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格式:docx
- 大小:31.91 KB
- 文档页数:6
英国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从社会关系来说:
1.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3.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4.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5.机械化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
世界格局: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
1.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突破含解析(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法庭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1)分析材料一中庄园法庭的档案记录,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庄园法庭的信息?材料二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建立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叫什么?反映此时出现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材料三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所发生的事情,尽管进程缓慢,但权力逐渐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城市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封建领主们却越来越贫穷。
后者总是需要借钱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于是只好不断地出让行政权力来换取现金。
城市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愿意收留那些逃难的农奴,这些人只要在当地住满几年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身份。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并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成长壮大”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的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对商品的需求。
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科技革命【题目】(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上表提取准确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证。
( 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
论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蒸汽机的运用促进了英国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法国等欧洲国家,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成为19世纪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掌握世界霸权。
结论: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推动力。
示例二:观点:科技进步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
论述:科技进步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崛起的基础。
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都依靠强大的科技先后崛起。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推动力。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很快站在了世界科技的前沿;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用30多年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全球科研和技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美国持续不断的重大发明大大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结论:科技进步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
【解析】示例一:观点:根据材料“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自此掌握世界霸权”等信息,可拟定观点为: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
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蒸汽机的运用促进了英国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法国等欧洲国家,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成为19世纪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掌握世界霸权等方面基础论述。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开端与转型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社会的开端与转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英国工业革命无疑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它不仅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经济面貌,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现代工业社会的新篇章。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生产方式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
农业是经济的主导,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依靠土地为生。
手工业虽然存在,但规模小、效率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然而,到了 18 世纪中叶,英国悄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首先,英国在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优势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时,英国的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产权得到保护,资本得以自由流动,这激发了人们的创业和投资热情。
技术的进步是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在纺织业,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则使纺纱效率大幅提升。
随后,水力纺纱机、骡机等一系列新机器的不断涌现,使得纺织业率先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在动力方面,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生产的动力来源,不再依赖传统的水力和风力,为工厂的选址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工厂的工人,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
城市也因此迅速扩张,一系列工业城市崛起,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经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农业的地位相对下降。
英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成为了“世界工厂”。
贸易也蓬勃发展,英国的商品畅销全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含解析(2)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美洲、非洲等)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现代世界史》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斗便尖锐起来。
——《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三“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哪一事件导致“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这一变化“有利”于欧洲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对美洲人的灾难主要是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3)归纳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佐证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材料二材料三 1787年宪法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
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其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为宪政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美国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的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并概括该制度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民主共和制呈现的最显著特点,比较美、英国家元首在权力方面的不同之处。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
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
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
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
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
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
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
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
英国不仅是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
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
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
煤和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英国工业革命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变。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经济面貌,还对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着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征程。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尽管在农业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整体经济仍以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为主。
