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5
文献的分类与特点文献是人们创造或整理的有关知识的记录和传递载体。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推广的基础。
文献按照不同的特征和用途,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本文将围绕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展开讨论。
一、文献的分类1.1 按照载体类型分类文献可以按照载体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目前主要的文献载体类型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是传统的文献载体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
它具有可触摸、可保存、口碑传播等特点,但信息检索和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电子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文献等。
它具有信息检索方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但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可信度等问题。
1.2 按照内容性质分类文献可以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
主要的分类包括学术文献、专业文献、科普文献等。
学术文献是指涉及专门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学术交流的文献,如学术论文、学术期刊等。
它主要面向学术研究者和专业领域的读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靠的数据支持等特点。
专业文献是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如专业期刊、技术手册等。
它通常包含丰富的实证数据和实践应用,对行业从业人员和专业研究者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科普文献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文献,如科普图书、科技报告等。
它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内容,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1.3 按照发表形式分类文献可以按照发表形式进行分类。
主要的分类包括图书文献、期刊文献、报纸文献等。
图书文献是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文献,通常有较长的篇幅和系统的内容结构。
它可以涵盖广泛的主题,具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
期刊文献是以期刊形式出版的文献,按照时间周期定期发行。
期刊通常以短篇论文和综述文章为主,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报纸文献是指报纸上刊载的各类报道和文章,以及报纸专栏和评论等。
它主要关注当天的热点事件和新闻报道,反映社会现象和舆论动态。
二、文献的特点2.1 系统性文献具有系统性,通常以一定的范围和内容为基础构建起来。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第八讲)文献分类基础知识1文献分类的意义文献分类的含义类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个别事物的集合,表明某些个别事物共有的一种概念。
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特征作为根据,把各种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
文献分类就是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所反映的学科知识内容与其他显著属性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
文献分类的作用文献分类的主要目的:一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文献;二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揭示文献。
.1便于组织分类排架。
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对收集的图书资料必然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组织,使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明确的排列位置。
图书资料的排列方法有多种,每种排列方法各有利弊,但比较起来,分类排列方法较为理想。
其优点是:①能使藏书体现学科的系统性,使内容相同的书集中在一起,使内容相近的书联系在一起,内容不同的书区别开来,便于人们按学科系统来利用藏书。
②图书情报人员能够按类熟悉藏书、研究藏书,便于向读者宣传、推荐与提供有关的图书资料。
③有利于提高开架借阅的质量。
④便于按类统计图书借阅情况,了解与分析读者的借阅要求与阅读倾向,能为藏书建设提供一定的可靠数据。
便于建立分类检索系统。
文献分类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揭示文献,这主要体现在建立分类检索系统(手工分类目录与计算机分类检索系统)上。
分类检索系统是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是按照文献分类法的类目体系组织起来的,由于类目体系一方面体现着每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这种类目体系反映在分类检索系统上,便于人们从学科知识系统,按类检索、查找文献,达到鸟瞰全貌、触类旁通的效果。
要建立分类检索系统,其前提必须是要先对文献进行分类。
2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文献分类法之基本类型:体系分类法:体系分类法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依据概念的划分与概括原理,把概括文献内容与事物的各种类目组成一个层层隶属、详细列举的等级结构体系的一种文献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
第一章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由概念逻辑原理、概念逻辑方法、科学知识分类原理三部分组成,是文献分类的理论基础。
文献分类的理论基础是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在文献分类中的应用,如概念逻辑原理和概念逻辑方法属于逻辑学内容,逻辑学又属于哲学范畴,科学知识分类原理属于科学分类学(G304)内容。
第一节文献分类的概念逻辑原理1.1.1 逻辑学基本知识概念逻辑原理和概念逻辑方法属于普通逻辑的范围,即形式逻辑的范畴。
形式逻辑通常叫做“逻辑学”,简称“逻辑”。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把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许多,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
