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占位病变的高场强MRI诊断与鉴别诊断[1]
- 格式:pdf
- 大小:242.46 KB
- 文档页数:4
观察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发表时间:2017-08-21T14:36:26.61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0期作者:龙罗宁[导读] 椎管内占位指的是原发在患者脊膜、脊髓、神经根及椎管内组织的一种肿瘤和具有占位性的病变[1]。
湖南省凤凰县民族中医院湖南湘西 416200摘要:目的:观察在椎管内占位的诊断中应用MRI影像的诊断效果。
方法:整群择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椎管内占位的90例患者,将其分CT影像检查组45例和MRI影像检查组45例,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应用效果情况。
结果:经CT影像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是84.44%;经MRI影像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是100%,两组比照存在差异(P<0.05)。
结论:MRI影像应用于椎管内占位诊断中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诊断的准确率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MRI影像;椎管内占位;诊断效果[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diagnostic effect of MRI image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spinal occupying lesions. Methods:cluster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August 2014 ~2016 August by pathology confirmed 90 cases of intraspinal occupying patients,the CT imaging and MRI imaging group and 45 cases in group 45 cases,compared two groups of diagnosis methods. Results:the accurate rate of CT imaging diagnosis was 84.44%. The accuracy of MRI imaging diagnosis was 100%,and there wa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MRI imag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spinal space occupying disease,and the diagnosis accuracy is high,so it can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Keywords MRI image;intraspinal occupying lesion;diagnostic effect;椎管内占位指的是原发在患者脊膜、脊髓、神经根及椎管内组织的一种肿瘤和具有占位性的病变[1]。
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曾朝强发表时间:2016-11-10T14:54:59.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1期作者:曾朝强王晶[导读] 经MRI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不仅能对病变进行准确定位,且定性准确率高,是诊断的首选方法。
(南充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MRI影像学检查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RI进行扫描诊断,分析其影像学特征。
结果:经MRI诊断,共检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33例,定性和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
其中,髓外硬膜下病变20例(涉及10例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蛛网膜囊肿,1例畸胎瘤)、硬膜外病变7例(涉及2例淋巴瘤,3例髓核突出,1例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浆细胞肉芽肿)、髓内病变6例(涉及4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和1例血管母细胞瘤)。
结论:经MRI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不仅能对病变进行准确定位,且定性准确率高,是诊断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MRI影像;椎管内占位;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121-02 占位性病变指的是一系列具有占位效应的病变,包括原发于脊膜、脊髓、神经根和椎管内不同组织间的肿瘤及其他[1]。
临床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式包括X线摄片、CT扫描、MRI扫描等[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MRI影像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间收治的椎管占位性病变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诊断证实。
回顾患者的基本资料,33例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16岁到72岁之间,平均(38.9±3.1)岁。
椎管内肿瘤的高场MRI诊断
柴青芬; 许乙凯
【期刊名称】《《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年(卷),期】1999(008)003
【摘要】目的:观察高场MRI对椎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7例,髓外硬膜内肿瘤11例,硬膜外肿瘤7例)。
结果:肿瘤最长径03-11cm,发生在颈胸段肿瘤(17例)定位准确率为100%,但马尾部肿瘤起源于髓内外的判断仍有一定的困难(75%),对椎管内肿瘤及明确病史转移瘤的定性确率达84%。
增强扫描有助于反映出椎管肿瘤特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结论:高场MR具有更高的组织分辨能力,成像序列多样,可进一步提高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水平。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柴青芬; 许乙凯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4
【相关文献】
1.螺旋CT和高场MRI早期诊断应用于成人股骨头坏死诊断的临床价值 [J], 邓治强
2.椎管内肿瘤的高场MRI诊断 [J], 张成琪;周善伟;张增芳
3.高场MRI检查不同扫描序列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对比 [J], 崔涛涛;朱洁
