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临、预警信号发布规定考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总结范文
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总结。
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气象预警信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我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气象预警信号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强化责任意识,做好预警信号发布工作。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突出重点、科学防范、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气象预警信号发布程序,确保预警信号的及时、准确发布。
在此过程中,我们加强了预警信号发布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了预警信号的有效发布。
二、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我们加强了监
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提前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在应急响应方面,我们建立了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了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了气象预警
信号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宣传引导方面,我们注重了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包括媒体宣传、社区宣传、学校宣传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总的来说,过去一段时间的气象预警信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
些不足和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信号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气象预警信号普及知识我国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11类。
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Ⅳ,Ⅲ,Ⅱ,Ⅰ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根据不同的灾种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灾种的预警分级及标准。
当同时出现或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即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并在各大城区显著位置建立预警信号发布电子显示牌。
”预警信号的发布(含更新、解除)实行签发制。
签发时间统一使用北京时,时间精确到分。
省气象台由台领导或授权的领班预报员签发预警信号;省辖市气象台和县(市)气象局由分管业务局领导或其他领导签发预警信号。
自启动预警信号制作流程起,相关气象台站要实行值班制,严密跟踪天气变化情况,根据最新资料及时更新预警信号或解除预警信号。
同时,要认真监听、监视和监看广播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网站和电子显示屏等是否按时并正确播出预警信息,发现有延误或错漏时,要进行登记并立即联系补发纠正。
气象预警必须包含六要素,即预警信号名称、颜色等级、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影响范围、发布区域。
对预警信号名称、颜色、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影响范围相同的预警信号,原则上只发送一次。
为了不打扰手机用户夜晚休息,预警信号的发布时间在夜里22:00-次日早6:00之间的,原则上只发送红色预警,其他等级的预警信号可以不发;天气预报已经包含了37度高温预报的内容时,原则上只发送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一、台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蓝色表示: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相关规定首先,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我国将气象灾害分为多种类别,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高温、冰雹、雾霾等。
每一种类别的气象灾害都有相应的等级划分,从一级到四级,依次表示严重程度递增。
根据气象灾害的等级,预警信号也会相应地划分为相应的等级预警信号。
其次,气象部门在接收到监测数据后,根据灾害的发展态势和预测趋势,须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的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原则:预警信号应在气象灾害发生前足够的时间内发布,以便公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准确性原则:预警信号必须准确描述灾害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可能引发的灾害程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科学性原则:预警信号发布应遵循科学的灾害预测和监测方法,不得夸大事实,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4.适度性原则:预警信号应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适度调整,避免频繁发布预警信号,造成公众疲劳和漠视。
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发布程序和标准。
发布程序包括灾害监测、预测、评估和发布的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的传递流程顺畅、高效。
发布标准则规定了预警信号的划定依据、发布决策的原则和条件等。
在预警信号发布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部门和媒体的协调合作。
各地政府、公安、交通、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发布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媒体也应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预警信号发布制度,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定期组织预警信号发布演练和评估,确保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执行力。
同时,还需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撑,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时效性和精确性。
比如,利用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备、卫星云图,以及海量的气象数据进行灾害预测和监测,提高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预警时效。
总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是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关规定的出台和执行,有助于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气象防灾减灾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作用分析
气象防灾减灾是指通过气象信息和预报,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进行准确预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减灾措施,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气象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根据目前气象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报未来几个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以下作用。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提前预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做好防范准备。
在暴雨来临前的几个小时,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前预测降雨的时间和强度,并通过预警系统发布信息,让人们做好防洪和转移安置工作。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指导抢险救灾。
当灾害发生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供准确的天气变化情况,如风力、降雨等,帮助救援队伍合理安排救援行动。
在山体滑坡发生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及时预测降雨情况,避免救援队伍被再次洪水困扰,加强现场搜索和救援的效果。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还可以帮助规划城市建设和人流管理。
通过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前了解未来几个小时内的天气变化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和人流管理,降低突发天气事件对交通和城市运行的影响。
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测到大风天气时,可以及时关闭高空作业,停止外出活动,确保人员安全。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准确的天气信息和变化趋势,能够提前预警、指导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并且可以帮助规划城市建设和人流管理。
