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有国际思维和中国灵魂的人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东茹庄小学校长辛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位校长对此都耳熟能详。
经过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再次引起了我对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认真思考,一种感触深刻、紧迫感强烈的思考。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早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就实施“六艺”教育,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科,是一种包含和谐发展用意的理想教育模式。
古希腊雅典教育则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进入近现代,中外教育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给人们留下来许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思考。
民国初年,就任教育部长后蔡元培先生即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说“五育”分别像人的筋骨、肠胃、呼吸和神经系统,不可偏废。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务爱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站在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问题。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乎我们能否真正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事业能否实现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
培养具有中国之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是一种综合性的目标,涉及到理解心理学、文化认同和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这一目标的一些解释和理解:
理解心理学:理解心理学是指对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和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感和心理需求,提高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能力。
中国之魂:中国之魂是指培养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特质。
它强调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语言、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和认同。
世界眼光:世界眼光是指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人们关注全球事务、了解不同文化、尊重多样性,并能够在国际交往和合作中展现出灵活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因此,培养有中国之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理解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基本原理。
强调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开阔视野,关注全球事务,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思想,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探索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以解决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人权等。
这样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并为世界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申论范文:传承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底气3篇申论范文:传承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底气1传承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底气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国家,传承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国人民不懈的努力目标。
而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展示中国底气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含义。
所以,如何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中国底气?这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承中华文化需要从根本上重视文化的价值。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是全世界乃至中国人民认知自己的基石,而且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瞩目和学术研究热点。
如何让中国文化持续影响世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的价值。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文化研究力度,推动古籍保护与修复运动,还可以在文化艺术领域增加经费,培育出更多的文化名人。
企业可以加强文化市场的推广,利用新媒体、文化展览等手段扩大文化市场的影响力。
全民也可以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热爱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其次,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创新和变革。
传承和创新文化,并不需要二者对立,而是需要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价值的探讨和挖掘,形成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比如“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等现代价值可以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此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实践创新的作用。
比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更多的契机和可能,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最后,展现中国底气需要营造一种共同语境。
中国历史悠久,全国各地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特色。
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各地文化成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成为创新、竞争和互鉴的源泉,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立多个文化创新基地,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平台,同时对于重点文化遗产区域,加大文化保护投入,同时注重文化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魏丕植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
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
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
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
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
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
具有全球视野人才应具备的品质孙长飞2014111818 管理科学与工程(3)班文本摘要: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愈来愈趋向于一体化,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获得成功,我们就不能忽略对全球视野人才的培养。
本文将着立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全球视野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关键词;人才、成功、品质、全球视野、引言: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就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人才。
全球化视野的人才既要了解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也要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不崇洋媚外,也不骄傲自大。
我认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全球化视野;无限的创新能力;跨国际沟通能力,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自主,较强的适应能力;从容面对挑战,接受挑战的能力;集民族精神,国际自信于一身等。
一、什么是全球化视野的人才?毫无疑问,有全球视野的人才首要要求就是拥有宽广的全球化视野。
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容易理解这是此类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首。
全球视野隐含的即是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以世界为舞台,从全球着眼。
李嘉诚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不光着眼于中国的市场,而把远光放到全球的经济中去,才有如此成就。
在他看来,一个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人,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具备较强的办事能力和敬业精神,然而善于创新才是重中之重。
二、何为创新,有什么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浪潮,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新思维对民族的兴旺、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新世纪的思想解放,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走在前沿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只有进行思维创新,我们才能在各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意:这里的主体既是国家、社会等宏观层次,也包含公民个人层次,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4)现实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上出现了种种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通识人才培养的四个理念吴国平摘要: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改革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通识人才。
本文着重从淡化专业、扩大读书面、走向人文化和注重创造力四个方面对通识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通识人才;培养;理念二战后,哈佛大学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需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198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斯福斯克(Rosovsky)提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素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必须对自然、社会、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不应忽视其它地区和另一时代的文化,并应藉此建构未来的文化;要能了解和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阶层之间的程度。
可见,现代教育更注重培育学生成为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能深刻认识传统与现代、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能力。
诚如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所说的:如果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教育就会陷人功利主义。
因此,教育的改革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通识人才。
一、淡化专业专业分工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从社会运行的成本和效益角度来说,专业不对口会带来种种问题,因此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教育部门总是为此尽力协调,以取得最理想的局面。
然而现实情形并不随人意。
复旦大学曾经对分配在沪、江、浙三省市的1987—1989三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对口的约占2/3,不对口的约占1/3。
(一)专业设置难以追踪时代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高校专业设置及其招生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兴趣形成的周期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已很难追踪时代的发展。
人们常说,“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技术革命”等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知识总量40—45年翻一番、各种学科已达50001之多。
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摘抄5篇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摘抄(精选篇1)【颁奖词】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王海(1926年1月—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
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
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
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抗美援朝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
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摘抄(精选篇2)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师生,这还是第一次。
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
我于1942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兴埠一个书香门第。
我爷爷在村子里办学校,曾祖父是农民。
再往前,我家都是农民。
我们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天津的,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
据说是从山西来投奔这里的温氏家族的。
因为家里穷、没有地位,温氏家谱始终没有把我们家列入其中。
爷爷办的乡村小学,是冲破地主豪绅的阻力,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
我记得,他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师,一件是为学校筹款。
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解放后当了教授。
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开一个小药店谋生,家里还种着几亩地。
每年秋天收玉米时,我坐在板车上的玉米堆里从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的时期。
妈妈对我讲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将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机关枪,用刺刀杀死无辜的平民。
当时,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
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坚壁清野”,放火烧了宜兴埠。
我的家连同爷爷办的学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药店,全部化为灰烬。
我们家逃难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济院。
外婆在逃难中生了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她是最疼爱我的人。
孩提时代,她抱着我,我常常揪她的头发,她一点儿也不生气。
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个不眠之夜。
解放军包围了驻扎在救济院里的国民党军队,当晚进行了激战,手榴弹扔进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得躲在床铺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害怕。
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
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