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管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87
安全评价和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办法是指对某项工程、项目或活动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预防控制措施的一种管理方法。
具体的办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相关信息:对需要评价的工程、项目或活动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设计方案、相关技术文件、工艺流程等。
2.确定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其潜在的影响和可能导致的事故。
3.评估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故频率和严重程度,对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确定其级别。
4.制定管理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5.落实管理措施:将制定的管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或活动中,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6.监督和评估效果:定期对实施的管理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
通过实施安全评价和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风险,保障工程、项目或活动的安全进行。
同时,也
可以提高组织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各种危险源评价方法的介绍危险源评价方法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源普遍存在,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和管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危险源评价方法,包括危险度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作业环境危险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概率风险评价法、危险源辨识评价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1.危险度评价法危险度评价法是一种根据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对企业或项目的生产过程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程度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各危险源进行分类和辨识,然后通过评分或计算指标来评估其危险程度,最后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2.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在事故发生前,对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险进行系统辨识、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该方法旨在确定可能引发事故的初始条件、触发因素和次生灾害等,为后续的风险管控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
在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需要收集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3.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以系统故障为起点,逐层分析其直接和间接原因的方法。
该方法采用树状图的形式,将系统故障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和概率计算,以确定系统故障的概率和影响范围。
故障树分析法常用于复杂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帮助企业找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4.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以系统事件为起点,逐层分析其直接和间接后果的方法。
该方法采用树状图的形式,将系统事件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和概率计算,以确定系统事件的后果和影响范围。
事件树分析法常用于事故的分析、预防和控制,帮助企业了解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和潜在的危害。
5.作业环境危险评价法作业环境危险评价法是一种对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从作业现场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现场作业的危险程度和风险水平。
卫生毒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概述一、基本概念(一)危险度与安全性1.危险度(risk)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2.安全性(safety)指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3.可接受危险度(acceptable risk)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见表11-1。
就特定化学物质引起的具体疾病而言,即使从未接触过该化学物的人群中也可以出现一定比例的患者。
当接触人群中的发病率与非接触人群相比基本一致或略有增高时,即可将该水平的发病率是为这种化学物质所致人体检看个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
4.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 VSD)指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如上例,则表示在此剂量下,致癌物和致畸物引起人群中的肿瘤发生率或畸胎发生率分别不会超过10-6和10-3。
5.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每日容许摄入6.MAC: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最高耐受剂量(二)危险度评价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作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环境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目的是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和实际安全剂量,为政府部门正确的作出卫生和环保决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危险度评价程序(一)危害认定目的是确定待评化学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机体接触后,能否产生损害效应;效应的性质、特点和强度如何;化学毒物和损害效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获得足够的相关科学资料作为依据,这是认定的基础。
如待评化学物的资料----化学结构、理化特性、用途、使用方式及范围、环境中的稳定性及活性;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毒理学试验资料等。
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引言在各个领域,对于危险度和安全性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在工业场所、交通运输系统还是在线网络上,了解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是预防事故和保障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危险度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它们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并保障安全。
I.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和计算来评估危险度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1. 风险矩阵法风险矩阵法是一种常见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将风险程度用矩阵图表达出来。
在风险矩阵中,通常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通过交叉点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风险等级。
2.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图形表示的定量评估方法。
它从初始事件开始,通过绘制不同分支来描述潜在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事件树分析法主要用于确定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结果,从而评估危险度和安全性。
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是一种常用于评估和改进系统的安全性的方法。
它通过识别可能的故障模式,评估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II.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通过描述和比较来评估危险度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定性评价方法:1. 安全关键等级法安全关键等级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它通过将系统的组件和功能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进行安全性评估。
根据不同等级的安全性要求,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2. 故事线方法故事线方法是一种以故事线的形式描述和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发生的方法。
通过故事线的描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危险度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III.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通过组合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多指标决策方法,它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和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来对危险度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食品毒理学》(严卫星主编)各章课后思考题第1章绪论思考题1.简述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P2)毒理学:是研究各种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及生物学机制的科学,通过对危害的研究评价提出对各种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保障人民健康。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关注毒性鉴定,通过动物实验、体外试验、人体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以确定环境因子的毒性,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管理提供信息。
(2)机制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以及生化机制。
(3)管理毒理学:是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结果,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并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以确保进入市场的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2.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P3)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食品毒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①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的来源、性质和结构;②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③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④食品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险性评估。
3.阐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P4)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两个方面。
手段:(1) 动物体内试验(2) 体外试验①游离器官②细胞③微生物(3) 人体试验(4)流行病学研究(5) 化学分析(6) 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第一章第二章复习重点1. 表2-1 毒物的毒性分级 P112. 毒性作用的分类及具体例子 P111)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休克,甚至死亡2)特异体质反应,系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毒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测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对机体毒性危害及机理。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两类。
微观方法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宏观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了解并能够掌握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等。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言介绍食品毒理学的概况,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及其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并介绍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等。
本章重点讲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的内容及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任务,与食品安全性关系。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食品毒理学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术语及定义,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安全限值等内容。
重点讲述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术语定义,要求学生掌握毒物、毒性、剂量、毒性常用指标、安全限值的一些定义和内容。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介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运、被体内吸收过程,在体内分布情况及机体排泄外源化学物的器官及途径,着重讲述外源物从体外到体内并排出体外生物转运的一系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