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李明博士叙事疗法工作坊——后现代心理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咨询技术【上手快•效果好•周期短•应用广】叙事心理治疗20世纪70、80年代从澳洲发端,90年代在北美蓬勃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新潮流。
她凸显人的独特性,发现人们本身的力量,不把人当病人看,关心生活困扰背后的故事,扎根于每个来访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因此备受国内外心理助人者的青睐,是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心理取向。
有人说她就像“一扇门——打开它,是一个精彩的世界。
”在本课程中您将感受到李明博士用轻松平和的语言,将技术灵活运用于典型案例,解析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带领大家从抽象客观的理论背景走进现实生活中。
您将感受本土技术方法给心灵带来的一次震撼与洗礼,认识一种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你将学会叙事疗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技能和组织方式等,并了解如何将其轻松简单地运用于临床、生活的各个角落。
【导师简介】李明博士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李明博士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
出版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发表专著译著多部,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主持主办大量叙事疗法相关讲座、会议、工作坊。
李明博士运用叙事心理疗法先后为汶川、舟曲、玉树、盈江、彝良、雅安等重大灾区群众做心理援助工作,2008年为奥运会志愿者做心理督导,为中直机关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工作,为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大型国有企业做EAP保障。
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践,逐渐完成了这一学派的本土化工作,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2011-4-13李明老师在舟曲灾区作叙事培训【科研成果】(一)专著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1.《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叙事治疗第九讲第一节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又到了我们微课的时间啦。
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我在这里发上来了一张图片,这个是我刚才在咱们这个群里看到的。
有同学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没有预设,没有定数,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不对的。
那感觉心理的理论都可以不学了,或者可以问,其他的技术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有点晕。
其实这个同学现在在思考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叙事疗法和其他的疗法,他们到底区别在哪里?还有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叙事疗法的人来说,如何把我们学的这个技术或者这个理念和我们学的其他的知识相结合,相融合。
如果是初学者,没有学过其他的疗法,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也要问,那我光学叙事疗法可不可以,不了解其他的理论可不可以?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给大家正式答复一下。
其实最早以前我们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参加我们这个工作坊的人百分之五十都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在问老师说,像我们学这个有什么好处,或者是有什么坏处?当时老师就和我们说:其实这个叙事疗法就适合学过很多种心理疗法的老师再来学这个技术。
因为你们发现你们总有你们处理不了的个案的时候,你们就会迷茫,不知道哪里出错了。
那么这个时候来学习叙事疗法,就可以把你们以前所有学的知识理论理念,全部来一个整合,梳理一下。
然后,对于没有学过的同学,如果要是学习叙事疗法,就是有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所以他在学这个叙事疗法的时候,他掌握这个技术和掌握这个理念非常快,因为他以前没有框架,现在就给他建立了这个框架。
然后我想在这里回答这个同学的是,你刚才问的这句话中有一句话是对的。
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不对的?这句话说对了。
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学过其他的理论还要再学习叙事疗法呢?就是因为我们发现,第一个,有可能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技术没有掌握好。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自己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总是没有办法给来访者带到我们自认为好的那个疗效。
第二个,所有的理论疗法技术,我们知道有一个顺序的发展,大家可以注意到是,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人本——认知行为。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好,大家晚上好。
今天又到了我们那个微课的时间了。
今天我们该讲叙事取向对话中起到疗愈与持续作用的第二个技术——见证技术。
我们上一讲,讲了第一个技术是重塑对话技术,今天的要讲见证技术。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总是听到迈克怀特的名字,很少提起叙事疗法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大卫艾普斯顿的名字。
那么今天要讲述的内容就和他有关了,我们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也已经知道了,其实从人类学的角度呢研究仪式和治疗的关系,也是叙事治疗的基本思路之一。
大卫艾普斯顿是新西兰,澳克兰德家庭治疗中心的副主任。
他最初所受的训练也是人类学方面的,这个经历对他后来提出叙事疗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就是有两个突出的表现:第一个就是他非常重视仪式的治疗作用。
第二个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这个成见就是成功的成,偏见的见。
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在叙事疗法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是大卫艾普斯顿提出了叙事的隐喻。
