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21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介绍: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肝脏B超有助于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B型超声波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正常值:①右肝最大斜径:不超过12.14厘米。
以右: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
②肝右叶前后径:不超过8-10厘米,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
③左半肝厚度和长度:厚不超过5-6厘米,长度不超过5-9厘米。
④肝尾叶长度和厚不超过4.5厘米。
通过下腔静脉纵切面声像图,上为肝左静脉近端,下为门静脉左支横部,宽不超过4.0厘米,厚不超过2.0厘米;通过门静脉左支的斜切面测量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左支之间的尾叶厚度。
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规则,被膜光滑,膈面呈弧形,回声强。
2、肝实质表现为中等回声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3、肝内管道系统清晰显示。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声像图特点):肝囊肿: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
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
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
肝脏局部肿大、畸形。
膈肌运动受限。
肝血管瘤: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
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声象图表现为园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
约有1/10为弱回声。
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重症: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1、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园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
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
2021版肝病超声诊断指南一、超声诊断基础超声诊断是一种基于超声波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肝病的诊断。
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反射性,可无创检测器官或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在肝病诊断中,超声可为病变性质、程度及范围提供准确的评估依据。
二、肝脏解剖与生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
肝脏解剖结构复杂,了解肝脏的解剖与生理对于超声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肝脏声像图表现为均匀的中等回声,肝静脉系统清晰可见。
三、肝病超声检查技术1.常规超声:最常用的肝病检查技术,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回声及血流情况。
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肝脏功能。
3.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测定肝静脉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淤血或梗阻。
4.超声造影: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肝脏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5.三维超声:重建肝脏形态,为病变定位及手术提供参考。
四、肝病超声图像分析肝病超声图像分析主要关注肝脏形态、回声、血流及病灶特征等方面。
异常肝脏声像图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改变、回声异常、血管结构紊乱等。
不同肝病具有不同的超声表现,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五、常见肝病的超声诊断1.肝炎:肝脏轻度肿大,回声略增高,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2.肝硬化:肝脏缩小,质地不均,回声增强,门静脉增宽,血流减少。
3.肝癌:肝脏实质性肿块,回声不均,血流丰富或减少,周围组织浸润。
4.脂肪肝:肝脏肿大,回声增强,血管纹理模糊。
5.淤血肝: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回声正常或增强,门静脉扩张。
6.血吸虫肝病:肝脏实质性结节,呈散在或簇状分布。
7.肝囊肿:肝脏内单发或多发无回声区,壁薄。
8.血管瘤: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血流丰富。
9.胆道结石: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
10.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阻塞,血管管径增粗、扭曲。
六、肝病超声诊断的局限性虽然超声在肝病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肝脏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
