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灭菌物品的发放、储存要求

灭菌物品的发放、储存要求

灭菌物品的发放、储存要求
灭菌物品的发放、储存要求

一、基本概念:

无菌物品存放区:消毒供应中心内存放、保管、发放灭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

质量控制:是指“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产品质量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一)储存

储存是影响无菌质量的重要环节。清洁、干燥、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可以降低无菌物品储存中微生物等污染的几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卫生措施,从而保证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无菌物品发储存必须严格按照监测质量标准确认无菌物品质量,确保储存的无菌物品质量。各类无菌物品的储备量应充足,及时补充用量。保障临床诊疗、手术、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无菌物品使用量和周转率的控制,避免和减少过期物品以及积压、损坏、丢失等问题造成的浪费。

1、无菌物品储存

储存包含储存和保管。储存,有物品以备待用的含义。保管是储备的继续,是保护物品不受损害的过程。无菌质量特性决定了无菌物品储存及保管有其特殊的管理要求,即更严格的质量安全和控制污染的措施。无菌物品储存区是“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储存分为无菌储存区和库房储存两种形式。

无菌储存区储存保管的无菌物品包括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重复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器具,部分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等物品。无菌物品储存工作包括以下方式和要求:

(1)建立基数:根据临床工作量建立各类无菌物品、抢救物品名目和数量。各类无菌物品每日清点、及时补充,保证储备充足。重复使用器械的备量不低于1:2,即用1份备2份物品量。一次性物品采购流程的工作周期较长,一般储量不低于10天。急救物品的储备根据医院规模和承担急救任务量定额。

(2)固定放置位置:物品摆放位置规格化,能够存取方便。可设柜架号、层次号、位置号。依据物品分类目录、储备量定额以及物品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例如手术器械、手术敷料、常规诊疗器械、各类一次性诊疗器械、贵重器械等具有物理和化学属性不同的特点。还可根据备用性质进行位置的规划,例如,专科使用器械、急救物品器械等。通过固定位置利于存取方便。

(3)物品分类放置:通常灭菌包应分类为手术器械包类、手术辅料包类、病区通用的无菌包类、专科无菌包类、低温灭菌包类、紧急突发事件和抢救用无菌包类、一次性无菌物品类、或贵重物品类等。各类物品均应分架或分开摆放,不应堆放或混放。手术器械包摞放一般不超过两层,同类名称的器械宜放置同一层架上或同一灭菌篮筐内;手术辅料包应和手术器械包分开层架码放;病区普通诊疗包应分类放置在同一层架上或同一灭菌篮筐内;较小、不规则的无菌包应分类放置在固定的容器中储存;一次性无菌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储存区;各类无菌包按照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材应去除外包装后,再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区,避免外包装污染储存环境。质量验收、记录;无菌物品进入储存区应进行质量确认、数量记录等工作。

(4)安全管理措施:认真执行灭菌物品卸载、存放的操作流程;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储存或周转,避免产生过期物品,灭菌物品一旦失效,必须重新进行清洗包装灭菌处理;储存中应保护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和损坏,周转使用率低和急救物品有防尘措施;搬运无菌物品须借助专用的篮筐、车、架。无菌物品放在不洁的位置或掉落地上应视为污染包,不得使用。

2、无菌物品储存及环境设施

灭菌后的物品储存效期与无菌储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规定:①环境温度、湿度达到的规定时,使用纺织材料类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4天;未达到标准,有效期宜为7天;②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③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包装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④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⑤具有密封性能的硬质容器包装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无菌物品储存环境保持清洁整齐,内部通风、采光良好,无可见的灰尘。每日定时清洁整理地面、台面2-3次。专用无菌电梯卫生至少1次,定时进行天花板、墙面等,至少每月1次以上;无菌物品存放区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小于70%;根据管理需要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和评价。其环境卫生标准应符合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相关条款。(见表)

医院环境细菌菌落总数的卫生标准

无菌物品存放可使用开放式的架子或封闭式的架子。开放式的架子是常用的方法,易于保持清洁、便于取物;使用带轮子的活动车架储存具有具有储存和运送物品的功能。无菌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cm~25cm。与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可降低灰尘的污染离,易于清洁整理。离墙5cm~10cm的距离,避免无菌物品接触墙被污染,因墙面材料宜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以产生霉菌等细菌。

与天花板应保持50cm距离。使用中可覆盖防尘罩防止无菌物品的污染。防尘罩的厚度应大于2-3mm;使用封闭的柜子或容器,易于储存使用周转较慢的无菌物品。

3、消毒物品储存

消毒物品应设专架存放,并设置标识,标识应醒目清楚。消毒物品在清洁区储存保管。消毒用物品应保证干燥彻底,须包装后储存。避免细菌繁殖或受到霉菌污染。

4、操作技能

无菌物品储存

4.1.1操作前评估

①环境:存放架或搁物柜保持清洁、干燥,无杂物,半小时前停止清扫。

②工作人员:换鞋、戴帽、着专用服装,洗手。

③用物准备:根据无菌包的多少准备合适卸载车、篮筐、存放架或搁物柜、消毒干手液、防烫手套或用具等。

4.1.2操作程序

4.1.3操作步骤

①个人防护:戴防烫手套,避免接触高温车架时烫伤皮肤。

②灭菌物品冷却:从灭菌器中拉出灭菌器柜架,放于无菌储存区进行冷却并设置“冷却”字样的标示牌,冷却时间应>30min。

③确认灭菌质量:从灭菌器柜架上取下已冷却物品时,进行灭菌质量确认。检查物理参数合格;检查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合格;检查有无湿包;检查包装完好性和闭合性。

