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点及精选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81 KB
- 文档页数:6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一、作品简评吴承恩(明代小说家)的经典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
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相结合,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这一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二、名著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要识记一、作品简介:《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杰出的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二、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小说家。
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射阳存稿》四卷。
三、作品主题: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书中借助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孙悟空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苦难、敢于斗争的精神,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吴承恩笔下,取经一事的宗教意义已大大淡化,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它给读者的启示在于: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四、主要内容:《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1、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2、8到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3、第13回到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之《西游记》练习(含参考答案)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之《西游记》练习(含参考答案)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__________小说,是__________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_____________的事件。
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代人。
3.全书_______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_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
第8至________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______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________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_________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100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_________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___________,又唤______________,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_________。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___________。
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____。
《西游记》名著导读【小说主题】本书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植要于富有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历史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
它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主要情节】1.大闹天宫: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
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读名著《西游记》导读+精练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
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吴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
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汉族,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西游记》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三、十三至九十九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五、艺术特色1.神魔小说《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点归纳整理与练习题含答案1、作者:吴承恩(明)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3、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4、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5、孙悟空形象: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
②出世:仙石化成。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6、猪八戒形象: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7、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一、作品简评:吴承恩(明代小说家)的经典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编写而成。
作品借助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不朽艺术形象。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浪漫主义杰作。
二、名著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西游记》名著考点第1回石猴出世学神通阅读导航远古时代,东胜神洲海外傲来国海中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
内有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石猴异常顽劣,爬山又跃涧,跳树又攀藤。
一日,那石猴和众猴在山涧洗澡,无意间发现一股飞瀑自山顶流下。
石猴自告奋勇,钻入飞瀑,发现了花果山水帘洞。
石猴随即领众猴在此开辟家园,众猴拜石猴为“美猴王”。
又过三五百年,美猴王突感悟到不能久寿而悲伤啼哭。
受一老猴指点,他经南赡部洲远渡重洋来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赐他姓名曰孙悟空。
自此,孙悟空在祖师处修炼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以及筋斗云。
一日,孙悟空受众人挑唆,卖弄神通,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孙悟空遂回花果山,占山为王,过起无拘无束的猴王生活。
考点考题1.文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
“那猴”在小说中后来叫。
他为寻长生之术,从东胜神州出发,途经、,最后到达的“”,在那里拜学艺,学会两大本领,一是七十二变,一是。
2.“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此句中除了运用“抓耳挠腮”“眉花眼笑”这两个成语外,还包含着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三个成语体现了孙悟空什么特点?3.简述孙悟空名字的由来和学艺的经过。
(100字以内)第2回搅东海胁制幽冥府阅读导航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水帘洞,消灭了混世魔王后,从傲来国取来了各种刀枪器械,每日教众猴操演武艺,怎奈他自己没有称手的武器。
