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六国年表》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全部内容。
六国年表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
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西羌.(qiānɡ)夷狄.(dí) 岐.雍(qí)相侔.(móu)踵.(zhǒnɡ)亳.州(bó)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晏.然(yàn)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2)用(3)略(4)诸错误!(5)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
1
一统天下的奠基人——秦襄公
秦襄公,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庄公长子世父之弟。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其父庄公即位。
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襄公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
前776年,襄公迁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
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
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的诸侯国。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品读史记(卷15):六国年表第三六国年表第三大史公读《秦纪》【《秦纪》:秦国史官记述的秦国史书。
】,至犬戎败幽王【犬戎:西戎别名,又称畎夷、昆夷、混夷、串夷,古时活动在今陕西凤翔以北一带。
幽王:西周末主名宫湦。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亡。
】,周东徙洛邑【洛邑:周初经营的东方军事重镇。
西周亡,幽王子平王宜臼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洛邑故城在今洛阳市西。
】,太史公阅览《秦记》,看到犬戎击败周幽王,周平王向东迁徙到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秦襄公:秦开国君主,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
前777至前766年在位。
】,作西畤用事上帝【西畤(zhi):秦襄公在西陲建置的祭祀白帝的神祠。
畤,止也,神灵所栖止之处所。
畤建于西陲邑故名西畤。
汉置西县,故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一百公里处盐关堡东南的西汉水南岸。
】,僭端见矣【僭端见矣:越礼称王的苗头出现了。
白帝是五天帝之一,秦襄公祭白帝表示直接继承了天命,为称王作准备,所以说“僭端见矣”。
】。
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有功而被封为诸侯,修造了西畤以侍奉天帝,就觉得这有越位犯上的痕迹。
《礼》曰【《礼》曰二句:见《礼记·曲礼》,原文是“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诸侯方祀,祭山川。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礼记》中说:“天子拜祭天地,诸侯拜祭他们封地中的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先暴戾,后仁义:把暴戾放在第一位,把仁爱礼义放在后面。
】,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胪于郊祀:陈列祭天的礼仪。
】,君子惧焉。
如今秦国掺杂有戎狄的习俗,以暴戾为根本,将仁义放在末节,虽然位处藩臣却列席天子的郊祭。
有识之土都十分忧惧。
及文公逾陇【文公:秦襄公之子,他越过陇山进入关中,击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之地。
前767至前716年在位。
陇,指陇山,又称陇坂;陇坻;陇首。
陇山绵亘在陕西陇县、宝鸡以及甘肃的清水、秦安一带。
】,攘夷狄【攘:排斥,打击。
一统天下的奠基人——秦襄公秦襄公,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庄公长子世父之弟。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其父庄公即位。
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襄公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
前776年,襄公迁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
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
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的诸侯国。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本文由序和表两部分组成。
序中慨叹了东方诸国的腐朽没落,概述了秦国的崛起过程,指出了秦灭六国的必然趋势。
表中将六国渐衰与秦国日强的过程对比排列,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国家兴衰存亡的根由,给后人以启示。
通假字1.僭端见.矣同“现”,译为“显现出来”2.今秦杂戎翟.之俗同“狄”,译为“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3.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同“境”,译为“边境,疆界”4.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同“纵”,译为“合纵”..同“横”,译为“连横”5.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同“摈”,译为“排斥”6.西方物之成孰.同“熟”,译为“成熟”古今异义利也1.非必险固便形势..古义:条件今义:事物发展的状况,烧天下《诗》《书》2.秦既得意..古义:指统一天下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而史记独藏周室3.多藏人家..古义:民间今义:住户;家庭;女子未来的丈夫家4.然世异变,成功大..古义:完成的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讫二世5.表六国时事..古义:当时的事今义: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1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东:往东2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蜂:像蜜蜂一样3此与以耳.食无异。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今秦杂戎翟之俗B .东竟至河C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D .三国终之卒分晋D [A 项,“翟”同“狄”;B 项,“竟”同“境”;C 项,“宾”同“摈”。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 始:才 B .僭.端见矣 僭:超越本分,过分 C .其文略不具.具:详细 D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相等,等同A [A 项,始:开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C.⎩⎪⎨⎪⎧故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D [A 项,因,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
B 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
C 项,于,介词,从/介词,跟。
D 项,也,均为陈述语气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B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C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D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C [A 项,何必,古义为“为什么一定要”,今义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B 项,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为“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整个国家”;D 项,形势,古义为“地势”,今义为“事物发展的状况”。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襄公始封为诸侯A.威重于诸侯B.学者牵于所闻C.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B[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D项,判断句。
]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藩臣是藩王的臣子,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