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笔记(实用版)目录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定义与意义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主要内容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方式及课程学时与学分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践应用及课程知识持续性利用五、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标准与规范正文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定义与意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及近机类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这门课程主要涉及机械精度设计、检测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精度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主要内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精度设计:根据机械的功能要求,正确地对机械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和位置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进行设计,并把它们正确地标注在零件图和装配图上。
2.检测基础:介绍几何量检测的基本知识和检测原理,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
3.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介绍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形位公差及公差带、形位误差的检测、公差原则等。
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方式及课程学时与学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
课程学时为 32 学时,学分为 2 学分,其中实验占 4 学时。
线上教学主要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和任课老师自己录制的微课进行教学。
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践应用及课程知识持续性利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知识持续性利用率高,服务性和实践性较强。
课程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运动设计、结构设计、精度设计)等领域,全部采用最新国家标准。
五、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涉及到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包括:国家标准GB/T 1800.1-2009《机械零件公差》、国家标准 GB/T 1800.2-2009《机械零件测量》等。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一部分:公差配合一、引言公差配合是现代制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制造的成本。
在制造领域中,公差配合是指在制造工艺中,为了保证机械零件之间的配合精度,根据相应的公差要求,采用一定的加工工艺和加工精度,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械零件。
二、公差定义公差是一种表达数值范围的指标,它是指对于同一基准面或基准轴而言,各测量尺寸允许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我国GB/T 1804的定义为:“公差(tolerance)是确保工件符合设计要求的制造允许差和测量容差的总和。
” 换句话说,公差是制造允许差和测量容差的总和,它包括了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尺寸公差等多个方面。
三、公差类型1.形状公差形状公差主要是用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
形状公差包括平面度、垂直度、同轴度、圆度、光洁度等。
形状公差对于零件的配合精度、运动连续性、密封性和安装精度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位置公差位置公差是用来描述零件之间位置关系的差异。
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位置度等。
通过合理的位置公差方案,可以确保零件之间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3.尺寸公差尺寸公差是用来描述零件尺寸差异的。
一般用最大,最小尺寸公差,公差间隔和基准尺寸表示。
尺寸公差对于零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公差的表达方式公差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主要有四种方式:1.最小二乘法公差最小二乘法公差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公差分配方法,通过样本的统计量来推算公差。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于同一批量的零件,它适用于生产加工不稳定和零件尺寸分布较大的情况。
2.公差带公差公差带公差是指通过一组上限公差和一个下限公差来表达公差。
这种方法适合对于单个零部件生产加工稳定和尺寸变化较大的情况,适用于制造精度较高的机械零件。
3.等级公差等级公差是对于大批量生产,批量稳定,要求对零部件一致性高的情况使用的一种公差表达方式。
通过指定公差等级,来实现对于零部件的控制。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一篇:公差配合的概念和原理公差配合是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尺寸差距。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零件之间的公差配合关系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公差配合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公差的基本概念公差是指一个零件的尺寸与标准尺寸之间的差距,包括正公差、负公差和零公差三种形式。
其中,正公差指零件的尺寸大于标准尺寸,负公差则表示零件的尺寸小于标准尺寸,而零公差则意味着零件的尺寸与标准尺寸完全相同。
为了方便表示不同公差之间的尺寸差距,人们通常采用公差带来表示。
公差带是由基准尺寸、公差上限和公差下限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基准尺寸是一定的,而公差上限和公差下限则根据要求进行确定,通常以正负公差的一半作为上下限。
2. 公差配合的分类和标准公差配合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公差关系,它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公差等级,表示一个零件尺寸偏差的大小;二是配合公差,表示两个零件之间允许的相对尺寸偏差。
根据这两个要素,可以将公差配合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游隙配合:零部件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间隙,可靠地传递力矩和负载。
典型的例子是轴和孔的配合。
(2)中间配合:次高精度,配合间隙小于上一级,用于定位或轴承安装,如机床主轴和轴承座的配合。
(3)紧配合:在十分苛刻的应用环境下使用,如汽车发动机缸套和活塞。
(4)浅圆配合:精度较高,由于其相对简单的制造形式,因此成本较低,因此在工程设备中被广泛使用,如轴承内陆和外陆的浅圆配合。
(5)深压配合:最高精度的公差配合,必须在极其严格的环境中制造,例如涡轮增压器中的轴承或仪器中的精密齿轮。
在公差配合中,各种配合关系的尺寸偏差都有所规定,并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了详细规定。
调整合理的配合公差,可以保证装配时的互换性和互换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第二篇:公差配合的影响因素影响公差配合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所采用的机器和设备、制造材料、制造工艺和技能、制造环境、使用条件等等。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公差配合公差配合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所谓公差,指的是零件尺寸允许的误差范围;所谓配合,则是指两个或多个零件之间的形状和尺寸关系。
公差配合的作用是保证机械的运转精度,提高机械可靠性。
公差配合可分为三种类型: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同型配合。
1. 间隙配合间隙配合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空隙。
因为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热膨胀系数不同,所以为了保证机械的运转精度和可靠性,一般要求在设计时在零件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
间隙配合比较常用的类型有:滑动轴承配合、带销轴承配合等。
2. 过盈配合过盈配合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紧固。
它一般采用缩口、插销、卡套等方式实现。
因为过盈配合需要加大热膨胀间隙,所以要在设计前对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进行计算,确保没有超过允许范围。
过盈配合比较常用的类型有:键轴配合、套筒轴配合等。
3. 同型配合同型配合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形状相同,一般是为了使零部件更加坚固,比较常用的类型有:凸凹配合、马蹄头配合等。
二、技术测量技术测量是一种与现代制造技术密切相关的技术。
它通过使用一些检测设备和测量工具来确定零件的几何形状、质量、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数值。
技术测量的作用是使机械加工能够更加准确、稳定、高效地完成,从而提高零部件和机器的性能和质量。
