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研究应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广泛用于为止疼痛和减轻发热。
此外,它还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肌梗塞和中风。
自从1897年首次合成以来,阿司匹林一直在被积极研究,以逐渐揭开这种药物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预防多种癌症。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结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患癌的风险,特别是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除了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降低,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根,进而减轻疼痛和减轻肿胀。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乳腺癌的成功率。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发展前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已经被证明对许多疾病有益的药物,其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
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疗效,表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改善癌症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除了治疗疾病以外,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未来将会成为预防性药物使用的主流。
预防性使用该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和中风等。
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
总结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研究进展使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和潜力。
我们相信,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在未来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
早期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解热和镇痛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除了解热镇痛作用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长期使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溃疡和肝损伤。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可能与减少癌症风险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但目前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副作用,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和发热,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化酶(COX)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对于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首先,布洛芬在口服后很快被吸收。
它在胃肠道中被吸收后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发挥药效。
布洛芬的生物利用度高达80-100%,即80-100%的药物剂量可被有效吸收。
其次,布洛芬在体内的分布范围广泛。
它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包括关节、肌肉、肝脏和肾脏等。
布洛芬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约有90%的药物与白蛋白结合,这也意味着只有约10%的药物以游离态存在于血液中,具有药理活性。
布洛芬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在肝脏中发生。
它被肝脏中的酶系统代谢为多个代谢产物,其中最主要的代谢产物是4-羟基布洛芬(4-OH-ibuprofen)。
这个代谢产物具有与原药物相似的药理活性,因此在布洛芬的药物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布洛芬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
它以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其中约90%的布洛芬通过肾脏以原药物和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只有约1%的布洛芬以未代谢的形式通过胆汁排泄。
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炎药和镇痛药。
它的快速吸收、广泛分布和高生物利用度使其能够迅速发挥药效。
布洛芬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这也意味着在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中需要调整剂量。
此外,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还与其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关,例如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相互作用和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总之,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该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并为合理应用布洛芬提供了科学依据。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镇痛、退热、抗炎等作用,是治疗头痛、感冒和关节炎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
一、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化学结构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其化学结构中含有苯环结构,分别与乙酰氨基和苯羟基两个基团发生反应,形成乙酰水杨酸分子。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白细胞等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效果。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通过抑制脂质介质、减少炎细胞浸润和减轻局部水肿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组织素、前列腺素等的合成,从而减轻组织局部痛觉敏感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退热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降低体温。
4.抗血小板凝聚作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失去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三、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主要由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组成。
1.吸收阿司匹林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穿过胃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吸收速度取决于口服阿司匹林的剂型,如粉剂在胃酸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吸收迅速。
2.分布阿司匹林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分布于肾、肝、脾等各种组织中。
阿司匹林分布范围广,穿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主要代谢为水杨酸和乙酰化水杨酸。
阿司匹林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后被细菌分解为水杨酸。
4.排泄阿司匹林及其代谢物通过肾脏排泄,其中水杨酸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乙酰化水杨酸由肾脏和肝脏分别排泄。
四、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 治疗关节炎和风湿病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的非甾体抗炎药(PAIN),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专业:百度学生姓名:百度学号:123456789指导老师:百度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9年3月1日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
本文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关键词:阿司匹林;理化性质;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综述目录第一章前言 (III)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简介 (IV)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 (IV)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性质 (IV)第三章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V)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V)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V)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 (V)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 (V)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V)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 (VI)第四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VI)第一节成人常用量口服 (VI)第二节小儿常用量口服 (VI)第三节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 (VII)第五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VII)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 (VII)第二节凝血障碍 (VII)第三节瑞夷(Reye)综合征 (VIII)第四节水杨酸反应 (VIII)第五章小结 (VIII)致谢 (VIII)参考文献 (IX)第一章前言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学生学号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生物化工工艺班级生化1110指导教师摘要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酸目录摘要 (1)1 引言 (1)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3阿司匹林的作用 (4)3.1 镇痛、解热 (4)3.2 消炎、抗风湿 (4)3.3 关节炎 (5)3.4 抗血栓 (5)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3.7 老年痴呆症 (6)3.8 降血糖作用 (6)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3.10 白障 (6)3.11 注意事项 (7)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5 市场前景 (8)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6.2国市场前景光明 (9)6 结语 (9)致 (10)参考文献………………………………………………………………‥11正文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2.1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分子量:138.12结构式:密度: 1.35g/cm3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
Mod Diga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June 23(5)・470・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研究冉启元(贵州航天医院药剂科,贵州 遵义 563003)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方法 综述各类有关于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
结果 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防治老年痴呆,降低眼病发生风险,预防和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治疗胆道蛔虫及月经过多。
结论 阿司匹林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许多疾病。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8174(2012)05-0470-01阿司匹林是一种廉价的解热镇痛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最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
近年来,随着对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临床应用也日渐广泛。
1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2011年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性发作预防指南中指出:阿司匹林在降低缺血性卒中再发、出血转变和死亡率等方面均优于华法林,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的二级预防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50~325mg/d)、阿司匹林25mg+双嘧达莫200mg缓释片是初始治疗的可选方案[1]。
