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之声的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音乐之声影评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让人心情愉悦、充满温暖和希望的经典音乐剧。
这部
电影以其精彩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是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从《山丘》到《多雷米》再到《我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
这些歌曲不仅让人感到愉悦,更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特别是主角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演唱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家庭和谐的温暖。
其次,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也是非常感人和鼓舞人心的。
玛丽亚在音乐和爱情之
间的挣扎,以及她和冯·特拉普男爵之间的爱情故事,都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和动人。
而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音乐的热爱,也让人感到心生喜悦和温馨。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和有意义的。
音乐之声代表着希望和温暖,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影片中的人物不断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总的来说,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音乐剧电影。
它不仅给人以愉
悦和享受,更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更是一部永恒的作品。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1. 引言介绍《音乐之声》这部经典音乐电影的背景和意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 电影概述详细描述《音乐之声》的情节、角色和主题,包括主要场景和时间背景。
3. 原声音乐赏析3.1 主题曲《音乐之声》解读主题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其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2 古典音乐介绍电影中引用的古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分析其在电影中的运用效果和符号意义。
4.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4.1 纳粹德国时期解释电影背景中的历史背景,包括纳粹德国时期的音乐政策和对音乐家的限制。
4.2 女性地位与自由意志探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和他们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分析音乐在电影中成为女性自由表达的媒介。
5. 音乐教育与儿童成长5.1 音乐的教育作用讨论电影中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5.2 童声合唱和儿童音乐剧介绍电影中的童声合唱和儿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分析其在电影中的情节推动和情感表达。
6. 音乐与爱情探讨电影中音乐对爱情的表达方式,分析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和强化剧情的手段。
7. 结语总结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赏析,强调其在电影史和音乐影响上的地位和意义。
附件:电影《音乐之声》的海报、剧照和相关音乐资源。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法:保护创作者对其原创作品的权利,包括音乐作品的演奏、复制和发行权。
2. 表演权:指演艺人员对其表演活动享有的权益,包括音乐演唱和演奏等。
3. 作曲权:指作曲家对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享有的权益,包括改编、演奏和发行等。
我最感兴趣的电影(之一):《音乐之声》《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主题曲与电影同名。
从其它译名,如《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中,我们可以猜测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音乐之声》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于1965年3月2日正式公映。
该影片时长174min(约2.9小时),语言为英语,属于歌舞、剧情类电影;由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Robert Wise导演,编剧是Ernest Lehman,由国际知名演员Julie Andrews、Christopher Plummer和Richard Haydn主演。
《音乐之声》曾获得1965年金球奖,1966年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多种奖项;并于2001年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确定为国家影片登记奖。
这部电影自登上舞台,便“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被认为是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来自百度)电影《音乐之声》描写了热爱音乐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在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
善良的心灵和美妙的音乐帮助玛利亚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进而改变了冯·特拉普家中严肃冷酷的气氛,并因此打动了特拉普,与他终成眷属。
最后,当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上校一家又凭借参加音乐节的机会逃离了纳粹的控制。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活泼好动、热爱自然的志愿修女,但她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
修女院女院长决定让玛丽亚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对特拉普严格管教7个孩子的做法不满,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他们唱歌,用温柔和善良感化孩子。
音乐之声影评音乐之声是一部于1965年上映的音乐剧电影,由罗伯特·怀斯导演,朱莉·安德鲁斯和克里斯多夫·普卢默主演。
这部影片以其动人的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成为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部电影进行影评。
影片以二战前夜的奥地利为背景,讲述了年轻女教师玛利亚·冯·特拉普的故事。
她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教育他的七个孩子,并与他们的父亲之间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电影从开始就以迷人的音乐和动人的歌声吸引观众。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音乐之声不仅展示了旋律优美的歌曲,还包含了多种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民谣和流行音乐。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歌曲之一就是《Do-Re-Mi》,这首歌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并成为了电影的代表性曲目。
