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唐代文化的东西方交融与创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其文化成果至今仍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唐代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东西方交融与创新,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科技领域,也体现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文学与艺术唐代文学代表作有《长恨歌》、《关雎》、《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传颂,还深受世界各国文化人士的赞誉。
在文学方面,唐代的诗、歌、赋、曲等载体,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塑造了许多文学巨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佳作。
艺术方面,唐代建筑、壁画、雕塑、陶瓷等大量创造性表现,深受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影响。
唐代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方式,通过沙漏式的构图、敦煌壁画的色彩和线条的独特运用等,塑造了唐代绘画的独特风貌,成为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二、科技和制度唐代人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创新和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人工农业生产、农具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生产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唐代发明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雕版印刷术、连续弓、钢铁冶炼术、精制钢铁等重大发明,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朝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行政系统,也受到了许多新思想的影响。
唐代采用管仲、魏忠贤等大臣的作为,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强化皇权制度和各地官员的自治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政治地位,并为后世制度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思想和宗教信仰唐代是一个思想解放和宗教信仰发展的时期,这一点在佛教的传播和影响方面尤其明显。
唐代以其开放的社会思想和自由民主的表现方式,接受了来自印度和中东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唐代的文化交流和创新,为世界文化史和人类文明史,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唐代文化的东西方交融与创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现象,其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创造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启示,也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卓越贡献。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西方为什么没有‘科学革命’而东方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并探讨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东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异。
事实上,在古代,东方比西方更早地出现了一些科学发现和创新。
比如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
而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革命,并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这种历史差异可以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东方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科学发展可能受到了束缚;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注重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思维,更注重个体的创新和自由。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东方科学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应用,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而西方科学更注重理论探索和学科分化,注重科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当代启示:在当代,文化的差异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促进科学成果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
三、制度角度从制度角度来看,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的大一统制度和儒家教育强调秩序和道德,抑制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东西方文明互鉴科学理念东西方文明互鉴:科学理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交流的日益便捷,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鉴变得前所未有地频繁和深入。
而在这些互鉴中,科学理念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
它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探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背景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上,东西方文明曾经有过相互封闭、相对独立的状态。
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互鉴,其中科学理念则是最主要的交流内容之一。
科学理念的互鉴意味着东西方文明能够正视彼此的差异并超越文化壁垒,推动全人类的智慧和发展。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对于科学理念的互鉴交流历久弥新。
自古希腊时期,东方的瓷器、药材和算学都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兴趣。
而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又深刻地影响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发展。
期间,东方的先秦哲学、封建科学和医药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也通过西方学界的研究和翻译而得以广泛传播。
这些互鉴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推动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知识传播。
那么,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科学理念在实践中又具体表现哪些特点呢?首先,东西方科学理念的互鉴体现出了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性。
科学是世界共同的语言,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无论是东方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实证主义”,它们所追求的是真理的探索。
而在相互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科学思维都是在追求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正是这种普世价值观的指引,使得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学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自的科学理念。
其次,东西方文明互鉴中的科学理念展现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更需要对现有知识的挑战和革新。
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方的“思辨哲学”和西方的“实践理性”交流碰撞,激发出了新的科学观和方法。
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东西方文明共同推动了科学理念的革新与进步。
东西文明互鉴带来的创新成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互鉴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更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创新成果。
本文将从科技、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来探讨东西文明互鉴所带来的创新成果。
