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25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第二章城市建设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 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第四章宗教建筑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第五章住宅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第六章园林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