4.高场MRI在闭合性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杨博;罗超;刘正杨;黄率帅
5.高场MRI多b值DWI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杨磊;王惠芳;张凤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究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78例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分析MRI影像的主要特点,并总结其在临床椎管内占位的诊断价值。
结果:患者椎管内部每个位置的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呈现出差异化特点,MRI影像能够有效提高对外地和髓内占位性病变的准确诊断率,其定性诊断比例高达90.5%。
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的强化特征和发生位置、信号强度成为MRI影像临床诊断病症的主要依据。
结论:应用MRI影像有助于提高诊断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是医学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方式,通过应用MRI影像对患者的发病部位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病症的准确率。
标签:椎管内;MRI影像;占位病变;病变部位;诊断效果“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射线、B超、CT、MRI(磁共振)、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中,而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是指患者椎管内部的脊髓、脊膜和神经根或者椎管内部各个组织间发生的肿瘤,或指锥管内其它具有占位性效应的病变[1]。
医学临床诊断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的方式主要是依靠X射线、B超、CT和磁共振等技术,其中MRI成像技术相比于其它的诊断方法具备更高的准确性。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治疗78例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专门的临床确诊及手术案例证实,符合此次患者研究的标准要求。
分析MRI影像的主要特点,并总结其在临床锥管内占位的诊断价值,现将此次研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治疗78例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专门的临床确诊及手术案例证实,符合此次患者研究的标准要求。
其中男40例,女38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34.5±2.5)岁,病程3~8次,平均并承诺为(5.5±2.5)次。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更好地显示肿瘤特征。
本研究表明,CEUS检出30例恶性、26例良性,12例误诊。
DCE-MRI检出33例恶性、25例良性,10例误诊。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EUS、DCE-MRI在乳腺癌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诊断价值具有一致性,其中DCE-MRI是临床上公认的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特异度均高的临床诊断优势。
而CEUS也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诊断方法,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的血流灌注特征,有助于为临床诊断医师提供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信息,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CEUS、DCE-MRI用于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均高,均可获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两种方法均可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1]杨勇,吕秀花,崔光彬,等.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7):583-586.[2]王乐华,黄盱宁,刘艳婷,等.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21(7):138-139.[3]梁晓雨,蒋英,郑彦强.超声造影检查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9(33):113-115.占位性病变为影像学诊断所应用的专项名词,一般存在于影像学诊断结果中,包括常见的B超、X线、CT以及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磁共振(MRI)等,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顾名思义,即患者椎管内部存在占位性病变,例如脊神经根、脊膜、脊髓、椎管内部组织存在肿瘤等[1]。
目前临床在对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进行诊断时,所采取的方案便是CT、X线以及MRI等,相对比其他影像学技术而言,M R I成像技术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本次为了对其临床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探究,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患者3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MRI展开了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椎管内部占位性病变患者3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经过临床诊断与手术案例证实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判定标准相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官功能不全或是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本次研究经伦理学委员会审批合格。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临床较少见,诊断较困难。
现笔者收集我院21例,分析其MRI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6~68岁。
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脊髓相应节段以下肢体疼痛、乏力、麻木、运动障碍、萎缩等。
体征主要为感觉减退、肌力降低、深反射减弱或亢进等。
