多为三番叟演出用
筚篥龙笛太鼓楽琵琶羯鼓雅楽演奏所用
2、绘画,有浮世绘。
浮世绘是版画类别在明治维新前多是春画,比较粗糙,但是色彩美丽、明确。
3、木工,有漆器。
纯木质木本色的小家具,寄木工艺,莳絵。
4、插花,多为婚后妇女所传承。
第21課王さんは歌舞伎の本を読んだことがあります単 語:劇場 古典芸能 外国 公演する 授業 芝居 内容 感想 歌舞伎:是日本舞蹈、音乐混合的传统剧目。
能(能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歌舞剧,具有贵族性、超世俗性。
狂 言:是日本一种古典滑稽剧,具有大众性、通俗性,生动活泼,逗人发笑。
文法について説明する一、 動詞連用形 + たことが(は、も)ある/ 曾经-----过。
曾经干过------。
(五段音便) + たことが(は、も)ない/ 不曾-----过。
没干过-----。
表示过去的经验。
用于表述曾经经历或未经历过某事。
这个句型的关键在于前接动词的过去式。
わたしは富士山に登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
田中さんは張ちょう家か界かいへ旅行に行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
わたしはこの小説を読んだこともあります。
これまでに見たことも、聞いたこともない。
二、 動詞連用形 + たあとで / ------之后。
------以后。
(五段音便)表示某一行为、事情结束以后,又发生另外的事情。
用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
映画を見たあとで、レストランで食事をしました。
夏休みになったあとで、旅行に行く予よ定ていです。
授業が終わったあとで、ピンポンをします。
食事のあとで、キャンバスを散歩します。
三、 動詞連用形 + たほうがいいです / 最好是-----。
还是-----为好。
(五段音便)体 言+の + ほうがいいです / 、、 、、動詞連体形 + 、、用于比较两种事物,从中选择一种较好的、有利的。
一般用于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劝告或建议。
明日は旅行に行きますから、早く起きたほうがいいです。
学校に届けを出したほうがいいです。
(王さんと張さんとどちらが行きますか。
)王さんのほうがいいです 教室で煙草を吸わないほうがいいです。
図書館で大きな声で話さないほうがいいです。
四、 動詞連用形 + ましょう / --------吧。
一般用于说话人表现意想、劝诱或推测。
日本伝統文化能乐:平安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にかけて能はずっと猿乐(さるがく)”、“申乐(さるごう)といいます。
明治時代は能といいます。
1603年能は宫廷音楽になりました.民間で出演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あの時の人は能の台本を読むことを文化修養にしました。
能乐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都要按照严格的规矩进行。
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分别是五种不同类型的能,按照这五出能的主角的类型划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种。
演出的顺序是第一场称作“胁能”,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第三场称为“三番目”,第四场称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称为“尾能”或者“切能”,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五番立”。
在这五出能之间,还要插演四出狂言。
●能乐舞台的规格在江户时代中期才固定下来的,以江户城本丸的舞台为基准。
至于能乐发展的初期则无所谓舞台,能乐的演员曾在门板上表演过,也曾在草草搭建的草棚中表演过。
而成熟时期的舞台则借鉴了“田乐”的舞台形式。
“田乐”的舞台两边各有一个走廊,形成一个“V”字形,能乐则只保留了左边的走廊。
●能乐的舞台构成,由正台、桥廊、后座、地谣座组成,正台是主要表演场地,桥廊是既作表演场地又起到连接镜间和正台的作用。
后座和地谣座是为演出服务的场所。
能乐的演出,一般只有两三个演员,除仕手(主角)和脇(配角)外,有时还会有一两人物,但基本上没多少戏。
所有演员都是男性,如扮演女角则戴假面。
仕手方(してかた)能表演的主角,日语称做“仕手”,是整个表演的中心,一场能只能有一个主角。
仕手方除了主角外,还有一些辅助人员:连(副主角),主要是作为主角的同伴出场于某些重要的场合,在某些剧目里甚至和主演有同样的份量。
後见(辅佐),在演绎能时坐在舞台后方,以应付舞台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并负责整理仕手的装束,操纵道具等。
作用十分重要,与仕手同格,甚至常由实力比仕手更上位的人担任。
地谣(伴唱),通过合唱,描写情景,表现人物心情。