东西文明互鉴在科技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成果。
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使东方的传统医学得到了深入发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同时,东方古老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也为西方的科学家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算盘、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对西方现代计算机和导航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东西方在工程技术方面的互鉴也带来了众多创新成果。
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对西方的出版业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方的工程技术则为东方的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艺术领域,东西文明互鉴也为创新成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东方的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意境感染了许多西方画家,如梵高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西方的透视法和光影处理等技巧也为东方的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西方的音乐文化也在互鉴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例如,西方的交响乐中常常加入了中国的古筝和二胡等乐器,使音乐作品更具东方韵味。
而中国的京剧和杂技等表演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戏剧和马戏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哲学领域,东西方文明互鉴也为思想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
东方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而西方的哲学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两种思想的互鉴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理念相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西方的现代人权观念也为东方国家的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西文明互鉴在科技、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创新成果。
这种互鉴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更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与进步。
古代文化达到顶峰的原因和规律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
在古代,许多文化达到了顶峰,如中国的唐文化、西方的文艺复兴等等。
那么,古代文化达到顶峰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呢?首先,古代文化达到顶峰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在一段时期内,社会稳定、政治统一,以及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比如中国的唐朝,国家统一、领土开拓、经济繁荣,这些奠定了唐文化繁荣的基础。
同时,唐朝时期文人墨客纷纷涌现,大量韵文和散文的创作和流传,也为唐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的,西方的文艺复兴也是由于当时欧洲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再次发掘,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社会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统一使得教育和艺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同时,科学技术也是文艺复兴的催化剂,使得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得以逐步革新。
其次,古代文化达到顶峰的规律就是融合,文化融合才能形成顶峰文化。
在文化的融合中,既有东西方文化、音乐文化、美术文化等的交流和融合,也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相互交融和影响。
比如唐朝时期,由于周边地区的安禄山之乱,大量文化人士逃难到四川和云南一带,促进了唐文化与南方地区文化的汇合和交流,从而形成了“唐宋八大家”和“唐诗三百首”的璀璨文化遗产。
同时,文化创新也是古代文化达到顶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于经济和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是在旧文化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得文化形态得以革新和进步。
比如中国古代的诗歌、曲艺、小说等长期以来是戏曲、音乐等的表演形式,但随着书写技术的发明和流行,文学作品也得以通过文字传播,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最后,文化传承和保护也必不可少。
古代文化达到巅峰后,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文化传承和保护。
文化传承不仅是古代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源头。
而文化保护,则是确保古代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古代文化的原始面貌和精髓。
只有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古代文化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历程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贸易通道,见证了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的互动过程。
本文将通过以史为鉴,探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历程。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文化交融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融。
例如,在东方,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同时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也随之传播至西方。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仅是商品流通的结果,更是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二、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在中世纪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更是科技进步的互动。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社会之间的科技交流。
世界上第一部普及的纸张《钞经》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为欧洲的科学与文化进步提供了基础。
此外,还有从东方传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科技进步。
三、近代丝绸之路与科技创新的互动近代以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文化交融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仍在继续。
近代丝绸之路更多地呈现为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原材料和商品的交换已不再是主要目的。
东方的数学、医学、艺术等知识传播到西方,对西方科技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西方的科技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为东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助力。
四、当代丝绸之路与数字化时代的互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丝绸之路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交融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愈发频繁与广泛。
互联网与物流技术的结合,使得商品交流更加迅速高效;数字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同时,信息技术也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平台。
结语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大量发明了许多被称为“四大发明”的科技,这些伟大的发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讨论四大发明以及古代中国科技的创新与传承。
