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2
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由于强烈的降雨、雪融或冰雹等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松散、岩石崩塌、河流暴涨等自然灾害,使得大量泥沙、石块、水流混合而成的流态物质,沿着山谷、沟壑、河道等地形通道,迅速流动而形成的灾害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植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在地质构造上,山区地带多为地震带,地震活动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从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集中、暴雨频发,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植被破坏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不断砍伐森林、开垦耕地、开采矿山等,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松散度加大,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风险。
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社会不稳定。
泥石流的流速快、冲击力强,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控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我国,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因此加强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区和时间,从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其次,加强防护措施。
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应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如设置护岸、挡土墙等,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也是减少泥石流危害的重要手段。
恢复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防护措施、加强植被恢复等一系列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章提纲●泥石流的定义及分类●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一、泥石流的定义及分类其固体物质粒径分布范围很宽、流体性质很不稳定,冲和淤是其主要危害。
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直进性和爬高性–泥石流粘稠度越大,运动惯性也越大,直进性就越强;颗粒越粗大,冲击力就越强。
因此,泥石流在急转弯的沟岸或遇到阻碍物时,常出现冲击爬高现象。
在弯道处泥石流经常越过沟岸,摧毁障碍物,有时甚至截弯取直。
●泥石流漫流改道–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因而流速减小,携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
但由于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特点,首先形成正对沟口的堆积扇,从轴部逐渐向两翼漫流堆积;待两翼淤高后,主流又回到轴部。
如此反复,形成支岔密布的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的周期性–在同一个地区,由于暴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等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按泥石流的流体物质分类:粘性泥石流这类泥石流含有大量的细粒粘土物质,固体物质占含量的40~60%,最高可达80%,水和泥沙、石块凝聚成粘稠的整体,粘性很大,密度大(大于1.6吨/ m3),浮托力强。
当它在流通中经过湾道或遇障碍物时,有明显的爬高和截弯取直作用。
粘型泥石流在堆积区不发生显著的散流,而呈长舌状,堆积物表面坎坷,停积时无分选性。
稀性泥石流–这类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较少,一般为10~40%,而且细粒物质少,不能形成粘稠的整体,在运动过程中,水泥浆速度远远大于石块的运动速度,石块以流动或跳动方式下泄,具有极强的冲刷力和下切能力。
在堆汲取呈扇状散开,将原来的对积山切割成条条深沟,堆积后水泥浆逐渐散开,堆积物表面较平坦,结构松散,有一定的分选性。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专题整理——泥石流泥石流1.泥石流的定义依据英国地质学会(1974)的定义,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由重力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水与空气三者构成的块体运动。
因为稀性泥石流并非块体运动,所以这一定义并未被公认。
Ю.Ъ.维诺格拉多夫(1974)称泥石流是“水体与松散碎屑岩石混合物构成的山地洪流”。
也有人干脆称之为特殊洪流(杜榕桓,1980)。
但事实上塑性泥石流很难归入洪流范畴。
钱宁(1984)认为“泥石流是发生在沟谷和坡地上的包含小至粘土大至巨砾的固液两相流”。
液相指水与泥沙掺混而成的均质浆液,固相则指粗大石块。
很可能是为了不致忽略气体的存在,吴积善(1993)强调“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并明确规定不包括挟沙流与滑坡在内。
这种表述方式既表明泥石流仅仅发生在山区,又强调了泥石流具有固体的结构性与水体的流动性。
2.泥石流形成的条件①有丰富的碎屑物质可供泥石流形成时组成固体物质。
②有充分的水分条件,如暴雨,冰雪融化,冰湖溃决。
③有比较陡的沟谷纵剖面,以利于加速泥石流的流动。
3.泥石流的发展区段出现泥石流的谷地,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三个区段(图6-6)供给区——通常位于上游的汇水区。
这里崩塌、滑坡、水土流失严重。
通过区——位于中游段,多为峡谷。
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是泥石流固体物质停积的地段,常形成扇形地,可称为泥石流扇。
4.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分布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岩石破碎,暴雨强度大,冰雪融水丰富,地形崎岖的山区。
如我国西南、西北、南方等山地。
这些地区,一般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暴雨、径流等水源供给,在合适的地形条件下,当其中的土屑物质的水分过多并达到流塑状态时,即可发生。
5.泥石流类型按泥石流的形态特征、运动性质和物质组成,可将泥石流分为粘滞性泥石流和稀释性泥石流两种。
粘滞性泥石流(结构型泥石流),其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占40—60%,最高可达80%,容重大于1.5吨/米3,最高可达2.3吨/米3,呈可塑性流动。
泥石流读书报告土木142陈炜(14134203)一、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泥石流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是指暴雨给沟谷区域带来大量的汇聚水。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流动性增大,从而与水一起流动形成泥石流。
春夏季节高强度的暴雨使得沟谷的水流和泥石混合形成泥石流,且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沿沟谷喷发出来,冲毁下游的建(构)筑物,造成泥石流灾害。
三、泥石流的分类及地貌1.分类1)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2)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3)按泥石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2.泥石流的地貌1)泥石流侵蚀地貌:破碎坡;基岩谷;角峰2)泥石流的堆积地貌:泥石流堆积扇;堆积垄岗;堆积龙头;堆积斑3)泥石流的侵蚀-堆积地貌:阶地;葫芦谷;多变谷;缝隙堆积基岩谷四、泥石流的防治1.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Debris flow),地质灾害的一种,是形成于山区、沟谷深壑或其他地形险峻的地区,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山体滑坡并挟带大量泥沙及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
一种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和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常发生于山间小流域地区,具有突发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常造成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摧毁房屋村庄等,还会引发河流堵塞、冲毁堤坝或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影响,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泥石流一般从地貌上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组成,具有土体的结构性、水体的流动性和较大的流动坡降三个基本性质。
其运动机理和径流特征受其物质构成和地形地势有关。
筑梦邦实践团地质灾害宣讲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只要掌握相应的应急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些伤害,以下我们将针对泥石流和地震为大家讲解主要的应急措施。
◆泥石流应急主要措施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泥石流发生前有以下征兆:
1)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
2)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应急措施:当泥石流发生时,要立刻向河床两岸高处跑,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爬,来不及奔跑时要就地抱住河岸上的树木。
千万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或顺着泥石流方向奔跑。
泥石流发生时,安全的高地是最好的避灾场所,要迅速往两侧高处转移,越高的地方越安全。
◆震时应急主要措施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尽可能迅速逃离建筑物,转移到空旷场地,来不及逃出时,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和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跨度小的厨房、厕所、墙角或桌子、床等家具下进行躲避。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和阳台上。
绝对不可以使用打火机或蜡烛,迅速切断电源和煤气管道,因为空气中可能含有易燃易爆气体。
2、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立交桥、高烟囱、高门脸、女儿墙及桥梁、隧道、峭壁陡坡或海边等;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更不要在狭窄的巷道和楼梯上停留。
3、遇到山崩、滑坡,要横着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4、处于泥石流区域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
要避开山脚、陡峭的山坡、山崖等。
5、行驶车辆中遇震,驾驶员应立即减速,逐步刹闸,乘客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坐席等,以免摔倒或碰伤;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6、在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迅速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