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26
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
1. 气温的分布:气温在地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气温较高,极地和高山地区的气温较低。
同时,海洋和大陆的气温也有差异,海洋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
2. 气温的控制因素:气温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纬度、海拔、地形、海洋暖流等。
纬度越低,气温一般越高;海拔越高,气温一般越低;地形的影响可以使某些地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更高或更低;海洋暖流可以增加沿岸地区的气温。
3. 气候带:气温的分布也与地球的不同气候带有关。
地球上按纬度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寒带气温低,温带气温适中,热带气温高。
4. 降水的分布:降水也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通常,赤道地区和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多,而极地和一些高山地区降水较少。
5. 降水的控制因素:降水的控制因素包括纬度、地形、风向、海洋暖流等。
纬度较低的地区降水较多,纬度较高的地区降水较少;地形可以影响降水分布,如山脉能引发降水,形成雨影效应;风向可影响降水分布,例如季风带来了亚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降水;海洋暖流能够增加沿岸地区的降水。
6. 降水类型:降水可以以不同形式出现,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类型与气温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低纬度地区一般以雨为主,高纬度地区则可能出现雪和冰雹。
而山区由于海拔较高,常常出现降水形式的多样性。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渤海湾南岸,属于山东半岛经济区和辽东半岛发达城市群。
该地区整体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其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本文旨在研究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一、气温变化特征:在大连地区,温度主要受北极冷空气和太平洋暖空气的影响,季节性的变化非常明显。
如图1所示,大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相对较低。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夏季气温最高达28-30℃,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冬季则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甚至会出现零下10℃以上的极端天气。
图1:大连地区气温年变化曲线此外,大连地区的气温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显著的暖化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中夏季气温变化最为显著,每十年增加0.32℃左右,说明大连地区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 冷空气影响较大:虽然大连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东北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大。
在冬季,冷空气南下,大连地区气温骤降,极端低温天气更是有可能发生,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城市热岛效应:大连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密集区域会形成城市热岛,即城市内部气温高于城市周边区域。
在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大连市区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1-2℃。
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至5月为旱季,6至9月为雨季。
如图2所示,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年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特征:1.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季节性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春秋季次之,冬季降水量较少。
2. 区域性差异: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大连地区降水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海拔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而在低平地区则相对较少。
3. 不规则的年际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存在不规则性,有些年份的降水量会明显偏多或偏少,如2003年和2013年的夏季降水量分别达到历史同期的1.5倍和2倍以上,而1997年和2001年的夏季降水量则较少,只有正常值的3成左右。
北京气温和降水表格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如下:
气温方面,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同时,北京年平均气温为10~12℃,而在1月份,也就是北京的冬季,平均气温在-4℃至2℃之间,寒冷且干燥,但降雪较少。
到了7月份,也就是北京的夏季,平均气温则会升高至24℃左右。
此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昼夜温差大也是北京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
降水方面,北京年平均降水量为640毫米左右,且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其中,夏季(6、7、8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左右。
北京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雪量较少,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0~15天。
此外,北京还经常出现雷阵雨天气,尤其在夏季更为常见。
总的来说,北京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较大,季节性差异明显。
以下的图表展示了北京气温和降水: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表格,实际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可能因年份、气候变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具体的数据,请参考相关气象机构或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
这个表格只是为了给您一个大致的了解,实际数据可能有所出入。
气候特点的描述
1. 温度:气候特点之一是温度。
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常年高温,而有些地区则常年低温。
温度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2. 降水:降水是气候特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地区常年干旱,降水量很少,而有些地区则常年湿润,降水量丰富。