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胆囊与胆道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胆囊壁厚:2~3mm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肝硬化,肝包膜下迂曲管状回声,范围约63X31mm,较宽处约8.1mm,管状暗区旁似可见片状高回声。
B超于肝右后叶中上段探及大小约2.8cmx2.5cm圆形低弱回声包块,囊壁清晰,厚约0.3cm,呈强回声,周边无晕环,内透声差,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可见侧方声影,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其余未发现异常。
考虑肝囊肿继发感染,囊壁钙化,CT.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
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
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一、门静脉高压症1、病理与临床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血流收到阻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称之为门静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两类。
肝内型常见,占95%,主要由肝硬化引起。
肝外型少见,多由肝外门静脉栓塞引起。
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脾脏淤血及纤维组织增生,使脾大,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和扩张。
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是脾大、脾功能亢进、呕血、黑便、腹水等。
2、声像图表现(1)门静脉系统:门静脉主干和属支的内径增粗,尤以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明显。
门静脉主干内径大于13mm,脾门静脉内径大于9mm,走行迂曲。
根据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其血流可表现为出肝血流、双向血流或仍为入肝血流。
可合并门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高压时,主干入肝血流速度常减低,如形成肝内侧支循环,门静脉主干流速可正常。
门静脉高压时,主干入肝血流速度常减低,如形成肝内侧支循环,门静脉主干流速可正常。
门静脉高压时脾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占门静脉血流量的一半以上。
(2)侧支循环:声像图上可显示胃左静脉曲张和脐旁静脉开放。
胃左静脉位于肝脏左叶、胃与腹主动脉所围城的三角区内,可沿腹主动脉在上腹部纵断扫查和高位横断扫查进行观察,正常胃左静脉平均内径1.6mm,超声不易显示,,门静脉高压时内径在4mm以上,容易观察到。
脐旁静脉开放表现为肝圆韧带为低到无回声,内径3〜IOmm,从门静脉左支囊部延伸至腹壁,其内充满血流信号,也可观察到脾肾静脉侧支曲张。
(3)脾大,多为中度或重度肿大。
脾静脉增宽,走行迂曲。
(4)腹腔积液:腹腔积液较少时,仰卧位扫查,可在膀胱子宫直肠窝或膀胱周围、肝肾隐窝、肝周围间隙发现很窄的无回声带。
腹腔积液较多时,除上述部位外,在腹部两侧和盆腔、隔下间隙皆可发现大片无回声区。
实时超声可见小肠在腹腔积液中浮动。
有些患者可见右侧胸腔积液。
(5)肝动脉:肝动脉代偿性增宽,较正常易于显示,尤其在肝门部常可显示搏动性条状彩色血流,在肝内也可见到点状闪烁搏动血流。
腹部超声检查的常见疾病表现及鉴别诊断腹部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非放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传递和反射来观察人体内腹部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它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诊断许多腹部疾病,并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介绍腹部超声检查中常见的疾病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一级段落标题: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发现肝脏相关问题。
1. 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良性液体充满、包裹在囊壁内的异常增殖,通常无明显症状。
在超声图像中,肝囊肿呈无回声区,边缘清晰锐利。
2. 肝癌:肝癌是严重威胁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超声图像中,肝癌通常呈现为回声不均匀的肿块,边缘模糊或呈分叶状。
3. 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超声图像中,脂肪肝会显示为回声增强且弥散性增加。
二级段落标题:胰腺疾病胰腺是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异常功能可能导致多种疾病。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以下胰腺相关问题。
1. 胰腺炎:胰腺炎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组疾病。
在超声图像中,胰腺常呈现为增大和边缘模糊,并可能出现钙化灶或囊变。
2. 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很难被发现。
在超声图像中,胰腺癌常呈现为回声不均匀的结节,在血管内侵及转移时可能见到血管内息肉样生长。
