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十一周语文科导学案25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一单元课题:挑山工课型:新授主备人:陈明霞[学习目的]: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络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前尝试]1、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查字典注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络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在文中做批注。
[课堂探究]一、初读感知,自主质疑1、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1、出示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1〕各自默读考虑,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比照结果:〔2〕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答复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比照结果〞部分。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
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的,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
假设有一天你有时机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展一次怎样的对话?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课后检测]1、挑山工与游人有两点不同,第一,他们要挑着上山,第二,他们走的路程,但他们却能走到游人前面,是因为,这件事告诉我们。
2、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它〞指什么?3、在下面的括号了填上适当的量词。
几〔〕木凳一〔〕道路一〔〕来回一〔〕画卷一〔〕背心一〔〕扁担[作业设计]1、写出以下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第一节:识记水调歌头诗词本节教学内容为识记水调歌头诗词。
通过此项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诵读和默写的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特点和背景知识;2.通过诵读水调歌头,掌握常见的字词和诗句;3.能够正确默写水调歌头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播放适当的音乐,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
随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带领学生诵读(10分钟)教师可以从整体上带领学生诵读水调歌头,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为了准确掌握诗词内容,教师可以先逐句带领学生诵读,再整体进行反复训练。
三、分段默写(1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内容,教师可以将水调歌头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尝试默写每个段落的内容。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水调歌头的默写任务。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协作,并相互检查对方的答案。
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诵读水调歌头,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进步。
第二节:连词成句本节教学内容为连词成句。
通过此项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句构建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了解连词的作用和用法;2.通过连词成句练习,掌握常见的连词词组;3.能够正确连接句子,构建完整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连词的作用和用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示范和讲解(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句子示范如何使用连词连接句子,解释连词连接句子的作用和意义,并介绍一些常见的连词和连词词组。
三、连词成句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句子碎片,要求学生将其进行合理的连词成句。
凤泉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班小组:姓名:编号:课题:挑山工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一课时课型:自学展示学习目标:1、我会写摘录笔记,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我能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挑山工的工作是怎样的。
重点:目标 1难点:目标2时间预设:自主学习(15分钟)、交流协作(10分钟)、展示激励(10分钟)达标测评(5分钟)学案导案学习流程【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5分钟)1、我要先读读“知识链接”,再认真地把课文读三遍,完成摘录笔记(词、句):2、我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腾云驾雾:拘束:包蕴: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哲理:平衡:陡直:饱览:3、我要再把课文读一遍,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
●交流协作(10分钟)对学:1、互相读课文,正音。
2、分享摘录笔记。
群学: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认真读,工整写,养成好习惯,把语文基本功打扎实。
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来体会,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学习流程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说说挑山工的工作是怎样的。
2、质疑解疑。
展示激励(10分钟)1、我来把对文中新词的理解告诉大家。
2、说说挑山工的工作是怎样的。
达标测评(5分钟)我来读拼音写词语:xiãxínɡsònɡdútãnɡyún jiàwù()()()pǔsùdŏu zhí()()知识链接1.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家文艺家协会主席。
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第十一周导学案主备人:杨鹏审核人:审核时间:课题:地名总课时:三课时分课时:第一课时课型:合作探究课学习目标:1.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
2.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更多的有关地名的知识。
学习难点:掌握更多的有关地名的知识。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学习流程批注一、导入:在我们学校和家庭的周围,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方,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三、出示;青岛地图1、小组讨论:你发现青岛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吗?2、交流:如:中山路鲁迅公园这是人的名字香港路哈尔滨路北京路上海路等,这些是城市的名字。
八达峡团岛小鱼山等这是地理的名称……四、日积月累1、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地名,现在我们将这些地名进行分类:含有方位词的:表示颜色的词:含有和水有关的词:含有地方特产名称:人名:姓氏:2、你还知道特别命名的城市的名字和外国城市的名字吗?3、你在收集、介绍城市名字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样解决的呢?布置作业预习初显身手小结与反思:课题:地名总课时:三课时分课时:第二课时课型:合作探究课学习目标:1.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
2.了解历史文化知识。
3.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资料学习难点:学会收集资料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练习、讨论学习流程批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
二、按照自己的兴趣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设计好游戏的规则。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可以设计以下的形式:1.猜城市名金银铜铁倾盆大雨四季温暖风平浪静双喜临门飞流直下三千尺天无三日晴水边人家两个胖子睡一头戈壁滩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关键字】四年级
语文教案
四年级第12 周教案(12.6—12.11)整理人平瑞霞
一、周学习内容:学习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井底之蛙》和《“三颗纽扣”的故事》
2、本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28个、二类字18个。
2. 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反问句的表达作用,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模仿老师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积累名言警句,再来背背。
3. 作文:任选一题,编故事:<< 小水滴与大海>> 、<<放大镜与显微镜>>、<<陈蕃和我>>
三、周学科融合:1、结合有关历史资料;2、对照课文,注意朗读古文的语调,领悟寓意。
四、周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大与小只是直观表面的认识,通过三篇课文地学习要让他们明白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1.《蟋蟀的住宅》优秀教学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结构。
2.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结构。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前背诵课文,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前复习课文内容,带好语文课本和笔记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先猜测图片中是什么动物,然后引入课文《蟋蟀的住宅》的内容。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跟随老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和难点。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结构,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步: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教室或校园中的蟋蟀和蚂蚁等昆虫的生活状况,比较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结构,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第四步:课文创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可以写一则小故事或是绘画表达,展示学生的才华和想象力。
第五步: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作业评价: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课后反馈:向学生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观察并记录身边昆虫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结构,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讨论。
2.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保护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环节表现活跃,但在课文创作中存在创意不足的情况。
下次可以多布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27、鱼游到了纸上》导学案
执教:班级:姓名:
学法导航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课前导习——课堂研习——当堂训练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自主学习一、你认识了哪些生字词,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二、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了课文,说说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画画画得好?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体会。
合作探究一、鱼,明明生活在水里,而课文却说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你能找到课文里的原句吗?
二、女孩为什么会这样赞叹?
三、思考:鱼怎么会游到青年人的心里?拿起笔用“——”画一画,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让鱼游到了心里?
四、说一说你从“呆呆地”“静静地”、“老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他除了忘了时间,忘了自己,还忘记了什么?“融为一体”指的是什么?
六、你能明白心里和纸上的关系是怎样的吗?
七、青年人是怎样让鱼游到了纸上的呢?
达标检测1、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
港()澈()壶()缸()巷()撤()壳()缺()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X k B 1 . c o m
清澈——特别——
自由自在——一丝不苟——
3、“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作者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笔谈。
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