技术测量涉及到很多技术手段,常用的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1. 视觉检验视觉检验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测量方法。
它通过观察零件的颜色、形状和表面的光泽度等来进行检验和鉴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面形状较简单或表面缺陷不太明显的零件。
2. 量规检验量规检验是一种基于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其中最常用的量规有内径千分尺、外径千分尺、深度千分尺等。
它通过用量规对零件的直径、深度、长度和宽度等物理量进行测量。
由于量规精度很高,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
3. 表面粗糙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是一种检测零件表面性质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表面质量要求高、表面含油量高和表面对摩擦特性有影响的零件特别有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树立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的概念;(2)公差带、配合带的意义。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查公差表;(2)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3)计算公差配合。
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1)长度测量原理;(2)角度测量原理;(3)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2)技术测量中涉及的复杂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 讨论法:分组讨论技术测量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零件图纸,引导学生思考公差配合的重要性;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等基本概念;3. 讲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和计算公差配合;4. 讲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和形状位置误差测量的方法;5. 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总结与归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总结与归纳在工程领域中,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术。
这些概念和技术在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过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的多个方面,包括其概念的基本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理解和遵循。
一、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 公差和配合的定义与意义公差是指零件尺寸的允许偏差范围,而配合是指零件间的相互关系。
公差配合的目的是确保零件能够正常地组装和运行,同时考虑到制造和装配的可行性。
2. 公差设计原则在进行公差设计时,需要根据零件在使用条件下的要求和功能,合理地确定公差值。
常用的公差设计原则包括最大材料条件、最小材料条件和配合条件。
3. 常见的公差配合类型常见的公差配合类型包括过盈配合、间隙配合和过渡配合。
过盈配合可用于传递力和传递转矩的连接,间隙配合适用于滑动表面和轴承连接,过渡配合可平衡过盈配合和间隙配合的需求。
二、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1. 测量的定义与意义测量是通过对物理量进行检查、比较和评估,以确定其数值的过程。
技术测量在工程领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用于验证产品的质量,还可用于监控制造和加工过程。
2. 常见的测量工具与方法常见的测量工具包括卡尺、游标卡尺、显微镜、衡器等。
测量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其中间接测量常用于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3. 测量误差与精度在技术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其减小和控制是确保测量精度的关键。
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应用1. 公差配合在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公差配合在设计和制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地选择公差值和配合类型,可以保证零件的互换性、装配性和性能稳定性。
2. 技术测量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技术测量在质量控制中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对产品尺寸和性能进行测量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制造过程中的偏差和缺陷,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偏差的定义及关系;(2)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3)公差带的表示方法。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公差等级;(2)选用配合时需考虑的使用条件;(3)常见配合的选用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偏差的关系;(2)公差配合选用原则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零部件,引导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公差、偏差等基本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公差是指允许尺寸___的变动范围。
(2)基本公差是指在一定___条件下,允许尺寸变动的最小单位。
2. 选择题:(1)下列哪种配合属于过盈配合?(A. H7/k6 B. H7/n6 C. H7/d6 D. H7/m6)(2)在选用公差配合时,主要考虑的使用条件是___。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1讲主讲人:班级日期课题第一章绪论目的任务了解学习公差课的目的,启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基本要求了解互换性历史,理解互换性定义、了解互换性的应用重点难点 1.互换性的定义2.加工误差与公差教学方法讲述第一章绪论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要的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理论,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表面粗糙度、形状和位置公差、花键公差、螺纹公差、齿轮公差等最新国家标准以及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互换性概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零件互换的情况,例如,机器、汽车、拖拉机、自行车、缝纫机上的零件坏了,只要换上相同型号的零件就能正常运转,不必要考虑生产厂家,之所以这样方便,就是这些零(部)件具有互相替换的性能。
要实现专业化生产必须采用互换性原则。
举例:螺钉,灯泡,汽车,飞机,彩电等等。
一、互换性基本概念(一)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工业中,互换性是指相同规格的零(部)件,装配或更换时,不经挑选、调整或附加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
(二)互换性的种类按互换的程度可分为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1.完全互换性同一规格工件装配前不作任何挑选,装配时不需辅助加工,装配后能滿足其使用要求。
2.不完全互换性适当放大公差值,加工测量后分组装配,滿足其使用要求。
作用在于解决加工困难,降低生产成本。
二、互换性的作用1、从设计上看2、从制造上看3、从装配上看4、从使用上看综上所述,互换性是现代化生产基本的技术经济原则,可以提高生产率,有利于专业化大生产,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等,在机器的制造与使用中具有很重要作用。
课程简介与教学要求1. 特点:专业技术课(主干)定义多,概念多,符号多 , 标准多,记忆内容多,但简单,易学。
2 .重要性:承上启下。
从课程设计至毕业设计的应用,毕业后的应用。
3 .教学组成:上课,作业,实验,考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章节将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学生将了解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并掌握基本术语和原理。
1.2 教学目标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熟悉基本术语和原理。
1.3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定义。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基本术语和原理介绍。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术语和原理。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公差配合基础2.1 教学目标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基本公差配合符号和表示方法。
2.2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的定义和原理。
