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观察感受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培养这两项能力,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呢?首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得到发展。
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验、游戏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观察。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上,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植物观察和动物观察,让他们亲自触摸、闻、听和观察,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
细节观察是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练习来激发学生对细节的观察。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图片,然后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观察,然后要求他们回答一些与图片相关的问题,如“图片中有几只鸟”、“鸟的颜色是什么”等。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细节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此外,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也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感官。
感官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感知能力是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感官训练来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听觉训练,让学生辨别不同声音的来源和特点;进行触觉训练,让学生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来感知它们的特点;进行嗅觉训练,让学生通过嗅闻不同的气味来感知它们的来源和性质。
这样的感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另外,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而思维能力又可以进一步促进观察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推理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结论;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幼儿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幼儿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观察和感知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和感知,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文将从提供丰富的观察和感知体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引导与支持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一、提供丰富的观察和感知体验观察和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观察和感知体验。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孩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 创造自然观察机会:带孩子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孩子能够观察到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安排孩子参观美术馆、展览或演出等艺术活动,让他们欣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感知细腻度。
3.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教孩子仔细观察细节,例如一只蜜蜂的飞舞、洗手时观察水流的形态等,这些观察都能够增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知。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孩子观察和感知能力的重要前提。
下面是几点值得注意的方面。
1. 提供具有观察价值的教具和玩具:选择能够激发孩子兴趣和观察欲望的教具和玩具,如拼图、立体图书、穿插玩具等,这些能够帮助孩子观察细节,锻炼观察和感知能力。
2. 设置观察角落:在家中或学校里设置专门的观察角落,放置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工具,供孩子观察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物体。
同时,家长或教师也可准备一些观察日记和观察问题,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3. 提供互动游戏:设计一些观察和感知的互动游戏,如找茬、物品配对和谜题等,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敏感度。
三、提供引导与支持除了提供丰富的观察和感知体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与支持。
1. 提问引导:鼓励孩子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加深对所观察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两项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力是指学生对于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感悟力是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深刻的领悟和体悟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借鉴。
一、通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悟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真实的事物,从而培养对细节的观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感悟。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田野考察、文化探究等活动,在实践中观察自然、社会和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观察和感悟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阅读与写作,培养观察力与感悟力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悟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阅读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观察和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写作是学生表达观察和感悟的重要方式,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转化为文字,进一步加深对观察和感悟的理解。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观察力与感悟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观察力与感悟力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悟力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设与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例如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度,从而提升观察力和感悟力。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悟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实验等方式,自主观察和探究自然现象,从中获得感悟和领悟,提高观察和感悟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与感知能力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是小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础,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呵护。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一、注重观察细节观察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特点,注重细节。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小学生注重细节观察:1. 提供细节丰富的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实物或文章,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留意周围的事物,如街上的标志、鸟儿的颜色等。
2. 导引孩子关注细节: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例如,观察一只花朵,教师可以问学生花瓣的颜色、形状、数量等等。
二、开展感知训练感知能力是人类获取信息并理解事物的能力。
通过训练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以下是一些感知训练的方法:1. 触觉训练:小学生通过触摸不同的物体,感受其纹理、温度、形状等特征。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质地各异的物品,让学生通过触摸来识别并描述它们。
2. 听觉训练: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声音,让学生通过声音猜测所代表的事物。
例如,播放动物的叫声,学生需要听出叫声来自哪种动物。
3. 视觉训练: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视觉刺激,如图片、卡片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去公园、博物馆等地,启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三、培养观察与感知的习惯培养习惯是提高观察力和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培养习惯的方法:1. 阅读和写作:阅读丰富的书籍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供各种观察的素材。
