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临、预警信号发布规定考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总结范文
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总结。
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气象预警信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我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气象预警信号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强化责任意识,做好预警信号发布工作。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突出重点、科学防范、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气象预警信号发布程序,确保预警信号的及时、准确发布。
在此过程中,我们加强了预警信号发布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了预警信号的有效发布。
二、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我们加强了监
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提前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在应急响应方面,我们建立了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了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了气象预警
信号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宣传引导方面,我们注重了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包括媒体宣传、社区宣传、学校宣传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总的来说,过去一段时间的气象预警信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
些不足和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气象预警信号普及知识我国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11类。
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Ⅳ,Ⅲ,Ⅱ,Ⅰ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根据不同的灾种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灾种的预警分级及标准。
当同时出现或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即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并在各大城区显著位置建立预警信号发布电子显示牌。
”预警信号的发布(含更新、解除)实行签发制。
签发时间统一使用北京时,时间精确到分。
省气象台由台领导或授权的领班预报员签发预警信号;省辖市气象台和县(市)气象局由分管业务局领导或其他领导签发预警信号。
自启动预警信号制作流程起,相关气象台站要实行值班制,严密跟踪天气变化情况,根据最新资料及时更新预警信号或解除预警信号。
同时,要认真监听、监视和监看广播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网站和电子显示屏等是否按时并正确播出预警信息,发现有延误或错漏时,要进行登记并立即联系补发纠正。
气象预警必须包含六要素,即预警信号名称、颜色等级、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影响范围、发布区域。
对预警信号名称、颜色、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影响范围相同的预警信号,原则上只发送一次。
为了不打扰手机用户夜晚休息,预警信号的发布时间在夜里22:00-次日早6:00之间的,原则上只发送红色预警,其他等级的预警信号可以不发;天气预报已经包含了37度高温预报的内容时,原则上只发送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一、台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蓝色表示: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相关规定首先,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我国将气象灾害分为多种类别,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高温、冰雹、雾霾等。
每一种类别的气象灾害都有相应的等级划分,从一级到四级,依次表示严重程度递增。
根据气象灾害的等级,预警信号也会相应地划分为相应的等级预警信号。
其次,气象部门在接收到监测数据后,根据灾害的发展态势和预测趋势,须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的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原则:预警信号应在气象灾害发生前足够的时间内发布,以便公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准确性原则:预警信号必须准确描述灾害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可能引发的灾害程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科学性原则:预警信号发布应遵循科学的灾害预测和监测方法,不得夸大事实,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4.适度性原则:预警信号应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适度调整,避免频繁发布预警信号,造成公众疲劳和漠视。
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发布程序和标准。
发布程序包括灾害监测、预测、评估和发布的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的传递流程顺畅、高效。
发布标准则规定了预警信号的划定依据、发布决策的原则和条件等。
在预警信号发布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部门和媒体的协调合作。
各地政府、公安、交通、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发布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媒体也应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预警信号发布制度,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定期组织预警信号发布演练和评估,确保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执行力。
同时,还需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撑,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时效性和精确性。
比如,利用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备、卫星云图,以及海量的气象数据进行灾害预测和监测,提高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预警时效。
总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是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关规定的出台和执行,有助于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气象防灾减灾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作用分析
气象防灾减灾是指通过气象信息和预报,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进行准确预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减灾措施,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气象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根据目前气象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报未来几个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以下作用。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提前预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做好防范准备。
在暴雨来临前的几个小时,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前预测降雨的时间和强度,并通过预警系统发布信息,让人们做好防洪和转移安置工作。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指导抢险救灾。
当灾害发生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供准确的天气变化情况,如风力、降雨等,帮助救援队伍合理安排救援行动。
在山体滑坡发生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及时预测降雨情况,避免救援队伍被再次洪水困扰,加强现场搜索和救援的效果。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还可以帮助规划城市建设和人流管理。