一、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些发明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其中之一,造纸术,使得大规模的出版物传播成为可能,促进了教育和知识传播,带动了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指南针使得远航和海洋贸易成为可能,进而推动了经济和文明的发展。
火药不仅能够用于军事宣传,而且还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产生,则在信息交流和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创新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四大发明上,更是广泛地分布于各个领域。
例如,中国古代农业制度和水利工程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柱。
这些农业制度和水利工程包括精耕细作、开辟礼仪候田渠、引赞和湖泊里的调节等方法,都为中国农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灸、药学等古代中国医学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有麻醉、消毒、外科手术等传承至今,著名的本草纲目就是中国古代药学专家李时中的巨著。
在船舶制造方面,中国的木质秆子船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高效的航行船只,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也在世界早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中国的武器制造技术更是在各个时代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古代中国科技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播,现今世界上的科技和文明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化和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种技术的发明,使得印刷、出版、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指南针的发明也使得海洋航行成为可能。
这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汉代的科技与发明古代中国的智慧之光汉代的科技与发明——古代中国的智慧之光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代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兴起与科技与发明的创新密不可分。
汉代的科技成就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科技的进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科技的突破在汉代,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汉代人民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使得农业更加高效、智能化。
一个重要的发明是汉代铺田法,这是一种改良了灌溉系统的农业技术。
通过挖掘水渠,将水流引入耕田区域,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汉代还改进了农业工具,例如发明了犁耙、铁耕牛等农具,取代了早期的木耕牛和手工耕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
此外,汉代还广泛推广农业书籍,如《诸农要解》,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学种植和管理农田的指导,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人物与文化的融合汉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大量杰出的科学家与发明家涌现出来,为汉代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衡是一位汉代著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他发明了浑仪、浑天仪等天文仪器。
浑仪是一种测定地球经纬度的仪器,极大地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度,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张衡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震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地动说”,认为地震是由地下水蒸汽的爆炸引起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汉代还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思想,如汉代儒家学派的兴起,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儒家思想主张强调仁爱、中庸、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世界性的科技创新汉代的科技与发明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是汉代最著名的发明之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丝绸出口迅速发展。
丝绸的制作工艺在汉代得到不断改良和完善,使得丝绸的质量更上一层楼,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代表了人类的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表现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因素得到了彼此借鉴和吸收,形成了多元化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等国,就曾流传着“伏羲八卦”和“黄帝内经”等中国学问的传统。
在中西交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汉字、八卦、太极、阴阳等方面,还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音乐、饮食等多个领域。
1、思想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之一,就是在思想方面。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系,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演变,形成了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囊括了对自然、社会、人类本性、人与人的关系、心灵精神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想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早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当时,西方学者进入了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他们在中国学问和经典著作中,发现了很多跟西方文化相通的思想内容,如自然界的和谐、人之本性、如何治国等等。
国际上很多西方学者,如弗里德里希·尼采、阿尔贝•卡缪、赫尔曼·黑塞等都曾大力倡导一种叫做“汉学”的思潮,把中华文化看作是人类思想中的巨擘和榜样,在他们中产生的很多著名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作品中也都不乏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2、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
汪品先
2007.5 于学校国际会议中心
汪品先语录:
“中华文化,必将能包容外来的西方文化,从而使创新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
”
“走螺旋路线,懂得拿下别人的精华,同时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
一、为什么牛顿不是中国人
二、提倡创新,重点在于克服创新的障碍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
四、振兴华夏文明,瓶颈在哪
一、为什么牛顿不是中国人
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中国语言的特性不利于创新
儒教文化:为先贤立言
而科学的进步依靠证伪
1686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效得多?”
梁启超认为:障碍在于科举制度
冯友兰:归应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哲学
李光耀:中国文化强调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个人。
欧洲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
实质上是文化背景问题。
现代科技的创造,主要归功发源于爱琴海的西欧文明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变化发生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兴的是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才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
瓦特发明蒸汽机用于纺织业。
二、古老的中华,终将一扫因循守旧,屈辱自卑的习气,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前进。
提倡创新,重点在于克服创新的障碍。
但障碍在哪里?