同时,鼓励孩子写日记或描述所见所闻,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 多样化的游戏活动: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拼图、围棋、迷宫等,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3. 自然探索:鼓励孩子与大自然接触,探索动植物、地理现象等。
例如,组织郊游活动,让小学生近距离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
培养幼儿感知能力之观察与感知观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幼儿能够获得大量信息,并通过感知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认知和理解。
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既是提升幼儿认知水平的需要,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积极、主动的认知态度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与感知能力进行探讨。
一、创设适宜的观察环境观察环境是培养幼儿感知能力的基础,幼儿园应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观察环境,以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各类教育玩具、教具、图书等资源,打造一个具有多样性的观察场所,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观察人物行为等,让幼儿从生活中感知到各种事物的规律性,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习惯是人们坚持做某件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是人的意志力和毅力的体现。
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对于提高幼儿感知能力非常重要。
幼儿园可以通过规范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安排,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早晨的晨会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天气、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变化。
在日常的饮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培养幼儿对食物的细致观察能力。
三、注重感知联想训练感知联想是幼儿培养观察与感知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感知联想是指通过观察和感知,让幼儿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联想进一步发展和拓展,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采取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从所观察到的对象联想到其他相关的事物。
例如,在观察一只鸟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幼儿:“这只鸟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只鸟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
四、开展观察游戏活动观察游戏是培养幼儿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观察游戏,幼儿能够在游戏中主动触摸、感受、倾听、嗅闻,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游戏,如观察图画找出不同之处、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等,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让他们在观察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观察和感知能力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成为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方法,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和感知能力。
一、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幼儿借助感官来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世界。
因此,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对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非常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活动来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
例如,可以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等地,让他们亲自触摸、闻、看各种展品,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和感知兴趣。
二、游戏化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培养他们观察和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观察力和感知力。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益智游戏,如拼图、积木等,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并动手操作,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三、自助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是培养幼儿观察和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些自助学习的机会。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工具,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这样的经历将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和感知,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观察能力。
四、拓展词汇和表达能力观察和感知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拓展幼儿的词汇和表达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非常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经常与幼儿交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
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五、培养集中注意力培养幼儿的集中注意力是培养他们观察和感知能力的前提条件。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专注力训练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集中注意力。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专注力游戏,如数独、迷宫等,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专注力,并逐渐将专注力应用于观察和感知活动中。
六、培养细致观察和感知习惯细致观察是培养幼儿观察和感知能力的关键。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细致观察训练的方法,帮助幼儿培养这一习惯。
视觉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想,如果孩子没有学会正确理解和表现自己的视觉知识,将无法正常沟通,更加无法在职场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因此,如何通过视觉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视觉表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重要使命。
视觉教学不仅仅是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更多的通过观察、感受、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视觉表现能力。
比如,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自然景色,一边观察一边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所见自然界的理解。
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
视觉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教育者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视觉艺术课程,比如美术、摄影等,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视觉表现能力。
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视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视觉表现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视觉教育还可以通过教学工具和技术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视觉表现能力。
例如,新型教学工具-智能白板可以帮助教育者讲解课程,同时使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式教学方式来理解掌握知识。
而在视觉教学中,智能白板更可以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各种视觉元素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视觉表现能力。
视觉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从观察、感受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表现能力,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程度,制定恰当的课程,为学生打好视觉表现的基础,让学生在未来实现更加优秀的人生。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家,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1.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室应该布置得丰富多样,有不同的触感、颜色和形状。
在学校和家中都可以准备一些触觉教具,例如各种纹理的布料、棉花和沙子等。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
