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88.50 KB
- 文档页数:89
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目录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勿斋记》2016年高考 (2)《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治学》2014年高考 (4)《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桂》2009 (10)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勿斋记》2016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勿斋记(明)朱舜水○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
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2010--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及详解答案2017二、【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学|科网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类汇编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二)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6文言文阅读二一、(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
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
年十四,补诸生。
三试于乡,不售。
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
善医,即以医自居。
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
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
王感悟,立适子。
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世子暴厥,立活之。
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
其略曰:臣幼苦赢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
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造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重勣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
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
夷考其间,瑕疵不少。
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
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
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
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
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伏愿皇帝陛下特诏儒臣补着成昭代之典。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所著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选自《白茅堂集》第三十八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B.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C.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D.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子,同“嫡子”,正妻所生儿子,一般为家族中继承家业的第一顺位。
2024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24二模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
(11分)录田父语〔宋〕宋祁①①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②,厥声载路。
□□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饁者③弗仇饷,锄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肢之敏。
②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囷,大则万箱。
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③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
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踦跂竭作,扬芟捽屮④,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⑤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
”遂去不顾。
④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
”先生曰:“不可。
浅丈夫悻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
奚独父之诛焉?”〔注〕①宋祁:宋仁宗时工部尚书,文中“先生”乃自称。
②溱溱:繁盛的样子。
③饁者:送酒食到田间的人。
④扬芟捽屮:除去各种杂草。
⑤衰征:按土地肥瘠程度征税。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1分)A.然而B.且夫C. 已而D. 于是21.下列对第①段京郊之景的描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户户安居故土,人丁兴旺。
B.粮草堆积如山,五谷丰熟。
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
D.人人开心劳作,各司其职。
22.田父认为作者“言之鄙”并予以反驳,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
(4分)23.第④段画线句仅仅是批评田父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看法。
(4分)20.(1分)D21.(2分)C22.(4分)答案示例:田父认为作者“丰收靠上天的保祐和皇帝的恩赐”的看法是浅陋的,我既不靠“天”也不靠“帝”,我的丰收之“获”是自己懂得并能顺时辛勤耕种与收藏,丰收之“乐”是自己能按时纳税,官吏不能剥夺我劳作的权利和成果。
2008年-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汇编2008年(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 _ _(2)_ 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_ _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2024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北京海淀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2]...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二)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
”“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
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
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
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
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
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
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
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
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
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
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
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4: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 齐、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谓张仪曰:“吾欲伐齐, 齐、楚方欢, 子为寡人虑之, 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 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 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 敝邑欲伐之, 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 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则是北弱齐, 西德于秦, 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 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 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 陈轸后见, 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 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 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 是楚孤也, 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 后责地, 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 北绝齐交, 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 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 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 秦使人使齐, 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 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 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 楚王大怒, 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 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 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 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 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仅以救亡者, 计失于陈轸, 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 正角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 “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含答案详解及参考译文)全国卷Ⅰ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
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
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
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
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
‛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
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
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
‛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上令都督府措臵。
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
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臵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
明年致仕。
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解析】: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答案】B【解析】: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
A项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
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
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
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
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
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答案】D【解析】: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
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答案】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答案】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
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
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
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
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
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
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
不久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
”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
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
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
”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
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
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
”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
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
当时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
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
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
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
”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
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
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
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
全国卷II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
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
‛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
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
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
‛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拜访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只是【答案】C【解析】: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A.昙首有识局智度一毫不受于人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妇女不得为饰玩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闺门之内,雍雍如也D.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答案】B【解析】:B项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评价,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对家人的要求,属于“善治家”,因而B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优点,不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的品质,也不属于“善治家”。
C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绩,第二句是王昙首与家人的关系,均不和题干要求吻合。
D项第一句是皇上的评价,基本可以看作“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自谦之词,不属于“善治家”。
所以,A、C、D三项均不合题意。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
也无法面对史臣。
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
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
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四、(23分)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