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8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探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书籍,通过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分析,引发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学校与社会的关系1.1 学校的使命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使命。
学校应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品德的塑造者和社会责任的引领者。
1.2 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不仅仅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公民。
学校应当与社会密切联系,积极响应社会需求。
1.3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学校应当倾听社会的声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与共赢。
二、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2.1 注重个性化教育未来学校应当注重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2 强化实践教育未来学校应当强化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推进终身学习未来学校应当推进终身学习,建立起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获得持续学习的机会。
三、学校教育的改革3.1 教育资源均衡学校教育的改革应当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3.2 课程改革创新学校教育的改革应当注重课程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式学习。
3.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4.1 促进社会和谐学校教育应当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2 服务地方经济学校教育应当服务地方经济,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3 推动教育国际化学校教育应当推动教育国际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升学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而社会则是学校的实践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1.1 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1.2 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与社会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3 社会资源的共享学校与社会资源应该实现共享,互相借鉴。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资源支持。
二、学校的发展方向2.1 个性化教育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个性化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2 创新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项目制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融合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融合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学校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三、学校与社会的互动3.1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2 社会实习机会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锻炼实践能力,了解职业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哲学家们的哲学家”、“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
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等。
巧记:本质目的加课教思学加道德影响一、本质=论教育的本质杜威的教育观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子形式,学校的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
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富于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消极的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的现象提出的。
“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饶廷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
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动机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要求尊重儿童而不是放纵儿童。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着、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着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
在哥伦比亚大学个信条。
每形成“学校”这他相信,胁,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二)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1899)是由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着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出版后引起教育界和公众的极大注意,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是他的早期着作中最重要的一本着作。
杜威认为,教育方法和过程在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社会情况发生变化的产物。
他认为必须把木工、金工、纺织、缝纫、烹调各种作业看作是生活和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各种特殊的职业科目。
通过它们,学校自身将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
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是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
杜威所寻求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主动作业,使学校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或者说,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他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和哥白尼把天体的重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以儿童是中心,围绕着儿童组织起来。
杜威指出,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我们应记住儿童具有四个方面的兴趣,即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索或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文集,是杜威关于教育理想的阐述,从“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六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
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儿童亲自参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往往单纯指的是学校教育,学生在学校,通过规定的课程,固有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静听”式的教育,儿童是被动的,不能体现儿童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更谈不上培养建立在儿童本能基础上的兴趣和能力。
杜威提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概念和“兴趣观”。
儿童中心的核心是把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儿童是有意图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儿童为中心,需要我们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发适合他们的课程、教学方法,而这些是建立在儿童兴趣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现在说的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是单一的,单独针对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交流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如我们课改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最终目的仍然是为考高分奠基,唯分数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谈到课堂之外针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却很少。
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还应该探索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办各种兴趣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