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罪名。
此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对公共安全实施危害行为,可能给社会公众带来重大损失或严重危险的行为,从而威胁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
下面将详细探讨该罪名的特点和构成要件。
首先,危险方法是该罪名中的核心概念。
危险方法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或方法,这种行为方式或方法本身并不直接造成危险的后果,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可能性。
例如,破坏火灾报警装置、破坏交通信号灯等。
这些行为并不会立即产生严重的危险后果,但却破坏了公共设施,使得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其次,危害公共安全是此罪名的受害对象。
公共安全指的是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安全。
这是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任何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行为都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当受到严厉打击和惩罚。
再次,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犯罪主观方面,即犯罪人的主观故意。
犯罪人故意实施危险的行为,明知该行为可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但仍然故意实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阻止或减轻危险后果的发生。
二是犯罪客观方面,即危险的行为和危险后果。
这些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和危害性,能够增加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可能性。
此外,危险方法往往是表现为以违法、非法的手段来实施的行为,如使用非法爆炸物或破坏公共交通工具等。
最后,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罚一般较为严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此罪的,如果后果特别严重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对于犯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况,还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罪名的严厉处罚,反映了社会对于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视和对犯罪行为的严惩。
总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犯罪罪名。
通过制定该罪名来保护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文摘要]在刑法分则之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具有补充性的兜底性质的罪名。
因为该罪具有开放性的犯罪构成,是故在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把握,既不能肆意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缩小解释。
文章以从本罪口袋罪倾向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等方式,以期明确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和适用范围。
[论文关键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共安全危险方法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概述罪名来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自工业革命之后,近代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工业,并由工业来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的不安全因素,使人们生活中充满了不特定的风险。
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要求刑法加强对人们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故刑法典在无法将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罗列出来的情况下,除了针对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常见的危险方法设置罪名以外,还设置了制裁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却不常见的危险行为的兜底性罪名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个罪名所具有的概括性和补充性的特质,导致刑法条文对于本罪的具体行为之结构方式缺少明确规定,其结果是造成“危害公共安全”这一限定无法确定本罪的外延。
另一方面,本罪是重罪,起刑点位三年,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导致近些年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部分被判处此罪名。
这说明,司法实践也呈现出对其扩大适用的趋势,近些年来,社会生活高度信息化,社会热点事件传播速度之快,反响之强都是以前未曾预料的。
将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最终定性为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用判罚较重的罪名规制社会影响恶劣的行为,以司法判决的结果解“众怒”,这样的做法也许得到更多公民的认可,但从法学角度上值得探讨。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安宁。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破坏、纵火、爆炸等危害行为,严重威胁乘客和乘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场所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实施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给公众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危险。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设施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桥梁、隧道、水库等公共设施上实施破坏、炸毁等行为,严重影响社会正常运行。
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交通设施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道路、铁路、水域等公共交通设施上实施破坏、纵火、炸毁等行为,给公众出行带来极大的危险。
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
例如,散布传染病、投放有毒物质等行为,给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以上几种情形,我国刑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法律制裁。
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犯,司法机关将根据其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法做出相应的刑事处罚。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一旦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将给社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安宁。
综上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安宁。
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增强法治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5、第一百一十七条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6、第一百一十八条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7、第一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8、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9、第一百二十条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0、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11、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2、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危险方法危险方法是指当事人以使用爆炸、放火、投毒、行凶、劫持、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暴力、胁迫或其他危险手段实施的行为。
这些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物损害或公共秩序紊乱,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危险方法是通过实施特定行为来产生危险后果的事实行为,而非单纯的故意或主观意图。
因此,危险方法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仅仅是当事人的意图或故意。
判定危险方法是否构成要视具体案件的事实情况而定。
二、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危及到国家、公共单位以及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危害公共安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人身安全:指的是对人身权益的侵害,如使用危险物质暴力伤人、故意放火等行为。
2.危害财产安全:指对公共单位或个人财产的破坏、损坏,如恶意破坏公共设施、抢劫等行为。
3.危害社会公共秩序:指危害社会的公共秩序、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行为,如扰乱社会秩序、煽动暴力等行为。
4.危害公共交通安全:指对公共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的破坏、损害,如劫持交通工具、破坏道路交通等行为。
三、构成条件要构成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危险方法的实施:当事人实施了具有危险性的手段,如使用爆炸物、放火、破坏交通设施等。
2.损害或威胁公共安全:构成该罪必须存在对公共安全的实际威胁或者已经造成了损害。
只有当危险方法实施后导致了公共安全的损害或威胁,才会构成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故意为目的:当事人实施危险方法时必须是故意的,即主观上有明确的目的或动机。
当事人必须是有意识地使用危险方法,而非出于无意或过失的行为。
4.具备犯罪主体资格:当事人必须是具备刑法上的犯罪主体资格,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5.作为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除年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即犯罪时具有刑法规定的触犯刑事责任的能力,如患有精神疾病等情况会影响刑事责任能力。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其犯罪形式多样,具体包括爆炸、放火、投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更在于它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的直接威胁。
因此,针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严厉性,以达到合理的惩罚和预防的目的。
首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应该与犯罪行为的结果和后果有关。
比如,如果犯罪行为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者对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那么量刑标准应该要更加严厉。
此时,可以考虑判处重刑,甚至终身监禁,以向社会传递出对这种严重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其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也要考虑到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动机。
如果犯罪主体是出于恶意,并且有明确、恶劣的犯罪动机,那么量刑标准可以适当加重。
例如,如果有人蓄意制造爆炸装置,并决心要对一些公共场所进行爆炸袭击,致使多人伤亡,那么量刑标准应该要更加严厉,以示对其极端恶意行为的痛斥和惩罚。
此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也需要考虑到犯罪主体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如果犯罪主体是一个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犯罪集团的首要成员,那么其犯罪行为应被视为特别严重。