音乐的精彩演绎使观众沉浸其中,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其次,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朱莉·安德鲁斯在片中饰演玛利亚一角,她的表演令人难以忘怀。
她的歌声清澈动人,让人们陶醉其中。
克里斯多夫·普卢默则扮演了冯·特拉普上校一角,他的深情演绎给角色注入了生机和情感。
两位主演的默契配合使影片更加生动真实,让观众们与角色们建立了情感连接。
此外,影片的剧情设置也值得称赞。
故事情节在音乐和家庭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
玛利亚的教育方式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家庭的温情和团结。
而电影的高潮部分则是当冯·特拉普上校被纳粹政权迫害时,玛利亚和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和音乐的未来挺身而出,他们的勇气和坚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这部电影的艺术指导和摄影也是亮点之一。
影片的场景布置精致细腻,奥地利的山水风光和城市街道被拍摄得相当美轮美奂。
视觉上的享受使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加深了对影片的喜爱。
总的来说,音乐之声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剧电影。
从音乐到演员的表演,从剧情到艺术指导,每个细节都充满了魅力。
音乐之声影评
《音乐之声》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以其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演出,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首先,电影的音乐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迷人的音乐吸引住了。
无论是《山丘上的风》还是《我有一首歌要唱》,每一首歌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每当那些动听的旋律响起时,我不禁跟随着音乐一起起舞,感受到了音乐的魔力。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喜怒哀乐,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和激动。
其次,电影的故事情节也非常引人入胜。
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教师玛利亚如何用音乐和爱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她用她的音乐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那些孩子们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感化了一个固执的父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有着无穷的力量,它能够打破人们内心的固执和抵触,让人们重新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最后,电影中的演员们的表演也是非常精彩的。
朱莉·安德鲁斯扮演的玛利亚教师充满了朝气和热情,她的歌声让人心醉神迷。
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的固执父亲则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脆弱和温柔。
他们的演技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
总的来说,《音乐之声》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温情的电影。
它通过音乐、故事和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魔力和爱的力量。
这部电影让我不仅在观影时感动落泪,更让我在离开电影院后,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它让我明白了音乐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爱和坚持的力量。
我相信,《音乐之声》将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音乐之声》影评
《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电影,它以其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品。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
从片头开始,观众就被迷人的旋律所吸引。
无论是《山顶的儿童》还是《我有一颗歌谣》,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音乐不仅仅是电影的背景音乐,更是故事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也十分感人。
故事以一个年轻女教师玛利亚的经历为主线,她用音乐和爱心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这个故事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正能量,比如勇敢追求梦想、相信爱的力量、家庭的重要性等等。
这些主题不仅仅适用于电影中的角色,也触动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此外,电影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出色。
朱莉·安德鲁斯饰演的玛利亚充满了亲和力和活力,她的歌声更是令人陶醉。
同时,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的冯·特拉普男爵展现了一个严肃而又温暖的形象,他与玛利亚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让人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充满感动和共鸣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美妙的音乐、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品。
无论你是音乐爱好者还是喜欢温暖故事的人,都值得一看。
《音乐之声》影评《音乐之声》是一部由罗杰斯与哈默斯坦创作的音乐剧,诞生于1959年,并由此后推出了同名的电影版本。
这部影片以其动人的音乐、精彩的演绎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剧情、音乐、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评述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音乐之声》的剧情。
影片主要讲述了年轻的音乐家玛丽亚来到冯·特拉普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冯·特拉普一家由于父亲丧偶,家庭显得冷漠与严肃,玛丽亚以她的热情和音乐才能,让家庭重新找回了欢乐与温暖。
然而,正当家庭危机渐渐解决之时,纳粹德国的威胁逼近,迫使冯·特拉普一家决定逃离。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将音乐与战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不禁沉浸其中,并因剧情的反转而倍感紧张与激动。
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之外,影片的音乐也是其耳目一新之处。
《音乐之声》的音乐由多首经典曲目组成,如《音乐之声》、《白日梦》、《先秦时期歌集》等。
这些曲目旋律婉转动听,歌词富有深情,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音乐在影片中既承担了推动剧情发展的角色,也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感受与情感。