客观包括硬件、政策环境
主观在于深层次的文化素质。
这根深蒂固。
比较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在历史上的差异,从深层次上寻找障碍。
O封建制度
大陆文化
方块文字
科举
与源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相比,我们的华夏文明,缺少海洋的成份。
比较诸多古文明,唯独爱琴海是不在河流上的海洋古文明。
古希腊与古罗马---围绕地中海发展
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差别:
战争与政治
宗教、神话
文艺
科技
1805.10.21特拉法加尔海战
帆船时代最伟大的海战
确立英国今后百年海上霸权的地位
我们有涿鹿、赤壁之战,海战太少
北欧的唯京人,是掠夺别人的海盗
1、《旧约》里的海
创世纪:诺亚方舟
讲述的是:7600年前,地中海水突然涌入低于当时海平面上百米的黑海
2、“出埃及记”
渡过红海
3、中国有:大禹治水(河水)
- 中国古代地理:徐霞客:研究陆地
《山海经》:精卫填海
妈祖:传说中宗朝成仙的女子林默,成为海难的救星
-→德国著名:洪堡德:研究海流
海与灾难联系在一起
海与海盗、资源、新陆地联系在一起
《奥德赛与舍伦女妖》:反映了地中海的炎热气候
两位同时代艺术家比较:
1、达芬奇:画的大部分是大洪水,人腿与马(他还设计过潜水服)
2、唐伯虎:画的大部分是山水,仕女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
海洋文明:东西方文明差异之一
自从400多年前东西方文化直接碰撞,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缺乏深度,因此多有浮浅甚至扭曲之处。
洪秀全的宗教便是一例,他的做法,两面都不讨好。
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景教(基督教里输掉的一个派)
现今世界上的文化都是相互交流的产物,一交流则更活跃,更有发展,文化发展更快。
凡是封闭锁国压制交流的时期,则可能倒退
例如:中国汉唐盛世,有许多“西域”来客。
有人试图考证:《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就是西来的侨民。
中国固有的水果都是小的,凡带“西”、“胡”字的都是引进的。
引进中国的外来文化,都经过变化、适应
如:汉人古代上衣下裳,男女都穿裙不穿裤
→中华文化由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如我们现在用的“您”、“胡同”等属蒙古语
China“支那”,那:原义“智巧”
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宗教都起源于亚洲,现代社会却都按欧洲文化作为国际标准现今世界的文化,都是交流的产物
华夏文明有着惊人的包容力
中国,近代被打败后,开始睁眼看世界
1847年1月4日,广东19岁的容闳赴纽约留学,1854年成为我国第一位“海归”
------→东西方文化国际地位的交替,发生在15世纪
郑和(1405-1433)哥伦布(海盗式的航海探险)
明朝中国开始实施“海禁”
农业文明:“父母在,不远行”
没有去远方开拓的传统
朱元璋:得其地不足以供给,使其民不足以使令
大陆海洋文明主流意识的差别比较:
内向型外向型
稳定型冒险型
家族型个人型
以英美为主体的西方文明几乎统治世界
17世纪,西方科学创立伊始,就有传教士来中国,但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
利玛窦:400年前将西方现代科学传到中国的第一人
徐光启:译《几何原本》1607
康乾盛世:国力强盛,但缺少海洋开拓
彼得大帝:化妆去学技术,建圣彼得堡。
现在,俄国仍是海洋大国
周振鹤(1995):‘假如齐国统一天下’,现在的中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当时滨海的齐国,重视工商业
四、振兴华夏文明,瓶颈在哪
体制上,盲目崇拜权威
意识上,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和近几十年来的阴影
O崇拜权威
O创新不足
O应试教育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方:“黑匣子”,提倡“悟”
西方:剖开
中国:姓,名
西方:名,姓
科学研究本身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活跃的文化背景
创新路上的三种流行病:套话病(创新的大敌)、模仿病(处处要求按统一模式办)、急躁病(急于求成,言必称‘创新’,但不分析,只号召)
巴金:说真话
王蒙:说自己的话
不说假话,免说废话,尽量少说套话
科学创新是朴实的
文化如流水,一般自高向低处流
中华文化,必将能包容外来的西方文化,从而使创新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
走螺旋路线,懂得拿下别人的精华,同时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
建议从实际做起,战后一代的学生往往是最好的,“我的同学在流血保护我们,我们才能在这里读书”
气氛(活的人,活的气氛)
视野+胸怀--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