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及其伴生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17.57 MB
- 文档页数:27
走向滑动构造走向滑动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滑动。
走滑断层和兼具倾向滑动的走滑断层是相当普遍的,并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特征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特征(一)主要特点走滑断层常具以下特点:1、走滑断裂带常由一系列次级断层组成,单条断层一般延伸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2、常常伴生有雁列式褶皱和断裂,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3、长期活动走滑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带成递进式依次错移,时代愈老,移距愈大;4、断层面平直,在航卫片上显示良好的线性。
左行平移断层断面陡立,断层平直,一侧广泛碎裂岩化;旁侧分支断裂及牵引现象都指示为左行走滑。
(河南信阳,王桂梁等)(二)左阶式和右阶式雁列式走滑断层系中,左阶式指各次级断层顺断层走向观察依次向左错列,右阶式则指各次级断层依次向右错列(右图)。
(三)离散性走向滑动和收敛性走向滑动平移滑动的应力场常具双重力学性质,常常是以剪切为主,同时兼具拉张或挤压,表现为张剪性或压剪性,即拉张-剪切和挤压-剪切。
张剪性走滑断层即离散性走向滑动断层,压剪性走滑断层即收敛性走向滑动断层,相应形成张剪性和压剪性构造。
<回到顶部>内部应力状态和相关构造走向滑动断层的内部应力状态及相关构造(一)走滑断层的应力应变场右图表示右行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和可能发生的构造及其方向。
矢量 C (compresion) 和 E(extension) 表示由剪切力偶派生出来的局部应力场中主应力的方向。
其中C表示主压应力方向;E 表示主张应力方向。
注意沿着椭球长轴方向的褶皱成S型,表示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影响。
(二)走滑断层弯曲引起的应力应变场走滑断层沿着断层走向的弯曲,会在弯曲部位产生收敛性的挤压区和离散性的拉张区(图A)。
在右行右阶走滑断层的弯曲部位可形成拉张盆地;右行左阶走滑断层的弯曲部位可导致挤压隆起(图B,C)。
<回到顶部>走向滑动断层伴生褶皱走向滑动断层伴生的褶皱走滑断层两侧的地层在剪切作用下常形成一系列褶皱构造。
走滑拉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摘要走滑拉分作用普遍存在于盆地构造体系中,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成藏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右旋走滑系统模式、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走滑作用的证据。
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式断层、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以及走滑构造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均可作为走滑作用存在的证据。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为例,主要介绍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断裂以及垦东凸起的走滑构造特征,这些走滑断层基本呈NEE-NE-NNE方向延伸和展布,在平面上都有平直性、彼此平行分布、分段延伸的特点,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花状构造和平行断裂。
走滑拉分作用对油气成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烃源岩的热演化与分布,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影响盖层的形成和油气的疏导体系。
关键词:走滑拉分作用,走滑构造,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第1章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走滑拉分作用可形成复杂的构造系统,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它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扭动断层概念提出以来,扭动构造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油气勘探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走滑拉分作用有关的圈闭,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得到了广泛关注[1]。
中国大陆广泛广泛存在走滑拉分作用,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与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走滑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渤海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含油气盆地,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非正向汇聚及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东移的右旋扭张背景[2]。
走滑活动在渤海湾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走滑构造作用影响着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与走滑扭动作用有关,对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局部构造受走滑作用控制,郯庐断裂及与之相关的走滑作用与渤海盆地构造形成和油气聚集具有紧密的联系。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内的一个重要的次级坳陷,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从其东部穿过,使得走滑构造在济阳坳陷东部非常普遍。
同时,济阳坳陷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富聚区,目前在沾化凹陷中东部的孤岛、孤东和桩海地区、埕北低凸起、埕南凸起、垦东凸起、黄河口凹陷、潍北凹陷等部位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藏,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与走滑拉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17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走滑断层研究进展—以阿尔金断裂为例范勃然(河北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10077)摘 要:根据前人对走滑断层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本文通过一些分析方法对走滑断层现状进行整理。
走滑构造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走滑扭曲也与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有关。
因而,在地质研究中走滑断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从走滑断裂的断层效应、识别方法、派生伴生构造和分类方案进行阐述,但其分类方案还不太成熟,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此基础上,以阿尔金断裂为例,详细描述阿尔金断裂的发生时间和新生代活动模式。
关键词:走滑断层;分类;阿尔金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2-0177-2收稿日期:2021-11作者简介:范勃然,女,生于1997年,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石油。
