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海洋战略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提到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960万平方千米,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
但其实一国的面积不只包括它的领土面积,还要包括它的领海面积和领空。
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位居世界第四位。
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
相反,现在的中国海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对也过得安全、经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而在很多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也经常会提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这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要捍卫海洋权益就必须要首先了解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首先,我国的航路安全挥之不去。
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陆,被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
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
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
如果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中国在东线、南线上都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可现状是,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一条出海航线。
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
最近几年,一方面是中国的能源紧缺状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与日本在东海,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也日渐浮上表层。
中国如何思考海洋策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
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
相比之下,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南海,问题也最为严重。
从周边国家的反应来看,当东海、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尚未探明之时,各国基本上相安无事。
上个世纪70年代,无论是越南外交部的声明还是越南教科书和地图,都说称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
然而,南海发现石油后,有关沿海各国的反应立时发生变化。
不可默认既成事实针对中日东海以及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中国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
但一段时间来的实际情况是:争议搁置了,共同开发却没有展开;更有甚者,各周边国家采取「先下手为强」策略,抢先攻占有争议海域和岛屿。
从表面上看,中国与涉及南海主权争议的诸国近年来签订了一系列框架性协定,为主权问题解决之前的各国行为作了一个大致的规范。
但实际情况却是,包括《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内的一系列共同文件几乎已经成为一纸废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不但得不到回应,反而被他国利用中国按兵不动来实行「先下手为强」的策略。
在这方面,中国有必要确立基本原则和底线,即:一、国家利益一定要维护;二、若有妥协,一定要在谈判之后才能接受;三、绝不可接受或默认既成事实。
中国企业须主动出击鉴於中国目前的国力和其他实际情况,希望一蹴而就解决所有海洋争端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最终利益。
因此,迫使有关国家同意并真正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应该是中国在过渡阶段的主要战略。
这一战略的第一步,是将有关国家逼到谈判桌边;而双边谈判的目的,是迫使有关国家同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在这方面,中国须改变以前只是提出动议,一味等待其他国家回应的消极做法;中国必须走出去,主动在有争议地区采取开采行动,将争议的问题主动提上台面。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21世纪初中国政府制定的关于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科学用海、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促进沿海经济圈、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实施海洋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海洋资源永续利用;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促进海洋人力资源开发;实施海洋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实施海洋对外开放战略,促进海洋经贸合作;实施海洋生态安全战略,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海洋权益维护战略,促进海洋和平与发展。
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现状及利用前景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现状及利用前景作者:曹忠祥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04期编者按:“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历史经验告诉国人:“失去了海洋,也就失去了家乡;失去了海洋,更将失去整个世界”。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建立海陆统筹、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海洋战略。
本文从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的角度切入,浅谈我国的海洋战略,值得一读。
一、海洋战略资源及其在国家资源安全中的地位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陆地资源过度开发、日益匮乏和海域资源开发缓慢、潜力巨大并存是资源保障面临的基本形势。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海洋资源的开发将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并将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就长远发展而言,丰富的海洋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对于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资源需求态势来考虑,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矿产和海水资源等可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在国家资源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海洋能源资源是缓解国家能源危机的重大潜在因素在我国能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海洋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当也必然在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石油资源的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石油消费大国,从1993年开始,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2008年已超过50%。
能源供应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风险增大,受国际石油市场、乃至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方面,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其变化会直接导致进口用汇的大量增减,进而导致外需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来源中,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占50%以上,进口来源有限;与此同时,运输石油的线路也没有太多选择,目前进口中东和非洲石油主要走的还是海路: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有一定的战略风险。