然而,随着一系列因素的积累和发展,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首先,英国在政治制度上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减少了政治动荡对经济活动的干扰。
其次,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还成为了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刺激了国内生产的扩大。
再者,英国的金融体系逐渐完善。
银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资本的流动和集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革命的引擎轰然启动。
技术创新成为了推动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纺纱业实现了从手工到机器的转变。
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成为了工业革命中最具标志性的发明。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生产的动力来源,不再仅仅依赖人力、畜力和水力。
它被应用于工厂、矿山、交通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随着机器生产的普及,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
工厂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和生产设备,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
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各个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引发了对机器制造、钢铁等行业的需求,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又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经济方面,英国迅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为了“世界工厂”。
其工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崛起。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20 和30年。
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从18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795至1825年。
在此次上升期中,发端于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和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纺织业增长最快,成为当时最为成熟的产业。
由于生产力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出现在1850至1873年。
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当时的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制造业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推动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产业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这次上升期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其经济实力接近并超过英国,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至1913年。
电气、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创新不仅使电气、汽车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的升级,并最终把汽车工业培育成当时的主要产业。
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垄断财团成为当时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垄断财团的出现标志西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美国最早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转移,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进入资本主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时期。
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至1973年。
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来源于更多的领域,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向“高、精、尖”和“轻、小、薄”方向发展。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19世纪的英国——空前绝后的“世界工厂”19世纪是英国人的年代英国老牌帝国主义侵略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的英国,也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于当时的英国人而言,这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盛世。
19世纪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国家。
英国的“世界工厂”可谓空前绝后,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先进性,以及海外殖民体系,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都是全球性的。
9世纪鼎盛的时候,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额50%以上,煤矿产量超过世界生产总额60%以上,铁矿产量也占了世界生产总额一半以上,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英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品供应者,当时世界各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英国的原料供应,比如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常年占世界比重60%以上。
1860年到1870年,英国的工业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达51%,超过农村人口。
1861年,英国城市化率达到62.3%。
20世纪初期的美国——40年时间成为世界头号1860年,此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但美国经济上尚未完全摆脱对英国和欧洲的依赖性,但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发展,美国迅速赶上并超过英法,一跃而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实现了经济起飞。
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世界第四。
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世界第一,工业产品相当于西欧各国产品总和的一半。
1900年,美国屠宰、肉类食品罐头产品世界第一。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
1859年,美国铁路网世界第一;1881年,美国第一条横跨美洲的铁路建成;1900年,美国铁路长度达19万英里,超过当时西欧各国总和;1910年,美国铁路里程长度25.4万英里,超过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一半。
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超越英法,世界第一。
1899年美国钢铁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3%。
1900年,美国钢铁产量达一千万吨。
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英国毛纺织业的必然发展,随着英国人口的增长,毛纺市场的需求增加,客观上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兴起,“圈地运动”的展开使得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准备了资本,也使得大量的农民与土地分离,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力,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形成了劳动分工协作的流水作业形式。
随着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自由贸易的兴起,英国开始扩展对外贸易,大量的殖民掠夺随之而来,殖民地的原料源源不断地来到英国,以棉花为代表,而同时,殖民地也成为英国最好的新市场,棉花的大量涌入和市场需求对英国在棉纺织业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为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随着革新产业的拓展,对动力的革新也成为一种必然,蒸汽机的发明奠定了英国繁荣的基础,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时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一切工业部门的机械化。
英国资产阶级采用蒸汽机于棉纺织业,使英国棉纺织品价格下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打败竞争对手,夺取了棉纺织品的垄断地位。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煤炭生产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机。
与此同时,英国在炼铁和煤炭生产方面出现和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
纺织、冶金、煤炭成为英国在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三大支柱工业,为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以及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此外,英国的铁路、运河以及其他各种工业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生产规格化,英国机器制造业所生产的蒸汽发动机、纺织机和蒸汽机车等向国外出口。
当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而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
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运输、科技等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各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从英国国内来看是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纺织、煤炭、钢铁、交通运输,并以机器制造机器、大机器工业替代手工工业而占主导地位,于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为特征的;从国际范围来看是以英国在世界工业品的输出和先进技术的输出方面具有垄断地位而言的。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