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achieva1.5TMRI扫描仪,脊柱表面线圈,行矢状位TSET1WI(颈胸腰椎TR/TE400ms/18ms)、TSET2WI(颈椎:TR/TE3000ms/120ms;胸腰椎:TR/TE2850ms/100ms)、STIR(颈椎:TR/TE5000ms/100ms;胸腰椎:TR/TE3500ms/80ms)、T2WI-FLAIR(颈胸腰椎:TR/TE6000ms/100ms)及SSH-DWI(Max-b-factor=500s/mm2;FOV200mm×120mm×55mm)和轴位FSET2WI(颈椎:TR/TE2500ms/120ms;胸腰椎:TR/TE3000ms/120ms)。
层厚(颈椎3.0mm,胸腰椎4.0mm);层距(颈椎0.2mm,胸腰椎0.3mm)。
所有患者平扫后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结果21例中,8例(淋巴瘤4例、脂肪血管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
6例淋巴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椎体骨质破坏,2例肿块沿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图1)。
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病变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
4例脂肪血管瘤T1WI呈高或等信号内合并部分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图2),1例见大量流空血管影。
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分析MRI影像学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患者均行CT和MRI 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
结果CT诊断为73例,诊断率为84.9%;MRI影像学诊断为100例,诊断率为100%;组间对比(P<0.05)。
结论MRI可有效诊断椎管内占位,定位准确,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应用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
标签:MRI影像;椎管内占位;诊断椎管内占位疾病是患者在脊髓、脊膜以及神经根等部位出现肿瘤,或者椎管内出现肿瘤及占位性疾病所致[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增加,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以往在诊断椎管内占位时多采用CT、X线平片诊断,随着MRI影像的发展,在诊断椎管内占位取得显著疗效。
为了进一步明确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的诊断效果,笔者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RI和CT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患者经核磁共振的成像和手术诊断,确诊为椎管内占位[2];男54例,女3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8.5±2.4)岁;22例髓内肿瘤,4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血管畸形5例,4例硬膜外转移瘤,3例硬膜下血肿。
1.2 纳入标准[3] 患者经核磁共振的成像和手术诊断,确诊为椎管内占位;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患者认知功能良好;无精神功能障碍及全身传染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方法、目的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1.3 检测仪器CT:选择GE的16 排螺旋,0.4 秒高速旋转,时间分辨率低至53ms,重建速率达到20ips;16×0.75mm,16×1.5mm,8×3mm,4×4.5mm,2× 0.6mm;6 ips standard reconstruction (20 ips optional);24 Lp/cm resolution。
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上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进行两种检查,观察椎管内占位MRI影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椎管内部占位的应用效果.结果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部位的不同,MRI影像的强化特征和信号强度也各有差异,是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结论MRI影像对椎管内部占位病变的诊出率较高,基本能对发病部位做出正确的诊断,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式. 【关键词】椎管内部占位;MRI影像;CT;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49-02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是指椎管内出现肿瘤、血肿、血管畸形和寄生虫感染等病变,其中椎管内肿瘤是肿瘤性病变,所占的比例较高,血肿、血管畸形和寄生虫感染等为非肿瘤性病变,所占的比例较低[1].该类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肿瘤性病变多会损伤该节段神经根及节段以下相应锥体束,引起皮肤感觉异常、肢体躯体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2]. 临床上诊断椎管内占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 线、CT 和MRI影像检查[3].为了观察临床上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近3年收治的52例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患者52例,均经手术及临床诊断确诊,并排除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有全身传染性疾病者以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52例椎管内占位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1.57±6.42)岁;其中髓内肿瘤1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9例,硬膜外肿瘤7例,硬膜下水肿1例. 1.2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进行两种检查,观察椎管内占位病变MRI影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椎管内部占位的应用效果.1.3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飞利浦双排max6000的CT 机,将参数设置为120kv,200ma,1.5s/转,建像矩阵512,重建厚度5mm 后对患者进行扫描.MRI影像:采用飞利浦Achieval1.5T对患者的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扫描, 矢状面为T1WI-TAE和T2WI-DRIVE,横断面为T2WI-FFE,必要时可对冠状面进行扫描.将参数设置为扫描层厚2mm,间距0.5mm 后对患者加行Gd~DPTPA 增强扫描,用量为0.1mmol/kg. 1.4数据处理研究结束后,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可信区间为95%.