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2016
- 格式:xls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较强的物理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2.掌握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具备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培养:包括物理学的核心课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以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培养:包括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3.实验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通过科研导论和科研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跨学科培养:开设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2.实践教学为辅:通过实验课、科研实践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3.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配备科研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4.团队合作培养:通过小组实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研究生教育培养:建立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为有意深造的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和学术指导。
四、培养评估1.课程考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2.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报告的展示等。
4.综合评定: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毕业评定。
物理学专业(师范类汉语)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学物理教师以及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能够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基本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具备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了解物理学科新发展、新成就。
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备扎实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取得CET-4级考试合格证书。
6.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7.会讲普通话,并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论、物理学史、电子技术、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军事理论与训练,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时间安排:(1)军事理论与训练:第一学期,时间为2周(2)生产劳动:第三学期,时间为3周(3)实验:第一、二、三、四、五学期,3课时/周(4)教育实习(见习)/专业实习(见习):第七学期,时间为8周(5)毕业论文:第八学期,时间为6周(6)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每个假期,共4周六、学制和修业年限:四年七、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01专业名称:物理学PHYSICS 물리학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手段,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工作态度;具备一定的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3.专业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广, 知识结构合理;4.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5.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6.具有基本的物理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物理学2.主要课程:大学数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物理实验、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物理课程论四、修业年限:四年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毕业条件:1、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74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5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5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3、外语、计算机通过学历考试;4、完成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
七、物理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表十一、物理学专业(师范)课外培养计划安排表制订人:郭振平审核人:姜今锡。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训练、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2、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5、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与物性、计算物理学、电路原理(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普物实验等。
四、学位课程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磁学五、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包含:1、必修课99学分,含公共基础平台课52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20.5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26.5学分。
2、专业方向模块课39学分,含模块专业课程12学分,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27学分;选物理教育模块的学生,其模块专业课5学分,教师教育“3+1”培养课程38学分(其中资格类课程8学分,必修课课程7.5学分,教育实践与毕业论文22.5)。
3、任意选修课22学分(选物理教育模块的学生18学分),含文化素质类课程4学分,“两课”延伸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10学分(选物理教育模块的学生至少6学分),其它任意选修课6学分。
物理专业培养方案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时代,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份针对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物理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内容
1. 物理基础课程: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
2. 物理专业课程: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
3. 数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等;
4. 信息学基础课程: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5. 实验技能课程:物理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等。
三、培养方法
1. 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技能;
3. 科研导向:通过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团队项目等形式,让学生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四、培养成果
1. 学生具备较强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物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以上是一份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培养内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理学者和科研人才,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物理学专业的教学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合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物理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在重视宽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
二、业务培养要求1.数学、计算机、物理基础知识宽厚扎实,具有较强的分析和演算能力;2.掌握系统的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强调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方法的训练,培养宽基础和纯粹物理人才。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对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5.了解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物理学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普通物理实验Ⅰ-Ⅲ、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Ⅰ-Ⅱ、固体物理Ⅰ-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应用软件基础、数学物理方法、磁性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实验方法、计算物理、计算物理实验、原子核物理基础、核物理实验方法、核物理实验、原子结构、原子分子光谱、弹性动力学、微波原理与技术、声学实验等。
四、专业特色本专业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宽基础和纯粹物理型或应用物理型等课程体系,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物理专门化人才。
五、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各环节要求的总学分180学分。
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概要《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物理学专业人才。
该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重视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拓展。
本方案注重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的核心地位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方案还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能力的培育,以适应未来科技领域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素养,为成为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简述物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规律的自然科学。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物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理解自然现象、探索宇宙奥秘的关键工具,是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基石。
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微观量子力学到宏观相对论,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理解物质世界提供了框架和思路。
同时物理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物理学的重要性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物理学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在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信息技术领域,光学、电磁学等物理原理是电子通信、光学通信等技术的基础;在医学领域,激光技术、核磁共振等物理技术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此外物理学还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基石之一,因此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还要关注物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方案目标本专业的基本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物理理论和实验基础,培养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素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将来能胜任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的物理学人才。
