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其红细胞渗透脆性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0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一、实验目的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0.025mol/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1、动物手术(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
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
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
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
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
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血液凝固。
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受伤流血时,身体会自动产生一种物质,叫做血小板,它可以帮助我们的血液凝固,形成一个小小的血块,把伤口堵住,防止更多的血液流失。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血液凝固过度或者凝固不足,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过程。
当我们受伤流血时,血管里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然后释放出一种叫做血小板因子的物质,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化。
这些凝血因子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叫做纤维蛋白的物质,最终形成一个血块。
这个过程非常神奇,但是也非常复杂。
那么,什么会影响血液凝固呢?其实有很多因素。
首先是外部因素,比如我们受伤的程度、伤口的大小和位置等。
如果伤口比较严重,那么需要更多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参与进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血块。
另外,如果伤口在四肢比较容易流血的地方,那么也会导致血液凝固不足。
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内部因素也会影响血液凝固。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叫做抗凝血酶的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动,从而导致血液凝固不足。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凝固异常,比如肝病、肾病等。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结果不小心摔倒了,手臂上破了一个大口子。
当时我非常害怕,因为我听说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的话,可能会引起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
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朋友及时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给我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之后,我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血液凝固的重要性。
血液凝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止血、愈合伤口。
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避免过度凝固或者凝固不足等。
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够有效地阻止出血并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然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和外部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生理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高温环境下,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温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低温会减缓凝血过程,而高温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其次,我们对不同pH值的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当血液暴露在酸性溶液中时,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在碱性溶液中,凝血时间则显著缩短。
这表明溶液的pH值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酸性环境会减缓凝血过程,而碱性环境则会加速凝血过程。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抗凝剂浓度的增加,血液的凝血时间逐渐延长。
这表明抗凝剂的浓度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浓度的抗凝剂会显著延长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综上所述,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溶液的pH值和抗凝剂的浓度。
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影响血液的凝血时间,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本实验结果对于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
1ml、生理盐水【实验过程】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取一只动物,称重。
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
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
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
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
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1)血液凝固因素是指能够调控和控制人体血液凝固的各种物质。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纤维蛋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这些因素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它们失去平衡时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
本文就探讨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一些因素。
(一)遗传因素血液凝固因素的合成和功能与基因密切相关。
一些遗传缺陷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过度,产生血液栓塞、血栓形成等问题。
例如,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Ⅷ等都与血栓形成相关。
(二)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凝固因素的数量和活性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血液凝血能力的降低。
而老年人血液凝血能力的下降与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
(三)饮食因素一些含有维生素K、维生素E、omega-3脂肪酸等物质的食品有助于平衡血液凝固因素的合成和活性。
例如,多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如沙丁鱼、鲑鱼等,可以减缓血液凝固和心脏疾病风险。
但是,过多食用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可能会增加血液凝固能力。
(四)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合成和活性,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缓血液凝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生。
但是,如果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五)生活习惯因素生活习惯也会对血液凝固因素产生影响。
长时间静坐、少运动、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习惯会增加血液凝固能力,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经常运动、戒烟限酒以及注意饮食均衡。
总之,血液凝固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许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因素,尽可能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的发生。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词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
它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保镖,保护着我们免受伤害。
那么,血液凝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血液凝固的神秘面纱吧!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血液凝固就是我们体内的血小板、红细胞和血浆在受到刺激后,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固体物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凝血酶与血小板结合、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
这样一来,原本流动在血管里的血液就变成了一块块硬邦邦的东西,从而防止了出血。
那么,血液凝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主要成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血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它们能够迅速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血小板血栓。
而凝血因子则是一类蛋白质,它们能够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
所以,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数量。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一些其他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第一个就是温度。
