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化学《常见地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课题以及思维导图(1)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2、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独立操作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独立操作5、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内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2、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认识3、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知道4、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5、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模仿操作6、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认识7、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知道8、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认识9、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理解10、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认识11、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12、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内化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物质的微粒性认识2、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理解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5、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知道6、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认识7、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认识8、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9、元素的简单分类知道10、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知道11、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内化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水的组成认识2、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知道3、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认识4、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5、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认识6、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内化7、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性原则认识8、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认识9、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10、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理解11、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认识12、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物知道1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认识1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理解1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认识1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独立操作17、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式理解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质量守恒定律认识2、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理解3、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4、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5、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模仿操作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认识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知道2、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认识3、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认识4、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5、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6、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认识7、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认识8、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知道9、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10、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知道11、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认识12、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13、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认识14、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15、燃烧的条件独立操作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2、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3、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认识4、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5、可用铁矿石炼铁知道6、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7、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知道8、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9、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认识10、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认识11、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理解12、用金属活动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理解13、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理解第九单元溶液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溶解现象认识2、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3、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4、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认识5、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理解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独立操作7、结晶现象知道8、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9、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认识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2、酸碱的腐蚀性知道3、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独立操作4、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独立操作5、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知道6、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独立操作7、酸、碱的化学性质独立操作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认识2、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3、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认识4、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理解5、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认识6、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独立操作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思维导图考纲要求:1、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知道2、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认识3、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知道4、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5、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6、某些元素如:钙、锌、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认识7、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8、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知道9、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认识10、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认识11、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12、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知道。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酸碱盐中的教学设计探析作者:黄婷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13期摘要: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内容。
作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酸碱盐的学习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酸碱盐的种类非常复杂,而且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也多种多样。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了思维导图。
本文主要对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酸碱盐中的教学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设计一、引言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与文字结合的工具,该工具的使用,主要是将人们的思维进行整理,以此来给人们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出需要表达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在思维导图的协助下,人们实现了对更多行业知识内容的学习,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进步。
在学习初中化学酸碱盐的过程中,由于酸碱盐的种类非常丰富,会给学生们的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初中化学酸碱盐课程当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清晰地给学生们展现出化学知识的结构类型,提升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新课导入环节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新课导入环节当中的应用,起到了对学生们的指导作用,在思维导图的清晰描述和认识下,学生们就能够了解到化学酸碱盐的基本知识概念与内容组成,让学生们在学习这段知识内容的时候,有着更加清晰的思维认知,对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学习酸碱盐中《常见的酸和碱》的时候,学生们对酸碱盐的还缺乏一定的认识,老师应当借助思维导图给学生们讲述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们对它们的性质和区别有一个明显的了解,从而为学生们在后期区分酸碱盐这几类物质的时候,能够做好一定的准备,思维导图如下图1所示:图1 酸碱盐的形成三、思维导图在授课环节中的应用在学习化学酸碱盐的时候,课堂教学环节所使用的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对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统计和整理,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题名称: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呼气比赛)投影播放比赛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各小组推荐一代表)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
2、小心的用饮料管向试管中呼气。
3、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根据已有知识,我们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请大家阅读教材P48第一段和“资料”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通过阅读教材,你对酸、碱有哪些进一步得了解?2、你所知道的酸、碱有哪些?(归纳、汇总)1、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碳酸、醋酸等。