降水的分布也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3. 风向和风速:风向和风速也是气候特点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气候和天气状况。
4. 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等因素,地球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每个气候带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
5. 季节变化: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也是气候特点之一。
不同季节的气温、降水和风向等都会有所不同,这对当地的生态和农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总之,气候特点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方面。
了解气候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等都有重要意义。
攀枝花近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作者:资晶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9期摘要:2011-2018年仁和年平均气温先升温后降温,接近累年值升温趋势不明显,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3℃,最低气温增暖明显平均每年上升0.4℃。
1-5月平均气温每月升温达3-4℃,与历年月平均气温相比1-6月每月都升温2℃左右。
2011-2018年平均年降水量与累年年降水量相比减少10%,属于正常值,且呈上升趋势。
降水集中在6-9月份,雨季干季分明。
雨季开始前后高温天气日数呈下降趋势,线性相关系数每年下降3.7天,持续性高温天气越来越少。
干季雨季之分越来越明显,干季升温趋势迅速明显,雨季降温趋势不明显。
关键词:气温,降水引言攀枝花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地形复杂多变,以裂谷和高原山地为主,属于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之分,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攀枝花市仁和区气象观测站建立于1965年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尤其近年持续不断的高温热浪事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地区的气温变化具有更加重要的社会效益。
1 资料来源及说明本文选取仁和国家气象观测站2011-2018年降水和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以及逐日最高气温资料与气候平均值(累年值)进行趋势系数距平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其中气候平均值(累年值)以1981-2010年为基准;2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2.1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根据仁和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2011-2018年仁和的年平均气温在20.5-25.3℃之间,平均气温21.9℃,与累年平均温度20.6℃相比升温1.3℃,最暖年份2016年年平均气温25.3℃。
2011-2016年波动上升趋势,2016-2018年平均气温呈连续下降趋势,2018年突破累年平均温度。
高原山地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1、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特征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专,湿度大、多雾、降水属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
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
气温的年较差小,日差较大。
山地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受海拔和纬度影响。
气候的垂直分布,生物的多样性,是一个很特别的气候类型,其他气候都是受纬度的高低影响,而高原山地气候则不然,它受地形的影响特别是海拔高度的影响。
高原山地气候日温差则不超过10℃。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2、高山高原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有区别吗?这两种气候是一回事,但是标准的叫法是高山高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是一种非地带性气候,在全球各地都可能出现。
按照气候学家柯本的观点,要海拔3000米以上才算高山高原气候,这种观点被中国采用。
分析高山高原气候时,要分不同的气候带还来分析。
地理学上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来分析。
3、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高寒,垂直差异明显(由于对流层大气温度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高原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高原边缘及山地随海拔的变化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4、高原山地气候和寒带气候的特点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自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最重要的有两个:“地形高”、“气温冷”。
寒带气候,是高纬度地区各类寒冷气候的总称,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等.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和南极洲地区。
无真正的夏季,云量多,日照少,年降水量200~300毫米或更少。
在阿里索夫气候分类中相当于副北(南)极带与北(南)极带的合称。
在斯查勒气候分类中,包括副极地大陆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促,最热月气温也在10℃以上,又称针叶林气候或雪林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最热月气温在0—10℃间)和极地冰原气候(各月气温低于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讲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变化类型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最高值午后2时左右北半球陆地7月(海洋8月) 最低值日出前后北半球陆地1月(海洋2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午夜。
因为空气获得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不直接来自太阳。
地面把热量传导给空气需要一定时间。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正好海陆因素相反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地形因素下降0.6℃等温线图的判读1.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根据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判断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闭合等温线中心气温的高低,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气温变化(2021·四川南充)如图为南充市某年某月连续三天天气预报资料图,下列关于该市这三天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B)日期1日2日3日天气20 ℃~31 ℃21 ℃~29 ℃17 ℃~26 ℃A.连续三天风和日丽B.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第1日C.天气由小雨转阴至晴D.第3日大雨倾盆第1日的天气风和日丽,第2日阴,第3日小雨;第1日的气温日较差:31 ℃-20 ℃=11 ℃,第2日的气温日较差:29 ℃-21 ℃=8 ℃,第3日的气温日较差:26 ℃-17 ℃=9 ℃。