通过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前了解未来几个小时内的天气变化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和人流管理,降低突发天气事件对交通和城市运行的影响。
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测到大风天气时,可以及时关闭高空作业,停止外出活动,确保人员安全。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准确的天气信息和变化趋势,能够提前预警、指导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并且可以帮助规划城市建设和人流管理。
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知识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知识,这可太重要啦!你想想看,那狂风要是突然呼呼刮起来,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捣乱,能把你的帽子一下子吹跑喽!还有那暴雨,哗啦啦地下起来,就跟天漏了似的,要是没点儿准备,准能把你浇成个落汤鸡。
这就是气象灾害呀,它们可不管你有没有空,说来就来。
就说那雷电吧,咔嚓一声,吓人一跳!就好像老天爷在发脾气呢。
咱可得小心,别在大树下躲雨,不然被雷劈中了可不得了。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明知道前面有个大坑,你还非要往里跳,那不是自找麻烦嘛!还有那高温天气,热得人直喘气,就跟在蒸笼里一样。
这时候可得多喝水,别乱跑,找个凉快地儿待着。
不然,中暑了可难受啦,头晕眼花的,就像喝醉了似的。
再说说寒潮,那冷劲儿,能让你一下子从夏天回到冬天。
这时候就得赶紧把厚衣服找出来穿上,别为了好看就穿得薄薄的,到时候冻得直哆嗦,那可就傻眼啦。
那遇到这些气象灾害该咋办呢?咱得像个机灵的小猴子一样,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看到大风预警了,就把阳台上的花盆收进来,免得被吹下去砸到别人。
要是有暴雨预警,出门记得带伞,要是能不出门就更好啦,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待着。
遇到高温,就开空调、吃西瓜,舒爽一下。
寒潮来了,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像个粽子似的。
咱还得养成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自然。
这样才能提前知道天气要搞什么鬼,咱也好有个准备呀。
别等到灾害来了才傻眼,那可就晚啦!总之,气象灾害不可怕,只要咱有知识、有准备,就能轻松应对。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天气变化,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时不时地就来凑个热闹。
咱得学会和它们打交道,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别等到真遇到事儿了才后悔莫及,现在就行动起来,多了解一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知识吧!让我们一起在这多变的天气里,过得稳稳当当、开开心心的!。
预警信息发布制度1. 简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和减轻灾害损失,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各类紧急预警信息。
本文档将详细说明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的目的、范围、具体措施等内容。
2. 目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通过规范和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重要的安全信息,确保公众能够做好应对和避险准备工作。
3. 范围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自然灾害预警 -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 恐怖袭击预警 - 公共安全事件预警 - 交通事故预警等4. 预警信息发布流程4.1 信息收集与评估•预警信息收集: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定期收集有关预警信息,包括天气、地震、疫情等,确保信息来源准确可靠。
•信息评估:经专业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和可能对公众造成的影响程度。
4.2 预警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信息内容: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型、地点、时间、影响范围、预防措施等详细信息,以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应对措施。
4.3 信息更新与撤回•信息更新: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预警信息需要及时更新,确保公众获得最新的信息。
•信息撤回:如果判断事件并非严重威胁公众安全,可以及时撤回预警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5. 预警信息发布责任5.1 责任机构•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确保预警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收集、评估和发布相应类型的预警信息。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负责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5.2 责任人员•预警信息发布员:负责信息收集、评估和发布工作,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机构负责人:对预警信息发布负总责,要确保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预警信号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预警信号的定义预警信号是指在事态发展的一定阶段或特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和形式,提供一定信息和警示,引起人们对潜在风险的重视和关注,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应对措施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
二、预警信号的特点1. 提前性:预警信号要在事态发展的早期阶段提供信息和警示,以便及时应对风险。
2. 准确性:预警信号要具有准确的信息传递,在发出信号后对风险的预警要有较高的准确度。
3. 可靠性:预警信号的信息来源要可靠,信号的传递方式要可信,接收者对信号的可靠性要有较高的信任度。
4. 有效性:预警信号要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能够起到预警和警示的作用,促使人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应对措施。
三、预警信号的分类预警信号根据其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社会安全预警信号和经济金融预警信号等。
1. 自然灾害预警信号自然灾害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气象预警信号、地震预警信号、洪涝预警信号、火灾预警信号等。
这些信号一般由气象部门、地震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发布,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
2. 社会安全预警信号社会安全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恐怖袭击预警信号、传染病疫情预警信号、食品安全预警信号等。
这些信号一般由公安部门、卫生健康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发布,向公众发布的渠道包括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
3. 经济金融预警信号经济金融预警信号主要包括股市预警信号、楼市预警信号、通货膨胀预警信号等。
这些信号一般由金融监管部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发布,向市场和投资者发布的渠道包括新闻媒体、金融网站、交易所公告等。
四、预警信号的发布机构预警信号的发布机构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媒体机构和社会组织等。
1.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预警信号的主要发布机构,包括气象部门、地震部门、公安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水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
政府部门对预警信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通常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2018最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治总结气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来预测一些天气变化,关于招人烦方面的工作总结该怎么写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有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治总结的范文,希望可以帮助有用的到小伙伴们。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提升我区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区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暴雪、台风、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一般级(蓝色)、较重级(黄色)、严重级(橙色)、特别严重级(红色)。