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观察指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种检查方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情况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X2=8.6667,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表1两种检查方式对椎管内占位诊出情况的比较(n)2.2椎管内占位MRI影像的特点髓内肿瘤(1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1例,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11例患者的病变位于颈胸前段,剩余4例均延伸至延髓,其中2例的病变位于胸段,2例的病变位于胸腰段.髓内肿瘤的病变范围多比较大,8例患者的病变占据6~10个椎体,7例患者的病变占据3个椎节.4例患者的T1WI 呈等信号,11例患者的T1WI呈等、低混合的信号;7例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8例患者的T2WI呈高、等混合信号.11例患者的病变合并囊变、坏死和空洞.15例患者行加强扫描后,强化局限性3例、血管留空2例、不规则强化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9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4例,脊膜瘤7例,胚胎性肿瘤6例,蛛网膜肿瘤2例.所有患者的椎管内均可见偏侧行肿块,且伴有脊髓的移位,其中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多发于颈胸段.神经源性肿瘤的信号分布不均匀,其中6例患者的T1WI 呈等信号,6例患者的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4例患者的T1WI为低信号;8例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3例患者的T2WI 呈高、等混合信号,2例患者的T2WI呈等信号;3例脊膜瘤患者的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4例患者的T1WI呈等信号,所有脊膜瘤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且强度均匀.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患者加强扫描后,2例神经源性肿瘤的强化不均匀,2例神经源性肿瘤的星芒状中心未见强化;所有脊膜瘤的患者均显示强化,且出现典型的“脊膜征”. 硬膜外肿瘤(7例):其中淋巴瘤2例,肉瘤1例,转移性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低混合信号.转移性肿瘤和肉瘤增强扫描后均出现不均匀的强化,淋巴瘤患者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 硬膜下水肿(1例):手术确诊为单纯性硬膜下水肿,为非肿瘤性质的占位病变.3讨论临床上采用CT等传统影像学检查椎管内占位病变时常难以鉴别髓内和髓外的病变,而椎管内占位病变病情多比较重,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准确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4].MRI影像是一种断层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的电磁信号,并可以对人体信号进行重建,该技术基于1972年发现的核磁共振的现象以及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技术[5].MRI影像与其他断层成像技术相比,具有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和三维图像优势,在空间-波谱分布时还可以得到四维图像,由于MRI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源于物体本身,不需要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即可成像,因此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安全性较高[6]. 椎管内占位病变主要包括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和硬膜下水肿等,脊髓的肿胀和信号的异常是髓内肿瘤和脊膜瘤的特征[7];神经源性肿瘤是从椎间孔向外呈哑铃状生长,大小不一;硬膜外肿瘤显示脊髓的形状和信号异常时,说明肿瘤已侵及脊髓;硬膜下水肿时脊髓的形状未见明显的变化,仅显示畸形的网状血管影.有资料显示MRI影像能充分显示椎管的解剖结构,定位准确,是椎管内占位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8].本次研究中,MRI 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
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表现。
结果 9例肿瘤中,胸段7例,颈段2例,T1WI为等信号、T2WI 呈稍低信号6例,另外3例T1WI及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6例肿瘤呈中等程度均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
结论脊膜瘤易发生于胸椎,T1WI及T2WI多呈等信号,钙化常见,中等程度、均匀强化是脊膜瘤的特征。
【关键词】脊椎椎管脊膜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Q954.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83-02脊膜瘤相对少见,MRI对其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定性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
笔者通过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的MRI分析,并与椎管内其他肿瘤的鉴别分析,以期提高脊膜瘤MRI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
男2例,女7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0.4岁;病程2个月~3年。
临床表现痛觉减退5例,双下肢麻木无力7例,双下肢肌肉萎缩4例,跛行1例,麻木1例,病理征阳性8例。
1.2 MRI检查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
使用COLOURFUL 0.3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选用脊柱表面线圈,矩阵224×192,层厚4mm,层间距1 mm,常规扫描包括T1WI像(TR 400 ms,TE 18 ms)、T2WI像(TR 3500 ms,TE 118 ms)获取矢位像,T2WI(TR 3500 ms,TE 120ms)获取轴位,同时行T1WI像矢位、冠位和轴位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推注GD-DTPA15ml。
2 结果9例均为单发病变4例为圆形,5例为卵圆形。
病变最大约3 cm×2 cm×2 cm,最小约0.3cm×0.3 cm×0.3 cm,平均2 cm×3 cm×3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