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直爽的特点,缺少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
东北方言不讲平仄,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这就有了游猎民族驰骋林海与种田农民固守田园的差异。
东北方言的误读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
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
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干哈”是“干啥”的误读。
“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
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
“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
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地域特点词汇方面,东北人有其自己的地域特点,东北话有很多独一无二的词,比如东北人称"开关"为"闭火"。
称"聊天"为"唠嗑",称"嚣张"为"诈唬",称"散步"为"溜达",如此等等。
东北话在词汇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词"个"在很多场合都可用,以致我在小学考试时,填量词的空都填"个"错的几率就很少,这一点不同于非官话方言。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
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一、引言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
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
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
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
”(《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1.族内直接称呼语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2.名字+族内称呼语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对东北方言的研究韩苗苗(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地理位置、地区特色,会造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发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地区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区上的分支,而东北方言是汉语共同语的分支,是北方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研究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本体概貌;方言特点;普通话中图分类号:H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0-01一、东北方言在汉语中的地位东北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的分支,东北话虽然有它的的地域性,但是在地域上的接壤也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使得其他地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虽然东北方言形成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汉语中仍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首先,东北话影响了普通话的形成,东北话是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普通话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具备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
其次,随着东北话近年来的“走红”,东北方言风靡大江南北,东北方言炙手可热,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在目前看来,东北话在方言中取得了暂时的霸主地位。
二、东北方言的历史流变在东北的历史中有近200年的移民历史,东夷人到渤海国,秦汉时期的移民迁人,契丹族的女真族两次人主中原,后来明清时期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河北、山东、山西的流民一起闯关东,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为东北方言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来源。
史料记载,自1920年至1930年间,进入东北的移民就达600万人,这些移民大多是从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难民。
东北方言也是本土语言和河北、山东、山西的方言的交融,也是东北方言容易被人接受的根本原因。
东北方言的历史演变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紧密联系,本民族的文化语言融合,以及和其他国家语言的融合,可以说东北方言就是东北历史的见证者,东北历史的“活化石”。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摘要】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探讨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以及在电视节目、电影和综艺节目中的运用情况。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揭示了文化传统、地域习俗等因素对其使用的影响。
最后从社会影响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既突出了地方特色,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全国影视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将更加多样化,为中国影视娱乐界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东北亲属称谓语、影视娱乐节目、21世纪、特点、电视节目、电影、综艺节目、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和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东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独特的亲属称谓语也是一大特点。
这种称谓语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了东北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特殊的称谓语,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使得东北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为了给人物塑造更加丰富立体的形象。
通过使用这些称谓语,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情感也更加真实感人。
在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中,观众常常可以听到“老爷子”、“老太太”、“二哥”、“三妹”等称谓,这些称谓语不仅带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也表达了人物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情感纽带。
通过分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东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2. 正文2.1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东北亲属称谓语在中国方言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性:东北亲属称谓语不同于其他方言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一、东北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
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
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
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作者:刘俏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21世纪不同类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情况,以及东北亲属称谓语对社会交际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节目;东北方言;称谓语随着21世纪“东北热”的影响,东北方言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中国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东北方言。
而作为与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称谓语,东北称谓语也不乏特色,于影视节目中广泛传播且越来越多地被大众认可和使用。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历史悠久,从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起始,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俞敏的《释甥》等,称谓语的研究渐入正轨。
21世纪以来,研究成就也较为突出,如:汤云航、赵淑芬(2001)论述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和传统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史金宝(2003)比较了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阐释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
以上研究多从称谓词语本身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联系的角度进行探究,而在新时代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称谓语使用情况及分类、应用却未曾得到很好的阐释、分析。
本文就东北称谓语在各类影视节目中的使用情况,整合大量影视节目语料,分析、整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以及亲属称谓语所能影响的社会交际关系。