三级段落标题:肾脏疾病肾脏是排泄体内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许多疾病会影响其功能。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鉴别以下肾脏相关问题。
1. 肾囊肿:肾囊肿是最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通常情况下为良性。
在超声图像中,肾囊肿呈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锐利。
2. 肾结石:肾结石是由于尿液中溶质过饱和而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
在超声图像中,肾结石呈强回声,并伴有增加的血流信号。
3. 肾癌:肾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之一。
在超声图像中,早期的小型肾癌往往难以发现,但大型的或晚期的肾癌可显示为异常增大、有不规则轮廓等特点。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胆囊结石1-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胆囊内结石呈强回声,伴有声影,结石大小不一。
腹部CT扫描可见高密度结石影像。
MRI检查可见低信号结石。
1-2 附件:无2、脂肪肝2-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肝间隙变宽,肝实质回声减低,肝表面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密度增高。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2-2 附件:无3、肝癌3-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或高密度肿块,边界不清。
MRI检查可见肝脏内信号异常区域,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3-2 附件:无4、肝囊肿4-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低密度无增强区域。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4-2 附件:无5、肝硬化5-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延迟相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5-2 附件:无6、肝血管瘤6-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6-2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2、超声波检查: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回声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诊断方法。
3、腹部CT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人体腹部内部结构的图像的诊断方法。
4、MRI检查: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和磁场的作用,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详细图像。
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10种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实时超声诊断法是肝脏疾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其目的的主要在于:① 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示定性、定位诊断;② 对某些弥漫性肝脏疾病或肝弥漫性疾病的某种阶段作出明确诊断;③ 鉴别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正常肝脏
一.正常肝脏声像图
图3-1-1 正常肝脏声像图:左图为肝右叶肋间切;右图为肝左叶剑下纵切
图3-1-2 正常肝脏声像图:肝右肋缘下斜切
图3-1-3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二.肝脏的正常值
正常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分别不超过60mm和90mm,右叶横径不超过100mmm,右叶最大斜径为100 ~ 140mm 。
肝脏弥漫性疾病
肝脏实质内的弥漫性病理改变称弥漫性肝疾病,常见的有肝炎、慢性血吸虫肝病、脂肪肝、淤血性肝病、肝硬化。
一.肝炎
肝炎是由病毒、药物、化学物质等引起的肝脏弥漫性炎症性病变,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按其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图3-1-4 慢性肝病,肝静脉变细
二.慢性血吸虫性肝病
慢性血吸虫肝病是由血吸虫卵随门静脉血抵达肝内汇管区形成慢性虫卵结果,既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汇管区纤维化所致。
(一) 慢性血吸虫性肝病声像图
肝脏左叶增大,右叶缩小,肝实质回声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网络状或地图样回声分布。
肝内门静脉管壁明显增厚,内径变细,门静脉走向扭曲,肝质地中等。
图3-1-5 慢性血吸虫性肝病
(二) 临床意义
为慢性血吸虫性肝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利用其特有的声像图特征,不难于其他弥漫性肝病相鉴别。
(三) 鉴别诊断
典型慢性血吸虫性肝病与慢性肝炎根据声像图表现不难鉴别。
轻度或不典型慢性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则二者难以鉴别。
慢性血吸虫性肝病还需与肝占位病变鉴别。
三.淤血性肝病
淤血性肝病是右心衰竭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继而肝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肝脏淤血。
