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原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32
厚“李”相伴,有“背”无患——辩证法01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范畴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1.发展的原因——普遍联系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①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第二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 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相互过渡。
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坚持联系客观性,就是坚持联系观点上的唯物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使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真正的联系导致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联系,是诡辩论。
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之中把握事物(2)普遍性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结构性;无孤立存在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中介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桥梁和环节。
而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物质性统一的内在体现(3)多样性事物多样,那么联系也是多样的。
具体:内部外部、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结构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其中,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基本特性和发展趋势;外部、非本质、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到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也有关键的作用。
(4)条件性条件的定义: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存在、发展的作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起到支持或者制约的作用,有利条件会支持、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会制约、阻碍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发展;但是,改变、或者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阻碍事物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马原哲学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毙考题D西。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b.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4)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
①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②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a.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b.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c.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c.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事物发展的方向性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学问。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特征。
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运动、变化、发展是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着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变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等等。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范畴,需要深刻理解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的丰富特征,其中包括运动变化的多样性、多向性与现实总体方向(上升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自己运动、自我完善与向他事物转化的统一,新事物产生与旧事物灭亡的统—,等等。
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客观世界前进运动的方向性,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的。
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发展就是在低级运动形式中分化出高级运动形式的上升性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转化的,如同高级运动形式会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一样,在一定条件下低级运动形式也会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
同时,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不仅符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而且一种运动形式向他种运动形式转化的能力也是不会消灭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形式的理论,以确凿的事实证明,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是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与总体方向的上升性的统一。
世界发展的上升性运动通过事物变化的多向性与总体方向的前进性的统一表现出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