因此,量刑标准可以适当加重,以示对其对社会造成的更大伤害和危害的严厉惩罚。
最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还应该充分考虑犯罪主体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以及对被害人的赔偿情况。
如果犯罪主体能够积极认罪、悔罪,并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的损失,那么可以从量刑上给予适当的减轻。
这种减轻量刑的做法,不仅能够给犯罪主体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能够让社会和被害人都感受到司法公正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总之,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严厉性,以达到合理的惩罚和预防的目的。
在确定量刑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结果和后果、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动机、犯罪主体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犯罪主体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以及对被害人的赔偿情况等因素,确保量刑具有公正、合理和灵活的特点,既能有效地惩戒罪行,又能促使犯罪主体回归社会,推动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危险方法的含义。
危险方法是指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
方式进行行为,例如,以暴力、恐吓等手段实施破坏、纵火、放毒等行为,或者以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方式危害公共安全。
这些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对象是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共利益和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所危害的对象正是这些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一旦发生此类罪行,其社会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需要依法予以严惩。
在我国刑法中,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刑法
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可见,我国对这类行为是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态度,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由于其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
重大损害,因此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而且,这类行为往往是有预谋、有组织的,其危害性更是不可小觑。
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惩此类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项严重的罪行,它严重影响社会秩
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条
1.故意制造、投掷炸弹、破坏性物质:
根据刑法第114条第一款规定,故意制造、投掷炸弹、破坏性物质的行为,破坏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公用设施等单位的公共安全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炸弹或破坏性物质的投掷或引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危及公共安全。
2.放火、决堤:
刑法第114条第二款规定,故意放火、决堤的行为,造成了一定危险且危及公共安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放火或决堤可能导致火势失控、水灾等灾难性的后果,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
3.制造交通事故:
刑法第114条第三款规定,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制造交通事故会严重威胁到道路交通安全,可能导致多人伤亡、交通堵塞等后果,危及公共安全。
4.散布传染病:
刑法第114条第四款规定,故意散布传染病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传染病的散布可能引发疫情,导致大规模感染和社会恐慌,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
对于以上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刑法第115条规定了相应的刑罚,一般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刑罚将进一步加重。
总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罪行。
对于这些危害性极高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厉打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更是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呢?首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是以危险方法。
所谓危险方法,是指那些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管制设施,破坏电力、气体、石油、化学、核设施,破坏水利设施、公共设施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爆炸、火灾、水灾等严重后果,因此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要件之一。
其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还包括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后果。
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必须已经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实际的危害后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企图阶段。
这就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爆炸、火灾、水灾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从而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再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还需要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
也就是说,犯罪行为人必须是以实施危险行为为目的,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后果,却依然置公共安全于不顾,这种行为才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最后,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极大,因此对于这类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绝不容忍。
只有加大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惩治力度,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以危险方法、对公共安全的实际危害后果、明显的主观恶意。
对于这类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绝不容忍。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
(一)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具体表现组织参加或者领导恐怖活动,资助恐怖组织等;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表现有在公共场所投放危险物品、放火等;
(三)以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为对象的犯罪行为;
(四)破坏特定设施、设备;
(五)过失造成重大事故。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哪些情况下会拘留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不特定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有时,虽然行为人侵害的对象特定,但实际上被害人为多人,行为人往往在行为前无法确定其侵害的对象和范围,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程度。
只要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就都会拘留,依法判刑。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成为本罪主体。
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所谓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有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的大量损失,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四)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毒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s。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放火、决水、爆炸为最常见的手段。
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会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必须严格依法惩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不可小觑。
这些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更是成为了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因此,必须加大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打击力度,严惩不贷,以震慑潜在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不仅仅是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直接损失,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
这些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不安,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因此,必须依法严惩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不贷。
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加大对这一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全社会都能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分析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主要涉及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该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者组织,不论是否本意,只要其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就构成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爆炸物、放火、投毒、散布疫情等,也可以通过制造恐慌、散播谣言、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等方式实施,其目的就是给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和危害。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国家、社会和公民正常生活、工作秩序、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公共设施等不受破坏和侵害的状态。
公共安全的破坏和侵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等。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犯罪故意和客观方面的危险方法。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后果,却仍坚持实施,并且对后果予以认可。