浅析十八大之海洋强国战略简介编辑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
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海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大致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反封锁、反霸权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为重要标志的第二阶段,以实现海洋综合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第三阶段,以及以建设和谐海洋为重要内涵的第四阶段。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新形势作出的全面性战略选择(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
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四)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我国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的必然选择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
三、发展力量、塑造观念、制定战略,全方位、多角度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一)建设海洋强国要发展敢打必胜的强大海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一、海权概念与海洋策略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现代意义上的“海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的,可以说“海权”概念完全是一个舶来品。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海权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是自古以来随着海上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概念。
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海上力量实现对海洋的控制权力,从而获取海洋利益。
现在的海权思想在传统海权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1)传统海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海上战略通道的任用上,即通过控制和利用海洋开展海上贸易、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实现对陆地的控制。
而随着现代海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海上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洋底矿业开采的兴起,海洋自身的巨大资源价值开始显现,甚至超过了其作为运输通道的价值。
作为战略通道和资源宝库的海洋,其战略地位自然进一步提高。
(2)传统海权的目标就是控制海上交通线,谋求海外殖民地,现代海权的目标则进一步扩展和具体化,包括对海域、岛屿、海洋资源、海洋通道等多方面的控制权,谋求利益的范围更广。
总而言之,海权问题是人类海洋斗争的核心问题,海权的历史主要是记述国家与国家之间海上斗争的历史。
而海权理论则是直接服务于海洋军事斗争需要的,是国家制定海洋战略的指导方针。
二、中国海权特征中国的“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中国的“海权”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伸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中国东部海区是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实现对台湾、南海诸岛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
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
2010年2月10日超级欠扁的脑筋急转弯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默认分类2010-03-06 16:03:04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
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
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
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一、战略提出背景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
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
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
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
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船尾鸵、水密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
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构想和国家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海洋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发展战略。
当今时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的海洋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方面通过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理论探索方面,海洋强国战略意味着中国要加强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保护,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观的形成奠定了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海洋强国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规划当中。
理论探索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同时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历史逻辑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受益者。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海洋意识和海洋意愿。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经验和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海洋事业如今已被重新发掘和重视,这为中国构建海洋强国的历史逻辑提供了坚实基础。
借鉴历史,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和价值,可以更好地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路径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所指。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国家的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事业的整体推进。
以海洋经济为主线,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提升国家在海洋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通过投资海洋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海洋科研合作与国际交流。
同时,加大海洋法治建设力度,提高国家在海洋事务中的法律规范和权益保护意识。
这些都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推进的路径选择,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尽管中国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问题,如何在海洋开发中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下我国经略海洋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下我国经略海洋重大战略问题冯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预示着海洋强国作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和全新的步伐加速推进。
