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嘌呤醇对高尿酸血症所致大鼠肾损害
- 格式:pdf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5
痛风/高尿酸试题(带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1、高尿酸血症时,男性和女性的血清尿酸分别为A、>416μmoI/L,>357μmoI/LB、>316μmoI/L,>457μmoI/LC、>357μmoI/L,>416μmoI/LD、>457μmoI/L,>316μmoI/L【解析】:A。
男性>416μmoI/L(7mg/dL),女性>357μmoI/L(6mg/dL)。
胡本题选A。
2、患者,男,49岁,近1个月出现血压升高,BP 155/95mmHg;同时伴有高尿酸血症,血尿酸508μmol/L。
使用别嘌醇100mg bid ,氯沙坦钾50mg qd ,碳酸氢钠1g tid 治疗。
关于该患者用药指导的说法,正确的是A、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不超过0.6g/kgB、别嘌醇用药后可出现眩晕,用药后不宜驾车C、氯沙坦钾可引起血尿酸升高D、关节疼痛时可选用贝诺酯止痛E、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维持尿液pH在7.5【解析】:B。
使用別嘌醇期间不宜过度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进食低蛋白质食谱时,导致别嘌醇的生物利用度增加,游离型药物浓度升高,将引起毒副反应危险性增大);贝诺酯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痛风性关节炎抗炎、止痛治疗应避免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可降低血尿酸,适用于高血压伴痛风患者;碱化尿液;别嘌醇用药后可出现眩晕,用药后不宜驾车。
故本题选B。
3、痛风高尿酸血症,最常合并哪种慢性疾病A、高血压B、高血脂症C、糖尿病D、肾脏损害【解析】:A。
痛风高尿酸血症,最常合并高血压。
故本题选A。
4、痛风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不建议联合哪种降糖药A、中性胰岛素B、阿卡波糖C、罗格列酮D、二甲双胍【解析】:A。
痛风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不建议联合中性胰岛素。
故本题选A。
5、患者,男,69岁,诊断为痛风、冠心病、高血压。
查体:BP130/80mmHg;检查结果:血肌酐180μmol/L,血尿酸594μ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4mmol/L。
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原发性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和反复发作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长期未能及时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容易导致痛风发作和关节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是目前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物,两者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针对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苯溴马隆是一种新型的尿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β-葡萄糖酸酶的活性来降低尿酸合成,进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别嘌呤醇是一种老牌的尿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来降低尿酸合成。
两者在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两者进行比较。
为了对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我们对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检索和综合分析。
我们发现,由于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属于不同的药物类别,因此二者在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上存在一定差异。
苯溴马隆能够通过直接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其降尿酸效果较为明显。
临床研究表明,苯溴马隆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别嘌呤醇,能够更快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并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
苯溴马隆对肾脏和肝脏的影响较小,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而别嘌呤醇需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其降尿酸效果较为缓慢,且容易引起肝脏和肾脏的不良反应。
苯溴马隆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痛风发作时的关节炎症状。
临床研究显示,苯溴马隆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时,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还能够减轻关节炎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而别嘌呤醇则主要起到降尿酸的作用,其抗炎效果较弱。
栾跃婷,陈文璐,罗云,等. 食品中降尿酸成分的功效与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0):387−395.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50302LUAN Yueting, CHEN Wenlu, LUO Yun, et al. Effec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Uric Acid Lowering Components in Foo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10): 387−3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50302· 专题综述 ·食品中降尿酸成分的功效与研究进展栾跃婷1,陈文璐2,罗 云1,朱建宇1,巩燕妮3,王宪青1,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2.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山东淄博 265200;3.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摘 要:我国患高尿酸血症的人数逐年升高,而临床使用的降尿酸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治疗成本较高。
研究发现摄入某些食品也可以降低尿酸水平,本文主要介绍存在于食品中的降尿酸物质,如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活性物质与益生菌的降尿酸功效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降尿酸的作用主要在于抑制尿酸的生成与重吸收;在此基础上酚酸类化合物与生物碱类化合物还可促进尿酸排泄;对于苷类化合物降尿酸作用机理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由于多糖的代谢引起尿酸升高,多糖类化合物是否可作为降尿酸类功能食品的添加物质需要更多的药理研究来验证;益生菌类在降低尿酸水平的同时对肾功能损伤也有缓解作用,可作为降尿酸类功能产品的优势物质。
别嘌醇代谢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嘌醇代谢物是指嘌醇在人体内代谢产物的总称。
嘌醇是一种常见的芳香烃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如煤焦油、石油和一些植物中。
嘌醇及其代谢物被认为是有毒物质,与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从环境角度来看,嘌醇代谢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工业领域。
农药和除草剂的制造过程中常使用嘌醇类化合物,在农田中使用这些化合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杂草和害虫。
然而,这些化合物也会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嘌醇代谢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迁移现象,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从人体健康角度来看,嘌醇及其代谢物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物质。
许多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嘌醇及其代谢物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特别是肺癌、结肠癌和泌尿系统肿瘤等。
嘌醇类化合物还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激素失调等问题。
针对嘌醇代谢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嘌醇代谢物的产生、转化和代谢途径,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嘌醇代谢物的特性和毒性机制,可以为制定相关的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本文将围绕嘌醇代谢物展开论述。
首先将介绍嘌醇及其代谢物的基本特性和环境释放情况,然后重点探讨其在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的影响。
最后,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嘌醇代谢物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帮助读者了解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和逻辑关系。
本篇长文的结构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概述:该部分介绍了本篇长文的主题——别嘌醇代谢物,并概括了其重要性和研究的现状。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本篇长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文章结构:该部分详细说明了本篇长文的章节组成和次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掌握文章的组织结构。
哪些人禁用、慎用和不宜服用别嘌醇?
