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在口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要:汉语趋向补语是对外汉语教材各类补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也是学生产生偏误较多的一个语法项目,所以其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从汉语本体方面明确趋向补语的范围,弄清动趋结构中宾语的归属问题,而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服务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范围;宾语一、趋向补语范围的界定学者们大多将趋向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比如,吕叔湘先生认为可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的有: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可以充当复合趋向补语的有:上来/去、下来/去、进来/去、出来/去、过来/去、起来。
[1]这种分类方法在汉语本体的语法研究方面显得详细明了,但为方便教学起见,我们发现以此来编排教材或进行教学难免有些繁冗。
事实上,只将“来/去”看作趋向补语更好。
“来/去”与“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等(下文简称“上”类动词)都可以直接跟在动词后作补语,且动补结构中可插入表可能的肯定、否定形式“得/不”。
但二者却差别很大,首先,在意义上,“来/去”作趋向补语时,表示动作朝着或背着说话人或正在叙述的人物、处所进行;[2]而“上”类动词则表示主语或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因动作而发生的位移。
如:“他跑来了。
”中“他”一定是向着说话人跑的,可见“来”的作用是表示趋向;而“他跑上讲台。
”则是“他”位置发生了变化,即从某个地方通过“跑”这个动作到了讲台。
又如:“他跑进教室来。
”中的“进”只表示位移,即从教室外面到教室里面,而“来”才表示动作的趋向,即动作向着在教室里的说话人进行。
其次,在用法上,“来/去”与主要动词之间结构比较松散,可插入宾语或词尾“了”,而“上”类动词与主要动词之间结构却很紧凑,宾语必须放在“上”类动词之后,词尾“了”也只有在有“来/去”的情况下才能直接放在动词后面。
既然“来/去”与“上”类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存在着差别,那么把它们都看作趋向补语未免有些牵强。
对外汉语简单趋向补语教学策略火人(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2206)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来P 去0是一组比较特别的词。
简单趋向补语的教学可从/来P 去0入手。
其教学策略有二:引领留学生感知汉语简单趋向补语;重点突出简单趋向补语的难点:宾语的位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简单趋向补语;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603(2008)0320137204收稿日期:2008204220作者简介:火人,女,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Simpl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H UO Yue 2ren(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to international learners,/lai(来)P qu(去)0is the first of the teaching of the simpl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nvolves dif ferent strategies,such as:let international learners feel the simpl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of Chinese langua ge;help them realize the place of the object of simpl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the Simple Comple ment of Direction;teaching Strategies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来P 去0是一组比较特别的词。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偏误及其教学策略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教学是一个重难点,而对于补语偏误偏误的分析与讨论更是尤为重要。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受到母语的影响,会在趋向补语的学习方面出现动词错误、趋向补语错误、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错误这三种常见的错误,本文结合具体的例句对这些常见错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趋向补语偏误教学策略0导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强调教授语法的实用规则,而不是语言理论,这是为了方便留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的用法。
而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对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补语特别是趋向补语在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它与句中的谓语、宾语有着很强的联动性,因此,了解并掌握对趋向补语偏误是十分重要的。
1 趋向补语偏误分析1.1动词使用错误缺少动词就是指在句子中的动趋结构中直接省掉了最重要的动词,而以趋向补语独自出现在句式之中,承担动趋结构的功能。
例如:1)他猛的上来。
这就是直接省略了动词。
其实,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该是2)他猛地跳上来。
这种错误主要是将作为谓语的动词与趋向补语中的动词混为一谈了,认为仅仅使用趋向补语中的动词就能够代替谓语动词的作用。
实际上留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担任补语的词本身就是动词,但是并没有认识到此处的动词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动词意义,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成分,或表示方向,或表示结果,或表示时间,甚至还有的只表示引申的意义。
实际上在汉语的使用中确实也存在将趋向动词单独使用,在句中充当谓语的句式,例如“来”“上”“下”,这几个词都是能够在句中单独充当谓语的。
例如1)爸爸来了。
2)你不上,我上了。
3)水开了,我把饺子下了。
在这些句子中,这些词是将动作和方向融为一体的,在表示了具体的“来”、“上”“下”动作的实际意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动作的方向性。
1.2趋向补语使用错误趋向补语使用错误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种:动词后多带趋向补语、动词后少带趋向补语和错用趋向补语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趋向补语教学的一些设想本文结合现有教材内容和学生常见偏误,从趋向补语的分类、结构、意义和语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设想。
