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振动疲劳特性及其试验方法研究

结构振动疲劳特性及其试验方法研究

结构振动疲劳特性及其试验方法研究
结构振动疲劳特性及其试验方法研究

利用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实现随机疲劳分析.

利用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实现随机疲劳分析 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可以获得结构随机振动响 应过程的各种统计参数(如:均值、均方根和平均频率等),根据各种随机疲劳寿命预测理论就可以成功地预测结构 的随机疲劳寿命。本文介绍了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以及利用该功能,按照Steinberg提出的基于高斯分布和Miner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进行ANSYS随机疲劳计算的具体过程。 1.随机疲劳现象普遍存在 在工程应用中,汽车、飞行器、船舶以及其它各种机械或零部件,大多是在随机载荷作用下工作,当它们承受的应力水平较高,工作达到一定时间后,经常会突然发生随机疲劳破坏,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预测结构或零部件的随机疲劳寿命是非常有必要的。 2.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介绍 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十分强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压力等PSD类型; 2.能够考虑a阻尼、 阻尼、恒定阻尼比和频率相关阻 尼比;

3.能够定义基础和节点PSD激励; 4.能够考虑多个PSD激励之间的相关程度:共谱值、二 次谱值、空间关系和波传播关系等; 5.能够得到位移、应力、应变和力的三种结果数据: 1σ 位移解,1σ速度解和1σ加速度解; 3.利用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进行疲劳分析的一般原 理 在工程界,疲劳计算广泛采用名义应力法,即以S-N 曲线为依据进行寿命估算的方法,可以直接得到总寿命。下面围绕该方法举例说明ANSYS随机疲劳分析的一般原理。 当应力历程是随机过程时,疲劳计算相对比较复杂。但已经有许多种分析方法,这里仅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即Steinberg提出的基于高斯分布和Miner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应力区间如图1所示): 应力区间 发生的时 间 -1σ ~+1σ68.3%的时间 -2σ ~+2σ27.1%的时间

金属疲劳试验

金属疲劳试验主讲教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疲劳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疲劳极限、S-N曲线的测试方 法。

二、实验原理 1.疲劳抗力指标的意义 目前评定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试验测定其S-N曲线(疲劳曲线),即建立 最大应力σ max 或应力振幅σ α 与其相应的断裂 循环周次N之间的关系曲线。不同金属材料的S-N曲线形状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如图1所示。其中一类曲线从某应力水平以下开始出现明显的水平部分,如图1(a)所示。这表明当所加交变应力降低到这个水平数值时,试样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断裂。

这表明当所加交变应力降低到这个水平数值时,试样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断裂。因此将水平部分所对应的应力称之为金属的疲劳极限,用符号σ R 表示(R为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称为应力比)。若试验在对称循环应力(即R=-1)下进行,则其疲劳 极限以σ -1表示。中低强度结构钢、铸铁等材料的S- N曲线属于这一类。对这一类材料在测试其疲劳极限时,不可能做到无限次应力循环,而试验表明,这类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如果应力循环达到107周次不断裂,则表明它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也不会断裂,所以对这类材料常用107周次作为测定疲劳极限的基数。另一类疲劳曲线没有水平部分,其特点是随应力降低,循环周次N不断增大,但不存在无限寿命。如图1(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常根据实际需要定出一定循环周次(108或5×107…)下所对应的应力作为金属材料的“条件疲劳极限”,用符号σ R(N) 表示。

2.S-N 曲线的测定 (1) 条件疲劳极限的测定 测试条件疲劳极限采用升降法,试件取13根以上。每级应力增量取预计疲劳极限的5%以内。第一根试件的试验应力水平略高于预计疲劳极限。根据上根试件的试验结果,是失效还是通过(即达到循环基数不破坏)来决定下根试件应力增量是减还是增,失效则减,通过则增。直到全部试件做完。第一次出现相反结果(失效和通过,或通过和失效)以前的试验数据,如在以后试验数据波动范围之外,则予以舍弃;否则,作为有效数据,连同其他数据加以利用,按下列公式计算疲劳极限: ()11n R N i i i v m σσ==∑ 1

