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
- 格式:pptx
- 大小:888.45 KB
- 文档页数:27
湘教版科学四上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3.应用拓展: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难点: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产生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木棒、尺子、电话等。
2.教学课件: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提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产生的原理,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进行以下实验:a.气球实验: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和产生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思考(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课是基于前一课《辨听声音》和后一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来研究和探索的,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包括观察发声的物体、了解科学历史编钟和自制小乐器。
我的说课内容是观察发声的物体。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直观观察能力,但主动探究的能力不强,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产生的一些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科学技术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概括物体发声的规律。
(五)实验创新: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探究过程更方便简捷,我对实验进行了一些创新1.替换部分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添加了制造声音环节。
3.把队鼓演示实验改成了水鼓舞视频。
(六)实验准备根据实验创新,我做了这样的实验准备:教师准备:土电话、水鼓舞视频。
分组准备:尺、橡皮筋、三角铁、装水的矿泉水瓶(七)实验方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应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所以我设计的实验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式学习。
利用实验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实验结果。
二、教学流程为了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上课伊始播放古诗《春晓》图片及音频,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最佳的氛围。
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多样的。
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第5五课噪声控制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0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的方法:L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J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1课我们的消化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d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29—199年)根据动物内脏绘(hui)制了人体内部的结构图。
到了1543年,比利时医学家维(w6i)萨(sa)里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做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实验,系统地记录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编写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科学正轨(gui)。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