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内在过程的学科,而大众传媒媒体是广泛传播信息和观点的平台。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机制。
一、心理学对大众传媒媒体的塑造与影响1. 感知与欲望的操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媒体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感,操控着人们的感知和欲望。
例如,广告中的明星代言和夸张的宣传手法会影响观众的购买决策,使人们追求所谓的“美好生活”。
2. 模仿与认同的形成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大众传媒媒体中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会引导观众形成认同感,并模仿其中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3. 看待社会问题的调节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和解读,会影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媒体对待犯罪、灾难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报道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反应。
二、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学的塑造与影响1. 心理健康观念的传播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传播心理学的知识,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指导。
媒体可以向公众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2. 偏见与刻板印象的强化大众传媒媒体在处理某些社会群体的报道中,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这种报道方式会影响公众对这些群体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对这些群体产生误解和歧视。
3. 心理问题的曝光与关注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问题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解决方案的出现。
三、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相互作用的机制1. 身份认同与信息选择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
大众传媒媒体会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并传播与其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态度。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大众传媒作为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社会认知和认同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传媒的表现中,性别刻板印象往往被过度夸大和强化,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定位和评判。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现象,分析其影响和解决途径。
首先,大众传媒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广告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壮、理性、成功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柔弱、感性、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电视剧和电影中,男性英雄主义和女性的依赖性常常被夸大,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不仅影响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认知,也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男性的过度强调成功和理性,容易导致男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愿表现出脆弱和情感,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沟通障碍;而对女性的弱化和依赖定位,则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使她们难以在社会和职场中获得公平对待和机会。
为改变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媒机构应加强自律,审慎选择和呈现性别形象,避免过度夸大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使传媒更加客观、公正地呈现男女形象。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男女平等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之,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逐步改变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传媒环境能够更加多元、包容,为每个个体提供公平的表达和展示空间。
关于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论述可能存在不正确的部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关于西方媒体的评论都是错误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需要注意的地方:
1. 绝对化论述:不正确的论述可能过于强调西方大众传媒是完全坏的或完全好的。
事实上,西方媒体有其优点和缺点,整体取决于其具体的情况和环境。
2. 过于简化:错误地认为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完全受政府或特定企业的控制。
尽管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但西方国家的媒体总体上以其独立性,多样性和言论自由为特点。
3. 仅关注负面内容:忽略了西方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艺术评论、政治见解等领域具有的积极作用,过分强调消极的方面,如揭示丑闻、炒作和社会焦虑。
4. 刻板印象:错误地将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都视为单一的集团。
事实上,它们涵盖了众多形式和风格,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网络媒体等。
这些媒体在观点、目的和客户群体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5. 只关注特定时期或事件:错过整体和更广泛的背景。
要评价西方国家大众传媒,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
因此,在论述西方国家大众传媒时,应注意避免以上误区,并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展现这一领域的多样性。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
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
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
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
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成见”(stereotype)这个概念,在国内被翻译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因为大众传播者不可能对这个世界所有事物进行完全一致的反映,因而对某个事物、人群报道时往往会选取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对于这一事物或人群的认识。
刻板印象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它既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也阻碍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问题却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1. 传统媒体时期的女性刻板印象在传统媒体时期,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决策能力等。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的地位被边缘化。
2.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刻板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女性形象在传媒中逐渐多样化。
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实际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例如,职场女性常被描绘为“女强人”、“职业女性”等类型化形象,家庭女性则常被视为缺乏职业发展的“家庭主妇”。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现状及影响(一)现状当前,尽管传媒中女性的形象日益多样化,但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例如,在一些广告中,女性仍被描绘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对象,强调她们的外貌和身体等表面特征,而非内在素质和才华。
此外,职场女性往往被视为“花瓶”,缺乏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影响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使她们难以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
其次,它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使她们在求职和晋升过程中遭受歧视和阻碍。
最后,它还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她们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四、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柔弱、依赖性强、以家庭为重等,这种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此外,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可能会采用刻板化的方式表现女性形象。