当玛丽亚与冯·特拉普一家的孩子们合唱《音乐之声》时,那一刻温暖而感人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音乐的力量使得观众不仅仅欣赏到了一部电影,更是感受到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与共鸣。
此外,《音乐之声》的演员们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朱丽·安德鲁斯饰演的玛丽亚形象饱满,既有天真烂漫的一面,也有坚定勇敢的一面。
她用她的歌声和表演将观众带入到这个充满音乐和欢乐的世界。
而克里斯托夫·普卢默在片中饰演的冯·特拉普则展现了一个坚强有为的父亲形象,他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还有各位孩子演员们的出色表演,给整部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音乐之声》所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不仅仅是音乐和欢乐,更是关于家庭、爱和勇气的故事。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概述:《音乐之声》是一部由罗伯特·维斯特曼执导的经典音乐剧电影,于1965年上映。
该电影以音乐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音乐家到一个富有的军官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并最终将家庭的六个孩子带入音乐事业的故事。
电影中的音乐作为情节和角色发展的重要元素,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动和快乐。
一、曲目简介:本部电影共包含了多首经典的音乐作品,下面对其中几首进行简要赏析:1、《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这是电影的主题曲,由朱利·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演唱。
这首歌以优美的旋律和温暖的歌词,表达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力量和快乐。
2、《Do-Re-Mi》(C调上的小调)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童谣,由朱利·安德鲁斯和孩子们合唱。
歌曲通过简单易学的旋律和歌词,教给观众音阶的概念,同时传递了音乐的教育意义。
3、《Edelweiss》(雪绒花)这是一首温柔动人的歌曲,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演唱。
歌曲以雪绒花为象征,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二、音乐与情节发展:音乐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塑造。
1、让·西默瑞安(Maria Rner)的音乐才华:作为主角,让·西默瑞安通过她的音乐才华,影响了冯·特拉普家庭的孩子们,并与冯·特拉普上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用音乐治愈了孩子们的创伤,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2、音乐的教育意义: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表演艺术形式,更是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工具。
让·西默瑞安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孩子们培养了对音乐的热爱,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
三、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Copyright):指对于原创作品的独家权利,包括复制、分发、公开表演、展示等权利。
2、音乐授权(Music Licensing):指向他人购买使用音乐作品的许可证。
电影《音乐之声》之音乐赏析电影《音乐之声》之音乐赏析《音乐之声》是一部由罗伯特·怀斯导演、于1965年上映的经典音乐剧电影。
这部电影以充满音乐、歌舞表演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教师玛丽亚在奥地利边境山区的一座修道院中任教的故事。
通过音乐和爱的力量,她改变了严厉的父亲以及一家人,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快乐。
音乐是《音乐之声》的核心,本文将对电影中的音乐进行赏析。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都有所涉猎。
首先,这部电影运用了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作为配乐,如莫扎特的《多纳·诺布雷》和《婚礼进行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斯特劳斯的《无尽的蓝色多瑙河》等。
这些古典音乐作品以其优美旋律和动听的编曲赋予了电影以沉稳、高雅的气质。
除了古典音乐,电影中还贯穿着一些原创的歌曲,如电影开头的《声乐演唱会序曲》以及玛丽亚在教授孩子们时唱的《你是阳光》。
这些歌曲充满活力和欢快,词曲相得益彰,表达了角色们内心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热爱。
特别是《你是阳光》,它以简单明了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对每一位孩子的鼓励和爱,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温暖的情感世界。
此外,电影《音乐之声》还包含了一些经典的歌舞表演场景。
例如,玛丽亚和冯·特拉普舞蹈《斋塔》中,他们以轻快的步伐和优雅的姿态舞出了爱情的甜蜜;而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冯·特拉普举办的音乐会中,孩子们演唱了《那落日下绽开的夜间花园》和《光逐渐退去》,以动人的歌声和精彩的舞蹈征服了观众的心。
《音乐之声》不仅有着精彩的音乐,还通过音乐传达了一些深刻的思想。
就像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音乐有着无穷的力量,可以超越语言、文化和社会的界限,打动人心,传递情感。
音乐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和心境,也能够改变整个社群的氛围和态度。
这对电影中的角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音乐找到了勇气和希望,改变了以往的固定观念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之声》通过精彩的音乐和歌舞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魅力和感动的作品。
关于《音乐之声》的鉴赏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再次被感动得几处落泪。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
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
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
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
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
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
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
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
(可惜背着光,看不清上校脸上的表情。
)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
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
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
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
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