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来研究思维的。
逻辑主要研究对象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2.逻辑学的性质。
逻辑学在哲学范围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一直包括在哲学的大范围内。
在科学体系中,哲学居于最高层次,是统帅其它科学的科学。
因为,哲学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最大,它所揭示的矛盾性质和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因而对其它科学具有一般指导意义。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工具性、方法性科学。
逻辑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
3.逻辑学的作用。
(1)提供认识事物的必要工具。
认识的源泉是实践。
但是,对于具体一个人来说,不可能事事实践。
人们根据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实的知识,经过正确的推理,推出新的知识,这是认识客观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
形式逻辑正是研究如何从已有的知识正确地推出新的知识的科学,所以,掌握了形式逻辑的知识就使我们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推理,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从已有事实出发,经过推理,提出假设,最后经过实践验证,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从少数的几条公理,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推出许多人们原来不知道的新定理。
②天文学中海王星发现之后推算出冥王星。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第八讲)文献分类基础知识1 文献分类的意义1.1文献分类的含义类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个别事物的集合,表明某些个别事物共有的一种概念。
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特征作为根据,把各种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
文献分类就是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所反映的学科知识内容与其他显著属性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
1.2 文献分类的作用文献分类的主要目的:一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文献;二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揭示文献。
1.2.1便于组织分类排架。
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对收集的图书资料必然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组织,使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明确的排列位置。
图书资料的排列方法有多种,每种排列方法各有利弊,但比较起来,分类排列方法较为理想。
其优点是:①能使藏书体现学科的系统性,使内容相同的书集中在一起,使内容相近的书联系在一起,内容不同的书区别开来,便于人们按学科系统来利用藏书。
②图书情报人员能够按类熟悉藏书、研究藏书,便于向读者宣传、推荐与提供有关的图书资料。
③有利于提高开架借阅的质量。
④便于按类统计图书借阅情况,了解与分析读者的借阅要求与阅读倾向,能为藏书建设提供一定的可靠数据。
1.2.2 便于建立分类检索系统。
文献分类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揭示文献,这主要体现在建立分类检索系统(手工分类目录与计算机分类检索系统)上。
分类检索系统是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是按照文献分类法的类目体系组织起来的,由于类目体系一方面体现着每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这种类目体系反映在分类检索系统上,便于人们从学科知识系统,按类检索、查找文献,达到鸟瞰全貌、触类旁通的效果。
要建立分类检索系统,其前提必须是要先对文献进行分类。
2 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2.1文献分类法之基本类型:2.1.1体系分类法:体系分类法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依据概念的划分与概括原理,把概括文献内容与事物的各种类目组成一个层层隶属、详细列举的等级结构体系的一种文献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
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绝大部分分类法都是体系分类法。
体系分类法一般由主表、标记符号、复分表、说明和类目注释、索引等5个部分组成。
(下面以《中图法》为例)2.1.1.1主表是指由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和详表逐级展开而形成的类目表。
(1)基本部类。
是文献分类表中为便于各种类目的展开而对人类全部知识与客观事物所作的最基本、最概括的划分。
我国的《中图法》采用“五分法”。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2)基本大类。
又称基本大纲。
它是在部类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和文献出版情况所列出的文献分类法的第一级类目。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3)简表。
是由基本大类与由其直接展开的一、二级类目所形成的一种类目表。
一般只到第三级类目。
如:T工业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1自动化基础理论TP2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3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4)详表。
是由简表展开的各种不同等级的类目所组成的类目表。
它是类分文献的真正依据。
以《中图法》为例:T工业技术(一级类目)TP电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二级类目)TP3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三级类目)TP33电子数字计算机(四级类目)TP331基本电路(五级类目)TP331.1逻辑电路(六级类目)TP331.11集成化逻辑电路(七级类目)(5)主表类目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上下级)并列关系(平级)交替关系(正式使用与非正式使用)TK514太阳能发电装置宜入TM615TM615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装置入此太阳能、太阳能机械入TK5参见TM914.4相关关系(除上述关系以外的关联关系)R155.5 食品卫生与检验参见TS207TS207食品标准与检验参见R155.52.1.1.2 标记符号标记符号是文献分类法中用以表示类目的代号,又称分类号。