从名称上判断最后一个字都是“酸”,即“某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
2、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一水合氨等。
除一水合氨外,从名称上看都叫“氢氧化某”;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氧根(OH)。
(归纳、汇总)1、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碳酸、醋酸等。
从名称上判断最后一个字都是“酸”,即“某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
2、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一水合氨等。
除一水合氨外,从名称上看都叫“氢氧化某”;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氧根(OH)。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不形成完整的概念。
)(引导)通过刚才的呼气比赛我们发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用事先准备好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教师适当的引导,可能出现的猜想有:1、其他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若能,变成什么颜色?3、其他物质的溶液遇到酸或碱是否也会发生颜色的改变?……1、其他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讲解)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酸红碱蓝),说明它对酸或碱起到一种指示作用,这种能跟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就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
初中化学《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酸和碱》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5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 本单元是在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本第十单元。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1、酸、碱的化学性质;2、中和反应;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本主题单元教学的难点:1、根据实验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2、书写有关酸、碱的化学式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调查报告。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
【酸碱盐的知识】趣谈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7课时,每周4课时,课外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酸碱盐知识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中考的考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
酸碱盐是三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知识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所以本单元分四个专题,主题一: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专题二:几种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专题三:几种常见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专题四:中和反响,复分解反响的实质和应用。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记忆,中和反响,复分解反响的实质和应用都是学习的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用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判断常见的酸碱盐能否发生反响是学习的难点。
本单元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观察总结能力。
使学生能正准确描述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描述实验现象,理科中和反响,复分解反响的实质和应用。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那么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21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到达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中和反映的实质,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响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响能否发生。
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酸碱盐主要性质的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操作标准性,准确性,以及严谨的科学方法。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专题一:酸及其性质。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
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对应课标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3.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如何认识和区分酸和碱?2.酸和碱有哪些性质?怎样探究酸和碱的性质?3.常见的酸和碱有哪些?它们的性质相同吗?为什么?4.怎样稀释浓硫酸?5.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及判断酸碱性强弱程度?6.什么是中和反应,其实质是什么?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何作用?专题划分.......专题一:酸及其性质(2 课时)专题二:碱及其性质(2 课时)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 1 课时)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 1 课时)其中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中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酸及其性质一所需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3课时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认识浓硫酸、浓盐酸两种酸的主要特性,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其相似的化学性质及性质上的差异,知道常见的两种酸的用途。
学会使用酸的方法。
(2)通过对盐酸和硫酸的性质的对比,总结出酸溶液具有的通性并能通过对其溶液组成的分析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实质上是酸溶液中所具有的相同的H+决定的。
(3)通过对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的分析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会书写常见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列表比较法学习两种浓酸的特性,从而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的通性的认识过程学习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3)通过酸的性质实验探究活动体会认识物质的性质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盐酸和硫酸的组成上的差异讨论分析,学习认识物质的相似性的基础上认识物质差异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酸的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继续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能提高探究认识物质的欲望。
(2)通过酸的主要用途的学习,明确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化学的价值。
时专题问题设计1.什么样的物质是酸?2.酸有哪些性质?3.如何探究认识酸的性质?4.为什么盐酸与硫酸有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实验室信息化资源:多媒体平台常规资源:相关化学实验仪器、药品、导学案等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酸1.创设情境: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西红柿、柠檬、猕猴桃等有酸味的水果。
2.学生品尝生活中常见的柠檬、西红柿、食醋等,说出它们的共同点。
3.谈谈对酸的认识。
活动二:认识两种浓酸1.教师介绍化学上常见的两种浓酸——浓盐酸和浓硫酸2.设问:想了解两种酸的性质吗?3.小组共同活动:观察、实验辨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1)提出问题:思考从哪些方面认识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2)自主设计,进行分组活动,观察并辨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4.填写表格:归纳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差异。
5.讨论:如何区分两种浓酸。
6.听讲解并看演示:稀释浓硫酸课堂小结:酸有共同的特点:有酸味,溶于水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浓盐酸和浓硫酸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除盐酸、硫酸外常见的酸还有硝酸、醋酸和碳酸。
活动三:完成达标测试第二课时:引入:上一课我们从两种酸的物理性质上辨识了它们,认识了它们的异同点,那么它们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活动一: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1.提出问题:(1)回忆物质的分类,盐酸属于哪一类?课本中提供的试剂分别属于哪一类?(2)确定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你认为怎样选择试剂进行实验?理由是什么?2.根据预习、思考和讨论,确定选择的试剂,制定探究方案。
3.按照设计的探究方案分组进行探究。
4.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盐酸的化学性质。
5.阅读课文,认识复分解反应、盐的概念。
活动二:硫酸与盐酸性质的比较问:硫酸和盐酸一样都是酸,它们化学性质一样吗?1.用硫酸代替盐酸再次分组进行刚才的探究。
2.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硫酸的化学性质。
3.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点。
4.提出问题:(1)盐酸和硫酸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盐酸不能与氯化钡反应而硫酸却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3)谈谈你对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的认识。
5.归纳酸的通性?6.阅读了解酸的用途。
课堂小结:认识物质可以由个别到一般。
1.酸溶于水时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酸的通性是:(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4)能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3.盐酸与硫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阴离子不同所以性质上也有差异。
4.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活动三:完成达标测试评价要点1.认识生活中的酸评价方法:总结出酸的共同特点评价指标:(1)勇于发言谈个人感受;(2)表述准确。
2.认识两种浓酸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1)能说出物理性质的项目。
(2)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配合得当操作规范,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3)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4)现象描述准确。
3.总结归纳评价方法:表格填写评价指标:(1)记录准确真实。
(2)对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认识充分会运用其区分两种酸。
4.学习水平评价方法:当堂达标测试。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专题二碱的性质所需课时课内2课时每周3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 知道几种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2.了解碱的通性,3.能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专题问题设计1.知道几种常见生活中哪些物质摸起来有种滑滑的,涩涩的感觉?2.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碱都有什么用途?3.氢氧化钠溶于水为什么烧杯壁会有烫手的感觉?4.在家做馒头时为什么家人会放一些碱面?5.碱面的成分是什么?6.碱的性质和用途,7.了解碱的通性,8.能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环境,学生在家庭自己完成课堂上布置的家庭小实验。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课件,动画等,同时需要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以便在课堂上演示。
学校应该给与资源支持,要提供足够的药品等。
学习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说出家里面都有哪些物质属于碱类,分别说出什么气味,本专题有2课时组成。
课时1学习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等途径来完成,化学性质只要是动手操作和实验相结合。
课时2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最后总结出碱的通性。
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把碱的性质给掌握了。
评价要点实验操作要细心,因为大部分件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