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
- 格式:ppt
- 大小:855.00 KB
- 文档页数:28
【导语】《伟⼤的悲剧》为了纪念⼈类历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阿蒙森和英国⼈斯科特⽽作。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先登,于1911年12⽉14⽇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18⽇才到达科考⽬的地,⽐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1课《伟⼤的悲剧》课⽂原⽂ 1912年1⽉16⽇这⼀天,斯科特⼀⾏清晨启程,出发得⽐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点看到⽆⽐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情把他们早早地从⾃⼰的睡袋中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已⾛了14公⾥。
他们热情⾼涨地⾏⾛在荒⽆⼈迹的⽩⾊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的地了,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垠雪地上的⼀个⼩⼩的⿊点。
他不敢把⾃⼰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在这⾥树⽴了⼀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点。
他们的⼼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的脚印时竭⼒想把它看作是⾃⼰的脚印⼀样。
其实,他们⼼中早已明⽩:以阿蒙森为⾸的挪威⼈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根滑雪杆,上⾯绑着⼀⾯⿊旗,周围是他⼈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迹未⾄,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个⽉内两次被⼈发现,这是⼈类历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他们恰恰是第⼆批到达的⼈,他们仅仅迟到了⼀个⽉。
虽然昔⽇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个⽉,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类来说,第⼀个到达者拥有⼀切,第⼆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切努⼒成了徒劳,历尽千⾟万苦显得⼗分可笑,⼏星期、⼏个⽉、⼏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精选6篇)《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4.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5.激起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6.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教法学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近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
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
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
美洲有游历。
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28年,结识高尔基。
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
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伟大的悲剧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
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二)谋篇立意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是以斯科特一行五人冲击南极失败、返回途中遇难的悲剧为线索的。
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到达南极点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斯科特一行五人返回基地途中的种种不幸和遭遇。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他们返回比来时更艰难(顺着原来的足迹走、缺乏精神支柱)。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埃文斯不幸突然死亡。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奥茨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第四层(第11-13自然段):写斯科特和另外两名队员静静的死去。
第五层(第14—15自然段):写找到英雄们的尸体并为英雄悼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议论抒情,表达对英雄们的悼念。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清晰。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
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体会作者对悲剧的理解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悲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体会作者对悲剧的理解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角度审视悲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悲剧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4. 悲剧审视:(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悲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2)学生分享审视悲剧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感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正确面对悲剧,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引言概述:
伟大的悲剧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它通过展现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伟大的悲剧的特点和意义。
一、伟大的悲剧的起源
1.1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
1.2 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1.3 中国古代悲剧的传统
二、伟大的悲剧的特点
2.1 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2.2 冲突的升级和解决
2.3 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
三、伟大的悲剧的意义
3.1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3.2 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3.3 提升文学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四、伟大的悲剧的代表作品
4.1 古希腊悲剧《奥德修斯》
4.2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4.3 中国古代悲剧《雷雨》
五、伟大的悲剧的影响和启示
5.1 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启示
5.2 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5.3 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结语:
伟大的悲剧作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伟大的悲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意义,为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材选自当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通过讲述人物悲剧遭遇,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理解《伟大的悲剧》中人物的遭遇和悲剧结局。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感悟人物的悲惨命运。
4.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伟大的悲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遭遇。
2.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3.通过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及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整体阅读:让学生阅读本文,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遭遇,带着问题阅读,抓住关键信息。
3.细读分析:分段深入,边读边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句子和抽象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5.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和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和把握,启发学生更多思考。
6.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思想内涵,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探索热情。
五、教学反思本课旨在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关键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简评《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主要内容是: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想去征服南极点,在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后,最终让阿蒙森队捷足先登。
斯科特队在返回的途中,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终于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长眠在茫茫冰雪当中,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的悲剧。
本文通过叙写发生在1911年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为寻找极点而展开的一场富有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表现探险家们坚毅、执着、挑战自我。
《伟大的悲剧》结合了文学性与历史性,情感真挚,语言精美。
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2022(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的含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教学要点】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一、激趣导入【课件】展示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
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
(出示课题)。
二、资料连接(一)作家及作品简介(二)南极简介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读后的感受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3、他们发现阿蒙森探险队比他们早到后,表现如何?(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4、他们归途中所遇到的不幸有哪些? 请一一列举。
(1)恶劣的天气。
(2)路程危险增加十倍。
(3)身体非常虚弱。
埃文斯和奥茨相继死去。
(4)储藏点的燃料太少。
(5)燃料告罄,却遭凶猛的暴风雪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