在分类上建议把趋向补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成两类,教学时进行分级处理;结构呈现上建议突出“把+NVC1C2”结构;在意义上,建议重点讨论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意义,归纳出“来/去”(X来/X去)的两大意义范畴,并提出了引申用法教学中反义趋向补语成对教学和讲解趋向补语意义中心的设想;最后建议在教学中讲解四种趋向补语主要结构的语用功能。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简单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本义引申用法一、对外汉语语法趋向补语教学的现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趋向补语是众所周知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趋向补语在形式上是十分复杂的,有简单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之分,复合趋向补语带宾语又有多种位置关系。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主要讲解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三种形式:VC1C2N、VC1NC1、VNC1C2,以及这三种形式各自表达的意义。
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后,在练习中仍然会出现这样的病句:(1)拿过来我的书。
(2)这些工作我做过来了。
可见,对趋向补语的语法讲解还存在一些漏洞。
其次,趋向补语的意义十分丰富,并且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引申义,而对这些意义的理解是最令外国学生头痛的事。
在准中级以上水平的课本中有很多带有引申义的趋向补语,并且这些趋向补语的意义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学生可以理解“走过去/跑回来”“坐起来/躺下去”,但较难理解“昏过去/醒过来”“坚持下来/坚持下去”。
在有些教材中,同一个趋向补语可能有多个意义,如在《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中,在第二课出现了“坚持下来”(注释:表示过去做的事情持续到说话时间或过去某一时间。
),在第九课又出现了“攒不下来钱”(注释:表示动作的成功与完成),这两个意义似同非同,中国人通常靠语感来区别,教学时教师往往费尽了口舌,留学生仍然理解得似是而非。
对外汉语趋向补语教案及反思教案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趋向补语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材:对外汉语教程教学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趋向补语进行描述和表达。
2.学会运用趋向补语进行句子搭配。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趋向补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趋向补语进行句子搭配。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引入新课内容,并和学生讨论什么是趋向补语,以及它的作用。
Step 2:讲解通过示范句子和教材中的例句,讲解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搭配。
Step 3: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用趋向补语描述一种运动的动作,然后选择代表发表观点。
2.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并和同伴互相检查答案。
Step 4:总结与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趋向补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5:作业布置布置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要去的旅行地点,并运用趋向补语进行描述。
反思本次的对外汉语趋向补语教案使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以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趋向补语的能力。
整个教案设计得比较完整,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练习和讨论真实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可以通过引入趋向补语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在讲解环节,我可以加入一些幽默的案例和例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他们对趋向补语的认识。
此外,我可以安排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练习环节,我可以采用更多的交际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趋向补语进行对话和交流。
同时,我也应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如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趋向补语的理解和记忆。
在总结环节,我可以请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自己的反思和感想。
通过这个环节,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趋向补语偏误与解决策略通过对趋向补语偏误的分类,我们发现韩国学⽣在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时出现的偏误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
学⽣学习的习得顺序受“内在⼤纲”的⽀配,影响个体偏误产⽣的因素是多⽅⾯的,这⾥就产⽣偏误的共同原因加以分析。
(1)遗漏的原因: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①趋向补语的遗漏:韩语中没有趋向补语的概念,汉语的趋向补语在韩语中表现为动补或单⼀关系。
韩国学⽣往往为了⽅便,从母语习惯出发,忽略趋向补语,从⽽造成偏误。
例:⽼师从包⾥拿出眼睛就戴了。
②动词的遗漏;由于韩语⾥⾯⼀个句⼦通常只有⼀个谓语动词,由前⾯的对⽐我们可以知道,汉语趋补结构在韩语中常与单⼀动词对应,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两个词可能对应韩语中的⼀个词。
“动词+趋向补语”的结构韩国学⽣常遗漏趋向补语或趋补前的动词。
例:他向我这来了。
(2)单纯趋向词和复合趋向词的混⽤:讲解语法缺乏对⽐区分有时因教材表述不全⾯或⽼师讲解不清楚,使学⽣产⽣错误联想,造成偏误。
以样继洲主编的《汉语教程》⼀书为例。
教材中只系统讲解了复合趋向补语,没有系统的讲解简单趋向补语。
更没有将两者的使⽤情况加以区分对⽐。
加之,这两种趋向补语与韩语中同义动词对应,因⽽学⽣常将两者混同起来。
例1:他向学校那边⾛过去。
例2:他看见汪⽼师就急忙跑去了。
(3)缀余的原因:不正确的泛化和累加①泛化:在学习初期学⽣学习了⼀些趋补的简单知识,在还没有真正掌握各趋向补语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情况下,互相错⽤。
或者在不需要趋向补语的情况下把已学的知识应⽤到新的语⾔现象,造成⼀些偏误。
例: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下⾬来。
②累加:学⽣有时想表达⼀个⽐较复杂的意思,在不想分开说的前提下,常把⼀个正确的句型同另⼀个正确的句型杂糅在⼀起。
并认为这也是正确的。
例:⼩偷看见警察就急忙跳上墙过去。
趋向补语偏误解决策略汉语趋向补语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原本就复杂难学,⽽对于母语为韩国语的同学更要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所以在⽬的语学习过程中,韩国留学⽣产⽣偏误在所难免。