结构疲劳试验

结构试验报告结构疲劳试验 道桥08 丁宇 0804110304

结构疲劳试验 中文名称: 疲劳试验 英文名称: fatigue test 定义:为评定材料、零部件或整机的疲劳强度及疲劳寿命所进行的试验。 疲劳简介 疲劳破坏现象的出现,始于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构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破坏事故的原因一时使工程师们摸不着头脑,直至1829年德国人艾伯持用矿山卷扬机焊接链条进行疲劳试验,破坏事故才被阐明。1839年,法国工程师彭赛列首先使用“疲劳”这一术语来描述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承载能力逐渐耗尽以致最后突然断裂的现象。1843年苏格兰人兰金发表了第一篇疲劳论文,论文中指出,机车车辆的破坏是由于运行过程中金属性能逐渐变坏所致。他分析了车轴轴肩处尖角的有害影响,指出了加大轴肩处的圆角半径可以提高其疲劳强度。1842年Hood(胡持)提出了结晶理论,认为金属在循环应力下的疲劳强度降低是振动引起的结晶化所致。1849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还举行了专门会议对此理论进行讨论。 对疲劳现象最先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的学者是德国人Wholer(沃勒),他从1847年至1889年在斯特拉斯堡皇家铁路工作期间,对金属的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1850年他设计出了第一台疲劳试验机(亦称Wo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机车车轴疲劳试验,并首次使用金届试样进行了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与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定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Wholer被公认是疲劳的奠基人。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戈贝尔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戈贝尔抛物线方程。英国人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曲线----古德曼图。1884年包辛格在验证沃勒的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滞后回线的概念。但是他的工作当时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1952年邱杨在做铜棒实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因此,包辛格是首先研究应力循环的人。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欧文和汉弗莱1903年在单晶铝和多晶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他们通过微观研究推翻了老的结晶理论,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01年拜尔斯透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滞后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进行了多级疲劳试验(程序试验)。在此期间,英国人高夫对疲劳机制的了解贡献很大。他研究了多轴疲劳,说明了弯、扭的复合作用。并在1924年发表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0年格里菲斯发表了他用玻璃研究脆断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他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微裂纹尺寸,得出了S√a=常数的关系式(S为断裂时的名义

疲劳强度设计

疲劳强度设计 对承受循环应力的零件和构件,根据疲劳强度理论和疲劳试验数据,决定其合理的结构和尺寸的机械设计方法。机械零件和构件对疲劳破坏的抗力,称为零件和构件的疲劳强度。疲劳强度由零件的局部应力状态和该处的材料性能确定,所以疲劳强度设计是以零件最弱区为依据的。通过改进零件的形状以降低峰值应力,或在最弱区的表面层采用强化工艺,就能显著地提高其疲劳强度。在材料的疲劳现象未被认识之前,机械设计只考虑静强度,而不考虑应力变化对零件寿命的影响。这样设计出来的机械产品经常在运行一段时期后,经过一定次数的应力变化循环而产生疲劳,致使突然发生脆性断裂,造成灾难性事故。应用疲劳强度设计能保证机械在给定的寿命内安全运行。疲劳强度设计方法有常规疲劳强度设计、损伤容限设计和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 简史19世纪40年代,随着铁路的发展,机车车轴的疲劳破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1867年,德国A.沃勒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了他用旋转弯曲试验获得车轴疲劳试验结果,把疲劳与应力联系起来,提出了疲劳极限的概念,为常规疲劳设计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常规疲劳强度设计只考虑无限寿命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通过对当时发生的许多疲劳破坏事故的调查分析,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常规疲劳强度设计,它非但提高了无限寿命设计的计算精确度,而且可以按给定的有限寿命来设计零件,有限寿命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线性损伤积累理论。早在1924年,德国 A.帕姆格伦在估算滚动轴承寿命时,曾假定轴承材料受到的疲劳损伤的积累与轴承转动次数(等于载荷的循环次数)成线性关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次方程式来表示。1945年,美国M.A.迈因纳根据更多的资料和数据,明确提出了线性损伤积累理论,也称帕姆格伦-迈因纳定理。 随着断裂力学的发展,美国A.K.黑德于1953年提出了疲劳裂纹扩展的理论。1957年,美国P.C.帕里斯提出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半经验公式。1967年,美国R.G.福尔曼等又对此提出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修正公式。这些工作使人们有可能计算带裂纹零件的剩余寿命,并加以具体应用,形成了损伤容限设计。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60年代后期,可靠性设计从电子产品发展到机械产品,于是在航天、航空工业的先导下,开始了可靠性理论在疲劳强度设计中的应用。 1961年联邦德国H.诺伊贝尔提出的关于缺口件中名义应力-应变与局部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称为诺伊贝尔公式。1968年加拿大R.M.韦策尔在诺伊贝尔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估算零件裂纹形成寿命的方法,即局部应力-应变法,在疲劳强度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常规疲劳强度设计假设材料没有初始裂纹,经过一定的应力循环后,由于疲劳损伤的积累,才形成裂纹,裂纹在应力循环下继续扩展,直至发生全截面脆性断裂。裂纹形成前的应力循环数,称为无裂纹寿命;裂纹形成后直到疲劳断裂的应力循环数,称为裂纹扩展寿命。零件总寿命为两者之和。 根据零件所用材料的试样的疲劳试验结果,以最大应力为纵坐标、以达到疲劳破坏的循环数N为横坐标,画出一组试样在某一循环特征下的应力-

