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教案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科学第12课《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教案)引言: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能够供人类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因此,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将介绍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一、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作用;2.熟悉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3.培养学生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思考和认识。
1.你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吗?2.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说说你知道的例子。
3.自然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三、学习内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作用: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供人类利用的材料、能源和条件。
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包括水、土地、矿产、森林、空气、太阳能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能够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风能、水能、植物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存在数量有限且无法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稀有金属等。
(2)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指从动、植物中得到的资源,如木材、食物、药物等;非生物资源是指从地壳、空气、水中得到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空气资源等。
(3)能源资源和物质资源:能源资源是指能够产生能量的资源,如煤、天然气等;物质资源是指能够提供材料的资源,如水、土壤等。
四、实践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各自生活中使用过的自然资源,并总结出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哪些是生物资源,哪些是非生物资源。
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
五、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让学生担任起保护环境的使者。
1.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做?2.如何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3.如何保护森林资源,让森林更加繁荣?六、展示与总结:请学生将自己对保护自然资源的理解或做法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并互相学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相关史实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知晓资本主义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体现的罪恶性与血腥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主要涉及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和世界殖民体系产生的影响,不仅要讲清这两个问题,还要讲清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体现的特点,结合原因的分析,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残酷性、不平等性、世界性,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扩张性。
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这激发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为下一课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做好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课容量大、课时少,学生基础较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科学有效地教学,是高一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
另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知识欠缺。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完善相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鼓励拓展阅读,提升史料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史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列强在亚非拉的掠夺方式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美的邮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精美的邮票》。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以及设计邮票的基本要素,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邮票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掌握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能够独立设计一枚精美的邮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邮票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1. 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在邮票设计中的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邮票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邮票实物、邮票设计稿、邮票设计软件、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邮票设计稿纸、彩色铅笔、水粉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邮票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激发学生对邮票艺术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如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并分析其在邮票设计中的运用。
3. 欣赏分析:展示优秀邮票作品,引导学生从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设计一枚邮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邮票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邮票艺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对集邮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邮票的起源、种类、用途2. 邮票设计的基本要素: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3. 邮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4. 优秀邮票作品欣赏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独立设计一枚邮票,要求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方面具有个性和创意。
2. 搜集一枚自己喜欢的邮票,从图案、文字、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导语】《坐井观天》是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
这是⼀篇寓⾔故事,讲的是青蛙和⼩鸟争论天的⼤⼩,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光狭⼩,所见有限,还⾃以为是,是不对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坐井观天》课⽂原⽂ 青蛙坐在井⾥。
⼩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鸟:“你从哪⼉来呀?” ⼩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百多⾥,⼝渴了,下来找点⼉⽔喝。
” 青蛙说:“朋友,别说⼤话了!天不过井⼝那么⼤,还⽤飞那么远吗?” ⼩鸟说:“你弄错了。
天⽆边⽆际,⼤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 ⼩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
”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根据《庄⼦·秋⽔》改写。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2课《坐井观天》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字。
会⽤“⼀……就……”造句。
2、懂得故事内容。
3、学习全⾯看问题的思想⽅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字。
难点:弄懂为什么青蛙和⼩鸟对天的⼤⼩有不同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字卡⽚、幻灯或多媒体、⼩⿊板 2、青蛙与⼩鸟的头饰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朗读、理解课⽂ ⼀、学⽣瞬息万变读课⽂,读准字⾳,感知课⽂⼤意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都知道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观”是什么意思。
谁坐井观天。
2、再读读这个故事,同桌互相检查⽣字读⾳是否正确。
3、出⽰⽣字卡⽚,检查读⾳。
(1)从学⽣中选出⼀个“⼩⽼师”,负责正⾳。
(2)开⽕车读⽣字卡,谁的读⾳不准,由“⼩⽼师”纠正。
(注意“弄”的声母是“n”,“错”的声母是平⾆⾳)学⽣没准的字⾳教师指导。