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知识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知识,这可太重要啦!你想想看,那狂风要是突然呼呼刮起来,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捣乱,能把你的帽子一下子吹跑喽!还有那暴雨,哗啦啦地下起来,就跟天漏了似的,要是没点儿准备,准能把你浇成个落汤鸡。
这就是气象灾害呀,它们可不管你有没有空,说来就来。
就说那雷电吧,咔嚓一声,吓人一跳!就好像老天爷在发脾气呢。
咱可得小心,别在大树下躲雨,不然被雷劈中了可不得了。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明知道前面有个大坑,你还非要往里跳,那不是自找麻烦嘛!还有那高温天气,热得人直喘气,就跟在蒸笼里一样。
这时候可得多喝水,别乱跑,找个凉快地儿待着。
不然,中暑了可难受啦,头晕眼花的,就像喝醉了似的。
再说说寒潮,那冷劲儿,能让你一下子从夏天回到冬天。
这时候就得赶紧把厚衣服找出来穿上,别为了好看就穿得薄薄的,到时候冻得直哆嗦,那可就傻眼啦。
那遇到这些气象灾害该咋办呢?咱得像个机灵的小猴子一样,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看到大风预警了,就把阳台上的花盆收进来,免得被吹下去砸到别人。
要是有暴雨预警,出门记得带伞,要是能不出门就更好啦,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待着。
遇到高温,就开空调、吃西瓜,舒爽一下。
寒潮来了,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像个粽子似的。
咱还得养成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自然。
这样才能提前知道天气要搞什么鬼,咱也好有个准备呀。
别等到灾害来了才傻眼,那可就晚啦!总之,气象灾害不可怕,只要咱有知识、有准备,就能轻松应对。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天气变化,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时不时地就来凑个热闹。
咱得学会和它们打交道,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别等到真遇到事儿了才后悔莫及,现在就行动起来,多了解一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知识吧!让我们一起在这多变的天气里,过得稳稳当当、开开心心的!。
预警信息发布制度1. 简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和减轻灾害损失,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各类紧急预警信息。
本文档将详细说明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的目的、范围、具体措施等内容。
2. 目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通过规范和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重要的安全信息,确保公众能够做好应对和避险准备工作。
3. 范围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自然灾害预警 -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 恐怖袭击预警 - 公共安全事件预警 - 交通事故预警等4. 预警信息发布流程4.1 信息收集与评估•预警信息收集: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定期收集有关预警信息,包括天气、地震、疫情等,确保信息来源准确可靠。
•信息评估:经专业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和可能对公众造成的影响程度。
4.2 预警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信息内容: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型、地点、时间、影响范围、预防措施等详细信息,以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应对措施。
4.3 信息更新与撤回•信息更新: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预警信息需要及时更新,确保公众获得最新的信息。
•信息撤回:如果判断事件并非严重威胁公众安全,可以及时撤回预警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5. 预警信息发布责任5.1 责任机构•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确保预警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收集、评估和发布相应类型的预警信息。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负责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5.2 责任人员•预警信息发布员:负责信息收集、评估和发布工作,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机构负责人:对预警信息发布负总责,要确保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预警信号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预警信号的定义预警信号是指在事态发展的一定阶段或特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和形式,提供一定信息和警示,引起人们对潜在风险的重视和关注,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应对措施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
二、预警信号的特点1. 提前性:预警信号要在事态发展的早期阶段提供信息和警示,以便及时应对风险。
2. 准确性:预警信号要具有准确的信息传递,在发出信号后对风险的预警要有较高的准确度。
3. 可靠性:预警信号的信息来源要可靠,信号的传递方式要可信,接收者对信号的可靠性要有较高的信任度。
4. 有效性:预警信号要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能够起到预警和警示的作用,促使人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应对措施。
三、预警信号的分类预警信号根据其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社会安全预警信号和经济金融预警信号等。
1. 自然灾害预警信号自然灾害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气象预警信号、地震预警信号、洪涝预警信号、火灾预警信号等。
这些信号一般由气象部门、地震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发布,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
2. 社会安全预警信号社会安全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恐怖袭击预警信号、传染病疫情预警信号、食品安全预警信号等。
这些信号一般由公安部门、卫生健康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发布,向公众发布的渠道包括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
3. 经济金融预警信号经济金融预警信号主要包括股市预警信号、楼市预警信号、通货膨胀预警信号等。
这些信号一般由金融监管部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发布,向市场和投资者发布的渠道包括新闻媒体、金融网站、交易所公告等。
四、预警信号的发布机构预警信号的发布机构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媒体机构和社会组织等。
1.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预警信号的主要发布机构,包括气象部门、地震部门、公安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水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
政府部门对预警信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通常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2018最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治总结气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来预测一些天气变化,关于招人烦方面的工作总结该怎么写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有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治总结的范文,希望可以帮助有用的到小伙伴们。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提升我区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区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暴雪、台风、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一般级(蓝色)、较重级(黄色)、严重级(橙色)、特别严重级(红色)。
第三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执行“归口管理,统一发布,预警联动、快速传播”的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无偿地发布与传播。
第四条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预警联动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完善;统筹规划和建设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和农村地区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等公共设施;保障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五条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区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工作。
区应急办、文广、电信、水利、农业、国土、城管、公安、交运、安监、教育、建工、民政、卫生等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与区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构建预警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