④物品储存放置:按照物品无菌物品名称、编号、灭菌日期的先后顺序放置在固定位置。同时依据灭菌物品记录清点储存物品的名称、数量并记录。

4.1.4操作注意事项

①注意手的卫生,取放无菌物品前后应洗手,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防止划破外包装纸。

②保证足够的冷却时间,防止产生湿包。

③无菌包潮湿、包装破损、字迹不清、误放不洁处或掉落地面,应视为污染,须重新处理和灭菌。

④环氧乙烷灭菌包应背风处运送,在人员流动少的地方进行储存。

4.2.3操作步骤

库房人员:

①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入库前需确认产品验证是否具备省级以上卫生或药监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进口产品还要有国务院(卫生部)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②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应有热原和细菌监测报告,妥善保留资料以备查证?

③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供应厂家送货到位后,库房专职人员应检查每箱产品的检验合格

证、灭菌标识、产品标识和失效期,认真检查每批产品外包装,外包装应包装严密、清洁,无破损、变形、污渍、霉变、潮湿等质量问题。登记每批到货时间、批号、失效期、数量、品名、规格、厂家及送货人签名等。

④按照类别、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分类、分架存放在固定位置。

⑤一次性无菌物品进入无菌储存区时,由专人负责拆除大包装。以中包装形式传送到无菌物品储存区。并记录出库物品的批号、失效期、数量、品名、规格、厂家等。

无菌储存区人员操作:

⑥无菌储存区储存人员接受无菌物品后,按效期先后顺序存放,不同种类不同型号分类放置。并进行清点,记录接受物品的批号、失效期、数量、品名、规格、厂家等。

4、操作注意事项

①定时核查掌握各类、各型号用品基数和有效期,合理安排供应,避免超量储存或过期,造成浪费。

②专职人员负责一次性物品的验收入库。

二、发放

(一)无菌物品供应基本方式

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供应方式主要有两种,按需分配方式、标准分配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应提供无菌物品送至临床的服务。

1、按需要分配方式:根据临床不同形式的申请或依据用后器械回收量进行供应。

(1)根据回收物品记录或污染区器械回收清点核查,产生无菌物品申请单。然后传至无菌储存区的人员进行分配、发放。此种方式主要用于常规通用器械的供应。每日定时在重复使用器械回收之后,都应产生无菌物品申请单,进行无菌物品准备和供应。

(2)根据使用部门临时预约申请单,分配和发放无菌物品。侧重方式主要包括无菌物品的借用或急救物资的供应。也可通过网络传送申请表,或由使用部门直接到消毒供应中心领取。

(3)根据手术室手术通知单制定无菌手术器械、敷料等器材的申请单。通常申请单在使用的前一天递交到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可采用个案车准备物品,即每台手术需要的器械、敷料等无菌器材集中装放在一个车上,并注明手术房间、手术名称等信息,通过专用电梯或物梯运送到手术室。

(4)标准化分配:

适用于网络化无菌物品供应及管理。在使用部门建立无菌物品基数,通过网络可随时记录使用无菌物品的情况,消毒供应中心可查询使用部门基数的变化,通过定时供应进行物品的补充。

(二)查对制度及要求

物品发放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发放准确。基本要求是三查:物品储存时查、发放时查、发放后查。依据领物申请单或发放单核对发放物品。六对:对物品名称、对灭菌效期、对灭菌标示、对签名、对数量、对科室。

检查时应注意以下质量要求:

1、物品名称:核对无菌物品的名称,标示字迹清楚、容易识别。

2、核对包装质量:检查纺织物、无纺布及一次性医用皱纹纸的包装封口胶带长度、变色情况、闭合的良好性;纸塑包装的封口处是否平整,压封是否紧密和连续,化学指示剂变色情况;硬质容器的锁扣是否联接紧密、热敏锁是否弹开等。

3、数量:根据发放清单检查所发物品的数量是否准确,发放前、中、后均需查对,发放后基数是否足够。

4、外来器械发放前应检查公司名称和器械名称是否吻合;发放的使用部门及地点;运送要求及方式等。

5、无菌效期:核对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6、签名:主要包括包装者等签名。

7、填写发放记录单:填写项目完整,主要包括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物品名称、灭菌效期、主要操作员签名(包装、灭菌、发放等岗位人员)、数量、接受物品科室等。

(四)无菌物品发放及召回原则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管理部门,说明召回的原因;相关管理部门应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

消毒供应中心应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查找灭菌失败的可能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该灭菌器方可正常使用;应对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

(五)无菌物品发放准备及要求

无菌物品发放、运输应采用封闭方式,即使用封闭的车或塑料箱

1、运转箱:

发放前认真检查盛装无菌物品的容器是否严密、清洁、有无破损、污渍、霉变、潮湿;严禁将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混放;封闭箱应标明接受物品的部门等,防止错发;运送中封闭箱应保持关闭状态,防止污染;盛装无菌物品的容器每天清洗一次,干燥备用。视污染情况进行消毒,可选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

2、运转车:

无菌物品可直接装入专用运转车,也将无菌物品装放在运转箱中,在放入运转车内发放运送。运转车应有编号等标示;运转中应车门应保持关闭;运转车每天彻底清洗1次,干燥备用。视污染情况进行消毒,可选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

3、专用电梯发放:

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部门可使用专用电梯发放、运输无菌物品。可使用转运车或转运箱;