危险方法是指犯罪主体采用的危险手段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公共安全的危害程度。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问题是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者组织。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自然人,对其实施犯罪的动机、主观恶性等因素进行判断。
组织犯罪主体是指犯罪是由组织或集团组织、策划或实施的,对犯罪行为实施者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后果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
直接后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直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破坏等。
间接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发的其他事态发展,如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公共服务提供等。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刑罚和处罚力度与犯罪情节、情况有关。
一般情况下,犯罪主体造成的后果越严重,其刑罚和处罚力度越大。
同时,对于具有特殊背景、犯罪动机较轻、对危害后果有深刻悔罪、积极缓刑改造等情况的可酌情从轻处罚。
总结起来,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通过危险方法对公共安全进行威胁和破坏。
该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组织,其动机、手段和危害程度会对刑罚和处罚力度产生影响。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故意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以下是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知识延伸: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
如果行为人用危险方法侵害了特定的对象,不危及公共安全,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并无威胁,就不构成本罪。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之外的,但与上述危俭方法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方法。
这里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一、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二、其他危险方法应理解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危险方法会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实践中这种案件除少数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持希望态度,由直接故意构成外,大多持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法硕刑法专项练习之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法律硕士的刑法学习中,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部分。
危害公共安全罪,顾名思义,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这一罪名涵盖了众多具体的犯罪类型,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放火罪。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放火行为不仅会对公私财物造成巨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可能危及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
比如,在人员密集的商场或者居民区故意纵火,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判断是否构成放火罪时,关键在于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如果只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火烧毁少量财物,且没有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可能就不构成此罪。
接下来是决水罪。
决水罪是指故意破坏水利设施,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想象一下,擅自破坏堤坝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大量农田和村庄,给众多民众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双重损失。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爆炸罪也是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常见罪名之一。
爆炸罪是指故意引发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其他人员密集的区域实施爆炸,都会造成极大的恐慌和严重的伤亡后果。
例如,在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进行爆炸活动,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交通瘫痪。
投放危险物质罪同样不可小觑。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种犯罪手段极其恶劣,因为其危害往往具有广泛性和不可控性。
比如在饮用水源中投放有毒物质,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兜底性的罪名。
当某种行为虽然没有被明确规定为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却具有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相当的危险性时,就可能被认定为此罪。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醉酒驾车冲撞人群等行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定犯罪行为,但由于其对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可能被以这个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根据《刑法》的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共有四十七个罪名。
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十个)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破坏特定设施、设备的犯罪(十个)包括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3、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犯罪(五个)包括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资助恐怖活动罪;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
4、以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为对象的犯罪(九个)包括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5、过失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九个)包括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危险驾驶罪。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可以缓刑吗1、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着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其伤亡、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它是《刑法》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
2、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同时要符合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暂不执行所判刑罚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等条件。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它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罪行。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而设立的,它的存在和适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危险方法,二是危害公共安全。
危险方法是指以危险的方式,对公共安全进行危害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破坏公共设施、放火、散布瘟疫、投放危险物质等。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进行危害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等。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主观为主的罪名,犯罪嫌疑人必须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却仍然坚持实施的行为。
同时,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特殊犯罪,它要求犯罪行为必须以危险方法实施,而不是以直接危害的方式实施。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对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
因此,对于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机关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对犯罪嫌疑人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惩罚,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罪名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对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防范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总之,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对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宣传和教育,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放火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2001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年6月11日施行)第10条: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依照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规定定罪处罚。
2003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5月15日施行)第1条: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115条第2款的规定,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
第17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有关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对于有自首、立功等悔罪表现的,依法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18条本解释所称“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灾害。
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第2条(六)放火案。
凡故意放火造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火灾的都应当立案;过火有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为重大案件;过火有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的,为特别重大案件。
(七)失火案。
失火造成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当立案;过火有林地面积为10公顷以上,或者致人死亡、重伤5人以上的为重大案件;过火有林地面积为50公顷以上,或者死亡2人以上的,为特别重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