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基本公差配合符号和表示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和原理。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公差配合应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技术测量基础3.1 教学目标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熟悉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3.2 教学内容技术测量的定义和原理。
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技术测量的定义和原理。
演示法:展示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实践,加深对测量误差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配合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1.3 技术测量的概念解释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介绍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和常用测量方法。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2.1 基本公差表示法解释基本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基本公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2 配合表示法解释配合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配合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3 公差带表示法解释公差带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公差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1 公差配合选用的一般原则介绍公差配合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解释选用公差配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2 公差配合选用的步骤介绍公差配合选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解释选用公差配合时的计算和决策过程。
3.3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公差配合选用的方法。
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测量概述解释测量的概念和目的。
介绍测量的方法和常用测量工具。
4.2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测量误差和精度的概念和区别。
介绍测量误差和精度的表示方法。
4.3 测量数据的处理介绍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步骤。
解释测量数据的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常用测量工具与方法5.1 卡尺的使用介绍卡尺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卡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千分尺的使用介绍千分尺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千分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3 量棒的使用介绍量棒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量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测量平面度6.1 平面度概念解释平面度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平面度的表示方法和测量工具。
6.2 平面度的测量方法介绍平面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解释不同测量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6.3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平面度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测量直线度7.1 直线度概念解释直线度的定义和作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
解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差、配合和间隙、过盈、配合间隙等基本概念。
介绍公差等级和基本偏差的概念及作用。
1.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介绍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测量不确定度和置信区间的概念。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2.1 基本公差配合的计算介绍基本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讲解公称尺寸、基本尺寸和实际尺寸的关系。
2.2 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通过实例讲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公差配合对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第三章:技术测量方法与仪器3.1 长度测量介绍尺、卡尺、测微螺纹千分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讲解三坐标测量机等现代测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2 角度和形状测量介绍角度尺、量角器、圆度仪等角度和形状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讲解光学投影仪等测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介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4.2 数据处理方法讲解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方法。
第五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5.1 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讲解公差配合对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5.2 制造过程中的公差控制介绍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控制方法和手段。
分析公差配合对制造质量和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6.1 装配中的公差配合讲解公差配合在装配过程中的重要性。
介绍装配中公差配合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6.2 装配误差分析与控制分析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
讲解装配误差的控制方法和手段。
第七章: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7.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介绍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第一、公差配合一、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1. 基本尺寸(或公称尺寸):设计图样所规定的基本计算尺寸。
如: 005.0010.025+-则此25为基本尺寸(或公称尺寸)。
2. 实际尺寸:工件加工后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
3. 最大极限尺寸:在公差X 围内工件尺寸的最大值。
如:005.0010.025+-mm ,则最大极限尺寸为25+0.005=25.005mm 。
4. 最小极限尺寸:在公差X 围内工件尺寸的最小值。
如:005.0010.025+-mm ,则最小极限尺寸为25-0.010=24.990mm 。
5.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与名义尺寸的差数。
如:005.0010.025+-,则上偏差为25.005-25=+0.005mm 。
6. 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与名义尺寸的差数。
如005.0010.025+-,下偏差为24.990-25=-0.010㎜。
7.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
如轴承内径的基本尺寸为25mm ,若某一套的实际尺寸为24.995mm ,则此轴承内径的实际偏差为24.995-25=-0.005mm 。
8. 公差:即允许的偏差X 围。
也就是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的差数。
如:005.0010.025+-mm ,公差为25.005-24.990=0.015 mm 。
公差是一个不等于零,而且没有正、负的数值。
因此习惯上说“零公差”、“正公差”“负公差”是不妥当的,更不应把公差和偏差混为一谈。
公差是表示一个X 围的数值,而偏差则是一个有正负(或零)的数值。
9. 零线和公差带:零线为基本尺寸的界线;下图中箭头所指的线为零线。
公差带: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上方倾斜的细实线表示孔公差带,用网纹表示轴公差带。
10.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或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孔和轴的配合。
根据配合的松紧程度的不同,配合可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及过渡配合。
相互配合的轴、孔零件,如孔的实际尺寸大于轴的实际尺寸,两者配合时轴会产生间隙。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1.什么叫基本尺寸、实际尺寸和极限尺寸?
