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于上述思想,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调查咨询老一辈的生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变化进行了实践调查。

社会调查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实际,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调查:

(1)改革前后的时期内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

(2)改革前后的社会建设的变化,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说明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阐述出现此种变化的原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到今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建设的变化:

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大地震,今年青海玉树地震……我国以迅速的救援速度和团结一心的信念让世界为之震撼,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中国金牌数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2004年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32枚金牌,63枚奖牌,实现历史性突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体育健儿更是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具金牌榜第一位!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让更多的孩子走进了学校。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

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20万的峰值,今年的录取新生达65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人民生活的变化:

我的父亲出生于1968年,父亲说他上学的时候的梦想就是以后可以当上“万元户”,那时候一个村子就一两家是“万元户”,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是很有名的,那时候能拿出来1万块钱是很骄傲的一件事。而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的钱都是借的。父亲说他当时想要考师范,那时候当老师学校都会给房子住,然后就不买房子了,只要这辈子能攒够一万块钱就行。现在,父亲说,看看周围的朋友,资产在一百万以上的都不在少数。当然,这也有一个物价上涨和人民币贬值的过程,但是人民的生活是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人民也开始注重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

通过小组成员咨询父母的生活变化,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32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日产”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以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以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

到方便快捷。以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5万亿元,预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7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

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七大

报告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揭示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学习,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更加深入的体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发展的巨大作用,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班

吴琼2010121103

何方2010121145

唐虹2010121126

游丹丹2010121143

徐吉强2010121119

杨欢20101211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