因此,第1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读银川市2020年6月27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2022·新泰月考)此日,银川市最高气温出现在()A.午后两点左右B.正午前后C.日出前后D.日落前后2.(2022·新泰月考)此日,银川市气温日较差约为()A.2 ℃B.6 ℃C.10 ℃D.14 ℃1.A2.D解析:第1题,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2.1《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和变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和变化》是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探究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掌握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3)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3.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4.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教学课件和板书;3.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要素。
如展示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教师简要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全球观测到的极端气温和降水极端气候变化一组气候变化指数来自每天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主要集中在极端事件,计算和分析。
通过对每个指标建立精确的公式,并用专门设计的软件,将不同国家的分析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得最新的和全面的全球图片的趋势,在极端温度和降水指数的结果,在一些数据稀疏的地区和高品质的站提供的数据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些讲习班的演示文稿启用。
季节和年度指标为期1951–2003网格。
在网格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计算和测试的统计意义。
结果表明,与气候变暖的极端温度的广泛变化显着,特别是对这些指标来自每日最低温度。
超过70%的全球陆地面积采样表现出显着减少,每年发生的冷夜和显着增加,每年发生的温暖的夜晚。
一些地区经历了一倍以上的这些指数。
这意味着全球最低气温的分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每日最高温度指数表现出类似的变化,但较小的幅度。
降水变化表现出普遍而显著的增加,但变化较小空间相干与温度变化。
来自约200个温度和600个雨量站指标的概率分布,与1901–2003和覆盖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域几乎完全数据(与澳大利亚降水的部分)进行分析–期1901 1950,1951 1978和1979 2003––。
结果表明整个第二十世纪的重大变暖。
温度指数分布的差异尤为明显,最近两个时期,这些指数相关的最低温度。
季节性时间序列的指数分析可用的显示,这些变化发生的所有季节,虽然他们通常是最不明显的九月至十一月。
降水指数显示整个第二十世纪潮湿的趋势。
1。
介绍[ 2 ]几十年来,大多数使用观测温度和降水数据的长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都集中在平均值的变化。
几位德高望重的月度数据集提供合理的空间覆盖全球[例如,琼斯和彼得森在,2003;Vose,1997 ]。
然而,分析极端变化,如在热浪期间或在数天期间,温度超过其长期第九十位数的变化,需要以数字形式的日常数据。
不幸的是,这些数据是不容易得到的国际研究组织为世界[福兰德等人的很大一部分,2001 ]。
一.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1、从副热带向高纬和低纬度递减在赤道附近形成低谷.
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副热带低纬向高纬低纬度递减.
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
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会下降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极地高压控制,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2.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距海远近,水汽难以或容易到达
3.南北回归线的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和内部降水少
西岸和内部----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东岸-----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比较两地气候差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温差异:比较两地的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等数据,可以了解两地气候的冷暖程度和温
差变化。
2.降水差异:分析两地的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分布、降水类型等数据,可以了解两地降水的多少、
分布和变化规律。
3.风向和风速差异:比较两地的风向和风速情况,可以了解两地气候的风能资源和风速大小。
4.湿度差异:比较两地的湿度数据,可以了解两地的湿润程度和气候的干湿情况。
5.气候类型差异:比较两地的气候类型,可以了解两地气候的特性和差异。
6.地理位置差异:考虑两地的纬度、经度、海拔等地理位置因素,可以了解两地气候的地理特征和
影响。
7.气候变化差异:比较两地的气候变化情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的变化趋势,可以了解两地
气候变化的异同。
综合以上因素的比较,可以全面了解两地气候的差异,为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防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影响气温的因素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3、地形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影响降水的因素1、位置:海陆位置: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2、大气1)风向:海风(湿地)降水多,陆风降水少2)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3)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相反 4)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3、地形1)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4、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5、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6、人类活动:凝结核(城市雨岛)。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归纳地球上的气候因素众多,其中气温和降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之一。