第三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执行“归口管理,统一发布,预警联动、快速传播”的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无偿地发布与传播。
第四条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预警联动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完善;统筹规划和建设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和农村地区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等公共设施;保障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五条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区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工作。
区应急办、文广、电信、水利、农业、国土、城管、公安、交运、安监、教育、建工、民政、卫生等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与区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构建预警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
短时临近预报工作制度一、总则短时临近预报工作制度是为了提高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气象部门从事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的相关人员。
二、预报目标与任务1. 预报目标: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为政府决策、农业生产、航空航海、户外作业、公众出行等提供服务。
2. 预报任务:对0-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的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报,重点关注灾害性天气现象,如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
三、预报预警等级划分1. 预报预警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气象灾害。
2. 各级预报预警标准依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等因素确定。
四、预报工作流程1. 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各类气象观测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图等信息,进行数据质量控制、资料预处理和产品制作。
2. 分析与诊断:分析气象场变化、天气系统发展、物理量特征等,诊断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
3. 预报生成与发布:根据分析结果,制作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
4. 预报评估与订正:对已发布的预报进行评估,根据实况资料和用户反馈进行订正,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五、预报业务平台建设1. 建立完善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平台,包括气象观测、资料处理、预报生成、信息发布等系统。
2. 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提高预报服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覆盖范围。
六、预报技术研究与开发1. 开展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提高预报模型、算法和预报技巧。
2. 结合中尺度气象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能力。
3. 加强预报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预报业务水平。
七、预报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1. 加强预报人才培养,提高预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2. 建立预报团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预报工作效率。
八、预报服务与用户互动1. 主动了解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预报服务。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信号。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在遇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的行动指南。
三、信号分类1. 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分为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分别代表预警级别的严重程度。
(1)蓝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一般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危害程度较低。
(2)黄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较广,危害程度较高。
(3)橙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
(4)红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极广,危害程度极高。
2. 应急响应信号应急响应信号分为四个等级,依次用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表示,分别代表应急响应的级别。
(1)Ⅰ级响应: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Ⅱ级响应:重大突发事件,需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Ⅲ级响应:较大突发事件,需启动应急预案,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Ⅳ级响应:一般性突发事件,需启动应急预案,由事发地政府或单位负责应急处置。
四、信号发布与传递1. 预警信号的发布预警信号由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通过以下途径发布:(1)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2)政府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3)短信、电话等通讯工具;(4)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
2. 应急响应信号的传递应急响应信号由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以下途径传递:(1)紧急会议;(2)电话、短信、网络等通讯工具;(3)政府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4)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
五、应急处置1. 预警响应预警信号发布后,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启动应急预案;(2)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人员调配;(4)做好应急宣传教育工作。
关于节日应急预案中的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尊敬的读者,首先感谢您选择阅读本篇文章,题目为“关于节日应急预案中的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
以下是针对该题目准备的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节日的庆祝越来越重视,而随之而来的人员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加剧了节日期间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节日期间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中的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应急预警的重要性1. 节日期间人员聚集、交通状况复杂,容易发生各类灾害事故,应急预警可以提前预知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
2. 应急预警可以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人们对于节日期间安全事项的重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合理的应急预警系统可以快速响应,指导人员疏散、救治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预警的实施方式及措施1.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系统,包括设备的安装、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将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如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社交媒体等,以确保信息覆盖面广。