2. 提供多样化的观察活动小学生天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乐于观察和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比如,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们观察大自然、参观博物馆等。
此外,使用显微镜、望远镜和放大镜等工具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观察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细致观察的习惯。
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
例如,在课堂中展示一张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并回答相关问题。
还可以利用图表、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4. 注重感知训练感知是观察的基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感知方面的能力。
可以进行一些感觉训练的活动,如盲人触摸绘画、嗅辨味道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观察和感知能力的培养,更加需要我们将其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
例如,在野外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不同的动物和植物,感知大自然的美妙。
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的各种物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需要我们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注重感知训练,以及结合实际生活情境。
这样的方法和策略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儿童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观察力和感知力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通过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围世界的信息,增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儿童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1. 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我们可以从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开始。
教育者可以引导孩子走出教室,让他们亲自感受和观察自然界的事物。
例如,组织户外活动,观察昆虫、动植物、天空等自然景观。
此外,也可以在教室内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摆放各种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物品,如图片、音乐和触觉玩具等,以激发孩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引导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观察力和感知力需要通过有意识的观察才能得以培养。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和描述事物等方式,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
例如,当孩子在户外看到一只鸟时,可以引导他们观察鸟的样貌、羽毛颜色、飞行方式等,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并培养其细致入微的思考能力。
3. 运用故事和游戏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故事和游戏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感知力的有效工具。
通过讲述富有细节和描写的故事,教育者可以引导孩子倾听、观察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同时,在游戏中设置各种观察和感知的任务,例如找出不同物体、寻找特定的颜色或形状等,能够激发孩子主动观察和感知的欲望。
4. 提供机会进行物体操作和实践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也需要让他们亲自进行物体操作和实践。
通过触摸、拆解、装配等方式,孩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
例如,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实践操作实验器材,亲自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其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5.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和思考观察力和感知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孩子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质疑。
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积极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答案。
培养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力与感知能力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力与感知能力写作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观察力与感知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与感知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力与感知能力。
一、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获取信息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以下是几种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方法:1. 观察细节:鼓励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人、物、事。
可以通过问问题和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的特点和细节,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2. 视觉训练:利用不同的视觉训练方法,如观察图片、挑战视觉记忆等游戏,帮助小学生提高对细节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
3. 图像描述:给小学生展示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让他们观察后进行图像描述。
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观察事物并表达的能力。
二、感知能力的培养感知能力是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口觉、嗅觉和触觉等。
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以下是几种培养小学生感知能力的方法:1. 多感官训练:通过多感官体验,如观看有声动画、进行触摸和嗅闻游戏等,帮助小学生提高感知能力,丰富他们对事物的感知。
2. 感官描述: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或情境,鼓励小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对这些场景或情境的感知。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触发他们的感知能力。
3. 运用感知能力写作:引导小学生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写下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题目,如描述自然景观、描绘他们喜欢的食物的味道等,帮助他们锻炼感知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写作实践除了培养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外,实际的写作实践也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写作实践方法:1. 小组写作:组织小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相互观察和感知,共同合作完成作品,通过协作提升写作能力。
第四讲观察和感受第一节观察能力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前一年,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陆游对其一生写作探索和实践的高度浓缩与概括。
其实要想写好文章,不单单要在文章本身上下功夫,还得练好“诗外功夫”。
这“诗外功夫”指的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三种写作能力,即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
只有强化学生的这三种能力,他们的写作技能和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与飞跃。
花园里的树在草坪上的牌子:我踌躇满志,你扎根大地。
花儿在唱歌,请您欣赏我。
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
”有个成语叫“明察秋毫”,意思是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
还有一个成语叫“熟视无睹”,意思是看惯了就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极不关心。
这两个成语都是说观察力的问题,而且与习惯是有密切关系的。
“朋友,生活的宝树青葱,而一切理论都显得朦胧。
”(歌德在《浮士德》中的名言)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眼睛是思维、情感和体验的最复杂的世界。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进行的,所以,观察是认识的窗户。
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
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法国昆虫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他想,是小鸟在鸣叫吗?我该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
法却毫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探索,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
从此,他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许多大作家、艺术家,为了选取一个人物原型,不知要观察多少次,不知要观察多长时间。