4、传递窗发放:

临时或特殊情况下,可在无菌物品储存区传递窗口,直接发放无菌物品;无菌物品应放入大小适宜的运转箱中,封闭后传送。

(六)操作技能

1、无菌物品发放

常规无菌物品主要指临床科室常用的器械,如缝合包、清创包、腰穿包、骨穿包等。

操作前评估方法及要求

①环境:发放台、运转车、运转箱、传递窗保持清洁、干燥,无杂物;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进入该区,须换鞋、着装符合要求,洗手或手消毒。

③用物准备:运转车、运转箱、各类物品申领单、消毒干手液等。

操作程序

入各科室,科室人员签字确认。

⑧无菌室储存区人员收集整理科室申领清单,备查。询问下送人员无菌发放和临床反馈

意见,并对其工作列入交班内容。

操作注意事项

①每日实行专人专车负责制,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和有效期。

②发放车辆宜专用,无菌物品运送使用的车、容器使用后应彻底清洗或消毒,车、容器

存放在专设的清洁区域,保持清洁、干燥。

③严格按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原则执行。凡发出的无菌物品,即使未使用过,一律不得返

回无菌物品存放区。

④注意手卫生,取放无菌物品前后应洗手,禁戴手饰。

2、一次性物品发放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导尿包等无菌物品。

操作前评估方法及要求

同常规器械发放相同

操作规程

操作步骤

①按规范着装,洗手,根据用物多少,准备合适车辆和篮筐;

根据各科室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预约清单,准备物品。

检查发放物品名称、规格、数量、效期合格。

③按无菌有效日期在前的先发放原则,分装一次性无菌物品。

④再次核对预约清单

⑤用封闭式运送车或容器装放无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运输人员按专用运输路线送入

各科室,科室人员签字确认。整箱(未拆大包装)请领的无菌物品可直接运送到使用部门。

⑥回收整理预约清单,询问下送临床反馈情况,并交班。

操作注意事项

①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发放记录,记录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

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内容,发放记录应能够进行无菌物品质量追溯,一旦发生

问题时可以实现召回。

②凡发出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即使未使用过,也一律不得再放回无菌物品存放区。

③建立质量登记本。发放人员应经常向临床科室征询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质量情况,

并及时反馈,及时与设备处进行联系。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详

细登记时间、种类、事件经过、结果、涉及产品单位、批号,汇报护士长和相关部门;及时

封存取样送检,不得擅自处理。

④每月核对帐目,大清点1次;做到日清月结,帐帐相符机即库房进帐和出账相符;帐

物相符即帐本物品与储备物品实数相符;并及时请领、补充、报损。

三、思考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应认真执行灭菌物品卸载、存放的操作流程,坚持按照的原则进行储存或周转。

2、无菌物品存放区的温度应达到低于24℃、湿度 70% 。

3、无菌物品存放区的空气中的菌落数应控制在≤500 CFU/m 之内,无菌物品存放

区物体表面的细菌数≤10CFU/cm ;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手的细菌数≤10CFU/㎝。

4、一次性无菌物品在入库前需验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四证。进口产品应有国务院(卫生部)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5、无菌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 20cm~25cm。;离墙 5cm~10cm ;

距天花板 50cm 。

6、使用纺织材料类包装环境温度、湿度达到的规定时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

14天;未达到标准,有效期宜为 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

为 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包装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6个月;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6个月。具有密封性能的硬质

容器包装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6个月。

7、发放操作前工作人员准备:工作人员进入该区,必须换鞋、戴帽、着专用服装,必要时戴口罩,并经风淋室实施风淋除菌并洗手。

8、外来器械主要是指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赁或免费提供给医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 223

9、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取决于包装材料质量、贮存环境、运输过程等条件和操作的安全性。

10、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在发放前应对灭菌质量进行确认。

11、无菌物品发放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名称、包装、数量、灭菌质量确认、日期、签名、锅号锅次。

12、灭菌标识的要求: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13、物品发放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物品放时查、发时查、发后查。六对:对品名、对灭菌日期、对灭菌标志、对签名、对数量、对科室。

(二)、问答题

1、无菌物品质量标准有哪些?

答:无菌物品质量标准主要以下要求:无菌包装清洁,无污渍、湿包等污染;包装完好,无破损;闭合完好,包装松紧适宜;物理检测合格;无菌包外化学监测指示物变色合格;有无菌物品标签,粘贴牢固,项目完整,无菌效期准确,字迹清晰。

2、何谓湿包?判定湿包的方法?

答①:湿包是指无菌物品包裹表面或包裹内出现潮湿、水滴、水迹等现象。

答②:判定湿包的方法:灭菌后的物品,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待冷却30min后,从灭菌车的搁架上取下物品后,进行湿包判定和质量检查。

3、无菌物品发放及召回操作原则是哪些?

答: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管理部门,说明召回的原因;相关管理部门应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消毒供应中心应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查找灭菌失败的可能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该灭菌器方可正常使用;应对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

(三)、操作演练题

1、请你演示常规无菌物品储存的操作程序

2、演示移植物及手术器械和外来器械储存操作程序

3、请你演示植入物发放过程。

4、演示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发放流程有哪些?