3.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警方案,包括应急预警级别划分、响应措施、应对指南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行动。
四、信息发布的重要性1. 信息发布是应急预警的一部分,通过发布准确且及时的信息,能帮助公众了解当前的灾害状况和危险区域,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2. 信息发布可以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提高公众对于应急处理措施的接受度和遵守度。
3. 信息发布应坚持及时、准确、简明的原则,以便公众能够迅速获取到相关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五、信息发布的实施方式及措施1. 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该平台发布信息,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将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的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3. 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和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信息发布措施,包括信息发布频率、内容规范、信息发布人员的培训和选拔等。
一、背景随着冬季的到来,寒潮天气逐渐增多,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我单位根据寒潮天气特点,制定了寒潮交通安全预警预案。
二、预警预案内容1.预警信息发布(1)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寒潮预警信息,及时了解寒潮天气发展趋势。
(2)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寒潮预警信息,提醒广大司机和行人注意交通安全。
2.交通管制措施(1)加强路面巡逻,对易结冰、积雪路段进行重点监控,确保道路畅通。
(2)对重点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如限制大货车、危化品车辆通行,引导车辆合理分流。
(3)在易结冰、积雪路段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司机减速慢行。
3.应急处置措施(1)组织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如除雪设备、防滑链等。
(2)设立临时救助站,为受困车辆和行人提供救助。
(3)加强与气象、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寒潮天气。
4.交通安全宣传(1)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司机和行人的安全意识。
(2)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全民交通安全素质。
三、预案实施效果1.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有效提醒广大司机和行人注意交通安全。
2.交通管制措施得力,确保了道路畅通,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
3.应急处置迅速,为受困车辆和行人提供了及时救助。
4.交通安全宣传广泛,提高了全民交通安全素质。
四、总结寒潮交通安全预警预案的实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单位将继续完善预警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寒潮天气的能力,确保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同时,呼吁广大司机和行人,提高安全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科普讲解天气啊,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说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咱们都知道,天上掉下来的可不只是雨点子,还有狂风暴雨、冰雹雪灾,甚至还有那可怕的龙卷风!想象一下,外面阳光明媚,心情愉悦,正准备出门遛弯,结果突然天边乌云密布,闪电霹雳!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晴天霹雳”!所以,提前了解天气预警信号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咱们得聊聊这预警信号的颜色。
没错,颜色就像个调皮的小孩,让你一眼就能看明白。
红色、橙色、黄色,咱们的天气信号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给你发出不同的提醒。
红色警报,那是最严重的,提醒你要做好准备,出门可得带把伞,甚至准备好待在家里。
要知道,红色可不是好惹的,真要来了,别说你没准备好哦。
橙色就稍微温和点,算是个“强烈建议”,你要知道,天气会有点不太给力,出门前多留个心眼。
黄色警报呢,就是提醒你,有点小麻烦,可能会下点小雨,或者风会有点大,出门的时候打个伞,免得被淋成“落汤鸡”。
说到这里,很多小伙伴肯定会问,那这些信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得感谢那些在气象站辛勤工作的“大咖们”啦。
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盯着卫星图像,观察云层的变化,分析风速、湿度,甚至还要把这些信息跟全国各地的天气数据进行比对,简直就像是在拼一张巨型的拼图。
然后,他们会把这些信息汇总,再用专业的语言把它转化成我们能听懂的预警信号。
真是辛苦了,想想就觉得佩服得五体投地。
光有信号可不行,咱们得学会解读这些信号。
看到红色警报,赶紧查看一下天气预报,看看有什么应对措施。
可以的话,干脆在家里待着,吃吃零食,追追剧,惬意得很。
遇到橙色警报,记得提前做好准备,别等着风刮到你脸上才慌忙出门。
黄色警报就轻松一些,随便你出门,记得带把伞,最好穿上防风的衣服,以免“被风吹走”。
说到这里,咱们还得提醒一下,预警信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你以为下雨就一定会下吗?有时候乌云在那儿憋了半天,也不一定会掉下雨来。
所以,咱们也得有点灵活性,留点余地。
学校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变得尤为重要。
学校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是指学校在遭遇突发事件时,通过一系列预警措施和信息渠道向师生及家长发布相关信息,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学校应急预警与信息发布涉及到多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应急预警的重要性应急预警是学校保障师生安全的第一步。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预警,能让学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建立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学校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二、应急预警的种类学校应急预警可以分为自然灾害预警和意外事故预警两种类型。
自然灾害预警是指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警,而意外事故预警则包括火灾、中毒、传染病等各类事故的预警。
学校需要针对不同的预警类型制定相应的预案,以确保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反应。
三、应急预警的工具学校应急预警常使用的工具有网络系统、广播、短信和纸质通知等。
网络系统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应急预警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师生及家长发布预警信息。
广播和短信是传统的应急预警方式,具有广泛覆盖面和即时性的优势。
纸质通知则通常用于无法使用网络和电子设备的场景。
四、信息发布的要素学校应急预警信息发布需要包含的要素有事件原因、事件发生地点、事件危害程度、预警等级、处理方法和防范措施等。
这些要素能够帮助师生及家长快速了解事件情况,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五、信息发布的渠道选择学校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有多种选择,常用的包括网络平台、媒体、短信和电话等。
网络平台是最为常用的渠道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信息。
媒体平台则能够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短信和电话等渠道直接联系师生及家长。
六、信息发布的时机学校应急预警信息的发布时机非常重要。
过早发布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过晚发布则可能延误应急处理时间。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
1.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制定本规定。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明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权限。
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前,上下级气象台站应当加强预报会商和信息沟通,确保各级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的协调一致。
4.预警信号的发布(含变更)、解除实行分级签发制。
