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英语衔接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74.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英语衔接课教案一、指导思想本设计以高一新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单词的音标不会识读,特别是清、辅音分不清,读不准。
很有必要进行“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国际音标辅音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共同提高作为教学目的。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激励手段,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28个辅音音标准确发音及单词的拼读,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发音要领。
让学生了解发音规则。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音标准确拼读单词,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扫清学生学习音标的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自我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方法:先让学生试读,老师纠正发音,对比教读,强调发音要领,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地反复练习拼读,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检查,达到人人过关,最后进行自我评价。
四、教学重难点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课的28个辅音音标的识读,在单词中的拼读和发音要领。
五、教学流程Step1 教读清辅音:/p/ pig pen map cap /t/ ten tea meat sea t/k/ cup bike like look /f/ face flag life five/θ/ three mouth month /s/ see sit six books// wash fish wishfinish /h/ her history house high/t/ teacher match touch /ts/ students seats/tr/ tree try trouble发音要领: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震动,送气要强。
Step2 教读浊辅音:/b/ bat baby bag bee /d/ dog door bed blood/g/ goat group green /v/ five live move vast// this though their /z/ zoo zero// usually television /r/red rule rude/d/ jeep orange /dz/ words goods/dr/ driver draw /j/ yellow year yes/w/ we week west /m/ milk meat minute/n/ nice net nose // thing think long/l/ look ruler ball all发音要领:浊辅音,发音时声带必须震动, 在词末时不要加上元音。
新高一英语初升高英语衔接班第1讲—学法指导新高一英语初升高英语衔接班第1讲——学法指导通用版高中英语学习,你准备好了吗?——初升高衔接之英语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搭建一座衔接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桥梁,让学生了解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激发并保持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为高中生活作好准备。
二、学习重点:1、高一新生面对的问题。
2、初中和高中英语课程的差异性。
3、如何应对“落差感”?4、如何做好暑假的提前准备?三、重点讲解:(一)认识高中英语1. 高中英语课程学习的特点首先,高中英语教育具有基础性、扩展性、提高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特点。
初中英语教育目的在于为高中学习及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而高中英语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学习趣味性的培养。
其次,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宽泛,选材真实,时代感强,信息量大。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多是小故事和大家所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
而高中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广度和深度。
2. 高一新生面对的问题⑴ 环境和心理的变化⑵ 教材难度加大⑶ 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不能合理安排自习时间⑷阅读面窄,阅读能力差⑸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上述问题在高一时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丧失热情,信心受挫,屡战屡败,最后一蹶不振,甚至会影响对其他科目的学习热情。
(二)知识目标与能力要求1. 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性(1)词汇量初中:1500-1600个单词;200-300个词组高中:3300个单词;400-500个词组(2)语法:初中:死记硬背,浅显零星高中:系统全面,难度加大1. 英语高考听力题:听力原文:——My Godness! It’s freezing here in the room.——I’m sorry, Madam. It will be OK as soon as I turn the heating on.What does the man mean?A. The room will be warmer.B. The fridge will be fixed.C. The lights will be swithed on.2. (单选题)——He say that my news car is a ________ of money.——Don’t you think those words are just sour grapes?A. lackB. loadC. questionD. waste(三)学习方法指导1.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⑴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向课堂要质量⑵ 充分利用好错题本和笔记本⑶ 注重语言积累2. 改变观念,突出重点高中英语学习有两大重点:词汇和阅读。
高一英语读后续写微技能公开课说课稿To Show, Not to Tell读后续写(continuation writing)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考查形式,是模仿与创造、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写作活动。
读后续写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故事情节发展,更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基础上拓展内容和展开细节描写。
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 大部分学生往往只关注情节, 不知如何拓展内容和展开细节描写,从而导致续写部分词数不足,内容单调、空洞,没有真情实感或者没有个性特征。
基于以上存在的现状,在高一英语备课组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堂主题为“To show, not to tell”的读后续写细节微技能指导的公开课。
本节课的取材较为广泛,有人教版和外研版教材中的部分叙事性文本,有所教班级正在进行的整本书阅读书目Charlotte’ Web 以及本学期两次考试读后续写题目。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使用To show, not to tell的写作微技能,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任务,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已经接触过读后续写的实际,本课创造性地使用了各种素材,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赏析To show和To tell两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并进一步思考哪一种方式会创造出更生动、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培养学生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的应用实践能力,并形成To show, not to tell的写作概念。
在对具体的三个To show 的技巧学习部分,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循环: 赏析-总结-应用,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将所学技能落实。
最后通过一个语段的改写进行知识的迁移创新。
综上,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What is to show? What is to tell?2)Why do we have to show, not to tell?3) How to show?4) Show it!(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容量大,时间意识有待加强。
北师大版英语高一读后续写课件公开课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读后续写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原文内容,发挥想象力,拓展故事情节,使续写文章与原文紧密相连,同时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原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2. 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拓展故事情节,使续写文章与原文紧密相连;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讲解读后续写的概念和要求,让学生了解读后续写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分析原文,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为续写做好准备;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故事情节,注意与原文的衔接;4. 针对学生的续写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写作经验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读后续写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展示一篇读后续写范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原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3. 续写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故事情节,注意与原文的衔接。
教师可提供一些关键词和句型,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4.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续写,教师巡视指导。
5. 点评与指导:学生完成续写后,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6.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写作经验和技巧,共同提高。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读后续写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行选择一篇合适的原文进行续写;2. 学生提交续写文章,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课程评估1. 通过学生续写文章的评分和反馈,评估学生对读后续写方法的掌握程度;2. 收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