疲劳试验方案

1 试验概况 (1) 2 试验标准及要求 (1) 2.1试验标准 (1) 2.2试验要求 (1) 3 试验仪器技术指标 (1) 4 试验方法 (2) 4.1 试验装置 (2) 4.2 加载制度 (3) 4.2.1 预加载 (3) 4.2.2 正常加载 (3) 4.3 试验测量 (4) 4.3.1 位移计及力传感器的布置 (4) 4.3.2 混凝土应变片的布置 (4) 4.3.3 钢筋应变片的布置 (5) 4.3.4 试验记录 (5)

疲劳试验方案 1 试验概况 梁的抗弯疲劳试验。以混凝土梁为例,对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梁进行抗弯疲劳试验,对比不同强度混凝土梁在低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刚度退化情况。本次试验共3组试件,分别为记为L1,L2,L3 ,如表1。 表1混凝土梁试件参数 2 试验标准及要求 2.1试验标准 1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2.2试验要求 1 试验前,仪器必须经过精准校对,降低误差。 2 试件两端由固定支座固定,如用简支梁支座固定,则需考虑平面外稳定。 3 试验人员需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如带好安全帽等。 3 试验仪器技术指标 本次试验采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主要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 表2试验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装置 混凝土梁抗弯疲劳试验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PWS-1000)上进行,混凝土梁采用固定支座固定在底梁上,其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正面图 侧面图 图1试验装置示意图

4.2 加载制度 4.2.1 预加载 预加载的目的:使试件的支承约束部位和加载部位接触良好,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检查全部试验装置的可靠性;检查全部测量仪器工作是否正常。预加载的具体步骤如下: (1)对混凝土梁施加压力至预加载值,然后卸载至零;预加载值为疲劳荷载下限值; (2)在完成预加载的过程中,记录各应变片、位移计的数据,检查每级荷载下的数 据是否与理论计算指相符: a)所有位移随着荷载的增加呈线性变化; b)当卸载为零时,所有读数回到初始读数; c)位移计不能有过大的变化。 (3)如果不满足第(2)步规定的要求,检查试验装置是否正确安装,测量仪器是否正 常工作,然后重复第(1)步的预加载过程,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4.2.2 正常加载 根据理论计算,破坏梁,在中点荷载作用下,如图2,试验梁的极限承载能力为 65kN (也可以做一次破坏试验取实验值)。取疲劳荷载上限值为37k N(极限值的57%),下限值为8k N(极限值的12%),进行疲劳试验。 对梁进行低周疲劳试验,在疲劳循环次数到 0次、10000次、15000次、20000次、25000次、30000次、35000次、40000次、45000次、50000次,对试验梁进行静力加载,测量试验梁的挠度变化,以此来测量梁的刚度退化情况。最大静力荷载为疲劳荷载的上限值。如果经过50000次循环加载后试验梁未发生破坏,则对其进行静力加载至破坏。 试验过程中记录加载点位移、荷载与位移计的数据及试验宏观现象;当完成所有加载或试件破坏时,中止试验,并对整个试件及典型部位拍摄照片。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判定为试件破坏: 1、某一根纵向受拉钢筋疲劳断裂,或受压区混凝土疲劳破坏; 2、某一根与临界斜裂缝相交的腹筋(箍筋或弯筋)疲劳断裂, 3、混凝土剪压疲劳破坏, 4、与临界斜裂缝相交的纵向钢筋疲劳断裂; 5、在锚固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疲劳破坏; 6、在停机受力情况进行一个循环的静载试验时,出现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 达到1.5mm,或挠度达到跨度的1/50,将此作为钢筋屈服的标志。 图2 混凝土梁加载疲劳荷载