2.什么叫尺寸偏差、极限偏差?
3.什么叫尺寸公差?
4.有一孔ф
032
.0
80+,试计算Lmax、Lmin和Tf,并画公差带图。
5.有一轴ф
012
.0
007
.0
45+
-,试计算lmax、lmin和Tf,并画公差带图。
6.什么是配合?配合有哪三种?
7.有一孔、轴配合,孔ф
035
.0
120+,轴ф012.0
034
.0
120-
-,试判断配合性质;计算极限间隙或
过盈;并画出配合公差带图。
8.有一孔、轴配合,孔ф
023
.0
50+,轴ф008.0
012
.0
50+
-,试判断配合性质;计算极限间隙或过
盈;并画出配合公差带图。
9.什么是标准公差?用什么符号表示?其公差等级共分多少级?公差等级与零件的尺寸精度有什么关系?
10.公差值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公差等级相同,公差值是否相同?
11.什么是基本偏差?用什么来表示?孔、轴各有多少基本偏差?
12.公差配合基准制有几种?怎样定义的?各有什么特点?
13.试查出下列尺寸的极限偏差值:ф30c11、ф50f8、ф30js6、ф96h6、ф80m8、
ф130S7、ф160U6、ф35F8、ф55H8、ф100N7。
14.有以下孔、轴配合,ф50H7/f6;ф100H8/k7;ф120S7/h6,试:
①判断基准制;
②判断配合性质,并计算极限间隙或过盈;
③计算配合公差。
15.解释下列各公差带的意义:ф95k7、ф60js6、ф60H8、ф40H7/g6、ф80M8/h7、ф75H8/h8
16.什么是零件的要素?要素分哪几种?
17.什么是被测要素?指出图2-23中的被测要素是什么?
18.形位公差有哪些特征项目和符号?
19.公差框格中各格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0.基准是怎样表示的?
21.将下面零件的技术要求标注在图2-24上。
(1)轴ф15f7中心轴线相对于轴ф20p7左端面的垂直度公差值为0.04mm;
(2)轴ф15f7任意正截面相对于圆锥中心轴线的圆跳动公差值为0.007mm;
(3)圆锥任意正截面的圆度公差值为0.005mm;
(4)轴ф15f7下母线的直线度公差值为0.009mm;
(5)轴ф20p7中心轴线相对于轴ф15f7和轴ф10g7中心轴线的同轴度公差值为ф0.008mm。
22.什么是公差原则?
23.什么是独立原则?
24.什么是相关原则?包括哪些要求?
25.指出图2-25中的下列内容:
(1)遵循什么公差原则?
(2)最大、最小实体尺寸是多少?
(3)直线度公差值的给定值是多少?
(4)最大增大值是多少?
(5)直线度的最大公差值是多少?
(6)当实际尺寸为ф390980时,其增大值为多少?
26.指出图2-26中的下列内容:
(1)最大、最小实体尺寸是多少?
(2)圆度公差的给定值是多少?
(3)最大增大值是多少?
(4)圆度的最大公差值是多少?
(5)当实际尺寸为ф45.015时,求此时圆度公差值是多少?
27.解释下图中各项形位公差的意义。
28.什么是表面粗糙度、取样长度、评定长度和中线?
29.试述表面粗糙度三个评定参数的含义。
常用的是哪个参数?怎样计算?怎样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