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
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
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
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
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采煤量占%,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
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
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
英国不仅是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
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
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
煤和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其所消费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国供应。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引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英国展开的一场巨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这场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面貌,将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通过引入新的科技和工业生产方式,英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增长,而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的机械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增长。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航运和海洋运输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工人的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的需求也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了新的工业中心。
此外,新兴的产业领域如煤炭、钢铁、纺织和机械制造等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为能源供应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则为铁路建设和机械制造业提供了原材料。
纺织工业的发展使得英国成为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英国经济的繁荣。
社会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城市化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崛起,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张,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迅速膨胀。
同时,这也引发了极度拥挤和不良的居住条件,城市贫民窟和工人阶级社区的形成。
工人阶级的崛起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也导致了劳资关系的紧张。
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
这种劳资关系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劳资冲突和社会不稳定。
政府也被迫采取一系列的立法来保护工人权益,改善劳动条件。
此外,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教育和科技的普及。
随着机器的日益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教育水平的普及助力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政治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英国工业革命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
大多数人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生产效率低下,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手工业虽然存在,但也只是小规模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然而,到了 18 世纪中叶,一系列的变革在英国悄然兴起,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飞速前进。
首先,新技术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纺织业成为了率先发生变革的领域。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得一个工人能够同时操作多个纱锭。
随后,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纺纱的速度和质量。
在织布方面,动力织布机的发明让织布效率大幅提高。
这些技术的革新不仅使得纺织业的产量大幅增加,还促使了工厂制度的兴起。
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成果。
过去,手工业者通常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小作坊里工作。
而随着机器的大规模应用,集中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有利可图。
于是,工厂纷纷建立起来,工人们聚集在一起,按照严格的工作时间和分工进行生产。
这种集中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煤炭和钢铁行业在工业革命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煤炭成为了主要的能源来源,为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动力。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使得煤炭的利用更加高效。
钢铁行业则为机器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材料。
钢铁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为工业革命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同样令人瞩目。
蒸汽机车的出现使得铁路运输成为可能。
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货物和人员的运输速度和效率,还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市场的整合。
运河的开凿也为内陆运输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经济方面,它使得英国从一个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化的崛起与社会变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英国工业革命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
这场革命不仅使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迈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还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首先得益于英国在 18 世纪所具备的一系列有利条件。
当时的英国,政治相对稳定,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成为劳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带来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而英国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技术层面,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
1785 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强大动力,广泛应用于纺织、冶金、采矿等各个领域。
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使工厂能够摆脱对水力和风力等自然能源的依赖,从而可以建在更便利的位置,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集中和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的地位日益上升。
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成为了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商品价格降低,市场进一步扩大。
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交通运输业、银行业等。
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革,更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城市成为了人口聚集的中心,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然而,这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住房短缺、卫生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却很低,生活十分艰苦。
同时,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
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
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
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
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
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
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3640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 19960万英镑,增加 4倍以上。
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
英国不仅是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
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
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 476万英镑。
煤和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其所消费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国供应。
1841~1850年间,英国输入的棉花年平均达7.9亿磅,其中3/4来自美国,其余分别来自印度、巴西、埃及和西印度等地。
英国为了把工业品远销到世界各地,从各国输入廉价原料,并控制世界贸易,大力发展海运业。
1870年,英国的商船从1840年的276.8万总吨增加到569.1万总吨,超过了荷兰、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
