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4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1三维目标1、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2、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准备 CAI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1、作家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
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
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三、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
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
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
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阅读初体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习案】——再读课文,高效预习【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寓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
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16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1●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
他诞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
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
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他参加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怀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上,他关怀民瘼,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闻名的文学家。
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实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
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准时,其文学主见与韩愈大同小异。
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奇,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清爽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
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XX年1月版)二、课文析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方,鲜亮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详细化,从而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仔细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
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疗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现代民族英雄史诗,它讲述了中国普通农民通过种树造福苍生的传奇故事。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部史诗中感悟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信仰支持等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自己编写并设计的《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教学方案,简单介绍如下。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文化价值和厚重历史渊源。
2.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公益劳动活动。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从而更好的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尽自己的所能。
二、教学内容1.核心单元:《种树郭橐驼传》阅读和情感体验(1)通过朗读、讲解、配图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领会种树郭橐驼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史观。
(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角色演练和现场表演等办法,将《种树郭橐驼传》重温感悟,思考“个人奋斗”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拓展单元:名人讲座(1)组织专业人士、成功人士等来学校开讲座或参观活动,让学生对《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的技术细节、按棵听录中国的绿化政策等更有深入了解。
(2)鼓励学生通过问答等互动方式,加深对《种树郭橐驼传》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3.实践单元:绿色志愿行动(1)围绕绿色生态文明,通过学校、社区、公园等现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活动中,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通过学时安排、具体统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种树造林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教学策略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模式中,充分运用多媒体、互动答疑、讲故事、读书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进而形成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
2.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习、多实践、多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关于《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1一、教学任务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
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二十一岁考取进士。
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
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篇一前几天看见了太极神手的求助贴,怎样上这篇文章才有新意,我改为由学生备课,学生上课的形式,现将上课大体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思考贴出来,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多探讨。
(具体学生的发言我还在整理,整理好后,一并贴出来)学生上台发言还比较积极,下面的同学配合也比较积极,提问与回答,提问与反提问,回答与辩论进行得比较顺利,课堂气氛比较浓厚,有些观点非常精彩,甚至是新观点。
不足也很明显,表现在:1.上台的同学表达不是很清楚,包括口齿和分析课文。
有些问题说完了,下面的还一头雾水,不得不再说一遍2.学生教授的技法欠佳,不懂得如何处理,比如不知道点评回答、复述观点、板书等等。
3.一部分学生做壁上观,或干其它事,或讲小话(虽然我在课前已经强调了课堂纪律问题),课堂有点吵闹。
所以这课上下来,我还在考虑,这种形式应不应该提倡?提倡,应该怎么施行?像我这样简单的要求学生讲是不是太不科学,还需要更细化?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备课等等。
以前我在103班尝试过类似的上法(105班以前没有进行过,这次感觉103班好些),那次课是一位学生唱独角戏,这次有两位学生讲了(105班四位学生上台讲了)。
从学生数量上的变化看,似乎比上一次多了,但是一看,还是平常喜欢发言的那两个,这是不是还是一个悲哀?教学是不是要让学生完全动起来,还是允许一部分学生可以保持沉默呢?五一前我到师大附中听了两堂课,也是这种形式,上课由学生主持,老师只是点评者。
但我感觉那两堂课上得不怎么地,尤其上《南洲六月荔枝丹》的那位老师,基本上点评就在纠正学生的观点,然后强加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样上课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最终还是老师的观点。
我的点评变动了一下,学生在讲时,我做了比较详细的听课笔记,点评时我指出了学生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没有板书,问题的提出还不太精准,以致于大家不明白问题的含义等等,这样的点评是不是更好呢?另外,我在想,我还需不需要对文本再进行分析呢?需要,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呢?我在想,即便是需要,也应该是考虑将学生的正确观点进行总结,板书出来,以说明成果是学生的。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8篇种树郭橐驼传篇一单元学习重点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8226;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10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橐驼的人物形象2、掌握“名”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3、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本文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我们提倡大量种树,你会种树吗?你想到过种树的方法中还蕴涵着更深刻的道理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由谈种树,进而阐明深刻道理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不过,和河东狮吼倒没关系)。
又官至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代表作: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寓言《三戒》,游记《永州八记》,散文《捕蛇者说》。
2、上课思路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现实:官吏繁政扰民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三、文题解读1.题目怎么读?2.“传”什么意义?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3.橐驼是什么意思?4.这篇文章是写骆驼的吗?5.郭橐驼是人的名字吗?6.这个绰号是褒扬性的,还是侮辱性的?7.喊人侮辱性的绰号好吗?作者为什么不喊他这个侮辱性的绰号,是轻视他吗?(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8.这是一篇传记性的寓言,作者可以给她起个名字呀,比如叫郭靖,比如叫XXX(用班级里性郭的同学的名字)。
(体现他社会地位低。
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这样,没有知道他的名字,也反映他的社会地位低。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老师板书《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了解关于柳宗元常识:(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㈠、出生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㈡、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称为“二王刘柳”“二王八司马事件”。
[注释1]㈢、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㈣、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㈤、散文成就卓越,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㈥、贬谪诗独具一格,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㈦、概述:[注释2]㈧、家世:[注释3][注释1]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永州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注释2]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柳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注释3]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1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
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
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
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
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
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家族《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古诗《江雪》使我们了解到了“凌寒傲雪,特立独行”2的渔翁形象;《黔之驴》使我们了解到了“徒有虚名,外强中干”的可悲下场;《捕蛇者说》使我们了解到了黎民百姓遭遇苛捐杂税的无端苦痛;那么,《种树郭橐驼传》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共同研习这篇文章------(为官治民)1.老师范读课文,整理字音。
郭橐.驼病偻.名我固当.木寿且孳.其莳.也若子爪.其肤长.人者勖.尔植早缫.而绪辍飧饔..以劳吏传.其事2.明确文言知识要点,结合书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文言知识要点:实词含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动作名名作状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省略句)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㈡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㈢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㈣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㈤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