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管理 灭菌后的物品进入该区域,由工作人员检查合格后分类上架保存,进入发放状态。 一、人员职责 1.负责经灭菌后的物品的卸载、存放、发放、记录等工作。 2.灭菌后器材进入无菌存放区检查批量监测合格后,应按照无菌器材卸载原则处理。经验收合格后应分类、分批、分架存放在无菌器材区内,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材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该区。 3.按照无菌器材储存条件进行存放,接触无菌器材前应进行手卫生。 4.负责进行每日无菌器材基数的清点,满足各类常规器材供应充足、及时,应严格执行发放查对制度,湿包、无标识包、过期包等禁止发放。 5.保持无菌器材存放区干净、干燥,应无尘土、水迹。存放架、车应整齐清洁,避免无菌器材的污染。 6.指导、督促、协调下送无菌器械包人员的发放工作,并保证所供应无菌器械包的质量。 7.无菌器材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远期后出的原则;发放一次性无菌器材时应核查包装的完整性及标识是否清晰,禁止将包装破裂、变质、发霉、过期的产品发出。 8.严格执行交接班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并认真及时、准确的记

录交接班时清点各类器械的数量。 9.应用沟通交流技巧协调好科内、外人员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二、管理制度 1.该区域是用于灭菌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敷料包及去除外包装后的一次性无菌器材存放、发放的区域,为清洁区。 2.该区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负责,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工作人员应经清洁区缓冲间换鞋、戴圆帽、着清洁区工作服,并进行手卫生处理后进入该区。 3.经消毒灭菌后的器械包、敷料包应通过双扉的高压蒸汽灭菌柜在无菌物品存放区的一侧门进入,一次性无菌耗材通过专用传递窗进入,严禁未经过灭菌的器械及发出未使用的无菌包等进入该区。该区使用的周转车辆不得随意出入,所有器械包、敷料包经过专用发放通道进行发放,应保持该区的清洁度。 4.工作人员在进行灭菌后器械包、敷料包的卸载时首先检查批量监测是否合格,再认真检查每个无菌包的包装完整性、包的干湿程度、包外指示物色泽情况、包外标识日期是否正确,批量监测等是否合格,确认合格后分类放置在存放架上,并做好标识。 5.达到存放标准,温度控制在24℃以下,湿度70%以下,棉布包装有效期为14d;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器材有效期为3个月;一次性纸塑袋包装及硬质容器的灭菌器械有效期为6 个月。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和方法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和方法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 (一)消毒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 (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

同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的器材 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 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 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1、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细菌繁殖体 易被消毒剂消灭,一般革蓝氏阳性细菌对消毒剂较敏感,革蓝氏阴性杆菌则常有较强的抵抗力.繁殖体对热敏感,消毒方法以热力消毒为

灭菌物品的发放、储存要求(全文)

灭菌物品的储存、发放要求及质量控制 一、基本概念: 无菌物品存放区:消毒供应中心内存放、保管、发放灭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 质量控制:是指“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产品质量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一)储存 储存是影响无菌质量的重要环节。清洁、干燥、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可以降低无菌物品储存中微生物等污染的几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卫生措施,从而保证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无菌物品发储存必须严格按照监测质量标准确认无菌物品质量,确保储存的无菌物品质量。各类无菌物品的储备量应充足,及时补充用量。保障临床诊疗、手术、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无菌物品使用量和周转率的控制,避免和减少过期物品以及积压、损坏、丢失等问题造成的浪费。 1、无菌物品储存 储存包含储存和保管。储存,有物品以备待用的含义。保管是储备的继续,是保护物品不受损害的过程。无菌质量特性决定了无菌物品储存及保管有其特殊的管理要求,即更严格的质量安全和控制污染的措施。无菌物品储存区是“存放、

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储存分为无菌储存区和库房储存两种形式。 无菌储存区储存保管的无菌物品包括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重复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器具,部分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等物品。无菌物品储存工作包括以下方式和要求: (1)建立基数:根据临床工作量建立各类无菌物品、抢救物品名目和数量。各类无菌物品每日清点、及时补充,保证储备充足。重复使用器械的备量不低于1:2,即用1份备2份物品量。一次性物品采购流程的工作周期较长,一般储量不低于10天。急救物品的储备根据医院规模和承担急救任务量定额。 (2)固定放置位置:物品摆放位置规格化,能够存取方便。可设柜架号、层次号、位置号。依据物品分类目录、储备量定额以及物品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例如手术器械、手术敷料、常规诊疗器械、各类一次性诊疗器械、贵重器械等具有物理和化学属性不同的特点。还可根据备用性质进行位置的规划,例如,专科使用器械、急救物品器械等。通过固定位置利于存取方便。 (3)物品分类放置:通常灭菌包应分类为手术器械包类、手术辅料包类、病区通用的无菌包类、专科无菌包类、低温灭菌包类、紧急突发事件和抢救用无菌包类、一次性无菌物品类、或贵重物品类等。各类物品均应分架或分开摆放,不应堆放或混放。手术器械包摞放一般不超过两层,同类名称的器械宜放置同一层架上或同一灭菌篮筐内;手术辅料包应和手术器械包分开层架码放;病区普通诊疗包应分类放置在同一层架上或同一灭菌篮筐内;较小、不规则的无菌包应分