趋向补语教案教案标题:趋向补语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趋向补语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趋向补语的常用形式和用法;3. 能够正确运用趋向补语进行句子的补充和修饰。
教学重点:1. 趋向补语的定义和特点;2. 趋向补语的常用形式;3. 趋向补语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1. 能够准确理解和辨认趋向补语;2. 能够正确运用趋向补语进行句子的补充和修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趋向补语的相关教学资料和例句;2. 学生准备笔记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趋向补语的概念,如:"他跑进了房间"中的"进了房间"就是趋向补语。
2. 教师解释趋向补语的作用,即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和修饰。
Step 2: 讲解趋向补语的常用形式和用法1. 教师讲解趋向补语的常见形式,如动词+趋向补语、动词+介词+趋向补语等。
2. 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趋向补语的用法。
Step 3: 练习和巩固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趋向补语的练习题,如填空、改错等。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Step 4: 拓展应用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或对话,要求使用趋向补语进行补充和修饰。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Step 5: 总结和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趋向补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阅读文章和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趋向补语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运用趋向补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案评估:1. 学生在练习中的答题情况;2. 学生在拓展应用环节的表现;3. 学生对趋向补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谈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本文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进行研究。
首先对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趋向补语语法项目的编排进行分析,探讨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安排,最后对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标签:复合趋向补语趋向意义引申意义复合趋向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现阶段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不太让人满意。
主要原因是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具有复杂性。
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2001)中把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称为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结果意义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
例如“出来”的结果意义表示从无到有,如:“我想出来办法了。
”状态意义表示动作、状态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
例如“起来”的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他哭了起来。
”趋向意义的立足点较难把握,引申用法则由于数目繁多、意义虚化等特点而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复合趋向补语的难中之难。
一、复合趋向补语的教材安排分析(一)《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对语法点的要求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均是以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导,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大纲》对复合趋向补语语法项目的安排:1.一年级(1)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复合趋向补语句式:动词+“上”+来/去;复合趋向补语的肯定/否定式/正反疑问句;运用复合趋向补语时宾语的位置;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后,多表示已然;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前,用于已然和未然;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前,用于祈使句;处所宾语,在“来/去”前,用于已然和未然。
(2)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1)“起来”表示从分散到集中的动作取得结果;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表示回到记忆中来。
2)“出来”表示辨认、识别。
2.二年级(1)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1)“起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进行估量或评价。
2)“下去”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继续(从现在到将来)。
试析汉语趋向补语的用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汉语趋向补语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
你看啊,比如说“走过来”“跑出去”“爬上去”,这里的“过
来”“出去”“上去”就是趋向补语。
它们就像是给动词加上了一个小
尾巴,让动作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咱就拿“走过来”来说吧,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就能让你在脑子里勾勒出一个人从远处朝着你走过来的画面。
这多神奇呀!要是没有这个“过来”,只是说“走”,那感觉可就差了一大截呢。
再比如说“扔出去”,你是不是能想象到一个东西被用力地抛向远方的情景?这就是趋向补语的魅力呀!它能让你的表达更加精准,让听的
人一下子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还有啊,趋向补语还能表达一种趋势呢。
像“升上去”,就有一种向上的趋势;“掉下来”呢,就是向下的趋势。
这多形象呀!就好像我们
的语言也有了方向感一样。
你们想想,要是没有这些趋向补语,我们说话得多单调呀!那很多动作就没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啦。
比如说“跳起来”,要是没有“起来”,
那怎么能体现出那种往上蹦的感觉呢?
而且呀,趋向补语还能和其他的词语搭配,产生各种不同的意思呢。
比如说“拿过来”“送过去”,这里的“拿”“送”和趋向补语一结合,就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
你说这汉语趋向补语是不是特别好玩?就像给我们的语言世界增添了好多色彩和乐趣呢!