据说达·芬奇为了寻找《最后的晚餐》的犹大原型,曾经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观察,以至于作品中犹大的位置空了很长一段时间。
观察力对研究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于文学创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教育青年:“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母亲醉心文艺,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少年时期就憧憬作一名诗人。
13岁开始写诗。
他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令人称道的,自从他拜福楼拜为师,每逢星期日就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的住处去,聆听福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评论。
福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的,首先要求他敏锐透彻的观察事物。
莫遵从师教,逐渐养成了能够“其他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后来,当他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的观察事物时,“必须详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中发现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些方面。
为了描写烧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应该站在火或这棵树的面前,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一次,福建议莫做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把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
莫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
福要求莫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马车站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十匹马不一样的地方。
”就这样,莫锻炼出里超人的观察力,因而,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目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写观察日记。
卢勤参加“大小诗人见面会”。
“诗人与干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除了有生理上的眼睛之外,还有另一双眼睛藏在心里,叫做心灵的眼睛。
这双眼睛能够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事物,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秘密。
如果能一边看一边想,细心感受,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想但作家,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爱的情怀去感受世界,用热情的语言去表现世界。
一、观察的含义和作用[教材]观察是指写作主体自觉的、有预期目的的认识、理解外在事物的一种感知活动。
观察力属于智力因素,是创造力的源泉。
特点:整体性: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来得那么静,那么清,那么悲凉。
”选择性: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省青冈县人。
他长着一副黑里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作者写的是在朝鲜战场上一群舍生忘死的战士。
如何在这血腥残酷的环境中刻画出战士的个性?作者没有将视角定格在沾满硝烟的拼杀场面,而是用一些恰当的细节描写来映衬出战士的自然美、大无畏的英雄美,意蕴深邃,字字有骨,令人难忘,对回答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祝福》:初到鲁镇时,“顺着眼”———安分耐劳。
再到鲁镇时,仍“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么精神了”———遭受打击,忍悲含痛。
“抬起”,“无神采”的眼睛,絮絮地讲着儿子的悲惨故事,讲述时“直着眼”———沉浸在往事之中,发泄内心的痛苦,精神恍惚。
当人们厌烦了她的讲述时,开始她“直着眼”,后来只“一瞥”———惊讶,既而困惑,直至被刺痛而止。
欲与唯一的“朋友”柳妈谈起往事,却再遭抢白,并被嘲笑,无奈转而“看天”,“旋转眼光看雪”———强忍剧痛,无人怜悯,无人倾诉,极度孤寂。
听了柳妈讲述地狱之事,第二天“眼睛便围着大黑圈”,行动也惴惴的,如小鼠一般———彻夜未眠,恐惧之至。
捐门槛之后,两眼“分外有神”———有了新生的希望,扬眉吐气。
被四婶断喝,仍不准摆祭器,第二天双眼就立刻“窈陷”下去了———跌入失望的深渊。
在丧失劳动能力,沦为乞丐后,神情呆滞,“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才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销尽悲哀,精神麻木。
行乞见“我”,问灵魂之有无,又双目“发光”———如见救命稻草一般,再燃起一丝希望。
后面作者虽没有再写祥林嫂的眼睛,但我们可以推断,这光彩只不过是垂死之人的回光返照,如黄昏时分遥远天际地平线上残阳的一丝微光,转眼就会消失。
祥林嫂在彻底的绝望中离开了吃人的人间,“憧憬”着被锯成两半的“幸福”,到地狱与她的亲人团聚去了。
通过以上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耐劳、含悲忍辱、顽强挣扎以及愚昧迷信的性格特征,还有她悲惨的遭遇,更能透过眼睛的刻画体会到她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
所以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
”果戈里也曾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可见肖像描写是十分重要的。
理解性:观察不仅仅靠眼睛,还要靠大脑去分析。
同样是观察,有的人只抓住了表面现象,有的人则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因此,观察能力是包括了思考能力的。
多看多想,会看会思,就是具备了观察能力。
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为什么对刚一出场的鲍小姐只描写了的穿着打扮,而不描写其他?前卫,新潮,在船上跟方鸿渐打地火热,宛若一对情侣,一下船,就“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称是她的未婚夫的黑胖子怀里”。
“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
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二)观察的作用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鲁迅:“创作者的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的。
故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2、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多角度观察,其作品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描述事物的形象,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立体感”。
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有一篇写女强人的作品,从职业、妻子、母亲的各个角度进行描述,就使主人翁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通过细微观察,其作品可以“现人于微”、“体物入微”,把某些看似微不足道、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捕捉并作详尽描述,使读者“看到”生动形象,产生逼真感,作品本身也达到一定的深度。
例如,《清史稿》记载: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范文程本欲前往劝降,但见“梁间掉下一撮尘土,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赶紧把尘土掸掉”,据此断定此人决不愿死,“他对衣服尚且如此珍惜,何况生命?” 洪承畴后来果然投降了。
范文程可谓细微观察的高手,见微知著,从一个细微的动作看透其灵魂。
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观察力只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还必须依靠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才行。
打个比方,观察好比是拍摄,语言表达好比是后期制作,二者缺一不可。
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曾经要求莫泊桑站在大街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并写出他们不同的特点。
这些大家尚且如此苦练观察能力,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借助手中的笔表达出来。
钱钟书钱钟书的《围城》充满机智的讽刺与幽默,用老舍先生的话说,就是“用极聪明极尖锐的语言道出象格言一样的东西使人读了心跳。
”如小说一开始的描述:“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了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样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朦胧的夜色在作者笔下象浸过油的纸,恐怕只有才情横溢的钱钟书才能写出。
又如唐小姐“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费钱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颜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又如形容小饭馆里的鱼“就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
”还有如“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过一会儿‘喵’一叫,你才发觉它的存在”等等,真是俯拾皆是。
还有作品中的买办张吉民说话总要在其中夹些毫无用处的英文,作者说他的英文“还比不上嘴里镶的金牙,因为金牙除了有装饰作用外还可以使用,而张先生的语言就好比牙缝里塞的食物残渣,除了表现饭菜吃的好以外毫无用处。
”作者把貌似庄重高雅的对象机智地与粗俗卑微的事物连在一起,使这种类比有意想不到的准确性和讽刺性。
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为什么对刚一出场的鲍小姐只描写了的穿着打扮,而不描写其他?前卫,新潮,在船上跟方鸿渐打地火热,宛若一对情侣,一下船,就“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称是她的未婚夫的黑胖子怀里”。
“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
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