一 消毒灭菌原则

一消毒灭菌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2、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3、所有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4、特殊感染病人(气性坏疽、炭疽、朊毒体类感染因子)用过的医疗器材和 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和灭菌。 5、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6、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7、不耐热物品首选化学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等。 8、医疗设备表面常规只需清洁,可定期或遇污染时进行消毒,应用75%酒精 擦拭消毒或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9、听诊器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0、麻醉用螺纹管使用后应先清洗干净,再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分钟,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11、血压计袖带、止血带常规只需清洗干净,干燥备用。如有可视污染物的可 消毒处理,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12、手术室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天进行消毒,用400--700mg/L的含氯消毒剂 擦拭,作用30分钟。遇明显污染时应随时去污,清洁消毒。 13、清洁用品的消毒: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 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2)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二、手术器械的处理流程 1、分类:根据器械材料、精密程度进行分类,不要直接用手进行分类,以防 锐器刺伤。 2、冲洗:将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3、洗涤:冲洗后用多酶洗液浸泡10分钟后在流动水下刷洗、擦洗。 4、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 5、终末漂洗:用去离子水进行冲洗。 6、消毒:100℃去离子水或75%酒精消毒清洗后的器械,时间≥1min。 7、干燥:用灭菌后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的管 腔类器械,用95%酒精进行干燥处理。 8、器械检查与保养:用目测或使用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进行检查。 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 9、包装: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 外贴化学指示胶带,注明标识。 10、灭菌:根据器械材质、性能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干 热灭菌、低温环氧乙烷灭菌等。 三、灭菌物品包装及存放要求 1、布包层数不少于两层,用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 过30cm*30cm*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超过7kg,辅料包不超过5kg。 2、存放要求:物品存放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 花板50cm。使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灭菌物品的发放、储存要求

一、基本概念: 无菌物品存放区:消毒供应中心内存放、保管、发放灭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 质量控制:是指“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产品质量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一)储存 储存是影响无菌质量的重要环节。清洁、干燥、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可以降低无菌物品储存中微生物等污染的几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卫生措施,从而保证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无菌物品发储存必须严格按照监测质量标准确认无菌物品质量,确保储存的无菌物品质量。各类无菌物品的储备量应充足,及时补充用量。保障临床诊疗、手术、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无菌物品使用量和周转率的控制,避免和减少过期物品以及积压、损坏、丢失等问题造成的浪费。 1、无菌物品储存 储存包含储存和保管。储存,有物品以备待用的含义。保管是储备的继续,是保护物品不受损害的过程。无菌质量特性决定了无菌物品储存及保管有其特殊的管理要求,即更严格的质量安全和控制污染的措施。无菌物品储存区是“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储存分为无菌储存区和库房储存两种形式。

无菌储存区储存保管的无菌物品包括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重复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器具,部分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等物品。无菌物品储存工作包括以下方式和要求: (1)建立基数:根据临床工作量建立各类无菌物品、抢救物品名目和数量。各类无菌物品每日清点、及时补充,保证储备充足。重复使用器械的备量不低于1:2,即用1份备2份物品量。一次性物品采购流程的工作周期较长,一般储量不低于10天。急救物品的储备根据医院规模和承担急救任务量定额。 (2)固定放置位置:物品摆放位置规格化,能够存取方便。可设柜架号、层次号、位置号。依据物品分类目录、储备量定额以及物品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例如手术器械、手术敷料、常规诊疗器械、各类一次性诊疗器械、贵重器械等具有物理和化学属性不同的特点。还可根据备用性质进行位置的规划,例如,专科使用器械、急救物品器械等。通过固定位置利于存取方便。 (3)物品分类放置:通常灭菌包应分类为手术器械包类、手术辅料包类、病区通用的无菌包类、专科无菌包类、低温灭菌包类、紧急突发事件和抢救用无菌包类、一次性无菌物品类、或贵重物品类等。各类物品均应分架或分开摆放,不应堆放或混放。手术器械包摞放一般不超过两层,同类名称的器械宜放置同一层架上或同一灭菌篮筐内;手术辅料包应和手术器械包分开层架码放;病区普通诊疗包应分类放置在同一层架上或同一灭菌篮筐内;较小、不规则的无菌包应分类放置在固定的容器中储存;一次性无菌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储存区;各类无菌包按照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材应去除外包装后,再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区,避免外包装污染储存环境。质量验收、记录;无菌物品进入储存区应进行质量确认、数量记录等工作。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 方法与标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第一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 试剂 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 蛋白胨。 2.2 葡萄糖。 2.3 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 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5.0 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 指示菌 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 5~5×106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121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 化学指示剂 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 技术要求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 1996-07-01实施 6 检测方法 6.1 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 灭菌柜室内,上、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13cm×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6.2 化学指标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口腔诊所器械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一、手机/器械收集、分检、毁形与传送 1、 收集 ①、核对:由消毒护士统一到诊疗室内收集污染的手机/器械。在收取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检查手机、碧兰麻注射器等器械零件是否完备,数量及类别。 ②、标记:在收取过程中对于特殊器械(除手机外)如碧兰麻注射器、外科手术钳、正畸去戴环钳等需在登记表上做特殊标记,以免造成发送错误。 ③、登记:为了做到收发正确无误,对于手机等特殊器械,必须建立手机器械收取、发入登记表。根据登记表做到收发数目一至无误。 2、 分检、毁形 ①、初步分检:将回收的污染物品首先进行初步分类,将各科的特殊专业器械分开浸泡,做到器械物品不混淆。 ②、一次性医疗器械毁形:对于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先采用1:200的84消毒液初步浸泡,再用毁形后统一焚烧处理。如遇传染病(肝炎、结核)等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特殊处理,用1:50的84消毒液隔离浸泡30分钟后再毁形,医疗器械隔离浸泡后再清洗灭菌。 3、传送 ① 、明确划区:在工作中严格划分三个区域,即: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指污物回收分类的区域;清洁区也称消毒区,批消毒、清洗、干燥、检验、维修包装的区域;无菌区也称洁净区, 指灭菌储