别嘌醇可使尿酸生成减少,降低血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有助于结石的溶解,促使痛风结节的消散。
不良反应较轻微,常见有皮疹、过敏、剥脱性或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偶见腹泻、恶心、呕吐、胃痛、腹痛、手足麻木或刺痛、乏力、白细胞或血小板计数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贫血、肝酶ALT或AST升高、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抑郁、口腔有金属味等反应,停药后即消失。
①对过敏者禁用。
②本品可使肝脏内铁含量增加,特发性血色病者慎用。
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④痛风的急性期患者禁用。
⑤服用期间应大量饮水,并维持尿液呈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尿酸的排泄。
在治疗中饮酒会降低药物控制尿酸的效果。
大鼠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高尿酸血症肾损害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高尿酸血症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创造条件。
方法:分别腺嘌呤、氧嗪酸钾两种药物灌胃,观察大鼠血清尿酸、血肌酐,行肾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1.腺嘌呤法:模型组血尿酸未显著升高已出现明显肾损害表现,2.氧嗪酸钾法:模型组血尿酸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肌酐无统计学差异。
模型组肾脏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见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
结论:1. 腺嘌呤所致高尿酸血症不排除腺嘌呤代谢产物2,8-二羟基腺嘌呤导致肾损害继发高尿酸可能,腺嘌呤造模方法不适合用于研究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2.氧嗪酸钾法造模所致肾损害符合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标签: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腺嘌呤;氧嗪酸钾前言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嘌呤核苷酸80%由人体细胞代谢产生,20%从食物中获得[1]。
由于合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超出正常范围,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
血中尿酸过高就会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泌尿系,形成痛风、肾结石、尿酸性肾病,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HU是肾脏、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3]。
为方便研究HUA对肾脏、心血管等的损害机制,建立动物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1材料與方法1.1实验材料1.1.1.实验动物:雄性Wistar大鼠40只,初始体重200g±30g,6-7周龄,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主要设备:罗氏MODULAR生化自动分析仪,由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检验科提供,病理检查由山东千佛山医院病理科提供。
1.1.3.药物:腺嘌呤:购自Amresco公司,批号0683。
氧嗪酸钾:购自济南德信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10080201。
1.1.4.药物配制方法:腺嘌呤:用灭菌蒸馏水配成25mg/ml悬浊液,按100mg/kg体重灌胃,一天一次。
氧嗪酸钾:用灭菌蒸馏水配成100mg/ml的悬浊液,按400mg/kg体重灌胃,一天两次。
中西药降血尿酸疗效及对肾损害保护作用的比较于雪峰;佟颖;陈凯云;孙贵才【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6(0)9【摘要】目的比较中西药降血尿酸疗效及对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仅做清洁处理,45只采用腺嘌呤联合氧嗪酸钾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复方组和西药组,每组15只。
其余15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
分别于7d、14d、21d检测各组大鼠血尿酸、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并进行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血尿酸时间和方法无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后第7、14、21天模型组血尿酸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7、14、21天中药组、西药组血尿酸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UN时间和方法无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后第7、14、21天模型组BUN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7、14、21天中药组、西药组BUN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r时间和方法无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后第7、14、21天模型组Cr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7、14、21天模型组Cr水平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14天西药组Cr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21天西药组Cr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别嘌醇片的副作用
别嘌醇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疼痛、退烧、抗炎和镇静。
然而,使用别嘌醇片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
1. 胃部不适:使用别嘌醇片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胃酸倒流等症状。
这是因为别嘌醇片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2. 消化系统问题:别嘌醇片还可能引发消化系统问题,如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等。
这些问题通常是因为别嘌醇片影响了肠道的正常功能。
3. 过敏反应:有些人对别嘌醇片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和肿胀等。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别嘌醇片,并就医寻求帮助。