1.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制定本规定。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明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权限。
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前,上下级气象台站应当加强预报会商和信息沟通,确保各级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的协调一致。
4.预警信号的发布(含变更)、解除实行分级签发制。
黄色、蓝色预警信号由气象台台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由分管局领导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
5.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也可以根据服务效果,以其中一种或几种预警信号为主发布,同时在发布内容中明确其他灾种的相关预警信息。
同时达到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应当同时发布。
6.预警信号的发布用语应当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原则,准确描述发布台站、发布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防御指南等。
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若灾害状况维持同一预警标准并且长时间持续,每天只需确认一次预警信号,不需连续多次发布预警信号。
%100⨯++=NC NB NA NA TS %100⨯+=NB NA NA TS %100⨯+=NC NA NC PO %100⨯+=
NB NA NB FAR 8.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对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是否按照规定和协议准确播发预警信号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补发和纠正延误或错漏的预警信息,并查明原因,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9.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信息应当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编号、信号类别、发布时间、制作人、制作时间、签发人、签发时间、发布途径、接收人、接收单位等。
10.中间变更M 次、确认N 次,则发布次数计为M+N+1次。
11.次年1月20日前将前一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总结报送中国气象局。
12.NA 为预警信号发布正确的次(站)数、NB 为预警信号发布空报次(站)数、NC 为预警信号发布漏报次(站)数。
命中率:
准确率:
漏报率:
空报率: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1.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
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
2.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
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3.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
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
4.各省、市级气象台均应承担并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区域联防
工作。
县级气象台(站)视情况承担区域联防工作。
5.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一般为天气雷达扫描
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区域;次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范围内责任区以外的区域。
6.没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台责任区为其所在地行政区。
7.在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由各省(区、市)
气象局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不间断开展监测。
8.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市级及以上气象台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级气象台(站)实行24小时守班。
9.依托短时临近预警报业务系统,及时制作发布强对流天气
预报产品。
10.短时临近预报可分为上级对下级台站的短时指导预报
和对外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对外发布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报时效和强对流天气影响程度分为预报、预警(警报)
和预警信号。
11.短历时强降水只发布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
短历时强降水的预警信号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执行。
龙卷只发布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
12.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
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制作并发布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省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本省(区、市)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省级和市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发布3次以上本行政区域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预报,
13.当预报或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省级及以下气象台应
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立即发布0-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并及时滚动订正预报产品。
14.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内容包括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
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落区、移动方向、可能的影响等。
15.有意见严重分歧时,市级及以下台(站)应以上级气
象台的预报意见为准;国家级与省级进行充分的会商后,以省级预报为主。
16.省内相邻气象台(站)间和相邻省邻近气象台(站)
间均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区域联防制度。
17.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相关气象台(站)应立即开展联防工作:
(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二)发现责任区内出现强度45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具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回波特征;或者次责任区出现强度40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三)发现水平尺度大于100km,回波强度大于40dBZ 的带状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四)本站周围出现强降水,已影响天气雷达探测能力;
(五)本站天气雷达故障,并且预计可能出现较复杂的天气;
(六)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正出现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较严重灾害,需要了解上游地区未来天气时。
18. 预报检验内容应包括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间提前量。
检验指标包括命中率、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以及正确发布警报和预警信号的提前时间等。
19. 每年1月底之前由省(区、市)气象局将上年度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质量上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3.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4.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
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5.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7.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8.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9.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0.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非法向社会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的。
11.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本办法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12.所有预警信号的级别标准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