⼆、读课⽂,理解青蛙和⼩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1、⾃⼰读课⽂,想⼀想,从课⽂中哪些地⽅可以看出:⼩鸟说天很⼤,青蛙说天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PEP fifth grade volume 2 Chinese Lesson 12 "half a candle" teac hing plan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半截蜡烛模板(标准版)2、篇章2:半截蜡烛样本(标准版)3、篇章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篇章1:半截蜡烛模板(标准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概述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影片段、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当时所历“千年变局”及其实质。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进而思考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只有理性的爱国主义才能推动历史的潮流,因此成为一名从容理性的现代公民是我们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导入:播放电影《甲午大海战》片段一.千年变局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材料二:“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则日后必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李鸿章请思考:材料中的‚“强敌”和“变局”分别指什么?李鸿章所谓“奇业”又是什么?答:“强敌”指的是进行了工业革命的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变局”是指中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科学第12课《动物的四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掌握区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 能够根据不同动物的四肢特点进行分类;- 学会通过观察和探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动物的四肢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观察、提问、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借助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不同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
2.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和分类不同动物的四肢特点;-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四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图示不同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样本: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标本;- 小组练习册,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引导他们说出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四肢的形态。
2. 导入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的四肢像手,有的却像脚?”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Step 2 知识讲解1. 呈现不同动物的图片,解释每种动物的四肢结构和用途。
让学生观察,辨认不同的特征。
2. 利用幻灯片或实物样本,讲解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四肢结构。
3. 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回答。
Step 3 分组合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讨论,并在练习册上填写相关信息。
2. 相同动物的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动物的四肢特点,并绘制相应的图示。
3. 学生展示各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4 实践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人类手、鸟的翅膀和猫的爪子的形状和功能,了解不同动物的四肢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动物四肢的适应性和特殊用途。
Step 5 拓展应用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探究其四肢的结构和用途,并写一篇小短文进行介绍。
第12课:孟轲敦素(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日积月累”——《疏广和疏受》二、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疏广和疏受的故事。
2.明白疏广和疏受辞官回家的原因是知足而止。
3.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疏广和疏受的故事。
教学难点: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板书“疏”,齐读,开火车组词。
2.板书“疏广和疏受”,提出质疑: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3.教师叙述:这是两个古代的人名,他们是俩兄弟。
关于他们俩还有一个故事呢。
4.范读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学习新知1.教师叙述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教师提出质疑:疏广和疏受为什么要辞职回乡?3.学生自读故事。
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释义“功名”、“急流勇退”。
5.讨论:疏广和疏受为什么要辞职回乡呢?再读故事,找出相关句子,交流。
6.教师小结:疏广和疏受辞职回乡的原因是知道满足。
7.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三、小结回顾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搜集其他位高名显、却主动辞官归隐的历史人物事迹。
第12课:孟轲敦素(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千字文》选段:《孟轲敦素》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敦”“秉”“庸”等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知道孟轲、史鱼、疏广、疏受等历史人物,知道为人应当崇尚质朴正直的个性、勤劳谦逊的作风,以及察言观色、反省自身、知足而止的品德。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孟轲、史鱼、疏广、疏受等历史人物,知道为人应当崇尚质朴正直的个性、勤劳谦逊的作风,以及察言观色、反省自身、知足而止的品德。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提问:你知道古人提倡怎么做人吗?你知道古人当官的时候是如何选择进退的吗?你知道适合而止,知足常乐的成语吗?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7个生字,会书写13个生字。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什么是神话呢?(图片文字介绍)师: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播放视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盘古开天地》2. 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音——暗、支——肢、几——肌、夫——肤、了——辽活——阔夜——液闰——润告——造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降”为左右结构,右下方不是“牛”字。
“滋润”为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你能用书上的语句来概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 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pīzhuózhàng lóng zhīqūyè劈浊丈隆肢躯液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奔流不息:水流奔腾而不停止。
辽阔:宽阔的,广阔的。
滋润:浸润;使湿润。
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繁密。
师: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dǎo 累倒hǎn可汗倒汗dào 倒掉hàn 汗水三、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第1-2 段):写盘古醒后抡斧劈天地。
Lesson Twelve
听力原稿
A card from Jimmy
Read Jimmy’s card to me please, Penny.
‘I have just arrived in Scotland and I’m staying at a Youth Hostel.’Eh?
He says he’s just arrived in Scotland.
He says he’s staying at a Youth Hostel.
You kn ow he’s a member of the Y.H.A.
The what?
The Y.H.A., Mum.
The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What else does he say?
‘I’ll write a letter soon. I hope you are all well.’
What?
Speak up, Penny.
I’m afraid I can’t hear you.
He says he’ll write a letter so on.
He hopes we are all well.
‘Love, Jimmy.’
Is that all?
He doesn’t say very much, does he?
He can’t write very much on a card, Mum.
Part 2 Warm-up
①Mr. Brown has five sons. They are Ted, Tom, Bob, Jack, John. John
has no elder brother and he was four years old when his first
younger brother was born. Tom is very lucky. The number of his
elder brothers is the same as his younger brothers. Jack will be 21
next year, and he is five years older than Bob. Bob is two years
younger than Tom. Ted has no younger brother. There is 12 years
between him and John.
How old are Mr. Brown’s sons? (Ted 12,Tom 17 ,Bob 15,Jack 20,John 24) Ted Tom Bob Jack John
②
2.
. 3. bee(蜜蜂,忙碌的人)
4.see the elephant (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