之所以提出去叙事隐喻,他可能是受了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的一些影响,贝特森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说地图不是疆土。
他看到人们生活过程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诠释,人的生活总是与意义相伴的。
我记得是尼采还是谁说过一句话: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说人生经历本身是疆土的话,那么人对其生活的讲述已经是地图了,地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与疆土是不同的。
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来访者的讲述。
也就是说他们所描绘的生活地图。
他们在绘制这个地图的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加入了自己的诠释。
所以我们也不可以认为他们的讲述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学习叙事疗法一定要知道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谁:是两个人澳大利亚的迈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
仪式的作用其实也是叙事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的生活故事发生重要的改变的时候呢?那么作为这个生活当中的主角的我们呢,总是希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够见证这种改变。
叙事治疗模式一、发展背景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 正式提出。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 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
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源起于19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eal 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将此引入家庭治疗,并盛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随后,他们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终点》(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一书,肇始了叙事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兴起。
二、理论基础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
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
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 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
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我们上微课的时间了,我感觉时间好快啊。
看看我们的这个课程内容,今天已经进行到第七讲了。
上讲课来不及讲的内容,本来说是今天来讲,可是我看看时间,打算先完成我们大纲的内容。
不讲不是说不重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其实我总会多准备些的,这是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也是个完美主义者,我总想做到尽善尽美。
可是这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就顺其自然。
对同学们的学习进度也就不那么要求了。
今天就先继续我们的课程,对创伤治疗的应用方面是叙事里面实践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了。
那么之所以我要调整一下课程的顺序,把叙事疗法在创伤治疗方面的实践应用与在职场当中的实践应用调一下顺序,一个是因为我们刚学过重塑对话技术和见证对话。
还有一个原因是创伤的话题还是比较特殊一点,我特别放在这个阶段来讲,是因为我们这个过程中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
我会把在职场当中的实践应用到放在我们的最后一讲。
借由职场当中的叙事疗法的一个实践应用,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我们选择这个职业,以及这个职业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从而把这种自我解读的这个能力,迁移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去。
下面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六讲所讲的内容,因为在接下来有关叙事的实践应用的课程当中都会用到的。
而且有同学在讨论群当中问:说我们已经学了那么多的技术了,外化、改写、例外、双重倾听、重塑和见证技术,那么这些技术是怎么使用的?是一步步严格按照步骤使用呢,还是可以不按流程来?正好我今天在这里,也再重新的给大家强调一下,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目标服务的,我们的目标不是来访者,是来访者的问题。
我们也不是告诉来访者说你的问题是什么,我有办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消除或者是消灭这个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看到。
他是如何被这个问题困住的。
这个问题是如何找上他的,和他呆在一起有多长时间了?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做些什么能够让问题的影响离我们远一点,做些什么能够摆脱问题对我们的影响,对我们生活的控制。
叙事疗法第五讲第一节好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又到了我们上课的时间了,今天开始第五讲,第五讲是讲叙事取向对话的疗愈与持续作用。
但是在这一讲里具体讲的技术是重塑对话技术,我们今天晚上要开始一个很重要的技术。
在今天晚上的课程一开始,我还是要再给大家讲一下外化,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在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当中,我看了一下大家对于外化起名字过程当中,还有大家对于起名字的时候的一些想法,还有可能同学也对提问也有一些想法。
为什么我在提问的时候,总感觉到好像在质疑或者是在质问别人,这个同学如果有这样的感受的话,我就要说一下,叙事疗法有别与其他疗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提问比较多。
问话比较多。
那么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
大家在听我说对话,或者听我在课堂上讲案例的时候,大家注意一下我特别的语气。
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一下语气,这个是我在学叙事的时候,我也特别注意到的。