”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场景,是上校带着他的未婚妻——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忽然发现在自己不在家的这段时间,玛利亚尽没有按照自己的嘱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四处玩耍,甚至还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
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与玛利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场解雇了玛利亚。
就在这时,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正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在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
自从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歌声了。
最难忘的就是这段戏中上校眼神的变化,当上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看到这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隐藏在心底的对孩子们深深的爱;还有当他情不自禁与孩子们一起歌唱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目光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也让我间接感受到他对逝去妻子的爱和妻子去世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
每次看这一段场
景,都会让我为这种爱而感动,都会让我落泪不止。
而之后他向玛利亚道歉,并习惯性的以命令的语气让玛利亚留下,再而转到以谦和的语气请求玛利亚留下时,那恳切而充满感激的目光,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男人那坦诚而真挚的心灵。
这段戏应该算是上校对玛利亚态度的转折点吧。
第三个难忘的场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绒花》,这首歌在片中唱过两次,这里是第一次唱的场景。
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当他的目光停留在玛利亚身上时,连男爵夫人也察觉到了那微笑的背后似乎另外藏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当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时,却也是看似正常的对恋人的亲切微笑——或许这个时候连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对玛利亚的感情已经悄悄变化了吧——这个时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
而当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结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遥远的地方,充满深情,也带点忧虑。
这时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
上校的目光,又让我看到了这个男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第二段戏是上校对玛利亚态度的转折点,那么这里提到的第四段情景,便是男女主人公感情的转折点了。
这段男女主人公的共舞,使他们之间的感情由模糊转入了明朗,虽然仍旧没有说破。
这是一段轻松而又优雅的场景。
虽然在整个戏中上校的风度一向是不错的,在这里却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他绅士般的优雅在舞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这段戏里,上校的目光可算是款款深情吧,相信大大咧咧的玛利亚也感受到了。
跳完舞后,上校的一个孩子童言无忌的对玛利亚说“你的脸好红”,玛利亚有些尴尬的答道“也许是我不习惯跳舞吧”。
这个时候,上校一直凝视着玛利亚,他脸上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却仍能捕捉到一丝欣喜。
这个时候的他,在我看来是全剧中最英俊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后来他对玛利亚表白的那一刻。
而这一切自然也没逃过男爵夫人的眼睛,之后她清清楚楚的对玛利亚说,“上校已经爱上了你”,致使不知所措的玛利亚选择了逃避,回到了修道院。
接下来的第五段场景很有意思。
玛利亚不辞而别,孩子们因为思念她而瞒着上校去修道院找她,因此回家晚了。
当上校问他们到哪里去了时,孩子们开始编谎话,尽管谎话漏洞百出,上校心里也清楚孩子们去干嘛了,他却存心捉弄了一下孩子们,用很好的理由取消了他们的晚饭。
看着孩子们听到没有晚饭吃而懊悔撒谎的样子,上校一边往回走一边偷笑。
这段戏总是让我笑个不停,我看到了这个男人孩子般可爱的另一面,同时也感到——哎,这个男人实在魅力无穷啊……虽然在玛利亚走后,上校似乎心情一点没受影响——细看了很久,没有一个镜头一个表情显示出了上校的失落,可是当玛利亚重新回来时,我还是捕捉到了上校眼神里所隐藏的巨大的欣喜。
还有一个证明是从侧面表现出来的,男爵夫人问上校说“你整个晚饭都没怎么说话,是酒的缘故吗?”可以看出上校的心确实已经全在玛利亚身上,整个晚饭时间实际都在考虑这件事了,为之后上校跟男爵夫人解除婚约埋下了伏笔。
相反玛利亚倒并不很会隐藏自己的感情,当她听说上校已决定娶男爵夫人时,失望和痛苦都写在了脸上。
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上校确定玛利亚是爱自己的,从而下定决心与男爵夫人取消婚约了吧。
第六段场景则是让人心情激动的表白了。
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戏,上校和男爵夫人摊牌时的理智、冷静,与和玛利亚表白时的试探、甚至有些笨拙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
是的,在还没有说破之前,面对心爱的人都会变笨的;而怎么表白也是一种技巧,在还没有十分的把握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前,直接说我爱你显然不符合上校这样含蓄的人的个性。
很多电影里的表白都用了很好的暗示技巧,这里也不例外,就不多说了,直接看片吧。
不过有一个表情很有趣,就是当男爵夫人决定退出时说到“那边的那位年轻女子,我想她再也当不成修女了”时,似乎没料到自己的秘密已经被看透,上校尴尬了一下,很可爱的表情。
其实在我看来,在这部剧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灵魂人物。
玛利亚乐观开朗,充满爱心,固然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
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当然在玛利亚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爱,但更让我难忘的是那爱国情怀,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表现。
试看上面几个场景中没有提到的镜头:
1. 纳粹分子质问到:“我注意到门口还挂着奥地利国旗”“只有他家不挂德国旗”;
2.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发现家门口挂上了带着纳粹标记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
3. 当上校的好友麦克斯说“与德国和平地合并也很好”时,上校立马翻脸,怒斥中带着失望:“很好?!麦克斯,有时候我真不了解你”……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在笑与泪中,再次看完了这部影片。
冯.特拉普上校那颗正直、诚挚、博爱的心灵,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无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
以至于玛利亚在听到上校对她表白时感叹到:“这样的好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羡慕的感叹,这样的好事恐怕永远不会被我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