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史记·六国年表全文六国年表原文:太史公读《秦记》②,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③,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④,汤起于亳⑤,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书,诸侯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⑥。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⑦。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⑧,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⑨。
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⑩,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六国年表》素材一、人物名片1.秦襄公(?~前766),西周末秦国君主。
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
嬴姓。
庄公长子世父之弟。
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世父率兵攻打西戎,以其弟为太子。
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
前776年,襄公迁都汧邑,向东进逼。
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申,立褒姒子为太子,又屡次欺骗诸侯,大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所攻杀。
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
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
后来襄公出师伐西戎,至岐山而卒。
2.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率700人“东猎”,经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次年进驻“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眉县附近),建立新都,前753年初设史官记事,前750年收编岐山的周朝遗民,领地扩展到岐山。
文公四十八年,原本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的秦文公长子去世(赐谥号为竫公,史称秦静公),不得已改立长孙(秦静公长子)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前716年,秦文公卒。
3.田常,即“陈成子”。
春秋时齐国丞相。
名恒,或作常。
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之法争取民众。
公元前481年杀齐简公,立平公,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从此田氏专国政。
二、背景资料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的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关于六国年表的论述公元前475年,春秋时期的中国,正值战国时代的前夜。
这个时期,中国分为六个大国——齐、楚、燕、赵、魏、韩,它们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争斗和角逐。
公元前475年,齐国国君齐庄公去世,齐国太子建立了新的政权。
同年,楚国的楚庄王逝世,楚国太子继位,成为新的楚国国君。
公元前473年,燕国的燕昭王去世,燕国太子接任国君之位。
与此同时,赵国的赵成侯也去世,赵国太子继承了赵国的政权。
公元前453年,魏国的魏安釐王去世,魏国太子继位成为新的魏国国君。
公元前453年,韩国的韩宣惠王去世,韩国太子继任国君之位。
公元前453年,燕国的燕宣王去世,燕国太子接任国君之位。
公元前453年,赵国的赵成侯去世,赵国太子继承了赵国的政权。
公元前453年,楚国的楚庄王去世,楚国太子继位,成为新的楚国国君。
公元前453年,魏国的魏安釐王去世,魏国太子继位成为新的魏国国君。
公元前453年,韩国的韩宣惠王去世,韩国太子继任国君之位。
公元前450年,燕国的燕宣王去世,燕国太子接任国君之位。
公元前450年,楚国的楚庄王去世,楚国太子继位,成为新的楚国国君。
公元前450年,赵国的赵成侯去世,赵国太子继承了赵国的政权。
公元前450年,魏国的魏安釐王去世,魏国太子继位成为新的魏国国君。
公元前450年,韩国的韩宣惠王去世,韩国太子继任国君之位。
这些年表记录了战国时期六国的国君继位情况,展示了这个时期政权的更迭和权力的传承。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十分复杂,各国之间互相争斗,力图称霸中原。
通过了解六国年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动荡时期的背景和演变。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 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
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
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