结构振动疲劳研究的总结报告

结构振动疲劳研究的总结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刘文光 (一)研究现状 疲劳作为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材料、零件和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在某点或某些点产生局部的永久性损伤,并在一定循环次数后形成裂纹、并使裂纹进一步扩展直到完全断裂的现象。早在19世纪中叶,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建设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机车车轮结构在远小于其静强度极限载荷时发生交变应力破坏现象,由此提出并发展了不同于结构静强度破坏的结构疲劳破坏问题。由于工业、交通和国防技术的发展,结构疲劳失效问题遍布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建筑、化工等诸多领域,促使抗疲劳设计得到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另外,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结构疲劳破坏问题中包含了一类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当交变载荷的频率与结构的某一阶(甚至某几阶)固有频率一致或比较接近时,结构将会发生共振,这时一定的激励将会产生更大的响应,使结构更加易于产生破坏。这类振动疲劳问题,说明结构的疲劳失效与结构的振动响应密切相关。为了揭示结构的疲劳失效与结构振动响应之间的内在规律,需要利用结构动力学的理论加以研究。 在工程实际中,结构受到外部激励总会产生不同的振动响应,因此,绝大部分结构的疲劳失效都与振动有关,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振动疲劳问题。振动疲劳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结构疲劳失效理论与结构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过振动疲劳问题。有关文献中即使提到振动疲劳一词,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文献[1]作者认为“振动疲劳是结构所受动态交变载荷(如振动、冲击、噪声载荷等)的频率分布与结构固有频率分布具有交集或相接近,从而使结构产生共振所导致的疲劳破坏现象,也可以直接说成是结构受到重复载荷作用激起结构共振所导致的疲劳破坏。所以只有结构在共振带宽内或其附近受到激励导致的共振破坏才属于振动疲劳破坏,否则都属于静态疲劳问题。”文献[2]作者认为:“当振动频率与结构模态频率相当时,即可视为振动疲劳问题;如果频率远小于结构模态频率时(频率在几或十几),就是普通疲劳问题;当振动频率远大于结构模态频率,以至于与声波频率相当时,即可视为声疲劳进行处理。”文献[3]作者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提到振动疲劳一词,它指出振动疲劳与噪声和频率有关,但没有揭示振动疲劳的内在本质。上述每一种定义,它都指出了振动疲劳与结构的固有频率、交变载荷的变化频率有关。为了进一步明确振动疲劳的含义,本文将振动疲劳定义为:“振动疲劳是指结构的疲劳破坏与结构的振动响应(包括结构固有频率、交变载荷变化频率、振动幅值、振动相位和结构的振型等模态)密切相关的失效现象,其破坏机理与静态疲劳破坏一致,它包括低频振动疲劳、共振振动疲劳和高频振动疲劳。” 上世纪60年代,S.H.Crandall[4]首先提出了振动疲劳的定义,它指出:“振动疲劳是指振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不可逆且累积性的结构损伤或破坏。”这一定义对传统的疲劳理论,它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改变,也没有涉及振动疲劳现象的动力学本质。之后,国内外陆续有部分学者展开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研究。例如,文献[6]作者将高频振动实验方法引入非金属类桩基材料的疲劳损伤力学研究领域,对花岗岩、C30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进行高频振动疲劳试验,描述该类材料在稳定状态下的循环应力应变特性,通过实验研究载荷幅值与振动频率对材料特性的影响,研究平均载荷与振幅比值对材料疲劳曲线的影响;文献[7]作者研究了装备中的小口径管道的振动疲劳问题;文献[8]作者利用有限元法,基于功率谱密度函数,在频域内分析了随机振动载荷作用下的疲劳破坏;文献[9]作者对国内外几十年来形成的主要的振动疲劳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为飞机设计和维修提供振动疲劳的设计与分析技术支持文献。还有很多研究人员[10~1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振动疲劳问题。