在推进 海洋强国历程中,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国家増强忧患 (危机)意识,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战略统筹,提升海洋维权能力,推进国际 合作。
一是维护海洋权益问题。
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包括领 土岛礁主权、海域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 权、海洋科学研究权等。
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 提升海洋综合国力、彰显海洋强国地位的重要标志。
然而,我国海洋权益面临 着巨大挑战。
在近海,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信息被盗取的 现象一直较为严重;在远海,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海盗和海上恐怖 活动对我科考船和运输船队安全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一度实施的海洋围堵战略 xt我海外通道安全也带来潜在威胁。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在中央强有力的领 导下,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举措坚决维护海洋权益,这些举措包括:成立中央 层面的统筹机构,明确海洋维权的总体思路,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整合 国家分散的涉海力量,成立中国海警局形成维权合力;根据《领海及舭连区法》X才外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为钓鱼岛维权执法提供法理依据,发布《海上交通安全法》,明确我国政府对相关岛屿和海域的管辖权,为相关部 门对违法外籍船只采取手段提供法理依据;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常态化管控,实 现我公务执法船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常态化,加强对黄岩岛的有效管控和对 仁爱礁等岛礁的严密值守;加强管辖海域油气开发。
中海油在南海公开招标区 块,宣布实施联合油气资源共同开发。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海域 进行勘探活动,并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对海底可燃冰试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 引领海上行为规则与制度建设。
论中国如何应对海洋领土争端关于海洋,有句话说“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
说明海洋对经济的作用之大,海洋对一个国家兴盛的作用之大。
在历史的证明下,我们懂得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
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声索海洋主权。
根据该法,我国领海面积应有37万平方公里,管辖区应有30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这占据陆地总面积1/3的300万,与陆地一样,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国土。
所以,隶属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的国土总面积的正确数据应该是1260多万平方公里。
但这些领海和管辖区有52%处于争议之中。
在黄海,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东海,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分别有16万和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在南海,中国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处于争议中。
中国陷入海洋争端有以下原因:内部原因有:中国的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会被周边国家觊觎,大多数国家伺机把海洋领土占为己有,用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方式。
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对海洋并不重视。
中国没有明确的海洋战略,海洋法研究水平很低,海洋管理水平很低。
外部原因有:外国认为,中国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进行经济建设,致力于改革开放,无暇他顾,避免与外部发生冲突,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所以趁着中国尚未把精力转向之前,抓住机会抢占。
同时也有少数国家对中国的海洋领土正在指手画脚,意图制造中国与他国的矛盾与纠纷,形成牵制中国的新战线。
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引言海洋是我国的国土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领土。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我国的海洋综合实力,我国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保护和国际海洋合作等方面。
海洋经济发展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是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能源、渔业资源、海底矿产等。
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开发海洋能源海洋能源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风能、潮汐能和海洋温差能等资源。
我国通过建设海上风电场、利用潮汐能发电和开发海洋温差发电等方式,积极推动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
发展渔业渔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
我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海洋鱼类、虾蟹类等。
我国通过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和加强渔业管理等措施,提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挖掘海底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油气、金属矿产等。
我国通过加强海底矿产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海洋经济实力。
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创新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我国通过加强海洋科技研究和创新,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推动海洋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加强海洋观测技术研究海洋观测技术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
我国通过建设海洋观测站网、发展遥感技术和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实现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全面观测和监测,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推动海洋生物技术创新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