一、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一般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又东北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现象普遍,使得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一)亲属称谓语东北称谓语有着显著的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即亲属称谓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这种称谓语不仅适用于亲属之间,还多见于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之中。
在21世纪的影视节目中不乏东北的亲属称谓语的存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直接称谓:大哥、大姐、大姨、大妹子、叔、大爷等等(1)“大妹子,你说我这个人呀,整天自己一个人在家憋屈了,好容易找来一个人还让我给伤走了。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作者:商大卫王朝培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4期【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
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一、引言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
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
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
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
”(《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1.族内直接称呼语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2.名字+族内称呼语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
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
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
在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
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
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
“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
“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
“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在不断变化。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方言对影视娱乐节目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对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浅析。
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礼仪。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表达尊重和亲情的方式。
在东北地区,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较为丰富多样。
"爸爸"可以被称为"老爸"、"大老爷子";"妈妈"可以被称为"老妈"、"大娘"等。
这些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亲属的尊重,也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豪爽和淳朴。
在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一些新型的亲属称谓语开始在影视娱乐节目中出现。
在一些现代都市题材的影视剧中,可以听到"老爸"、"老妈"等传统称谓的使用,但也出现了"爸爸"、"妈妈"等更为现代化的称谓。
这种变化既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些东北地区的网络流行语也在影视娱乐节目中被广泛使用,例如"爹"、"娘"等。
这些称谓语虽然源自亲属称谓,但在网络语境中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的表达方式。
这种新型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既反映了东北地区年轻人的时尚态度,也说明了网络文化对传统称谓语的影响。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影视娱乐节目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上。
比如在一些反映都市生活的影视剧中,会出现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亲属称谓,比如"Dad"、"Mom"等。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
作者:宫宛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具有东北特色的相声、小品和电视剧越来越受欢迎,东北方言也被人们所了解,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吻合。
而东北方言称谓语作为东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东北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可以推进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同时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谓语;认知;词义来源;划分
作者简介:宫宛宜,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是语言与社会认知的接口,是我们研究语言与社会认知之间关系的逻辑起点。
它是探讨民族文化史的一条隧道,揭示出了东北地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称谓语不仅反映了汉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更显现出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
本文中,笔者选取了有特色的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来谈东北方言中称谓语的特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是由当地各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也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语,还有一些外来词。
东北方言是最接近于普通话的方言,其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称谓语区别不大。
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东北特色的称谓语。
一、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
1、小孩的称谓语:东北人大都是务农出身,农村人为了孩子身体棒好养活,常用称呼动物的词来亲昵的称呼孩子,比如:孩崽子(婴儿)、孩爪子(孩崽子)、小崽儿(小孩);其他的有:孩棒子(孩子)、孩伢子(极小的孩子)、小不点儿(小孩子)、小孩伢子(孩崽子)等。
2、女性的称谓语:东北方言中贬义词语数量大大超过褒义词语,在称谓语中也有所体现,犹豫东北人直爽的性格,所以常常以身材上的缺陷或者是某些不足来称呼女人,比如磣大姑(胖大臃肿的丑女)、二水货(再嫁女子)、缝破烂儿的(代人缝补衣服的女人)、花丽棒子(衣服过花的女人)、荤香(女人)、烂桃儿(关系糜乱的女人)、娘们儿(成年妇女)等。
3、男性称谓语:男性以其品行来称呼的较多,比如:狗卵子(不务正业的男人)、光棍堂(未婚男子)、你小子(对男性的玩笑称呼)、屁小子(没正经的小伙子)、青头愣(说话办事生硬的小青年)、爷们儿(男人)、野汉子(已婚妇女的情夫)、野小子(不文明的男青年)。
4、有关数字的称谓语:东北方言中,二是指傻,呆笨,是东北人最常用的称谓词语之一,带二的称谓语有:二巴颤子(二把刀)、二不溜(二把刀)、二丙(戴眼镜的人)、二赖子(小无赖)、二棉裤(乡巴佬)、二皮脸(没皮没脸的人)、二水货(再嫁女子)、屯老二(乡巴佬)、三孙子(地位极低的人)、三只手(扒手)、浪三儿(举止轻佻的男人)。
5、以动物命名的称谓语:以动物命名的称谓语多是以此动物的某些特征来进行暗示人的一些特质。
例如:豹子(最厉害的人)、草鸡毛(无能的人)、打狼(倒数第一)、二虎(缺心眼的人)、狗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男女)、狗剩儿(劫后余生的大命人)、猴儿七儿(不安静的人)、鸡毛腚(坐不稳的人)、狼(对父母不孝的人)、驴(有奸亲行为的人)、顺毛驴(只能顺着不能逆着的人)。
6、带老字的称谓语:作为东北方言中高级的程度副词之一,是“很、极”之意,老字用于称谓语也是非常的有特色的,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中,主人公刘老根的形象深入人心,也让全国观众知道了一个东北称谓语——老根,在《东北方言词典》中,指的是父母的最后一个子女。
东北人用老字作为称谓语尤其显得亲切,也体现了东北人直爽的性格。
如:老根儿(父母最后一个子女)、老灯(老头子)、老疙瘩(最后一个子女)、老葛(乡下人)、老蒯(中年以上妇女)、老奤儿(称唐山,滦县一带的人)、老铁(关系最密切的人)、老土(土气的人)。
二、从词义来源来看,东北方言主要可以按这几方面来划分:
1、能力品性类:能力素质,品质性格,指按人的行为特点来进行称呼。
例如:小脸子(经常翻脸的人)、炮仗筒子(沾火就暴跳的人)、尿包(意志软弱的人)、利害精(利害人中的拔尖者)、刺儿头(好闹事不好对付的人)。
2、职业技术类:按照人的职业来称呼。
虫(具有从事某行业天资的人)、掂大马勺的(厨师)、缝破烂儿的(代人缝补衣服的女人)、鲁生(没受过科班训练的专家)、跑片子的(负责为两个电影院快速串换片子的人)。
3、相貌特征类:东北人豪爽,耿直的性格,使得人们可以很直接的以别人的身体特征来称呼对方,而并不感觉尴尬。
柴狼子(极瘦的人)、磣大姑(胖大臃肿的丑女)、地出溜(矮小到处走的人)、拐拉腿儿(腿伸不直的人)、拐拉子(瘸子)、漏齿子(上唇短而遮不住牙的人)。
4、经济地位类:是以人的经济状况来进行称呼。
大富(有钱有势的人)、阔大爷(大款)、老钱锈(吝啬鬼)、跑街的(乞丐)、穷哈拉子(穷人)。
语言和文化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语言总能反映其所在文化的某种特质,东北方言称谓语反映着东北地区古老文化传统的特点、等级观念。
一方水土一方乡音。
东北的地域文化,一定会伴随着东北方言一起发展,一定会在方言史上留下它独特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解正明.社会语法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学林出版社,2001.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辛任春.浅议普通话认知称谓名词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第5卷第2期.2010.1.
10、杨秀梅,包通法.认知隐喻-诗歌英译中的意境鉴赏和传输载体[J]文化建设,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