存发放的区域)。 ②、传送要求:器械物品的传送要由污到净,单向循环,不得逆流与交叉穿梭。 二、清洗消毒 凡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不易洗涤的器械(如玻璃板、带残留水门汀的器具和调和刀、托盘等)在进入加热、清洗/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再用手小心翼翼的去除剩污材料,同时进行预清洗一遍,再统一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选择操作程序彻底清洗。 1、去污 污物除不净不仅影响去除热原效果,对于仪器也有损坏作用,因此须高度重视。 ①、玻璃板、调刀洗涤:玻璃板上的粘固剂很难去除,清洗要求高,清洗时用竖力将玻璃板及调刀上残留的水门汀粘固剂去除,并用竖刷蘸适量的洗涤剂(去污粉、消毒液等)初步处理。 ②、拔牙钳洗涤:首先将带血器械上的血污用1:200的84消毒液初步浸泡10分钟,再用竖刷掉。 ③、牙科车针的洗涤:牙科车针(特别是外科手术车针)由于操作中软组织卷覆表面,刷洗时用小牙刷或钢丝刷清车针工作端,必要时用镊子去除覆盖软组织,使工作端没有任何异物。 2、摆放 按要求将污染手机/器械分别码入清洗/消毒机内的手机插座、插入架、网盒及下层蓝筐内。

牙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流程

牙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 流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牙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流程第一步:手机/器械收集、分检、毁形与传送 1、收集 (1)核对:由供应室人员统一到各科诊疗室内收集污染的手机/器械。在收取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检查手机、碧兰麻注射器等器械零件是否完备,数量及和别。(2)标记:在收取过程中对于特殊器械(除手机外)如碧兰麻注射器、外科手术钳、正畸去戴环钳等需在登记表上做特殊标记,以免造成发送错误。 (3)登记:为了做到收发正确无误,对于手机等特殊器械,必须建立手机器械收取、发入登记表。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根据登记表做到收发数目一至无误。 2、分检、毁形 (1)初步分检:将回收的污染物品首先进行初步分人,将各科的特殊专业器械分开浸泡,做到分科明确,器械物品不混淆。 (2)一次性医疗器械毁形:对于门诊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先采用1:200的84消毒液初步浸泡,再用毁形后由厂家统一焚烧处理。如遇传染病(肝炎、结核)等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特殊处理,用1:50的84消毒液隔离浸泡30分钟后再毁形,医疗器械隔离浸泡后再清洗灭菌。 (3)传送 ①明确划区:在工作中严格划分三个区域,即: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指污物回收分类的区域;清洁区也称消毒区,批消毒、清洗、干燥、检验、维修包装的区域;无菌区也换洁净区,指灭菌储存发放的区域)。由清洁区进入无菌区需摘取、更换手套并换鞋,以确保预防交叉感染。 ②传送要求:器械物品的传送要由污到净,单向循环,不得逆流与交叉穿梭。

第二步:清洗消毒(表1) 凡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不易洗涤的器械(如玻璃板、带残留水门汀的器具和调和刀、托盘等)在进入加热、清洗/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再用手小心翼翼的去除剩污材料,同时进行预清洗一遍,再统一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选择操作程序彻底清洗。 1、去污 污物除不净不仅影响去除热原效果,对于仪器也有损坏作用,因此须高度重视。(1)玻璃板、调刀洗涤:玻璃板上的粘固剂很难去除,清洗要求高,清洗时用竖力将玻璃板及调刀上残留的水门汀粘固剂去除,并用竖刷蘸适量的洗涤剂(去污粉、消毒液等)初步处理。 (2)拔牙钳洗涤:首先将带血器械上的血污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10分钟,再用竖刷掉。 (3)牙科车针的洗涤:牙科车针(特别是外科手术车针)由于操作中软组织卷覆表面,刷洗时用小牙刷或钢丝刷清车针工作端,必要时用镊子去除覆盖软组织,使工作端没有任何异物。 2、摆放 按要求将污染手机/器械分别码入清洗/消毒机内的手机插座、插入架、网盒及下层蓝筐内。 (!)摆放要求: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装载框码放器械。例如:玻璃板摆放需要成排、直立、有空档。并充分固定;针针放在密闭小盒内,牙钳、挻子、口腔器械直立码放,戴关节的器械要打开。