我国通过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推动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工程技术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我国通过加强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动海洋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在深海开发、海洋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建设海洋强国一、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们党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提出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建设海洋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则先后提出“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我国在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显著上升,初步建立陆海资源配置与经济布局、海洋近岸开发与远海拓展统筹兼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建设海洋强国,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海洋不仅孕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自然循环,而且赐予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丰富资源、广阔空间。
在21世纪,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竞争的视野转向海洋,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开发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改变资源约束趋紧的局面。
建设海洋强国,还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高度,从保护海洋空间安全出发,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高度关注海洋空间安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新要求。
保护海洋空间安全是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保障。
各国维护海洋权益、拓展海洋空间的直接竞争愈演愈烈,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和岛礁主权、海域划界、航道安全的争端进一步加剧。
我国的海洋空间安全保护、海洋权益维护面临十分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需要树立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空间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2015级《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论中国的海洋战略指导老师:专业: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2015年12月一、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一)海洋权益的定义关于海洋权益的定义,不同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书籍和文件也有些各自不同的描述。
如在文献[1]中所叙述的一种海洋权益的定义是:海洋权益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国家在海洋上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主要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权。
我认为,在不同的下定义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洋权益的描述相对较为中肯。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框架下,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空间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利益的总称。
在内容上一般体现在海洋政治利益,海洋经济利益,海上安全利益和海洋科学利益等方面,其重要性关乎国家发展、繁荣和安全。
(二)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如果关注中国的军情,关注中国的国土安全,关注中国的关于海洋权益的报道,我们可以知道,在南海和我国的周边海域,有些国家已经非法在开发和开采利用那里的资源了,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及军事等一系列原因,或是综合考虑,一直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
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更是猖獗异常。
透过日本、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所属海域大肆开发、旅游的表面景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还是为了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
而国家海洋权益是综合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方面,周边国家行动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这三种利益。
文献[2]对这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概述。
一、政治利益。
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利。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12 海里范围的海域为该国领海,领海的主权地位与领土同等并且“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
专属经济区是主权地位稍低于领海的国家管辖海域,它指的是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200海里但不包括领海的海域。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宣示有关海域主权的归属,既能在国际论坛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为以后的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开道,又是应对国内民族主义呼声、平息国内矛盾的捷径,任何一国政府在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时都是绝不敢掉以轻心的。
二、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主要体现为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
上个世纪60 年代末,联合国牵头搞了一次从黄海到南海的科考活动,参加活动的一位美国科学家对东海和南海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惊叹不已,惊呼这一海域为“第二个海湾”。
此后,东海、南海的不少周边国家就陆续提出主权要求。
日本外务省曾露骨地表示,只有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才可能和中国划分东海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
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出兵抢占南沙群岛的岛屿。
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 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就是石油和天然气。
目前,南沙海域已经有200多个油气田、超过1000 口油井被东南亚国家勘探和开发,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4000 万吨,其中马来西亚的开采量最多,而中国参与开采的却很少。
小国文莱竟因石油开采一跃成为东南亚头号富国,这无疑对周边各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梦想通过开采石油、天然气走向富国之路。
三、安全利益。
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和发展利益统一的,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会遇到哪些安全上的威胁,国防力量就要去关注、减少乃至消除这些威胁。
对一个濒海国家来说,出海口和航道就是该国的发展基石,可谓得之则兴,失之则亡。
因此,除了能源因素外,钓鱼岛和南海诸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争夺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南海诸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重要海上通道的关键。
谁控制了这条航道,就等于卡住了使用这条航道国家的脖子。
仅以重要战略物资石油为例,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日本,其进口石油的90% 以上都要从这条航道经过。
对中国而言,其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目前,我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 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所有船只近60% 是中国船只。