4. 肝损害:长期或过量使用别嘌醇片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如果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腹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肝功能。
5. 肾损害:高剂量或长期使用别嘌醇片可能对肾脏造成伤害。
如果出现尿量减少、尿颜色异常或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肾功能。
请注意,以上列出的副作用并不是全部,使用别嘌醇片时还可
能出现其他未列出的副作用。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口服别嘌醇诱发DRESS综合征1例报告发表时间:2019-05-28T14:37:55.1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陈建丽(通讯作者)1 赵孟德2[导读] 发生DRESS后,需提高早期诊断率。
使用皮质类固醇应遵循早期、足量、慢减原则。
(1 武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甘肃武威 733000)(2 武威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甘肃武威 733000)【摘要】目的:提高基层医院DRESS综合征的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例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用别嘌醇诱发DRESS综合征的诊疗过程。
结果:患者口服别嘌醇第3周出现全身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热、肝损害以及肾损害,诊断DRESS综合征。
停用该药,予足量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治疗。
激素减量后病情复发,长期维持并缓慢减量,皮疹消退,肾脏进入替代治疗。
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别嘌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发生DRESS后,需提高早期诊断率。
使用皮质类固醇应遵循早期、足量、慢减原则。
【关键词】肾脏病;别嘌醇;DRESS综合征;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48-02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产生减少,不加重肾脏负担,是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时的首选药物。
尤其在基层医院肾脏科,因其价格低廉,临床使用更广泛。
但3%~10%的患者在治疗(1~5周)中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嗜酸粒细胞、发热、肝损害以及进行性肾衰竭等全身过敏反应[1]。
笔者近期收治1例CKD患者口服别嘌醇诱发DRESS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
因间断性双侧趾指疼痛18年,周身皮疹1周入院。
2000年诊断痛风。
2009年至2015年间断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物。
2016年发现夜尿增多,查血肌酐147umol/L,测血压180/120mmHg,口服CCB类降压治疗。
别嘌醇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别嘌醇英文通用名称:Allopurinol其它名称:别嘌呤、别嘌呤醇、柴罗列克、华风痛、全嘌呤、赛来力、赛洛克、赛洛力、痛风立克、痛风宁、维洛林、异嘌呤醇、Adenock、Allopurinolum、Anzief、HPP、Isopurinol、Lopurim、Lopurin、Milurit、Valeric、Zyloprim、Zyloric临床应用1.适于慢性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对急性痛风发作无效;2.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3.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4.伴有或不伴有痛风症状的尿酸性肾病;5.反复发作性尿酸结石,预防结石的形成;6.痛风石;药理1.药效学本药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本药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后者能使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使尿酸生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从而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它组织内,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本药亦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抑制体内新的嘌呤的合成;2.药动学本药口服易吸收,自胃肠道可吸收80%-90%;口服后2-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单剂300mg时血浆中本药浓度为2-3μg/mL;代谢物氧嘌呤醇为5-6μg/mL,肾功能损害者氧嘌呤醇可达30-50μg/mL;24小时血尿酸浓度就开始下降,而在2-4周时下降最为明显;约有70%在肝内代谢为具有活性的氧嘌呤醇,两者都不能与蛋白结合;本药半衰期为1-3小时,氧嘌呤醇为12-30小时平均15小时;本药由肾排泄,约10%以原形、70%以代谢物随尿排出,亦可经乳汁排泄;合用促尿酸排泄药可促进氧嘌呤醇的排泄,但肾功能不全时其排出量减少;注意事项1.禁忌症 1对本药过敏者;2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3孕妇;4哺乳期妇女;2.慎用 1特发性血色病;2肝、肾功能损害;3老年人;3.药物对妊娠的影响美国FDA对本药的妊娠危险性分级为C级;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可使碱性磷酸酶及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值升高;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及24小时尿尿酸水平;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常见头痛、头晕;罕见手脚麻木感、疼痛如刺痛、乏力等,停药后则恢复;2.消化道可见腹泻、恶心、呕吐、胃部疼痛或阵发性腹痛等;3.肝脏可引起过敏性肝坏死、肝肉芽肿形成伴胆囊炎、胆管周围炎等,常见于用药后3-4周;4.泌尿/生殖系统可见肌酐清除率下降及少尿,甚至发生进行性肾衰竭;有发生肾结石的报道;5.血液系统可见嗜酸粒细胞及白细胞增多;罕见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6.过敏反应常见皮疹如荨麻疹、红斑样皮疹、丘疹、水疱性反应和瘙痒等,停药后很快消失;罕见剥脱性皮炎和表皮坏死Lyell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性反应,甚至可导致死亡;7.其它可出现肌肉疼痛、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1.本药与排尿酸药如苯溴马隆合用可加强疗效;2.