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
- 格式:ppt
- 大小:9.20 MB
- 文档页数:35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点:地球仪和经纬网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
地球仪可以方便的我们学习地球的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并且能够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状况、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地轴:在地球仪上,人们假想的穿过地球中心的,地球旋转的轴叫做地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两极。
北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南极与北极星位置相反。
南北极分别代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
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
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
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
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纬线经线形状特征与地轴横向,环绕着地球一周的圆圈相连接南北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命令方向东西南北长度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久(4万千米),赤道向两极递增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等长度数起点线赤道(厄瓜多尔基多市)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度数的划分以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以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代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半球划分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割为南北半球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特定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20°w160°e、180°经线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的变化规律:以赤道为分界线,越紧邻两极的地方,纬度越大,相对应当的就是,紧邻北极就是北纬(n),紧邻南极的就是南纬(s)2.经度的变化规律:以本初子午线(0°)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无论向西向东,都以180°为终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以及经纬网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的认识。
他们对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学会使用经纬网阅读地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2.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地球仪的制作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教具,以及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和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3.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和操作。
4.经纬网:介绍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经纬网阅读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