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台的设计.

第1章绪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滚动轴承是机器运转中重要的零部件,是旋转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承受载荷和传递动运动的作用。可是,滚动轴承是机器运转时主要故障来源之一,有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旋转机器中有35%的故障都与轴承的失效相关,轴承能够使用多久和可靠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机器系统的整体性能。为此在对轴承的加速老化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对于研究轴承的故障演变规律和失效原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20世纪前期,Lundberg和Palmgren对5210的滚动轴承做了很多试验,根据1400多套滚子轴承、球轴承的寿命试验结果,在Weibull分布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得到了寿命与负载的方程式,称为L-P公式。伴随我国轴承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轴承的几何结构和制造精度得到了相当高的提升和改进。目前,在市场上有几百种不一样型号的滚动轴承。现在的5210轴承钢的材料和制造精度比以前的要好,而且现在在材料的选择上已近不局限于轴承钢。现在生产轴承的原料包括合金钢,陶瓷,轴承钢和塑料等。为此,为了评估新材料的处理工艺,新材料和新几何结构的滚动轴承的磨损寿命,还得对滚动轴承做疲劳寿命试验。另外由于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使用时润滑条件的改善,轴承能够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来自工业和武器等方面的需求也助推了滚动轴承箱相当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发电设备,排水设备等要求轴承工作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十几二十几的小时不间断的无故障运行10000-20000个小时,折算一下相当于与连续工作11-22年并且中间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即使是电动工具、一般机械和家用电器等对寿命的要求相对较低的使用场景也要求轴承无故障的间断或不间断的工作4000-8000小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轴承的寿命必须利用加速疲劳寿命试验方法来获得轴承在高应力的疲劳寿命,并且通过加速实验的结果来估计不一样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以减少试验时的成本和时间。

电池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电池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本例展示基于功率谱密度曲线(PSD)的电池组疲劳分析,即针对随机振动的疲劳寿命分析。 1 问题设定 一块电池组,尺寸为70mm x 175mm x 400mm。该电池组的两端共有6个端点,分别受到垂直于电池组平面的激励作用,且激励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ASD)相同。 由于在随机振动基于线性动力学原理,因此电池,PC材料等采用实体建模,其他钣金采用壳单元建模,设定相关的fastener点焊单元,coupling耦合单元和tie约束,建立零件和零件之间相应的连接关系。

两端所对应的PSD谱线如下图。请注意该曲线的频率截断在200Hz处。 本案例用到的附件包括: battery_SSD.cae 提取前10阶固有模态和扫频分析 plate.psd PSD曲线 2 分析过程 一般来说,针对随机振动的疲劳分析包含两大步。第一步是在Abaqus中完成固有模态和扫频两个计算;第二步是把这两个计算结果与PSD曲线一起输入fe-safe,运行若干设置后完成疲劳分析,得到相关结果。 2.1 有限元计算 需要强调的是,在有限元计算部分,不采用随机振动分析方法,而是采用模态提取和扫频方法。

2.1.1 固有模态分析 附件中的battery_SSD.cae第一个step分析步是用于提取固有模态的Abaqus计算文件。其中的关键设置如下: a) 两端固定 b) 提取1~200HZ内的固有模态 c) 指定位移U和应力S作为场输出变量 2.1.2 扫频分析 第二个step分析步是用于扫频分析的Abaqus计算文件。 由于PSD曲线上的最高频率是200Hz,故而扫频分析的最大频率也截断在200Hz。同时,设定各阶频率对应的阻尼均为2%。 定义单位加速度的base motion激励载荷,用于扫频分析: 在输出设定上,对两个扫频分析Step,设定对广义位移GU和GPU的历程输出。