英国靠强大的海运业,不仅满足了本国进出口贸易的运输需要,而且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并取得巨额的“无形收入”,成为其弥补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由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到自由贸易政策,产业革命以前,英国一直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后,这种政策非但失去了意义,而且由于引起别国进行关税报复,使英国扩大出口受到阻碍,并造成国内原料和粮食价格上涨。
经过工业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大垄断商人的斗争,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逐步降低了进口关税和出口限制,到50年代最后消除了保护关税的残余,成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世界工厂”的经济地位和自由贸易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英国走上了大规模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和殖民侵略的道路。
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金融中心地位、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英国工业中心伯明翰为殖民地提供了种种产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
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铃挡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耕作甘蔗田。
英国排挤了曾经的出口大国尤其是印度和中国,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市场。
兰开夏工业巨子曾经把眼睛盯着中国,并且说,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如果每个人的衣袖长一寸,就够兰开夏的纺织厂吃一年”。
有人说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生产出令整个世界都难以抵又望而生畏的大量工业品。
但是,这个19 世纪历史上的工业国家却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烟囱高耸、工厂林立。
在17-18世纪,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曼彻斯特、利兹等地,其工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工业为主。
制造商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工业界巨头,相反地他就是工匠,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他的房屋四周有几英亩的园地。
养一两匹马通常还有一两头母牛、几只家禽,但没有时间耕种。
在这些工人中,只有铁路工人算是现代工厂工人的标准,但经济史家克拉潘却玩笑说:“大路上牧马的工人也远多于从事铁路建筑的工人”。
这时期的海员也多是乘木制帆船进行航行。
此时的采矿业尽管有了举重机和抽水机,但在矿层中劳作的工人却大多还是赤手空拳或是使用原始的铁锹。
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一系列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有可能到1830 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
新发明中有水力纺纱机、多轴纺纱机和走锭纺纱机。
新的棉纺机引起对动力的需要。
1763 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蒸汽机。
他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
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专利权期满终止时,已有500台左右的博尔顿一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
其中38 % 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
棉纺织业是最初动因,英国的棉纺织业最初是作为海外贸易的副产品而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带来了纺织原料,以及印度棉纺织品,也就是“白布”,英国公众愈来愈喜爱最初是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
强大的旧毛纺行业在170年设法通过了禁止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
试图用他们自己仿造的产品来抢占印度棉织品的市场。
当时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地加速纺纱和织布,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的需要。
按照中国发展经济学界和现代化研究者中流行的说法,英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视为典型的“先发”和“内源”型现代化,即主要凭借内部创新而自发演进,率先主动进入现代化进程,依靠市场力量而实现现代化。
英国霸权源于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同样也因为工业优势动摇、丧失。
而随着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丧失,英国工业化与对外贸易、航运、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被彻底逆转,以至于这个传统的贸易顺差大国陷入持久的贸易逆差。
那么,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的根源何在?这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工业界自身的失误,诸如对新技术革命态度过于保守、过于害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的失败等等,在更高层次上,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缺陷,以及欧洲的某些政治传统。
工业持续发展离不开投资。
然而,在当时资本积累高居世界之冠的英国,投资者却未能如同美德两国大多数投资者、企业家那样心无旁骛地发展新工业,而是把过多资本投入金融和对外投资,投入制造业更新发展的资本相应减少,而金融资本膨胀又有着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深刻必然性。
在通过产业资本完成了资本积累阶段之后,部分纯利润开始结晶出来成为独立自主的货币资本,并建立起一系列机构显示出自己的“自治”,即面对作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唯一源泉的资本的自治,甚至逐渐迫使后者接受自己的某些特殊规则。
在这里,马克思已经预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资本的潜在优势。
如果说当时美德两国并不掌握国际金融霸权,因此其资本即使艳羡金融暴利也常常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投向实体经济部门的话,那么,在当时已经牢固掌握国际金融霸权上百年的英国,金融资本拥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壮大,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反噬了产业资本发展壮大的前途。
在英国掌握金融霸权情况下,持续的大规模对外投资也从多方面损害了英国工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方面,过度的海外投资减少了英国本土制造业可用的资源。
另一方面,持续的投资收益回流大大抬高了英国国内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英国国内制造业发展成本大大提高。
类似机制,我们在清朝时的票号大本营山西太谷、祁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香港、台湾,新世纪以来的温州,都可以看到。
三、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英国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英国毛纺织业的必然发展,随着英国人口的增长,毛纺市场的需求增加,客观上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兴起,“圈地运动”的展开使得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准备了资本,也使得大量的农民与土地分离,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力,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形成了劳动分工协作的流水作业形式。
随着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自由贸易的兴起,英国开始扩展对外贸易,大量的殖民掠夺随之而来,殖民地的原料源源不断地来到英国,以棉花为代表,而同时,殖民地也成为英国最好的新市场,棉花的大量涌入和市场需求对英国在棉纺织业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为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随着革新产业的拓展,对动力的革新也成为一种必然,蒸汽机的发明奠定了英国繁荣的基础,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时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一切工业部门的机械化。
英国资产阶级采用蒸汽机于棉纺织业,使英国棉纺织品价格下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打败竞争对手,夺取了棉纺织品的垄断地位。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煤炭生产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机。
与此同时,英国在炼铁和煤炭生产方面出现和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
纺织、冶金、煤炭成为英国在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三大支柱工业,为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以及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此外,英国的铁路、运河以及其他各种工业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生产规格化,英国机器制造业所生产的蒸汽发动机、纺织机和蒸汽机车等向国外出口。
当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而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
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运输、科技等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各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从英国国内来看是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纺织、煤炭、钢铁、交通运输,并以机器制造机器、大机器工业替代手工工业而占主导地位,于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为特征的;从国际范围来看是以英国在世界工业品的输出和先进技术的输出方面具有垄断地位而言的。
具体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主要供应者,而其他各国相对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廉价商品推销地。
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启示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而其他国家扮演了原料供应国和消费市场的角色。
英国制造的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
当时支撑起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是发达的纺织业、采掘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