所以,能否保护好自己在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权益,对周边各国来说都是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的极大问题。
二、维护海洋权益的由来二战胜利后,1946年,林遵率舰队收复日本人占了后又归还我们国家的海域,由于海域较大,用九条虚线圈点,我国的地图上都另开一个小窗口专门显示它。
回来以后,印到国民政府的地图上,公诸于世,边界线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当时,周围邻国都有事:1946年菲律宾还没有独立,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也差不多,越南当时正打得如火如荼,所以都没有提出异意,也可能就不知道中国的这一疆域的宣布。
由于我们国家海域九条线又基本上都是沿着人家的海岸线划的,而随着邻国的逐步独立和发展,在这些海域中发现了大量的资源,于是这些国家便开始为了争夺资源而与我国产生了一系列的摩擦。
三、我国的海洋权益现状(一)和朝鲜的争端朝鲜濒临北黄海,虽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对《公约》确定的海里领海宽度和海里专属经济区规定持赞同态度。
但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年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海里的海域时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
(二)和韩国的争端韩国与我国共同濒临南黄海和东海,两国间没有岛屿和领海主权争议,但在大陆架划分上持不同看法。
韩国坚持以中间线法划分两国间相邻的大陆架,而在南黄海,我国岸线长达821千米,韩国一侧为589千米,如以中间线划分大陆架显然有失公允。
在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的自然延伸部分,韩国政府却不顾这一事实,和日本政府于197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日本和大韩民国关于共同开发邻接两国的大陆架南部的协定》,在东海大陆架划定所谓的“共同开发区”,后又在1999年生效的《日韩新渔业协定》中在济州岛南部划定了所谓日韩共管的“暂定水域”,侵占我国大陆架近万平方千米,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声明这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我国政府决不同意,并提出严正交涉。
(三)和日本的争端日本与我国间除上述与韩国私自划定的所谓“共同开发区”和“暂定水域”,严重侵犯我国主权外,还存在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大陆架划分的争端。
钓鱼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与日本琉球群岛间以冲绳海槽为界,冲绳海槽长约600海里,最深处超过2500米,是公认的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间的过渡地带,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另外,我国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钓鱼屿”的记载。
随着钓鱼岛附近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日围绕钓鱼岛的斗争日益激化。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极右翼势力在钓鱼岛上插国旗,设灯塔,公然挑衅我国的领土主权,而日本政府也不顾上述事实,先是捏造钓鱼岛是“无主地”的论点,后又公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最近日本政府又置国际法于不顾,将其18位居民的户籍设在了钓鱼岛。
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向东延伸到冲绳海槽,即至水深294米的断层处为止,而《海洋法公约》第条亦规定,大陆架的边缘是250米的等深线,冲绳海槽便扮演着分界线的角色。
据估计,东海大陆架上蕴藏着一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当于黑海油田的储存量。
日本提出要依东海大陆架的中间线划分大陆架,中方的立场是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准则划分大陆架。
(四)和越南的争端越南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时南越政权就以维护主权名义出兵占领了我国南沙群岛中的南威岛等6个岛礁,1975年南越政权垮台后,越南不仅迅速接管了南越政权控制的南沙岛礁,还变本加厉地扩大军事占领。
此前,越南曾多次声明承认中国对南沙的主权,后来竟出尔反尔,引经据典地论证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越南领土的一部分。
1974年,人民解放军收复了西沙群岛年;1988年,越南在赤瓜礁挑起武装冲突,我军被迫自卫还击,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目前越南仍占有我南沙群岛中的27个岛礁,我国仅控制8个,是我国海洋邻国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越南还是惟一个声称对我国整个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国家。
在大陆架方面,越南采用自然延伸原则和海里宽度来划定其大陆架范围,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侵人了我国传统的海疆范围;1980年,越南与原苏联签订了合作开发所谓“越南南方大陆架”的协议,在我国南沙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目前其原油产量几乎全部来自这一海域,近年又不顾我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推出了南沙旅游项目,公然侵犯我国的主权。
(五)和菲律宾的争端菲律宾宣布的领海在世界上独具一格,它基本上是一个由四条线构成的矩形。
其领海的确定不是依据国际习惯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而是依据美国、西班牙和英国之间签订的三个土地割让条约,这一领海界线已经侵人了我国在南海的传统疆界线。
另外,菲律宾还宣称对所谓的“卡拉延群岛”拥有主权。
二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南沙群岛,后来因无力继续驻守,于1950年7月从太平岛撤军,1956年,菲律宾一个商人克洛玛突然宣称发现了这一“无主地”实际上是南沙群岛中的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等岛礁。
后来成立了政府并自任主席,我国政府当即发表声明重申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台湾当局也向菲律宾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并重新驻军太平岛,现在菲律宾仍占有我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礁。
由于其是一个大陆架国家,所以菲律宾以200海里宽度划定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但其中很大部分侵人了我国在南海的传统疆界线。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菲律宾就授权外国公司在南沙海域勘探开采石油,其控制区内估计石油储量达1亿吨,天然气储量达650亿立方米。
目前,菲律宾向我国传统海疆线内扩张达41万平方千米,并不时挑起海上纠纷,没收我渔民的船只,拘禁甚至残伤我渔民,试图逼迫我国接受其侵占岛礁的既成事实。
(六)和马来西亚的争端1979年,马来西亚把我国南沙南部划其领海,并先后占领了我国南沙群岛中的弹丸礁、安渡礁、南海礁、榆亚暗沙等岛礁,在弹丸礁上还修建了简易的机场,其划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侵人我国传统疆界线内达27万平方千米。
在南沙海域石油资源的开发中,马来西亚是动作最快和收益最大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勘探,目前在南沙附近海域有个商业性油田,多口油井,其石油出口的来自于这一海域,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原油出口年创汇就达100亿美元以上。
(七)和文莱的争端文莱的海洋法律制度还是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其领海宽度依然是根据1895年英国的《殖民地疆界法》的规定为3海里,大陆架宽度是由英国1958年发布的枢密院令确定的终止于183米等深线处,在这方面与我国争议不大,但其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中的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向我国在南沙的传统海域内扩达4400平方千米,作为东南亚的第三大产油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年产原油就达到7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我国南沙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