【歌舞伎】日本传统表演艺术の观赏指南歌舞伎,对于喜欢日本文化的你来说相信不会陌生。
这是一种日式的音乐剧,由歌:悦耳的台词和演奏、舞:华丽的舞蹈、伎:一定形式的表演风格和技艺,三者组成。
如今,正宗的歌舞伎舞台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规则。
因此这里也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
歌舞伎的来源是源自一位名叫“阿国”的出云巫女,她在京都河滩表演的舞蹈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自此歌舞伎便诞生了。
在歌舞伎中,演员被称为“立役”,全部由男性担任,而被称为“女形”的女性角色也是由男性出演。
现在的歌舞伎舞台形式沿用了鼎盛时期的江户时代风格,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服装、化妆和台词也继承了当时的传统。
对于歌舞伎,有些常识是你所需要了解的。
—隈取歌舞伎的舞台不适用聚光灯,而使用明亮且平面的灯光照明。
色彩艳丽的舞台美术、华丽的服饰以及“隈取”这种歌舞伎独特的脸谱,都让舞台气氛更加火热。
歌舞伎的另一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其中“型”和“见得”表演形式十分夸张。
所谓的“见得”便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突然静止,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慢动作演绎的杀阵(格斗)场面更是加深了该场景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另外,更有全身包裹黑色服装的“黑衣人”,他们是舞台上独特的一种助手,对他们“视而不见”则是歌舞伎舞台上的规则。
—歌舞伎—歌舞伎的剧目以江户时代以前的历史为题材,也有反映江户时代的风俗和流行。
在三味线和太鼓等现场演奏下,华丽绝赞的“歌舞伎舞蹈”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尤其是表演女形的演员,他们的优美舞姿甚至令女性都自叹不如。
对于歌舞伎舞台来说,花道是不可少的。
所谓“花道”是指舞台左侧贯穿观众席的直线通道,它就像是舞台的红毯,主角便会从这里登场。
位于东京东银座的歌舞伎座是日本唯一一座歌舞伎专用剧场。
每月都会更换剧目,几乎每天都能欣赏到歌舞伎。
当然,除了东京的歌舞伎座之外,在日本各大城市的剧场也会偶尔上演歌舞伎剧目。
当你来到日本时,不妨观赏一下日本的传统艺术,体验一下歌舞伎给你带来的艺术享受吧!。
表演类项目(国际篇)——日本能乐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
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
其实能乐是一个非常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
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能乐这一戏剧形式于公元14—15世纪在日本得到发展,发展到室町幕府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它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
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
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今昔物语》、《平家物语》、《曾我物语》、《义经记》等,就中掇其半鳞片羽,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
能乐的一出戏有主角一人,称为“仕手”,戴面具着锦衣华服,有时带副主角“连”(为主角配戏者)上场。
主要配角一人,称为“胁”,有时带副配角“胁连”(为配角配戏者)上场。
另外还有一些陪衬的角色,如小生(又称为“子方”,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龙套”,但和“龙套”不同的是,日本的“龙套”允许有台词)。
这些角色一般不会全部上场,象出场人数比较多的能剧《安宅》共有十四名演员上场,也只)、随从(又称为“立众”,有五种类型的角色。
一般的戏中,只有二到三个演员表演。
所有的能乐演员都是男的,如扮演女性就戴假面。
此外,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并使剧情顺理成章的过渡,把戏引向高潮。
他们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被称之为“狂言”,又因其出现在前后场的关节上,所以称为“间狂言”,它是以后能狂言的前身,但能狂言形成之后,这种“间狂言”也并没有废除,依然起到过渡剧情的作用,与在两番能剧中上演的狂言是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