(1)性能:容纳性。
指标记符号不束缚类目体系的发展,能适应任何类系和类列的必要细分和增补,能为新学科或主题配上符合类目体系要求的恰当的标记符号。
表达性。
指标记符号能够体现类目体系的结构特点;分类号能够显示文献中各种学科主题之间或某学科主题因素之间的关系。
简短性。
指类号要简短明了,便于藏书排架。
助记性。
它要求配备的类号具有规律性有及可理解性,易记、易认、易写、易于计算机处理。
(2)种类:单纯号码。
采用某一种符合通行习惯并具有一定固有次序的符号系统。
混合号码。
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合通行习惯并具有固有次序的符号系统。
(3)标记制度的基本类型:层累标记制。
又称等级标记制,是类号位数与类目等级相适应、层次分明的一种标记制度。
FF8F83F830F830.1顺序标记制。
是对类目体系中不同等级的类目只按其先后次序配置号码的一种标记制度。
FF01F02F03F04F05F06┇┇混合标记制。
是将层累制与顺序制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标记制度。
分面标记制。
亦称分段标记制或多维标记制,是用分面符号把类号分成若干段,使每一段的号码代表主题的一个方面,以显示类目组配结构的一种标记制度。
TP399:F716商业售货计算机(4)常用标记符号:. 间隔符号a 推荐符号/ 起止符号[ ] 交替符号- 总论复分号( ) 国家、地区区分号“”种族、民族区分号= 时代区分号< > 通用时间、地点区分号:组配符号+ 联合符号2.1.1.3 复分表复分表也称附表、辅助表,是将主表中按相同标准划分某些类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同子目抽出来,并配以特定号码,单独编制成表,供主表有关类目作进一步复分用的类目表。
(1)作用:A、简化类表,节省类表篇幅,增强类表的伸缩性与灵活性;B、使同性质类目的细分规范化,使分类号有规律性,有利于揭示文献中复合主题的各个因素;C、提高类表容纳更多概念的能力。
(2)类型:A、通用复分表。
是供整个分类表各大类中有关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
主要有总论复分表、地区复分表、时代复分表、语种复分表、民族复分表等。
B、专类复分表。
是供分类表中某大类或某大类中的部分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
C、类目仿分。
是指类目表中某些类目下未列出下位类的名称,而仅指明“仿……分”的一种复分方式。
D、主类号组配。
是用组配符号将主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类目的类号组成一个复合类号,用以表示比原来任何一个类目的内容范围狭窄的新类。
(3)标识符号:-、()、=、<>、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等。
2.1.1.4 类目注释是对类名的补充说明文字,有助于明确类目的含义和类目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用户掌握分类表的使用方法。
类型有:(1)内容范围的注释(2)类目关系的注释(3)类目沿革的注释(4)类目依据与编列方法的注释(5)分类方法的注释(6)同类书区分方法的注释2.1.2分面分类法(略)是依据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概括文献内容与事物的主题概念组成“分面--亚面--类目”的结构体系,通过各分面内类目之间的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文献分类法,亦称组配分类法、分析――综合分类法。
2.1.3网络信息分类法(略)2.2文献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与方法2.2.1 基本规则(1)文献分类必须以文献内容的学科或专业属性为主要标准,以其他特征为辅助标准。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作品) I512.4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技读物) TF5(2)文献分类必须要体现分类法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分类法类目的内涵和外延受类目体系的限定,不能脱离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类目注释的限定,孤立地理解类名的含义。
一定要详审上、下位类的从属关系,凡能归入下位类的文献就一定能归入其上位类。
如:《疲劳力学》O346.2O3力学O34固体力学O346强度理论O346.2疲劳理论疲劳力学入此。
(3)文献分类必须符合专指性要求,归入最切合其内容的类。
应将文献分入最专指的类目,不能分入范围大于或小于文献实际内容的类。
如:《微型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检修与维护》TP362.07如归入TP307 检修、维护、TP36 微型计算机、TP362 微型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CPU),均为外延过宽的非专指类目。
(4)文献分类必须符合实用性要求,归入到用途最大的类。
要根据文献的学科属性、实际内容、用途和检索系统的类型,结合本单位的性质、任务、用户需求等,提供必要数量的、切合需要的检索途径。
对于多主题和内容涉及多个类目的文献,应分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标引深度控制。
(5)文献分类必须遵守分类的一致性原则。
不仅要求相同主题文献前后归类一致,而且要求同类型或同性质文献的主题分析、标引方式等方面也保持一致。
2.2.2单主题文献与多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2.2.2.1 单主题文献A、单元主题文献。
单元主题是指文献包含一个概念因素。
(1)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献,应按事物或问题的学科属性归类。
如:《语用学》入H030 语义学、语用学《微生物学》入Q93 微生物学(2)从某一学科角度论述某主题的文献,应研究角度归入有关的学科类目。
如:《农药制造方法》入TQ45农药工业《安全使用农药技术问答》入S48农药防治《农药保管与运输知识》入F767.2化学工业产品:农药《农药公害问题与对策》入X592农药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B、复合主题文献。
复合主题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因素,概念之间是限定与被限定关系。
(1)对于论述某事物某一方面的文献,首先应依据其研究角度归类,再依事物的方面归类。
如:《校园网管理》入TP393.180.7 (先入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计算机网中的校园网TP393.18,再依事物方面归入网络管理类仿TP393分)(2)对于研究一事物或主题的多方面的文献,归入到类表中能够概括这些方面的类目,若没有共同上位类的,则依重点归类或在有关类中同时反映。
如:《光盘驱动器原理和维修技术》依重点入TP333.407 (TP333.4 光存贮器及其驱动器,7检修、维护)《温室类型、设备及其管理》入共同的上位类S625 (温室)(3)当主体因素(事物)所在类目不再细分时,有关该事物各主题因素(各个方面)的文献归入该事物类下。
如:《雨季施工管理》入建筑科学----雨季施工TU7432.2.2.2 多主题文献A、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