二、培养任务1.掌握基本物理学理论与基础知识学习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具备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方法论。
2.熟悉物理学实验技能通过实验课程和实验室实践,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学实验技能,如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等能力。
3.发展物理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采用物理学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学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增强外语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口语、阅读、写作及听力等能力,以更好地阅读和编写外文资料,加强与国际物理界的交流。
5.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掌握物理学的应用,为将来从事物理学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等基本理论。
2.量子力学主要讲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3.物理实验主要包括物理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及数据处理等内容。
4.理论物理主要讲解量子力学、相对论、统计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5.计算物理主要讲解数值计算方法和应用。
6.应用物理主要包括物理学在工程、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四、专业特色和拓展2.物理工程方向增设物理工程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物理学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物理学人才,适应科技创新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3.工业实践项目增加工业实践项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学在工业应用中的作用,拓宽实践性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五、毕业要求1.掌握深度和广度适合本科教育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学知识体系。
2.熟悉物理学实验技能,具备组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掌握物理学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类)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上,那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类)的蓝图。
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告诉我,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任务。
我将用意识流的方式,把这个方案呈现出来。
一、培养目标物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物理学基础,具备教师教育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他们不仅要掌握物理学的核心知识,还要懂得如何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物理学基础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是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我们要让学生在这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育类课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物理教育方法论等,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技巧。
4.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学设计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学的真谛。
4.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物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四、评价体系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成绩等。
2.期中期末成绩: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
3.实践环节成绩:教育实习、教学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
五、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学分: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一种检验。
3.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条件。
六、就业方向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管理人员等工作。
回首这个方案,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物理学教育的种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最新资料推荐------------------------------------------------------ 物理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物理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学物理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备攻读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硕博士学位的基础。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1. 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国敬业精神;2.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职业安全意识;3. 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初步知识;4.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5. 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6. 了1/ 20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7. 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发展在高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8. 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具备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原则,培养从事中学教育的物理教师(或管理人才),或从事物理学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大文大理的知识背景和学科交叉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专业设有教学论、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四个培养方向。
经过四年的培养,教学论方向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掌握物理科学和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其他三个方向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数理分析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基础研究或创新性应用研究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将跻身物理学前沿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有成为物理学前沿科研新锐的实力和素质。
具体要求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2.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3. 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数学修养;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开展专业相关的业务,具有国际视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处理;熟练掌握普通话;4.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基本教学技能;5.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发展前沿,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具有参与物理学前沿课题研究的经历,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宽厚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审美取向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7.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劳动卫生习惯。
二、学期与学制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不列入学期排序。
物理学(国家基地)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101K一、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目标:物理学(国家基地)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领军型精英人才和创新型拔尖人才。
培养要求:物理学(国家基地)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训练,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类型学制:四年学位授予类型: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三、学分学时结构小 计板块类 别学时数(周数)学分数学分数比例(%)公共基础课程 960 56必修 专业课程 1080 60 116 65.5(校本通识课)公共课程 128 8理论教学板块选修专业课程 180 10 18 10.2公共课程 328 11专业实验 448 14实习实践 15周 15必修创新实践 32 141 23.2实践教学板块选修专业实验 64 2 2 1.1 合 计 3220 177 177 100四、理论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 学 分 数学时数学 期教学周数讲授实验实践习题考 查 开 卷 闭 卷备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 4811632 1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21326 6 √ 毛泽东思想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 9651560 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61545 3 √军事理论 2 3211632 √ 计算机基础 2 6421632 32 √ 计算机高级应用 26431632 32√大学英语1 4 6411648 16 √ 大学英语2 4 6421648 16 √ 大学英语3 4 6431648 16 √ 大学英语4 4 6441648 16 √ 高等数学A1 8 12811696 32 √ 高等数学A2 6 9621680 16 √ 线性代数 3 4811640 8 √ 必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48316408√选修校本通识课程须修够8学分(不可由双学位学分替代)。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二、学位及学分要求:
三、课程设置:(146学(一) 通识教育课程(42学
(二) 大类基础课程(31学
(三) 专业教育课程(67学
1. 专业必修课程(44学分)
物理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科学基础宽厚,学科支柱坚实,专业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世界观;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熟练利用外语和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专业资料。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6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2学分,大类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7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任意选修6学分,并通过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方能毕业。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理学学士学位。
修读要求:I 类核心课程,修满24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修读16学分,七大模块修读8学分。
七大模块8学分中每模块最多选读2学分,同时回避第五模块“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即修读第五模块将不计入七大模块8个学分中);II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6学分;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2学分。
学生应在大类基础课程中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中修满31学分。
2. 专业选修课程(23学分)
修(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