为寻得一样好兵器,孙悟空入东海龙宫,向那老龙王借宝,几番周旋,终于觅得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和可大可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自此,孙悟空如虎添翼,更加神通。
一日,猴王酣睡时,魂魄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不在五行中的孙悟空大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统统勾销。
东海龙王和地藏阎罗王只得上天庭告状,请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可玉皇大帝却采纳了太白金星的建议,召孙悟空上天做了弼马温,在御马监管理马匹。
《西游记》内容简介及习题(带答案)二、情节概括1.石猴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有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忽然有一日崩开,里面出现一只石猴。
该猴发现水帘洞后被群猴拥戴为王。
2.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
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
一日,悟空变为松树,被逐出洞。
回到花果山,自称美猴王。
3.官封弼马温悟空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
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玉帝知其厉害,便假意招安,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将其封为弼马温。
4.大闹天宫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
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
悟空被刀砍斧剁。
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5.祸起观音院(大闹黑风山)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火烧禅院。
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
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后请观音菩萨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
6.计收猪八戒唐僧悟空来到高老庄,庄主女儿被一长嘴大耳妖怪强占。
悟空追赶妖怪来到云栈洞。
得知妖怪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误投猪胎。
经观音收伏,赐名猪悟能,在此等候取经人,遂引起拜见唐僧,赐号八戒。
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
7.大战流沙河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
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
木叉叫出妖怪悟净。
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8.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
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
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9.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
两位道童奉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八戒怂恿悟空偷果,遭到二道童怒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1.(2022河南实验中学期末)下面是《西游记》阅读“悟空的成长”主题探究表,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孙悟空的成长史回目离开原因离开时的表现探究结果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一次离开唐僧:①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由此可见,取经路更是悟空的成长路,他④,“大我”“无我”取代了“小我”的格局。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二次离开唐僧:②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
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
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三次离开唐僧:③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
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
住下祥光,直至落伽山上。
2.(2022山西太原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
小明将《西游记》中“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改编成了课本剧,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行者:师父且请下马。
兄弟们莫走,等我扇熄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行者:(丟下扇子)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沙僧: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唐僧:哪方无火?八戒: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唐僧: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1)上面画横线的句子中“那厮”指谁?“被那厮哄了”指什么事情?答:(2)精读就是鉴赏。
阅读以上片段,完成下面名著精读卡。
七上《西游记》梳理与训练----精读和跳读【考情搜索】淄博2013考、烟台10年2考【教材出处】七年级上册P130“名著导读”【作者简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朝著名小说家。
【作品简介】小说以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主线,叙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各路神佛妖魔,各有神通,如孙悟空就有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等超能力,其他神妖如猪八戒、二郎神、牛魔王、红孩儿等也都各有所长,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主要人物辨识】人物称谓/情节/性格孙悟空称谓变化:石猴(出生时)→美猴王(因带群猴进入水帘洞成众猴之王)→孙悟空(学艺时菩提祖师所取)→弼马温(天界所封官职) →齐天大圣(自封,天庭被迫承认)→孙行者(唐僧所取)→斗战胜佛(佛祖册封) 情节串联:大闹天宫→大闹黑风山→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火云洞智取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假合真形擒玉兔优点:敢作敢为、敢于反抗压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无所畏惧、勇敢机智、幽默;缺点:桀骜不驯、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恶作剧。
唐僧称谓变化:江流(金山寺法明和尚所取)→玄奘(十八岁受戒所得法名) →唐僧(唐太宗所封,“御弟圣僧”)→三藏(唐太宗所赐法号) →旃檀功德佛(佛祖册封) 情节串联:四圣试禅心→尸魔三戏唐三藏→鬼王夜谒唐三藏→计脱女儿国→玄英洞唐僧供状→唐长老不贪富贵优点: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缺点:易信谗言、有时好坏不分。
猪八戒(淄博2013) 称谓变化:天蓬元帅(在天宫掌管天河兵马)→猪刚鬣(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猪悟能(观音菩萨给其摩顶受戒后所起的法名)→猪八戒(为让其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净坛使者(佛祖册封) 情节串联:高老庄招亲→大战流沙河→四圣试禅心→义激美猴王→助力败魔王优点:忠心耿耿、知错就改、善良憨厚、聪明机智、战斗勇猛;缺点:取经意志不坚定、喜欢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二)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小说家。
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射阳存稿》四卷。
【作品简介】
《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