无菌物品存放区标准作业程序

无菌物品存放区标准作业程序 无菌物品存放区是CSSD内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无菌物品存放区的温度要求低于24°C,相对湿度70%,换气次数4-10次/H 保持环境清洁整齐,内部通风良好,无灰尘。禁止将无菌物品放置在无菌存放区以外的地方,放置污染。认真执行灭菌物品卸载、存放的操作流程;接触无菌物品钱应洗手或手消毒;应根据临床工作量建立各类无菌物品、抢救物品名目和数量。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储存或周转,避免产生过期物品,灭菌物品一旦失效,必须重新进行清洗包装灭菌处理。各类无菌物品每日清点、及时补充,保证储备充足。重复使用器械的储备不低于1:2,即一份备两份物品量。次性物品采购流程的工作周期较长,一般储量不低于10天。急救物品的储备根据医院规模和承担急救任务量定额。物品摆放位置规格化,能够存取方便。可设柜架号、层次号、位置号。依据物品分类目录、储备量定额以及物品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例如手术器械、手术敷料、常规诊疗器械、各类一次性诊疗器械、贵重器械等具有物理和化学属性不同的特点。还可根据备用性质进行位置的规划。通过固定位置利于存取方便。各类物品均应分架或分开摆放,不应堆放或混放。较小、不规则的无菌包应分类放置在固定的容器中储存;一次性无菌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储存区;各类无菌包按照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材应去除外包装后,再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区,避免外包装污染储存环境。质量验收、记录;无菌物品进入储存区应进行质量确认、数量记录等工作。储存中应保护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和损坏,周转使用率低和急救物品有防尘措施;搬运无菌物品须借助专用的篮筐、车、架。无菌物品放在不洁的位置或掉落地上应视为污染包,不得使用。本章将介绍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灭菌器的卸载、储存、无菌质量检测以及发放的标准作业程序。 第一节灭菌后物品卸载作业程序 各种物品经过灭菌循环后,需将无菌物品从灭菌器中拉出,放于无菌物品存放区。压力蒸汽灭菌的灭菌物品应进行冷却,并设置“冷却”字样的标识牌,冷却时间应大于30min,待降至室温方可移动。卸载和搬运过程中避免无菌物品包装的损坏。从灭菌架上取已冷却物品时,应进行灭菌质量确认。 一、汽灭菌后物品卸载 1.操作目的 (1)检查灭菌程序的完整性,确认灭菌质量。 (2)通过合理规范的卸载操作,避免湿包及灭菌包的二次污染。 2.操作步骤 (1)环境准备:观察环境是否赶紧整洁。 (2)用物准备:防烫手套、高压蒸汽灭菌卸载车。 (3)高压蒸汽灭菌器蜂鸣提示灭菌循环结束。 (4)消毒员检查打印记录纸各项参数是否合格、灭菌循环是否完整。 (5)发放人员再次检查打印记录,确认合格并将打印记录粘贴于批量监测登记本上。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消毒、灭菌方法 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 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方法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 (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 (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1.微生物的种类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细菌繁殖体易被消毒剂消灭,一般革蓝氏阳性细菌对消毒剂较敏感,革蓝氏阴性杆菌则常有较强的抵抗力。繁殖体对热敏感,消毒方法以热力消毒为主。 (2)细菌芽胞芽胞对消毒因子耐力最强,杀灭细菌芽胞最可*的方法是热力灭菌,电离辐射和环氧乙烷熏蒸法。在化学消毒剂中,戊二醛、过氧乙酸能杀灭芽胞,但可*性不如热力灭菌法。 (3)病毒对消毒因子的耐力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亲水病毒的耐力较亲脂病毒强。 (4)真菌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多数化学药物耐力较强,但不耐热(60℃1小时杀灭)。 2.微生物的数量污染的微生物数量越多需要消毒的时间就越长,剂量越大。 3.有机物的存在①有机物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妨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消毒剂的作用,以致于微生物逐渐产生对药物的适应性。②有机物和消毒剂作用,形成溶解度比原来更低或杀菌作用比原来更弱的化合物。③一部分消毒剂与有机物发生了作用,则对微生物的作用浓度降低。④有机物可中和一部分消毒剂。消毒剂中重金属类、表面活化剂等受有机物影响较大,对戊二醛影响较小。 4.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杀菌作用增强,但温度的变化对各种消毒剂影响不同。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的湿度升高1倍时,杀菌效果可增加10倍。而酚类和酒精受温度影响小。 5.PH值从两方面影响杀菌作用。①对消毒剂的作用:改变其溶解度和分子结构。②pH过高或过低对微生物的生长均有影响。在酸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减少,阴离子型消毒剂杀菌效果好。在碱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增多,有利于阳离子型消毒剂发挥作用。 6.处理剂量与监测保证消毒、灭菌处理的剂量,加强效果监测,防止再污染。

牙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流程(清晰整齐)

牙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流程 第一步:手机/器械收集、分检、毁形与传送 1、收集 (1)核对:由供应室人员统一到各科诊疗室内收集污染的手机/器械。在收取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检查手机、碧兰麻注射器等器械零件是否完备,数量及和别。 (2)标记:在收取过程中对于特殊器械(除手机外)如碧兰麻注射器、外科手术钳、正畸去戴环钳等需在登记表上做特殊标记,以免造成发送错误。 (3)登记:为了做到收发正确无误,对于手机等特殊器械,必须建立手机器械收取、发入登记表。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根据登记表做到收发数目一至无误。 2、分检、毁形 (1)初步分检:将回收的污染物品首先进行初步分人,将各科的特殊专业器械分开浸泡,做到分科明确,器械物品不混淆。 (2)一次性医疗器械毁形:对于门诊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先采用1:200的84消毒液初步浸泡,再用毁形后由厂家统一焚烧处理。如遇传染病(肝炎、结核)等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特殊处理,用1:50的84消毒液隔离浸泡30分钟后再毁形,医疗器械隔离浸泡后再清洗灭菌。 (3)传送 ①明确划区:在工作中严格划分三个区域,即: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指污物回收分类的区域;清洁区也称消毒区,批消毒、清洗、干燥、检验、维修包装的区域;无菌区也换洁净区,指灭菌储存发放的区域)。由清洁区进入无菌区需摘取、更换手套并换鞋,以确保预防交叉感染。 ②传送要求:器械物品的传送要由污到净,单向循环,不得逆流与交叉穿梭。第二步:清洗消毒(表1) 凡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不易洗涤的器械(如玻璃板、带残留水门汀的器具和调和刀、托盘等)在进入加热、清洗/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再用手小心翼翼的去除剩污材料,同时进行预清洗一遍,再统一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选择操作程序彻底清洗。 1、去污 污物除不净不仅影响去除热原效果,对于仪器也有损坏作用,因此须高度重视。(1)玻璃板、调刀洗涤:玻璃板上的粘固剂很难去除,清洗要求高,清洗时用竖力将玻璃板及调刀上残留的水门汀粘固剂去除,并用竖刷蘸适量的洗涤剂(去污粉、消毒液等)初步处理。 (2)拔牙钳洗涤:首先将带血器械上的血污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10分钟,再用竖刷掉。 (3)牙科车针的洗涤:牙科车针(特别是外科手术车针)由于操作中软组织卷覆表面,刷洗时用小牙刷或钢丝刷清车针工作端,必要时用镊子去除覆盖软组织,使工作端没有任何异物。 2、摆放 按要求将污染手机/器械分别码入清洗/消毒机内的手机插座、插入架、网盒及下层蓝筐内。 (!)摆放要求: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装载框码放器械。例如:玻璃板摆放需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 清洁消毒制度2016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 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现制定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如下: 一、空气: 1、开窗通风:目的是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 2、紫外线消毒:各治疗操作及特殊科室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照射时间每日1次,时间为1小时,有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 二、墙面与门窗: 1、每月定期清水擦拭,保持无尘与清洁。 2、门把手每日清水擦拭。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 三、地面: 1、所有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2遍,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拖布,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 3.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或诊室、走廊、厕所,最后是洗手间即污染区。 4、如地面被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拖把分色规定: 清洁区(白色标记)值班室、办公室、治疗室 半清洁区(蓝色标记)走廊诊室、检查室、换药室 污染区病房(绿色标记)病房 污染区洗手间(红色标记) 处置室病人体液(黄色标记) 三、医疗及生活用品 (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及电脑、电话等: 1、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2、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电话按键、鼠标等,每周用75%酒精擦拭1遍。