我就发现我在上李老师的课的时候,我全是上的他面对面的课堂,他在讲课当中用的语音、语调、语气,和他在给我们示范做案例时候,当他当咨询师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语气是截然不一样的,非常温和,完全就是换了一个人。
所以,今天我在给大家示范案例对话的时候呢,大家也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好,我们先说说关于给外化的内容取一个恰当的名字的问题,怎么样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非常重要,我在上一讲课已经说过了,其实现在这个名字我是让大家来取的。
大家有时候想一想,我们的来访者会这样取名字吗?当你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你对他是怎么的一个预设呢?那么你这个时候再想一想,如果是我们的来访者,我们的来访者会这样看待他的问题吗?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每个人其实在做每一件事情,或者给别人说一句话的时候,似乎我们在潜意识认为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我们这样说是对的,所以才会这样做,这样说。
但是要注意,这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是不是来访者对这个的理解呢?很难说。
通常被外化的生活故事的比喻,在治疗过程当中是由来访者说出来的,所以有时候要决定外化什么东西,还是要花一点时间的。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好故事
“只要你有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
这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
大部分人都不爱听大道理,但很少有人不爱听故事,而在电影中故事更是和生命力联结在了一起。
不过,在现实的生活中,这句话是否也能让人“事实信服”呢。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叙事心理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在他的著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中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在叙事疗法中,其基本观点是使人摆脱“作为问题本身”这一传统的心理治疗理念,在迈克尔看来,一个人在既定的社会价值秩序里往往会丧失反思自己人生故事的真正意义的能力,从而导致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误读”,以致可能陷入各种形式的心理疾病。
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一起回溯并再创作故事文本,引导他们重新阐释和界定自己的人生故事,以期从中发掘并构建出不同于此前被给定的、积极的生存意义。
在许多来访者的看来,他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是他们或是别人的品性(identity)反应,抑或是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
这种想法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必然会加重问题。
于是,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自己、别人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本性和性格中既定的“事实”。
总之,人们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内部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而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陷入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在本书中,除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很多颇具灵性的对话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在文中一位叫萨沙的女士找迈克尔咨询。
这位女士她的表现是很抑郁,有着自残经历,坚信自己是“令人憎恨的”,所以自己也很憎恨自己。
作者注意到萨沙的自我厌恶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是自残,而这个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
于是他特别注意不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根据这个来判断:
迈克尔:萨沙,我想知道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会怎么样。
我已经知道了自我厌恶要求你做什么了,现在我想问一下你的感受。
萨沙:好的,你问吧。
迈克尔:好,我们从对自残感受开始谈行吗?
萨沙:当然,当然,这并不是私密。
迈克尔:我们已经谈到了自我厌恶是让你怎么对待你的身体的,他说让你伤害自我。
我想知道为什么,你说这是为了训练你的身体。
所以我的问题是,你自己怎么看。
萨沙:恩,我自己怎么看......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它就是那样,自我伤害就是那样。
迈克尔:对你来说还好吗?
萨沙:迈克尔,我对你这个问题很吃惊。
迈克尔:为什么?
萨沙: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劝我不要这样做。
迈克尔:我并不打算这样。
萨沙:好!因为实际上是,当我看到我的血流出来的时候,是我唯一感到释然的时候。
也可能是唯一让我有点感觉的时候
迈克尔:你对此有质疑吗?
萨沙:什么?我觉得没有。
迈克尔:我不是说服你不要自残。
但是如果自我伤害是你与生俱来的命运——如果自我伤害是你的终极命运,而其他的小孩有其他的命运——你对此有没有异议呢?
萨沙:我没有这样说过。
迈克尔:对不起......
萨沙:我想我的生活如果重新来过的话,我会对自我伤害有一两点质疑。
迈克尔:好,我只是想知道你在自我伤害这件事情上的立场。
我这样理解正确吗:这是你生活的一大部分,让你释然,也让你有点小小的疑问。
萨沙:很好的总结。
作者简介:
迈克尔·怀特,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
世界著名心理咨询机构多维奇中心(Dulwich Centre)共同创办者。
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因探索治疗的叙事隐喻而享有盛名。
为进一步发展叙事的实务工作,他于2008年1月成立阿德雷德叙事治疗中心(The 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
2008年4月他因心脏病过世。
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与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的《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与艾莉丝·摩根合著的《说故事的魔力:儿童与叙事治疗》。
以及过世前出版、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来治疗探索的大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我不会告诉你,回复书名有全本《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