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工艺学有色金属的热处理3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9
金属热处理正火金属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其中,正火是一种常用的金属热处理方法之一。
正火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使金属材料达到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正火的工艺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在加热阶段,金属材料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使其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
保温阶段是为了保持材料在一定温度下的一段时间,使其达到热平衡。
最后,在冷却阶段,金属材料以一定的速率冷却,形成理想的组织结构。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通过正火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其抗蠕变性和抗疲劳性能。
此外,正火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可加工性,并减少内应力和变形。
正火的关键是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
加热温度应根据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要求进行选择。
过高的加热温度会导致晶粒长大、晶界清晰度下降,从而降低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过低的加热温度则可能导致组织不均匀,影响性能。
冷却速率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过快或过慢的冷却速率都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正火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钢铁行业。
钢材经过正火处理后,可以改变其组织,提高其硬度和强度,从而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例如,汽车制造业常用正火处理来提高车辆零部件的耐磨性和强度,以保证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
机械制造业也广泛应用正火处理来改善机械零件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在正火处理中,除了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外,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材料的初始状态和化学成分会对正火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不同的合金元素对正火处理的响应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其次,正火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组织的形成和性能的改善。
此外,正火后的材料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回火处理,以消除残余应力和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金属热处理正火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方法,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第三节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一、概论:1.热处理: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热处理的目的:①提高零件的使用性能;②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③延长零件的使用寿面;④改善工件的工艺性能,提高加工质量,减小刀具的磨损。
3.钢的热处理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表面热处理等五种。
4.热处理使钢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由于铁有同素异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了组织与结构变化。
二、退火:1.概念: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2.退火的主要目的是: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②细化晶粒,均匀钢的组织及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上的准备;③消除钢中的残余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帮开裂。
3.退火的方法:①完全退火的应用: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的锻件、铸件、热轧型材等。
②球化退火的应用:适用于共析钢及过共析钢。
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
③去应力退火的应用:消除塑性变形、焊接、切削加工、铸造等形成的残余内应力。
三、正火1.概念: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适当的时间,在空气中冷却的工艺方法。
2.应用:①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的切削加工性;②正火可细化晶粒;③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改善钢的力学性能,并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④代替中碳钢和低碳合金结构钢的退火。
四、淬火1.概念: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马贝氏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2.目的:主要获得马氏体,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3.钢的淬氏性和淬硬性4.淬火缺陷:①氧化与脱碳②过热和过烧③变形与开裂④硬度不足五、回火1.概念:将钢淬火后,再加热到Ac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2.回火目的:①消除内应力;②获得所需要的力学性能;③稳定组织和尺寸。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
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 (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 (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一、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热处理的三大要素:①加热( Heating)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组织。
②保温(Holding)目的是保证工件烧透,并防止脱碳和氧化等。
③冷却(Cooling)目的是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
热处理后的组织加热、保温后的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根据冷却速度的不同将转变成不同的组织。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性能。
二、热处理工艺1.退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2.正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 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
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淬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空气中快速冷却。
目的: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应用要点: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点三的碳钢和合金钢;2.淬火能充分发挥钢的强度和耐磨性潜力,但同时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故要进行回火以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热处理工艺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热处理工艺作为材料加工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提高材料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改善加工工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简单金属加工到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处理,热处理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热处理工艺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
二、基本概念1. 定义热处理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要求。
2. 分类热处理工艺主要分为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大类。
普通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1)退火:将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退火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等。
(2)正火: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目的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较快,得到的组织比退火的更细,强度和硬度也较高。
(3)淬火: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淬火后材料的脆性增加,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4)回火:将淬火后的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
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的脆性,提高韧性和塑性,稳定组织和尺寸。
(5)表面淬火:通过快速加热材料表面,使其达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使表面获得高硬度,而心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
(6)化学热处理:将材料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加热,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材料表面,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
三、核心理论1. 相变理论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组织结构会发生相变。
相变是指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调质热处理指的是金属热处理的方法。
将金属在固态范围内通过一定方式的加热、保温和冷却处理程序,使金属的性能和显微组织获得改善或改变,这种工艺方法称为热处理。