消毒 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5.1 基本要求 5.1.1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5.1.2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 5.1.3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5.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1.5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5.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5.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1 无菌物品存放区域应专室专用,专人管理,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2 无菌物品应在无菌室内存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及灭菌后物品分别遵照手术器械、用物及一次性物品循环流程图中的路程进行存放和运输。 3 无菌物品应按顺序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货架上或柜橱内,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低于70%,距地面20-25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 4 所有无菌包存放时应分类明确,有明确的灭菌标记,保持包装完整,包内物品数量准确。 5 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6 所有无菌包存放时应有可追溯性,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有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等,高压灭菌的无菌物品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并粘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以备查证。 7 高压灭菌时,使用包装用灭菌指示胶带封闭不少于3格,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8 湿包、落地包、已拆封但未使用的无菌包均应重新包装,灭菌后方可使用。 9 无菌物品使用应遵循先进先用的原则。无菌物品使用前确认其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10 每日检查物品有效期,每月对所有无菌物品随机抽样监测,监测结果登记存档。 11 一次性用品使用后,须进行消毒毁行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12 各种无菌物品有效期 (1)棉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 (2)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一个月,低温纸塑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3个月,低温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 (3)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4)一次性纸塑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5)外购一次性物品依照各包装上注明的有效期执行。

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管理制度.docx

消毒物品 清洁 消毒与灭菌方法 更换频率 注意事项 别 1.器械首选机械 清洗,条件不允许 时可进行手工清 1. 耐湿耐热的物 洗 品,采用压力蒸汽 2.精密和有机污 灭菌 染较重的器械应 2. 不耐高温,不耐 手工清洗 湿热的,如电子仪 3. 有关节,缝隙齿 器,光学仪器等物 槽的器械,应尽量 品,采用低温灭菌 统一送供应 一般器械 使其张开或拆卸 一用一灭菌 3. 耐热不耐湿的物 室灭菌 到最小单位进行 品,采用干热灭菌 清洗 4. 对不耐热耐湿的 4. 手工清洗, 按照 物品,首选低温灭 冲洗、洗涤、漂洗、 菌,无条件的医疗 终末漂洗步骤进 机构可采用灭菌 行 剂,浸泡灭菌 5.复杂及管腔器 械,使用超声清洗 手 机,高压水枪清洗 术 1. 手工清洗 1. 首选压力蒸汽灭 器 锐利器械 镀铬器械不 2.穿刺针内腔用 菌 ( 穿 刺 一用一灭菌 适宜用超声 械 高压(气)水枪冲 2. 也可选环氧乙烷 针) 波清洗 及 洗,超声波清洗 等低温灭菌 物 1.所有腔镜都必 品 须拆卸到最小单 位进行清洗 腔镜及附 2.按照规范使用 1. 能用压力蒸汽灭 水枪气枪对腔镜 件(腹腔 菌的,采用压力蒸 进行冲洗、酶洗、 镜,膀胱 汽灭菌 洗涤、终末洗涤, 一用一灭菌 镜,输尿 2. 不能用压力蒸汽 干燥 管镜,关 灭菌的,采用环氧 3. 活检钳等附件, 节镜等) 乙烷或等离子灭菌 按照冲洗、洗涤, 漂洗,终末漂洗等 手工清洗步骤进 行 注水瓶、 按照规范,在流动 用 1000mg/L 含氯消 水槽内手工冲洗。 毒剂浸泡消毒 30 分 连接管、 (冲洗、酶洗、洗 钟,再用清水冲净 连接管等每 吸引管、 日消毒 涤、终末洗涤、干 残留消毒液,干燥 吸引瓶等 燥) 后备用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 一、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1、基本要求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 11章的规定。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 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道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3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试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4、职业防护 (1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