反正我是觉得,学会了这些趋向补语,咱说话就更带劲啦!咱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别人更好地理解咱。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小的趋向补语哦,它们可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呢!好好去感受它们,运用它们,让我们的汉语说得更溜吧!。
趋向补语在口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作者:胡亚楠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趋向补语,作为一个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
本文旨在回顾趋向补语本体研究的一些成果,结合《汉语口语速成》教材,试图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本体研究偏误分析口语课程
补语,是在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是教学难点。
正如刘月华、潘文娱所述:“典型的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谓词性成分,主要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其他语言很少有类似汉语的补语这种语言现象,汉语中一个包含补语的句子,其他语言会用其他方式,比如,很可能用两个句子表达。
因此,补语是外国人较难掌握的一个语法点。
”根据类别,吕文华将补语分为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数量补语、介宾补语八种。
吕文华根据《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的统计结果,分析了14000个句子,发现补语所占比例达到27.5%,其中趋向补语在谓语句总句数的比例高居榜首,占到10.502%,无疑这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自1924年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最先提出趋向补语以来,趋向补语作为放在谓语后由趋向动词充任的补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数量不是很多。
虽然在学界仍有异议,例如,有22个、24个、28个之说。
我倾向于陆俭明提出的24个,即“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去、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前十个是简单趋向动词,后十四个是复合趋向动词。
复合趋向动词是由单纯趋向动词组合而成的。
关于趋向补语的意义,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中分为三类,即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
所谓趋向意义,是指人或物体凭借动作在空间位置内移动的结果。
结果意义,是人或物体的动作达到了某种状态或产生了结果。
状态意义更加虚化,是一种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延伸。
因此,趋向意义是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而后两种则是其引申意义。
动趋式宾语的位置问题一直是一个焦点,概括来说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单趋向补语+宾语;复合趋向补语+宾语。
根据贾钰的研究,简单趋向补语+宾语可以分为三种:前宾式、后宾式、把字式。
复合趋向补语+宾语情况较为复杂,主要分为四种:
V+C1+C2+O,V+C1+O+C2,V+O+C1+C2,把+O+C1+C2。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指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动词的性质、动词所带趋向补语的性质、宾语的性质、动词带不带“了”,及其语境都会起到影响作用。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趋向补语是甲级语法点,但外国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由此分析研究各国学生在学习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从而寻找解决对策的学术成果出现了很多。
如李淑红《留学生使用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等。
下面,我想谈谈口语课中关于趋向补语的教学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中趋向补语的出现点。
《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上)》,无。
《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下)》,第二十四课,语法一,正式向学生介绍趋向补语这一概念,分类简单明了,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并且直接引入带趋向补语的动词如果有宾语的两种情况。
《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第十八课,介绍了趋向补语的两种引申用法。
《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没有单独讲解,但在词语例释中可以看到对“下来、下去、过来、……上”等的注解。
另外在第九课练习的词语练习一中有专门针对趋向补语的练习。
《汉语口语速成中级篇》,第九课,精讲“上”的四种引申用法。
《汉语口语速成高级篇》,注释、词语例释中无专门介绍。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口语课程作为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专门课程,培养留学生“说”的能力是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
1.对于初级班,特别是处在汉语入门阶段的学生,在引入简单趋向补语时,我们要做到化繁为简、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趋向补语的基本用法。
具体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画图法、实地演示法、情境导入法、表演法、手势比划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总之,初级阶段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对趋向补语的感知力为主,不要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能够开口说、开口用就好。
2.对于中级班及以上程度的学生,我们在趋向补语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语义、语用进行解释,帮助其理解,加深印象。
作为教师,可能我们总是习惯在语法教学时运用板书公式书写的教学方式,这无疑是最直观、简洁的。
但语言教学不同于理科的公式,语言是活的,学生是有思想的,尤其是留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是受到其母语干扰的,无论这种干扰产生的正迁
移还是负迁移,他们都会在心里产生疑惑。
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让他们记忆语法结构,作出适当的解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回顾梳理、及时归纳总结、把散在的趋向补语语法点归入整体,做到散而不乱,让学生对趋向补语形成整体认知。
这一点对于趋向补语的引申义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同样的趋向补语在与不同的谓词搭配时有着不同的引申义,所以课本中我们常见的是一些散在的语法点分布在不同的课文中,作为教师除了逐一讲解外,我们还应该带领学生多作总结、多回顾,这样才能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架构。
4.关于趋向补语的教学难点,如宾语的位置问题。
本人觉得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精讲多练、纠错反馈的方法。
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熟练地、正确地应用趋向补语。
综上所述,趋向补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们不仅要了解其本体规律,还应该明了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口语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要充分凸显课型特点,更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相信这会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补语系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陆俭明.世界汉语教学.2002(1).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1).
[6]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6.
[7]李淑红.民族教育研究,1999(2).
[8]吴丽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