基于加速度信号的振动疲劳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加速度信号的振动疲劳分析方法研究 作者:王宗乐房芳 摘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结构静态疲劳和振动疲劳的区别和基本原理,以及利用加速度信号进行振动疲劳分析的流程和方法。阐述了振动疲劳计算的理论和公式,说明汽车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预测的工作流程,文中最后对某支架的振动疲劳寿命进行了仿真。 主题字:随机振动;频响函数,振动疲劳 引言 疲劳耐久是汽车产品开发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产品品牌价值和产品顾客感知的重要依据。疲劳耐久性指标的设计和开发又是一件既费时又耗钱的工作,传统意义上的耐久性开发工作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设计-验证-改进-再验证-批准。这种开发方法就是一种试错(trial error)的方法,即使取得好的效果,也会浪费产品开发时间,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工具,可以在产品物理样机之前进行汽车产品疲劳耐久性的性能设计和分析,从而减少耐久性性能开发的时间和成本。通常来说,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进行耐久性性能开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时域方法,另一种是频域方法。所谓时域方法就是利用测试仪器,通常是应变片获取结构随着时间变化的载荷数据,然后利用线性叠加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应力时间历程,根据结构模型的特征和材料的疲劳特性,利用miner 法则计算结构的时域疲劳寿命和分布。时域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方法成熟,能够在大结构疲劳问题上取得满意的结果;同时时域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提前假设载荷信号是确定性、周期性的,并且忽略了结构对外界载荷的动态响应。频域方法对载荷信号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获取相应的加速度信号,并且载荷和响应都是以功率谱密度(PSD)信号形式给出。与时域信号相比,信号容量更少,计算效率明显提高;频域方法同时考虑了路面作用于汽车结构的载荷随机性,并且兼顾了结构对外界载荷的动态响应,这也是频率方法计算汽车结构疲劳寿命优于时域方法的重要方面。 文章对频域内的疲劳耐久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频域疲劳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了针对汽车结构疲劳寿命研究的固定流程。进行频域疲劳耐久性分析目前在汽车行业应用较少,本文的作为一种尝试,共同研究探索适合汽车产品耐久性开发方法和思路。 1 基于加速度信号的振动疲劳分析流程和思路

振动疲劳—ansys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流程图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将第一步频率响应分析得到的结果文件作为输入,并在疲劳软件中输入振动过程中的PSD曲线,经计算得到零件的振动疲劳寿命。

故随机振动疲劳分析可分为如下步骤: 1.频率响应分析结果输入 2.功率谱密度PSD输入 3.材料疲劳特性设置 4.各工况与PSD关联设置 5.振动疲劳求解器参数设置 6.输出设置 7.分析结果处理

频率响应分析 结果输入 功率谱密度PSD输入 振动疲劳求解器 Ncode云图显示 输出设置 Ncode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流程图

1.频率响应分析结果输入 频率响应分析应与PSD 的单位相对应,比如PSD 单位为g^2/Hz ,则进行频率响应分析时可输入1g 的加速度激励来分析。(如采取单位制ton-mm-s-N ,此时1g 的加速度激励为9800mm/s^2,应在分析中输入9800大小的加速度激励) 1.1单位问题 1.2频率响应分析结果输出设置 为了避免输出结果过大,可以在输出中设置需要进行疲劳分析的部件,以set 形式输出,同时可设置输出频次Frequency=n ,只输出频响分析应力结果即可。*OUTPUT, FIELD, Frequency=5 *ELEMENT OUTPUT, ELSET = ele_set S, 以Abaqus 进行频响分析为例,输出设置如下: 每5步输出一次只输出单元集合名为ele_set 的应力结果

2.功率谱密度PSD输入 PSD可以用以下2种方式输入: 1.通过MultiColumnInput读入定义好的CSV 文件输入2.通过VibrationGenerator生成PSD 曲线CSV文件格式如下: (可在帮助文档中找一个PSD的CSV 文件作为模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