在七年级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归纳。
一、气温的基本概念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运动的热力学温度,是一个物体表面或空气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一般来说,气温是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的。
在地球上,气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纬度、海拔、地形、季节等等。
二、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1. 纬度因素:随着纬度的增大,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
2. 海洋影响:海洋气候相对稳定,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海洋气流通常比陆地气流更温和,因此沿海地区的气温较为稳定。
3. 地形因素:地形的高低差异会造成气温的不同。
山地气候通常比平原气候更寒冷。
4. 季节因素:不同季节气候差异较大,气温变化也较明显。
5.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比如城市化、工业化等,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三、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变化不仅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还对自然环境、生物等方面造成影响。
比如:1. 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分布。
气候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繁殖、粮食的产量等。
2. 气温变化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高温会引发干旱、火灾等问题,而低温则会导致雪灾、冰冻等。
3. 气温变化对人类健康也有影响。
比如高温易引发热波、中暑等问题,低温则容易引发感冒、冻伤等问题。
四、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雨、雪、雾、霜、露等。
降水量用毫米(mm)来表示。
地球上的降水随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和地形等因素而变化。
五、降水的影响因素1. 气候因素:不同气候区的降水量差异较大。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在沙漠、温带地区则较少。
2. 季节因素:不同季节降水量也不同。
在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3. 地形因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水量差异也很大。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特点一、知识要点1、①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③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课本P35图)自北向南有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2、降水的特点①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少。
②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划分四类干湿地区:(课本P38图)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③植被自东向西的变化: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二、跟踪训练(益阳)读“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1~2题:1.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城市是( D )A.哈尔滨B.上海C.北京D.广州2.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月份数最多的两个城市是( C )A.哈尔滨北京B.北京上海C.上海广州D.广州哈尔滨读“中国部分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3~5题:3.下列对①、②、③三个城市气候特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三个城市冬季都很寒冷B.三个城市中,③城市雨季最长C.三个城市都具有雨热同期的特征D.三城市中②城市气温季节变化最大4.“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反映了所示地区什么气候特征( B )A.冬季南北温差大B.夏季南北普遍高温C.夏季气温从东向西逐渐降低D.夏季气温从北向南逐渐降低5.若①、②、③三个城市的位置与图中甲、乙、丙三地对应,那么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D )A.①—甲;②—乙;③—丙B.①—乙;②—丙;③—甲C.①—丙;②—乙;③—甲D.①—丙;②—甲;③—乙读“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示意图”,回答6~7题:6.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是( C )A.东北季风B.西北季风C.东南季风D.西南季风7.四川盆地有季风之利而无季风之害的原因是( D )A.只受夏季风的影响B.只受冬季风的影响C.夏季风影响弱,冬季风影响强D.受地形影响8.【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同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
气候是复杂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普遍关注,年降水量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说明气候变化的程度。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地球上的气候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们的年降水量也是不同的。
首先要说的是温和气候。
温和气候主要分布在北非、东亚地区和欧洲北部,其
年降水量在600毫米至1200毫米左右,它的气温比较温和,冬季仍然略有寒意,
夏季不会太热。
其次是热带气候。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和印度洋群岛,它们的年降水量较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气温较高,连续数月温度都在30摄氏度以上,几乎每年都有暴雨和洪水的灾害。
接下来谈到极地气候。
极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降水量普遍较少,在
200毫米以下,且气温极其寒冷。
当冰原融水时,当地一般会出现洪水灾害,造成
严重的损害。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温带气候。
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欧洲大陆及西
亚地区,它们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到900毫米之间,温度也不太热也不太冷,比较适宜居住。
总而言之,不同气候的年降水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温和气候、热带气候、
极地气候到温带气候,都有不同的年降水量。
而不同的年降水量,也为各地提供了不同的气候条件,调节了气候环境,同时也控制了这里的洪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