1 走滑断层研究历程1.1 最早研究成果 17世纪末期的旧金山地震致使断层发生大规模滑动,地质学家因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滑落至400多米这一地质现象开始研究,在20世纪的30~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走滑断层的一些基础概念。
例如Sonder 在1946年提出的全球剪切断层格架,Kennedy 开始提出平移断层及其基本定义,国外学者认为区域走滑断层是地壳主要运动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也开始被地质学家们所认知,Moody 和Hill 在中亚、北美、阿富汗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现并对许多大型平移断层进行了研究[1-3]。
地质学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涉及大区域内甚至达到全球范围内关于走滑断裂的研究,小范围的偏多。
由于无法解释旧金山地震导致的断层大规模滑动,国外一些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大区域范围内的走滑构造及其发生机制,并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文章《Wrench fault tectonics》,在该篇文章中还讨论了走滑断层的遗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移断层结构的基本原理,这是研究走滑断层的一个进步点。
走滑拉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摘要走滑拉分作用普遍存在于盆地构造体系中,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成藏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右旋走滑系统模式、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走滑作用的证据。
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式断层、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以及走滑构造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均可作为走滑作用存在的证据。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为例,主要介绍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断裂以及垦东凸起的走滑构造特征,这些走滑断层基本呈NEE-NE-NNE方向延伸和展布,在平面上都有平直性、彼此平行分布、分段延伸的特点,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花状构造和平行断裂。
走滑拉分作用对油气成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烃源岩的热演化与分布,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影响盖层的形成和油气的疏导体系。
关键词:走滑拉分作用,走滑构造,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第1章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走滑拉分作用可形成复杂的构造系统,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它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扭动断层概念提出以来,扭动构造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油气勘探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走滑拉分作用有关的圈闭,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得到了广泛关注[1]。
中国大陆广泛广泛存在走滑拉分作用,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与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走滑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渤海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含油气盆地,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非正向汇聚及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东移的右旋扭张背景[2]。
走滑活动在渤海湾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走滑构造作用影响着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与走滑扭动作用有关,对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局部构造受走滑作用控制,郯庐断裂及与之相关的走滑作用与渤海盆地构造形成和油气聚集具有紧密的联系。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内的一个重要的次级坳陷,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从其东部穿过,使得走滑构造在济阳坳陷东部非常普遍。
同时,济阳坳陷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富聚区,目前在沾化凹陷中东部的孤岛、孤东和桩海地区、埕北低凸起、埕南凸起、垦东凸起、黄河口凹陷、潍北凹陷等部位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藏,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与走滑拉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742016 年 第 5 期柴北缘典型右行走滑构造◇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柴先平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四个典型构造带几何学及运动学特 征,与周缘三大构造带进行了对比,认为北西向右旋走滑是北东或近东西向左旋 走滑系统的一部分,其形成机制是祁连造山带的强烈挤压作用下,各构造单元收 差异缩量,导致了北东向左旋走滑,走滑是挤压系统的伴生构造。
1 构造背景 按地块划分,柴北缘所指的是赛南-绿南-锡铁山南-埃南断 裂与南祁连山山前断裂(宗务隆山南断裂)之间的区域,东、 西边界分别为鄂拉山及阿尔金山。
石油勘探特指中-下侏罗统分 布的区域,通常包括伊北凹陷-冷湖背斜带及赛什腾凹陷。
柴达木盆地周缘发育的阿尔金断裂是典型的巨型走滑断裂 体系,与郯庐断裂级别相当,是柴达木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分 界。
根据前人研究,该断裂最早形成于中三叠世,晚侏罗世-早 白垩世为强烈走滑,新生代为左行平移断层。
前人研究认为, 柴北缘北西向断裂主要是受祁连山向南冲断作用控制 。
2 与走滑构造相关的典型构造 柴北缘的断裂可以划分为NW和近东西向两组,二者共同控 制柴北缘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构造格局。
NW向断裂呈S型展 布,延伸范围广,被近东西向断层切割普遍具有右行压扭特 征,以绿南、埃南断裂比较典型;近东西向断裂具有左行压扭 的特征,以马仙断裂为代表。
肖安成等(2005)认为,近东西 向左行断裂是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而NW向右行断裂是属于阿 尔金左行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
总体上,柴北缘不具备大型走滑 构造发育的背景,但普遍发育与走滑相关的构造,个别地区见 花状构造。
2.1 埃姆尼克山地表构造 埃姆尼克山是受埃南、埃北断裂夹持的长条形断块,总体 为三高夹两低的重力异常区,呈反S型狭长展布。
地震剖面上 东、西段为断隆,中段穿山沟一带为北断南斜坡的构造特征。
根据断裂上、下盘厚度差异,埃姆尼克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印 支期,印支期后的构造变形应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