不同媒介对女性污名化形象分析[摘要] 自李普曼首次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始终是社会认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在社会中展现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媒介对女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
那么这种刻板印象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它产生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媒介;女性;刻板印象;污名化;1.引言在当下的社会中,大众传媒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体,无论是新闻、综艺还是其他的叙事性文本中,均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刻板印象多半都是做了等级化处理之后的一种“偏差行为”。
本文结合戈夫曼的“污名理论”和李普曼的“刻板印象”,试图阐述大众传媒不同媒介中对女性的污名化刻板印象,分析其污名化形象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呈现特征。
1.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内容的综述1.角色行为维度角色行为维度在各种研究和综述中常常出现,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角色的行为,人们会产生性别偏见。
比如,男性通常会被看做是一家之主,而女性往往是买菜、做饭、相夫教子的家庭女性、贤妻良母。
国外部分对性别偏见的研究定义了与男女性别相联系的特质,男性与女性相比更具有的特质如能力、力量和理性;相反,女性则是热情、温柔和感性,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1.职业维度关于职业维度考察普遍的结论是人们都存在职业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且男性的刻板化程度远远高于女性。
国外的研究用自由反应式的方法测量,证明了这种现象。
男性和女性面对不同的职业做出的选择不同,外人对男性和女性做出选择的期望也不同。
不同的性别对职业的期望也不同,例如男性往往是偏向做技术类、管理类工作,而女性更加偏向语言类、教育类工作。
1.外表维度外表会对人的印象形成和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往往会对不同类型的外表和形象产生不同的印象和评价倾向。
如果男性穿了女性的衣服,化着浓妆,展示一种阴柔的美,或者是女性穿着男性的衣服,露出一身肌肉,都会认为是不合适的。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女性传统角色被限制和歧视;另一方面,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也能够促进女性的发展与平等。
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传媒常常在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性别刻板印象。
传播的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刻板形象。
这些刻板的形象通常都是由男性视角决定的,并且对女性的价值、颜值和性别角色的要求非常苛刻。
例如,广告通常通过女性的身体表现出产品的吸引力。
这些广告强调女性的性感与美貌,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产品能够使他们更加性感。
然而,这同时也加强了女性要被视为性对象的范式,令女性的角色被生物标签和性别特征所划分。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呈现出女性应该具备柔弱、依赖、工作生活顺从等性格特点,很少突出女性的职业能力和智慧。
没错,女性在家庭中可能会负责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作岗位上女性不能够成为杰出的专业人才或企业家。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给女性进入特定行业和职位时带来了不利影响。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然而,自从现代女性运动开展以来,传媒也大大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为女性平等争取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自从伊丽莎白·卡迈克尔在1963年推出的《女性的神话》(The Feminine Mystique)呈现出来以来,相继出版的,《女人,一定要有工作》(The Female Eunuch)、《女权主义的第二个性》(The Second Sex)等著作与《MeToo》运动一样有影响力,传媒如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能够为这些运动呼喊口号,并通过报道和采访来推广女性权利的普及。
通过肖像、报道和紧跟社会问题的新闻,传媒也树立了更多向女性伸出手贤的形象。
例如,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开展了“让女孩学习”计划,旨在鼓励和激励女性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
她通过各种方式强调了女性对社会正义的贡献,传媒对这一活动的报道,亦是宣传和推广女性发展的力量之一。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引言如同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当代传媒也在不断地嬗变,尤其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方面。
女性在传媒中的形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无疑是因为女性在传媒中所呈现的形象对社会中女性的认同和性别平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进行思考。
第一部分: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1. 传统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多以传统角色定型为主,如家庭主妇、娇媚女郎、娱乐明星等。
这些形象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传统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局限在照顾家庭、美丽迷人、为男性提供娱乐等角色中。
传统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用来满足男性的视觉和情感需求,而忽略了女性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性格。
2. 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形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女性形象在传媒中开始发生嬗变。
新媒体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个人在传媒中的发声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在新媒体时代,女性形象呈现出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女性在传媒中可以展示出独立、聪明、坚强的形象,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和社会价值。
第二部分:嬗变的原因1.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在社会中普及,这也推动了当代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逐渐发展,女性在社会、工作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种觉醒使得传媒呈现女性的形象时,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性、能力和价值,这有利于将女性从传媒中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
2. 受众需求的变化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也受到受众需求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的受众对女性形象有着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加关注个体特点和内在能力,而非仅限于传统的外貌和娱乐价值。
传媒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在呈现女性形象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女性的形象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现实需求。
3. 女性参与传媒的增加女性在传媒行业的参与度逐渐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形象的嬗变。
名词解释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某个地区等的固定、片面、偏见的看法或观点。
刻板印象通常是由于缺乏深入了解、只凭个人经验或以偏概全的心理倾向而产生的,往往是无科学依据的。
刻板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人们常常将某个职业群体定义为“工作狂”、“懒散”或“贪婪”等,不顾这些职业群体内的个体存在差异,并且往往忽略背后的环境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
刻板印象还可以体现在对某个地区的看法上,例如将某个国家的人民刻画为“懒惰”、“冷漠”或“粗鲁”等,而忽略了这个地区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的形成常常源自媒体的渲染、社会经验以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
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往往通过选择特定的片段、事件或人物来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
社会经验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中所积累的观察和经验,有时候由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会导致对他人或群体产生刻板化的印象。
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也是导致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等社会化环境中,人们通过观察、模仿和传承来形成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