四.脂肪肝
各种原因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肝脏疾病,常见的有肥胖伴高血压症、酒精性肝病,某些中毒性肝病。
(一) 脂肪肝声像图
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肝实质回声细小、致密,回声强度由浅至深部逐渐减弱,肝内血管因衰减而显示不清晰。
另有肝局限性脂肪浸润不均或称非均匀性脂肪肝,在肝内出现片状低回声,无包膜。
图3-1-6 脂肪肝
图3-1-7 脂肪肝,局部脂肪浸润不均
(二) 临床意义:
根据声像图对脂肪肝作出诊断,对不同病因引起的脂肪肝不能作鉴别。
(二) 鉴别诊断
非均匀性脂肪肝肝内低回声需与肝癌相鉴别。
前者低回声无包膜,无球体感,肝癌的低回声,肿块有包膜,且有球体感。
五.肝硬化
图3-1-8 肝硬化,肝表面不平整呈锯齿状
图3-1-9 肝硬化,肝内光点增粗,呈结节状
图3-1-10 肝硬化,肝内光点增粗,胆囊壁水肿(低蛋白血症所致)
图3-1-11 肝硬化,门静脉频谱平坦
2.门高压声像图
(1) 侧枝循环开放脐静脉重新开放使圆韧带内已闭塞的脐静脉分离而出现管状无回声区,自门静脉左支囊部延向腹壁。
彩色多普勒检查门静脉左支彩色条状管道沿圆韧带方向一直通向肝表面,并穿过肝包膜及肌层至腹壁。
图3-1-12 肝硬化,门静脉增宽
图3-1-13 肝硬化,脐旁静脉静脉重新开放
(2) 脾脏肿大脾脏径线测值增大,脾静脉内径增宽。
(3) 腹水肝前、肝肾间隙、腹侧、盆腔出现无回声区,形态不定,且随体位改变而有相应变化。
图3-1-14 肝硬化,肝前腹水
(二) 临床意义:
提供肝硬化诊断的客观依据,提示有无门高压及高压程度的估计,确定有无腹水,估计腹水程度及疗效观察。
(三) 鉴别诊断
肝硬化除了慢性肝病相鉴别外,主要需与弥漫性肝癌鉴别。
鉴别要点主要是肝脏体积变化及甲胎蛋白测定值。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一.肝囊肿
(一) 肝囊肿声像图
肝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呈细光带回声,边缘整齐光滑,囊肿后方回声增强,部分囊肿内有分隔光带,为多房性囊肿。
彩色多普勒检查囊肿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囊壁偶见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5 肝囊肿
(二) 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为确诊肝囊肿的首选方法。
对于巨大肝囊肿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肝囊肿穿刺硬化治疗。
(三) 鉴别诊断
肝囊肿与肝内血管及扩张的胆管的断面相鉴别,肝内血管的形态随超声切面的不同而变化,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血管内被彩色血流信号充填。
扩张肝内胆管在某些切面与胆道相通。
二.肝脓肿
三.肝血管瘤
(一) 肝血管瘤声像图
1.肝脏毛细血管瘤在肝内出现园形或椭圆形高回声,边界清晰,边缘不整齐,呈花边状。
肿瘤大小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 ~ 3cm,彩色多普勒探测由于血流速度甚低,大多数病变均难以显示血流。
图3-1-16 肝毛细血管瘤
图3-1-17 肝毛细血管瘤,内部未见血流信号
2.海绵状血管瘤本型血管瘤一般较大,形态不规则,内部呈网络状低回声,边缘回声增强。
彩色多普勒探测可有星点状血流信号。
(二) 临床意义
超声方法诊断肝血管瘤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列为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它能准确地给出肝内血管瘤的位置、数目及大小。
(三)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主要与肝癌鉴别,肿瘤内部的回声特点、质地,甲胎蛋白化验是二种疾病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四.原发性肝癌
(一) 声像图特点
1.直接征象肝内出现单个质硬的实质回声肿瘤,其形态和内部回声与肿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当肿瘤≤5c m时,多呈园形,低回声或结节状低回声。
肿瘤周围可有声晕,周围及内部彩色血流显示不丰富。
当肿瘤>5cm时,呈园形或不规则结节状等回声,少数呈结节状高回声,肿瘤周围多有声晕,周围及内部彩色血流显示丰富,肿瘤周围有丰富抱球样血流之称。
肝癌伴癌肿出血、坏死液化时,肿瘤呈混合性回声。
弥漫性肝癌呈肝内布满低回声结节,有时仅呈现肝内光点增粗而无结节样回声。
2.间接征象 (1) 肿瘤压迫血管,造成血管变细、绕行;(2) 肿瘤增大或位于第一肝门处时,可压迫肝管引导肝内胆管扩张。
3.转移征象(1) 肝癌伴肝内局部转移,在原发肿瘤周围出现卫星状布散的小结节;(2) 肝癌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时,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出现低回声,该处无彩色血流信号;(3) 肝癌伴淋巴结转移,在肝门处、腹主动脉旁、锁骨上出现园形低回声肿大淋巴结;(4) 晚期肝癌患者出现腹水、胸水。
图3-1-18 原发性肝癌,周围有较薄的声晕
图3-1-19 原发性肝癌,肝前少量腹水
图3-1-20 原发性肝癌
图3-1-21 原发性肝癌,肝静脉内癌栓形成
图3-1-22 原发性肝癌,肝静脉内癌栓形成,内未见血流信号
五.转移性肝癌
(一) 声像图特征
肝内出现二个以上(极少有单个)大小相仿的园形或椭圆形实质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呈多样化。
主要与原发灶的病理类型不同有关,但同一患者肝内所有肿瘤回声应为相同,肿瘤内一般无血流信号。
图3-1-23 转移性肝癌
图3-1-24 转移性肝癌
(二) 临床意义
确诊原发性肝外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否有肝内转移,对肿瘤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提供了主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