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潮流分布
- 格式:pptx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88
电力系统中的潮流分布优化与调度研究概述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电力潮流分布优化与调度是保障电力系统可靠、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优化和调度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其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
1. 概念解析1.1 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优化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优化是指通过合理地调整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与发电机之间的功率分配,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一种方法。
潮流是指电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输送过程,通过优化电力系统潮流分布,可以达到减小线路过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1.2 电力系统潮流调度电力系统潮流调度是指根据电力需求、发电能力和线路容量等约束条件,合理地调度发电机组和负荷的功率,使得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并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一种方法。
潮流调度的目标是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运行成本。
2. 研究背景和问题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优化与调度研究的背景源于电力系统的运行问题和挑战。
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电网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供电可靠性下降、能源消耗增加、线路过载等。
因此,对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和功率调度进行优化研究迫在眉睫。
2.1 潮流分布的优化问题在电力系统中,功率潮流的分布与输电线路和发电机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
若某条线路过载或某台发电机过负荷,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还可能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因此,如何合理地调整潮流分布,使得功率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分布合理、均衡成为优化的目标。
2.2 功率调度的问题电力系统中的功率调度问题是指通过调整各个发电机组和负荷的功率,使得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并满足发电机组的输出限制、负荷的需求等约束条件。
功率调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3. 研究进展3.1 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优化研究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优化的研究以及相关算法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潮流分布优化模型:建立准确的潮流分布优化模型是进行研究的基础。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报告电力系统第一次实验报告——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实验1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主接线电路的建立方法2、掌握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方法;3、比较计算机潮流计算与手算潮流的差异;4、掌握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1、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2、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比较分析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辐射形网络主接线系统的建立输入参数(系统图如下):G1:300+j180MV A(平衡节点)变压器B1:Sn=360MV A,变比=18/121,Uk%=14.3%,Pk=230KW,P0=150KW,I0/In=1%;变压器B2、B3:Sn=15MV A,变比=110/11 KV,Uk%=10.5%,Pk=128KW,P0=40.5KW,I0/In=3.5%;负荷F1:20+j15MV A;负荷F2:28+j10MV A;线路L1、L2:长度:80km,电阻:0.21Ω/km,电抗:0.416Ω/km,电纳:2.74×10-6S/km。
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1)在DDRTS中绘出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如下所示:(2)设置各项设备参数:G1:300+j180MV A(平衡节点)变压器B1:Sn=360MV A,变比=18/121,Uk%=14.3%,Pk=230KW,P0=150KW,I0/In=1%;变压器B2、B3:Sn=15MV A,变比=110/11 KV,Uk%=10.5%,Pk=128KW,P0=40.5KW,I0/In=3.5%;负荷F1:20+j15MV A;负荷F2:28+j10MV A;线路L1、L2:长度:80km,电阻:0.21Ω/km,电抗:0.416Ω/km,电纳:2.74×10-6S/km。
2.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1)调节发电机输出电压,使母线A的电压为115KV,运行DDRTS进行系统潮流计算,在监控图页上观察计算结果项目DDRTS潮流计算结果变压器B2输入功率10.09+j8.69变压器B2输出功率10.01+j7.51变压器B3输入功率10.09+j8.69变压器B3输出功率10.01+j7.51线路L1输入功率25.07+j12.64线路L1输出功率24.09+j13.67线路L2输入功率25.07+j12.64线路L2输出功率24.09+j13.67(2)手算潮流:(3)计算比较误差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手算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结果相差不大。
电力系统第一次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实验 1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主接线电路的建立方法2、掌握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方法;3、比较计算机潮流计算与手算潮流的差异;4、掌握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1、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2、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比较分析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辐射形网络主接线系统的建立输入参数(系统图如下):G1:300+j180MVA(平衡节点)变压器B1:Sn=360MVA ,变比=18/121,Uk%=14.3%,Pk=230KW,P0=150KW,I0/In=1 %;变压器B2、B3:Sn=15MVA,变比=110/11 KV ,Uk %=10.5%,Pk=128KW ,P0=40.5KW,I0/In=3.5 %;负荷F1:20+j15MVA;负荷F2:28+j10MVA ;线路L1、L2:长度:80km,电阻:0.21Ω/km,电抗:0.416 Ω/km,电纳:2.74×10-6S/km 。
出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如下所示:2)设置各项设备参数:G1:300+j180MVA (平衡节点)变压器 B1:Sn=360MVA ,变比=18/121,Uk %=14.3%,Pk=230KW ,P0=150KW , 1)在 DDRTS 中绘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线路 L1 输入功率 线路 L1 输出功率 线路 L2 输入功率 线路 L2输出功率 (2)手算潮流: (3)计算比较误差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手算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结果相差不大。
产生误差原因: 手算时是已知首端电压、末端功率的潮流计算, 计算过程中要将输电线路对地电 容吸收的功率以及变压器励磁回路吸收的功率归算到运算负荷中, 并且在每一轮 的潮流计算中都用上一轮的电压或功率的值(第一轮电压用额定电压) 3.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比较分析1)实验网络结构图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