黄色、蓝色预警信号由气象台台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由分管局领导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
5.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也可以根据服务效果,以其中一种或几种预警信号为主发布,同时在发布内容中明确其他灾种的相关预警信息。
同时达到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应当同时发布。
6.预警信号的发布用语应当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原则,准确描述发布台站、发布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防御指南等。
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若灾害状况维持同一预警标准并且长时间持续,每天只需确认一次预警信号,不需连续多次发布预警信号。
%100⨯++=NC NB NA NA TS %100⨯+=NB NA NA TS %100⨯+=NC NA NC PO %100⨯+=
NB NA NB FAR 8.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对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是否按照规定和协议准确播发预警信号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补发和纠正延误或错漏的预警信息,并查明原因,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9.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信息应当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编号、信号类别、发布时间、制作人、制作时间、签发人、签发时间、发布途径、接收人、接收单位等。
10.中间变更M 次、确认N 次,则发布次数计为M+N+1次。
11.次年1月20日前将前一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总结报送中国气象局。
12.NA 为预警信号发布正确的次(站)数、NB 为预警信号发布空报次(站)数、NC 为预警信号发布漏报次(站)数。
命中率:
准确率:
漏报率:
空报率: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1.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
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
2.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
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3.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
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
4.各省、市级气象台均应承担并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区域联防
工作。
县级气象台(站)视情况承担区域联防工作。
5.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一般为天气雷达扫描
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区域;次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范围内责任区以外的区域。
6.没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台责任区为其所在地行政区。
7.在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由各省(区、市)
气象局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不间断开展监测。
8.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市级及以上气象台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级气象台(站)实行24小时守班。
9.依托短时临近预警报业务系统,及时制作发布强对流天气
预报产品。
10.短时临近预报可分为上级对下级台站的短时指导预报
和对外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对外发布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报时效和强对流天气影响程度分为预报、预警(警报)
和预警信号。
11.短历时强降水只发布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
短历时强降水的预警信号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执行。
龙卷只发布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
12.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
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制作并发布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省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本省(区、市)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省级和市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发布3次以上本行政区域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预报,
13.当预报或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省级及以下气象台应
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立即发布0-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并及时滚动订正预报产品。
14.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内容包括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
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落区、移动方向、可能的影响等。
15.有意见严重分歧时,市级及以下台(站)应以上级气
象台的预报意见为准;国家级与省级进行充分的会商后,以省级预报为主。
16.省内相邻气象台(站)间和相邻省邻近气象台(站)
间均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区域联防制度。
17.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相关气象台(站)应立即开展联防工作:
(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二)发现责任区内出现强度45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具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回波特征;或者次责任区出现强度40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三)发现水平尺度大于100km,回波强度大于40dBZ 的带状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四)本站周围出现强降水,已影响天气雷达探测能力;
(五)本站天气雷达故障,并且预计可能出现较复杂的天气;
(六)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正出现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较严重灾害,需要了解上游地区未来天气时。
18. 预报检验内容应包括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间提前量。
检验指标包括命中率、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以及正确发布警报和预警信号的提前时间等。
19. 每年1月底之前由省(区、市)气象局将上年度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质量上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3.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4.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
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5.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7.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8.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9.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0.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非法向社会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的。
11.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本办法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12.所有预警信号的级别标准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