刻板印象的存在对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刻板印象的存在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困境。
当某个群体或个人被刻画为某种特定形象时,他们常常受到偏见和歧视,并且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其次,刻板印象也会局限个体自身的发展。
当个人承受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压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符合刻板印象的行为,而对自己真实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压抑和否定。
此外,刻板印象还会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导致社会的分化和融合困难,增加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个人和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化、开放性的观点和态度。
个人可以通过主动接触和了解不同群体的个体,以实际经验来修正和更新自己的刻板印象。
同时,社会应该推动公平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的观察能力,以减少刻板印象的形成。
媒体也应加强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制造和传播刻板印象。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媒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尤其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和传播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形象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以期为推动性别平等与公正的传播环境提供参考。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表现在传统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往往表现为:被动的、柔弱的、缺乏决断力等特质。
这些刻板印象通过广告、影视作品、杂志等多种传媒形式传播给广大受众,进而塑造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和期望。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的多元化发展,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开始发生嬗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在当代传媒中,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影视作品、广告等开始塑造出具有独立思想、勇敢追求梦想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形象。
同时,许多女性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价值追求,这种正能量成为了现代女性形象的一部分。
(二)性别平等的宣传力度增强近年来,性别平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当代传媒通过大量的宣传和报道,不断呼吁人们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
这种宣传力度增强了人们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为消除女性刻板印象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女性在传媒领域的地位提升随着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她们在传媒领域的参与度也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涉足传媒行业,成为媒体人、制片人等职业角色。
她们的参与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观点,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
四、消除女性刻板印象的策略建议为了消除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一)加强性别教育加强性别教育是消除女性刻板印象的关键。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性别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人们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营造一个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认知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在传媒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产生及原因女性刻板印象是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固定化、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描绘,使人们形成对女性的片面认知。
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定义为温柔、贤惠、依赖性强等形象,这种观念在传媒中得以延续并强化。
2. 媒体塑造的局限性:传媒在报道新闻、制作节目时,往往受到商业利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社会心理的投射:人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投射到媒体中,使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社会心理的反映。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表现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性别角色的固化:传媒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固定在家庭、情感等角色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2. 美丽标准的片面化:媒体过度强调女性的外貌美,使女性陷入“以貌取人”的困境。
3. 职业领域的局限:传媒中女性职业形象往往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如娱乐、时尚等,缺乏多元化。
四、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及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也在发生嬗变。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开始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出独立、自信、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开始关注女性权益、性别平等等问题,为消除女性刻板印象做出了积极努力。
然而,这种嬗变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媒体商业利益的驱使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五、解决策略为了消除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升媒体素养:提高传媒从业者的媒体素养,使其能够客观、全面地报道和塑造女性形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
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
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
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
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
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因此,国内媒介应提高自身监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做好和谐社会中舆论的引导者,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运作链条,以平等、理解、务实的态度来采写新闻,传播信息。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范例,如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让以王宝强、旭日阳刚组合这些原本身为农民工的人,登上了它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民工的积极向上的形象,极大的拨正了原本形成的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
而在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黄金档播出的《推拿》这部电视剧,更是大众传媒引导正确的观念消除大众对特殊群体中盲人的刻板印象的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典范。
这部《推拿》是根据毕飞宇所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拍而成。
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摒弃了传统习惯中对特殊群体“自上而下的悲悯与同情”,本着对盲人极大的尊重与理解,站在盲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世界,细微彻底地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而真实的生活,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
使得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大众中的刻板印象得到极大的改善。
要消除受众及媒介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媒介自身必须首先摒弃本身的偏见与错误观点,在平等地位、共同目的、相同认识的层面上进行对群体的正确接触,将自己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描绘为其真实而典型的形象以及对其价值观、抱负和普遍人性给予认可。
我们相信,如果一个媒体能真正的深入到弱势群体的核心中去,那么将会重新树立起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