根据热处理的目的不同,有不同的热处理方法,主要可分为下述几种:(1)退火(代号Th):在退火热处理炉内,将金属按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0~500℃左右,其显微组织将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例如钢被加热到此温度时,珠光体将转变为奥氏体。
然后保温一段时间,再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至室温出炉,这整个过程称为退火处理。
退火的目的是清除热加工时产生的内应力,使金属的显微组织均匀化(得到近似平衡的组织),改善机械性能(例如降低硬度,提高塑性、韧性和强度等),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等等。
视退火处理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普通退火、双重退火、扩散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光亮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多种退火工艺方式。
(2)正火(代号Z):在热处理炉内,将金属按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200~600℃左右,使显微组织全部变成均匀的奥氏体(例如钢在此温度时,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或者二次渗碳体完全溶解于奥氏体),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包括吹风冷却和堆放自然冷却,或者单件在无风空气中自然冷却等多种方法),这整个过程称为正火处理。
正火是退火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其冷却速度比退火快,能得到较细的晶粒和均匀的组织,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3)淬火(代号C):在热处理炉内,将金属按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0~500℃左右,使显微组织全部转变成均匀的奥氏体,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冷却介质包括水、油、盐水、碱水等等),获得马氏体组织,可显着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等。
淬火时的快速冷却导致的急剧组织转变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并使脆性增大,因此必须随后及时进行回火处理或时效处理,以获得高强度与高韧性相配合的性能,一般较少仅仅采用淬火处理的工艺。
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组元——组成材料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合金——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或用其他方法制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是指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金属化合物,它的晶体结构与固溶体完全不同,成分和性能也不相同组织:所谓合金组织,是指合金中不同相之间相互组合配置的状态固溶体——以合金中某一组元作为溶剂,其它组元为溶质,所形成的与溶剂有相同晶体结构、晶格常数稍有变化的固相。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所占位置: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进人溶剂晶格的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按溶质与溶剂原子相对分布分类无序固溶体——溶质原子统计式地或概率地分布在溶剂的晶格中。
有序固溶体——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的结点位或溶剂晶格的间隙中,有规律的排列。
有限固溶体:在一定条件下,溶质组元在固溶体的浓度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再溶解,这种限度称为溶解度或固溶度,这种固溶体是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溶质能以任意比例溶入溶剂,固溶度的溶解度可达100%,这种称为固溶体就称为无限固溶体。
无限固溶体只可能是置换固溶体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的因素尺寸因素、晶体结构、电负性差及电子浓度是影响固溶体溶解度的四个主要因素(1)尺寸因素组元间的原子半径越相近,则固溶体的固溶度越大。
晶格畸变(溶质原子相邻的溶剂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引起晶格的点阵畸变。
溶质点阵的膨胀与收缩导致晶体能量升高,这种升高的能量称为晶格畸变能。
溶质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能越大,固溶体的溶解度就越小。
组元间的原子半径相差越大,晶格畸变能越高,晶格便不稳定。
当溶质原子溶入很多时,则单位体积的晶格畸变能越高,直至溶质晶格不能再维持时,便达到了固溶体的固溶度极限。
如此时再继续加入溶质原子,溶质原子将不再溶入固溶体中,只能形成其他新相(2) 晶体结构因素组元间晶体结构相同时,固溶度较大,而且有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1.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部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2.脱碳:钢中的碳也会和气氛作用,使钢的表面失去一部分碳,含碳量降低,这种现象成为脱碳。
3.过烧:加热温度过高,出现晶界氧化,甚至晶界局部熔化,造成工件报废。
4.放热式气体:原料气与较充足的空气混合,仅靠其本身的不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就能维持其反应时,所制成的气体。
5.光亮热处理:是指在热处理过程中(主要是淬火和退火),采用气体保护或者是真空状态,避免或减少被热处理的工件表面与氧气接触而发生氧化,从而达到工件表面的光亮或相对光亮。
6.淬火烈度: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7.淬透性: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8.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
9.自回火:当淬火后尚未完全冷却,利用在工件内残留的热量进行回火。
10.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1.表面淬火:被处理工件在表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至相变点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达到淬火目的的热处理工艺。
12.连续加热法:对工件需淬火部位中的一部分同时加热,通过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把已加热部位逐渐移到冷却位置冷却,待加热部位移至感应器中加热,如此连续进行,直至需硬化的全部部位淬火完毕。
13.化学热处理:将工件放置于某种渗入元素的活性介质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渗入元素被吸附并扩散渗入工件表面层,以改变表面层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使其表面具有与心部不同的特殊性能的一种工艺。
14.淬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得到介稳状的M或B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5.反应扩散:由溶解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成浓度更高的化合物,这种扩散称为反应扩散。
第六节钢的表面热处理与化学热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2 •难点渗碳与渗氮教学方法与手段1.利用挂图等教具。
2.列举生活与生产中应用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渗碳与渗氮工艺的实例,分析原理与应用,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教学组织1 •复习提问10分钟2.讲解75分钟3.小结5分钟教学内容的表面热处理♦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其中表面淬火是最常用的表面热处理。
♦表面淬火是指仅对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
其目的是使工件表面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保持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依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耍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屯接触加热表面淬火及屯解液加热表面淬火等。
(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所产生的热效应,使工件表而、局部或整体加热并进行快速冷却的淬火工艺称为感应加热淬火。
1.感应加热基木原理依靠感应电流的热效应,使工件表层在几秒钟内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淬帔工件表面层,这就是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基本原理。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1)加热时间短,工件基本无氧化、脱碳,且变形小。
奥氏休晶粒细小,淬火后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使工件表层比一般淬火駛度高2〜3HRC,且脆性较低。
工件表面淬火后,在淬硬的表面层中存在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因此,提高了工件的疲劳强度。
(2)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生产率高,易实现机械化、口动化,适于大批量生产。
(3)感应加热设备投资大,维修调试比较困难。
3 •感应加热表而淬火的应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主要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制造的工件,如40钢、45 钢、400、40MnB 等。
生产上通过选择不同的电流频率来达到满足不同要求的淬硬层深度。
根据电流频率不同,感应加热淬火分为三类: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表而淬火后,需要进行低温回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零件的工艺路线一般如下:毛坯锻造(或轧材下料)一退火或正火一粗加工一调质一精加工一感应加热表而淬火一低温回火一磨削加工。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金属热处理的工艺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
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
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
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
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
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
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
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
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
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
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
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
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