你知道吗?当气温降低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增加血液的粘度,以保持体温。
这样一来,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从而有利于血液凝固。
第二个因素是酸碱度。
血液的酸碱度对血液凝固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血液的pH值在7.35到7.45之间时,血液凝固最为正常。
如果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血液凝固。
第三个因素是荷尔蒙。
雌激素等荷尔蒙会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所以女性在生理期时容易出现出血现象。
最后一个因素是药物。
有些药物会影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影响血液凝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血液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受到的影响因素。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处理出血现象呢?我们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出血。
如果出现出血现象时,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止血。
比如,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压迫伤口,或者使用止血带将伤口包扎起来。
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Ⅶ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Ⅻ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而石蜡油为绝缘体,可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延长凝血时间。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防止血液在伤口处不断流出,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性等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血管收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血管会自动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这种收缩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来实现。
如果血管收缩过度,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血液凝固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时,医生需要控制血管收缩的程度,以确保血液能够正常凝固。
血小板聚集也是影响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血栓,从而阻止进一步出血。
但是,如果血小板聚集过度,会导致血栓形成不良,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注意控制血小板聚集的程度,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凝血因子活性也是影响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之一。
凝血因子是人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它们能够在伤口处形成血栓,从而阻止进一步出血。
如果凝血因子活性不足,会导致血栓形成不良,甚至引起出血性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节凝血因子活性的程度,以确保血液能够正常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
红细胞渗透脆性名词解释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2.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1)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2)球蛋白又分为α1-、α2-、β-和γ-球蛋白(3)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H+的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御等生理过程(二)血细胞血细胞(blood cells)是血液的有形成分,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黏度(三)血浆渗透压(掌握)(四)血浆pH四、血液的免疫学特性(一)固有免疫(二)获得性免疫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1.骨髓是成人血细胞生成的部位2.血细胞生成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大多处于G0期(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定向分化(3)前体细胞(precursors)3.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是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发挥调控、诱导和支持的作用二、红细胞生理(掌握)(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贫血(anemia)(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1)定义: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2)意义:使红细胞能够通过小的毛细血管(3)影响因素:表面积与体积比;红细胞内容物的黏度;红细胞膜的弹性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1)定义: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吕帅洁摘要:为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通过记录不同因素作用于血液后凝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结果显示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加肺组织浸液和棉花的试管血凝加快;涂石蜡油的试管血凝减慢;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
得出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关键词:不同因素血液凝固前言: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的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凝血的那些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凝血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肺组织浸液中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可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家兔(1.9kg)2.实验仪器: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动脉夹,动脉插管,注射器,试管8支,小烧杯1个,试管架,秒表3.实验药品和试剂:肝素、草酸钾、生理盐水、液体石蜡、肺组织浸液4.实验方法(1)用200g/L氨基甲酸乙酯按5 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仰卧固定于兔手台上。
(2)正中切开颈部,分离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阻断血流,近心端夹上动脉夹。
在动脉当中斜向剪一小切口,插入动脉插管,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3)取8支试管,编号:试管1 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管试管2 加入生理盐水1ml试管3 加肝素1ml试管4 加草酸钾0.1ml试管5 液体石蜡涂管壁内试管6 加肺组织浸液0.1 ml试管7 放棉花少许试管8 放入有冰块的小烧杯中5.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立即用秒表计时,每隔壁15 s 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
实验六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血型鉴定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实验目的】1、本实验学习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
2、加深对细胞外液渗透张力在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重要性方面的理解。
【实验原理】将红细胞悬浮于等渗NaCl液中,其形态不变。
若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则发生膨胀破裂,此现象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其大小可用NaCl溶液浓度的高低来表示。
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正常为0.42-0.46%NaCl溶液)。
出现完全溶血现象时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正常为0.28-0.32%NaCl溶液)。
前者代表红细胞的最大脆性(最小抵抗力),后者代表红细胞最小脆性(最大抵抗力)。
生理学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药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不能跨过细胞膜的微粒所形成的力,但等渗溶液并不一定是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溶液)。
【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对象家兔(二)器械药品:试管架、小试管45支、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8号注射针头、棉签,1%NaCl溶液、0.85%氯化钠溶液、蒸馏水,1.9%尿素溶液、地塞米松、皂甙。
(三)方法与步骤1.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取口径相同的干洁小试管12支,分别编号排列在三个试管架上,按表8-1分别向各试管内加入1%NaCl溶液和蒸馏水混匀,配制从0.68-0.24%12种不同浓度的NaCl低渗溶液,每管总量均为2.5ml。
表8-1 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试管编号试管编号试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NaCl(ml)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蒸溜水(ml)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NaCl浓度% 0.68 0.64 0.60 0.56 0.52 0.48 0.44 0.40 0.36 0.32 0.28 0.24 另取3支小试管,在三个试管架中分别编号13-15,分别加入0.85%NaCl溶液、1.9%尿素和蒸溜水2.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