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西游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人物形象分析与情节勾连】
大战孙悟空,助悟空打败九头怪。
【作品主题】
作品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书中借助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孙悟空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苦难、敢于斗争的精神,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顽强的斗争精神。
名著导读《西游记》、《猎人笔记》、《镜花缘》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西游记》是长篇体神话小说,作者是,(朝代)人。
《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的高僧,唐僧师徒取经,共经历了难。
2.《西游记》全书共回,前7回写的是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至12回写的来历,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府,交代
缘起;第13回至100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艰险磨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故事蕴含着的人生真谛。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
真假、三借,西天取经的倡导人是,承启各方面的关键人物
是。
全书中最突出的人物,最光辉的形象是。
最能突出他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这一情节。
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是,大闹天宫后
自称。
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又唤。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
取得真经后被封为。
“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的是。
孙悟空为医治人参树,去三岛求方,这三岛是、瀛洲、。
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二调芭蕉扇,采用了的方法。
悟空曾被迫背过两个妖怪走路,一个是,一个是。
5.孙悟空最不擅长而八戒却擅长的是。
猪八戒又叫,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
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6.沙僧也叫,原为天宫中的,被贬下界,在为妖,
唐僧在流沙河收了,查看沙僧行李,真像个和尚家风,所以又叫他
,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7.《西游记》中有一位占山为王,以火攻擅长,自称是牛魔王孩儿妖怪的是
,又叫。
他的母亲是。
8.《猎人笔记》是国作家(人名)以他的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创作的篇各自独立的小说。
这种小说广泛而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外省城乡的社会生活。
9.在《猎人笔记》中,作者将制度置身于一切美好品质的对立面,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一制度对于所有人性的践踏,是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的作品。
10.《镜花缘》是由清代(人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好玩的故事之中,寄托着作者的。
借海外奇风异俗,以提倡,否定封建官场,讽刺科举制度,揭露社会丑态,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独树一帜。
11.在《镜花缘》这部小说中,描述了许多神奇的国度,像好学上进的、酸腐吝啬的、虚伪狡诈的双面国,女性当家的女儿国,终日忙忙碌碌的劳民国等等,想象奇特,构思新颖,使得这部长篇小说读来让人兴趣盎然。
二、简答题
1.《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2.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时,共经历了多少苦难?在他们的经历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4.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
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傅?我趁早去来。
三、阅读题
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车迟国斗法
孙行者在油锅底上听得那呆子乱骂,忍不住现了本相,赤淋淋的,站在油锅底道:“馕糟的夯货!你骂那个哩!”唐僧见了道:“徒弟,唬杀我也!”沙僧道:“大哥干净推佯死惯了!”慌得那两班文武,上前来奏道:“万岁,那和尚不曾死,又打油锅里钻出来了。
”监斩官恐怕虚诳朝廷,却又奏道:“死是死了,只是日期犯凶,小和尚来显魂哩。
”
行者闻言大怒,跳出锅来,揩了油腻,穿上衣服,掣出棒,挝过监斩官,着头一下,打做了肉团,道:“我显甚么魂哩!”唬得多官连忙解了八戒,跪地哀告:“恕罪!恕罪!”国王走下龙座。
行者上殿扯住道:“陛下不要走,且教你三国师也下下油锅去。
”那皇帝战战兢兢道:“三国师,你救朕之命,快下锅去,莫教和尚打我。
”
羊力下殿,照依行者脱了衣服,跳下油锅,也那般支吾洗浴。
行者放了国王,近油锅边,叫烧火的添柴,却伸手探了一把,——呀!——那滚油都冰冷,心中暗想道:“我洗时滚热,他洗时却冷。
我晓得了,这不知是那个龙王,在此护持他哩。
”急纵身跳在空中,念声“唵”字咒语,把那北海龙王唤来:“我把你这个带角的蚯蚓,有鳞的泥鳅!你怎么助道士冷龙护住锅底,教他显圣赢我!”唬得那龙王喏喏连声道:“敖顺不敢相助。
大圣原来不知。
这个孽畜苦修行了一场,脱得本壳,却只是五雷法真受,其余都躧了旁门,难归仙道。
这个是他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
那两个已是大圣破了他法,现了本相。
这一个也是他自己炼的冷龙,只好哄瞒世俗之人耍子,怎瞒得大圣!小龙如今收了他冷龙,管教他骨碎皮焦,显什么手段。
”行者道:“趁早收了,免打!”那龙王化一阵旋风,到油锅边,将冷龙捉下海去不题。
行者下来,与三藏、八戒、沙僧立在殿前,见那道士在滚油锅里打挣,爬不出来。
滑了一跌,霎时间骨脱皮焦肉烂。
(1)在车迟国悟空与三位大仙进行了哪几场比赛?结果如何?(情节概述)
(2)本选段故事情节突出了悟空、三位大仙和国王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3)车迟国国王和三位大仙的形象分别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哪一类人?请结合作品综合概述。
(体验看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章回体吴承恩明朝去西天取经玄奘 81
2.100 大闹天宫唐僧取经必须经历磨难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3.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如来佛观音菩萨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齐天大圣
4. 菩提祖师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五行山下孙行者“斗战胜佛”
孙悟空蓬莱方丈假冒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
5.水性猪悟能天蓬元帅
6.沙悟净卷帘大将流沙河沙僧沙和尚
7.红孩儿善财童子罗刹女(铁扇公主)
8.俄国屠格涅夫 25 农奴
9.李汝珍社会理想男女平等
10.黑齿国淑士国
二、简答题
1.昏庸无能,不变忠愚。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2.孙悟空是一个蔑视权威,桀骜不驯,敢做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的英雄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思想。
以及对斗争精神的讴歌,同时赞美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
3.八十一难:启示: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4.“磨难”:唐僧被红孩儿捉走。
“人情世故”:利用和牛魔王的关系救师父。
三、阅读题
(1)首先是比赛求雨;接着是比赛让真龙现身;再次是比赛坐禅,隔板猜物;然后比赛砍头,剖腹和下油锅。
结果由于孙悟空机智更胜一筹,又有神灵相助,取得了全胜,并将三位大仙一一处死。
(2)悟空:机智过人、神通广大,喜欢恶作剧。
大仙:狠毒残暴、飞扬跋扈。
国王:昏庸懦弱,是非莫辨。
(3)借车迟国国王隐喻当时社会上受到权臣蒙蔽昏庸无能的国君;与三位为非作歹的国师,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祸乱国家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