本药与去羟肌苷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生物利用度;3.本药与丙磺舒合用,可通过降低后者的代谢而使其血药浓度增加;4.本药与秋水仙碱合用,可提高疗效;5.本药可减轻氟尿嘧啶毒性;6.本药可使甲苯磺丁脲等口服降糖药活性增强,可能导致血糖过低;7.本药可使茶碱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升高,联用时易发生茶碱中毒反应;8.抗结核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肾上腺素类药可降低本药疗效;9.本药与铁盐联用可使铁在组织中过量蓄积,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两药禁忌同服;10.本药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同用,皮疹的发生率增加;11.本药与双香豆素、华法林等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可能的机制是本药抑制这类抗凝血药的代谢;12.本药与环磷酰胺和巯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合用,可增加后者的毒性;13.制酸剂如氢氧化铝可降低本药的疗效,可能的机制是制酸剂减少了本药的吸收;14.本药与阿糖腺苷合用,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15.本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和氨氯地平等合用,可引起史-约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和皮疹等过敏反应;·药物-酒精/尼古丁相互作用乙醇可降低本药药效;·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茶、咖啡等食物可降低本药药效;给药说明1.本药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两周左右方开始应用;急性期服用,会造成尿酸结晶迁延和痛风性关节炎持续;2.本药必须由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维持正常血液和尿液中尿酸水平的剂量;以后逐渐减量,用最小有效量维持较长时间;3.用药期间须根据血清尿酸浓度调整用量;4.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并维持尿液呈中性或弱碱性,以减少黄嘌呤结石及肾脏内尿酸沉积的危险;5.在治疗的最初几个月内,痛风的急性发作可能更频繁,因此应同时服用预防量的秋水仙碱;而在用本药治疗期间出现痛风急性发作时,应及时给予足量的秋水仙碱;6.当从排尿酸药换成本药时,排尿酸药的用量应在数周内逐渐减少,本药用量逐渐加多,直到能维持正常血清尿酸浓度;7.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Metolazone、或噻嗪类利尿药等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浓度;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注意调整本药用量;8.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9.本药有致眩晕的危险,故用药期间不宜驾车及操作机器;用法与用量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1.痛风:初始剂量0.05g,每日1-2次,每周可递增0.05-0.1g,至每日0.2-0.3g,分2-3次服,或每次0.3g,每日1次;每2周测血液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测定值仍高,可再增加剂量;每日最大用量不宜超过0.6g;2.尿酸结石:1每次0.1-0.2g,每日1-4次;2每次0.3g,每日1次;·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肌酐清除率为每分钟10-20mL时,每日用量为0.2g;每分钟3-10mL时,为0.1g;每分钟小于3mL时,给药间隔1日以上,用量为0.1g;·肝功能不全时剂量减少用量;儿童·常规剂量·口服给药继发性高尿酸血症:16岁以下儿童,每次0.05g,每日1-3次;26-10岁儿童,每次0.1g,每日1-3次;或每次0.3g,每日1次;给药48小时后,根据病人反应调整用量;制剂与规格别嘌醇片 10.1g;20.2g;30.3g;贮法:遮光,密封保存;。
《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降尿酸治疗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须根据病因、合并症以及肝、肾功能状况选择药物,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表1 药物降尿酸治疗的时机和目标值1.抑制尿酸生成药物(1)别嘌醇:成人初始剂量50~100mg/d,每2~4周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
肾功能不全患者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eGFR[mL/(min·1.73 m2)]×1.5 mg。
eGFR在15~59 mL/(min·1.73 m2)的患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eGFR<15 mL/(min·1.73 m2)患者禁用。
别嘌醇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致死性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超敏反应综合征。
HLA-B*5801 基因阳性、老年、大剂量起始应用别嘌醇、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肾功能不全是别嘌醇发生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HLA-B*5801 基因在中国(汉族)、韩国、泰国人中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种人,推荐在别嘌醇治疗前进行该基因筛查。
(2)非布司他: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初始剂量20~40 mg/d,2~4周后血尿酸不达标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80 mg/d。
因其主要通过肝脏清除,在肾功能不全和肾移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30~89mL/(min·1.73 m2)]患者无须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1.73m2)]患者慎用。
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恶心、皮疹等。
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中,从小剂量起始,同时关注心血管事件风险。
2.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的成人起始剂量为25~50 mg/d,2~4周后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至50 mg/d或100 mg/d,早餐后服用;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20~60 mL/(min · 1.73m2)患者推荐50mg/d;eGFR<20 mL/(min·1.73m2)或尿酸性肾结石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