在我国目前已经达成共识,将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2 对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作用一般认为β细胞功能减退及体内凝血素分泌增多,是诱发2型糖尿患者动脉病变的基础,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阻止凝血素的生成。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011年糖尿病标准化治疗新指南建议,对于糖尿病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可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62mg)作为预防措施;对于心血管风险增加的Ⅰ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大于40岁、有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患者,应将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措施[2]。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摘要:阿司匹林属于解热止痛药的一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在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为临床有所贡献。
本文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临床使用提供资料。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已有百年历史,在阿司匹林问是初期其主要用于临床解热、止痛,效果明显;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对阿司匹林的研究逐步加深,阿司匹林对多种疾病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风湿痛等多种疾病均有效果,目前,阿司匹林在抗血栓中应用广泛,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临床做出了巨大贡献。
1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结晶粉末状物品,该药品无臭、味略酸、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易溶解。
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多数在小肠吸收、少数在胃部吸收,在2h以内达到峰值,阿司匹林在吸收后会被胃黏膜、血浆、红细胞等水解为水杨酸并分布在全身组织,能够进入关节腔,也可通过胎盘。
阿司匹林的主要代谢途径为肝代谢,代谢产物为水样尿酸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物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中毒。
2临床应用2.1解热、镇痛、抗感染作用阿司匹林最原始的作用为解热、止痛,阿司匹林解热的主要机制为能够对体温中枢进行调节,使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导致体温降低;阿司匹林的止痛作用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痛觉刺激的脉冲进行抑制,从而对致痛物质的活性进行抑制,达到一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作用,达到止痛的效果;阿司匹林的抗感染作用机制主要为对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减少感染发生。
临床上在慢性钝痛、感冒、发烧等病症中广泛应用。
2.2预防缺血性事件发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得到显著效果,同时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心血管事件中的预防效果应用广泛。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论文摘要:乙酰水杨酸,通常称为阿司匹林,又称醋柳酸。
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酯化反应合成的。
分子量180.16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碱溶液,同时分解。
适用病症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反应涉及到水杨酸的酚羟基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的乙酰化。
通过本实验学习醋酐和水杨酸在酸的催化下制备乙酰水杨酸的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熟悉重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浓硫酸、酰化反应、重结晶。
一、前言1.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英文名称: 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2. 水杨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
在医药工业中,水杨酸本身就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
作为医药中间体。
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
Salicylic取自拉丁文Salix,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
水杨酸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新宠儿。
水杨酸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效果。
3. 水杨酸分子式 C7H6O3结构式 C6H4OHCOOH分子量 138.12 色、态、味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先微苦后转辛。
乙酰水杨酸结构式:COOHOCOCH3相对密度 1.44熔沸点熔点157-159℃,在光照下逐渐京变色,沸点约211℃/2.67kPa4.实验原理:利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阿斯匹林,反应原理为:在反应中,除了生成乙酰水杨酸主产物外,还因副反应的发生可能生成水杨酰水杨酸酯、乙酰水杨酰水杨酸酯等副产物。
阿司匹林的新用途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小板聚集。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能还有其他的用途,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癌症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新用途。
首先,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它被用于预防心脏病和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高风险患者,如高血压、高血脂以及有家族史的患者。
另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某些癌症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使用与结直肠癌和其他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率的降低有关。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减少炎症、抑制肿瘤血供、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等方式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干扰前癌症细胞克隆发展为实际肿瘤等机制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被认为可能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有益。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凋亡和改善神经元合成等方式来发挥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的使用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降低有关。
但需要指出的是,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期,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是否能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例如,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动过速发作频率;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可以帮助预防血管内膜增生,对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血栓形成起到保护作用;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老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其多种新的用途。
它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被认为可能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药物。
然而,阿司匹林仍然是一种药物,对剂量和用药时间等细节应该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
它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一系列疼痛症状,例如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作用,并可用于减轻发热和减少血小板凝集。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作用引人注目。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动因子的产生,减少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血小板降醛酮,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这种作用使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治疗。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
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改善动脉硬化。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和血管收缩,改善心脏和血管的血液供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促使冠状动脉的旁路血管扩张,增加心肌血液供应。
同时,阿司匹林还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降低血小板粘附,从而减少血液的黏稠度。
这一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工作负荷。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并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血小板作用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的用量和其服用的禁忌症、抵抗性做较为全面的说明,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栓进展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据统计[1],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启动环节是血小板激活。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血管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中。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1、血栓的形成机制按照1856 年Virchow 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
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2]。
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阿斯匹林的临床应用,提高对阿斯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认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整理阿斯匹林的主要临床用途及新的用途简述。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通过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归纳、整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抗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及预防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自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虽然有了百年的历史,临床上仍然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不断在临床上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
2 抗炎、抗风湿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阿斯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从而进到抗风湿作用。
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这也是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应用1、常规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一般普通感冒,笔者认为不需要用其他复方感冒制剂,只要服用同几片阿司匹林片,多喝开水,不需要几日自然就会好。
2、用于各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服用阿司匹林片剂,能迅速缓解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上述疾病。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浅析阿司匹林的研究应用
【摘要】阿司匹林的使用和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治疗头痛到现今的急救药品,阿司匹林的研究一直有着较好的进展和应用。
阿司匹林一方面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能够治疗感冒发烧等病症;另一方面还能够预防治疗心脏病以及心肌梗塞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功效。
【关键字】阿司匹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89-02
阿司匹林一经问世就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司匹林的文尼还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奖。
阿司匹林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现今全世界每年要使用阿司匹林将近四万五千吨,阿司匹林基本的药物作用主要是解热镇痛,同时,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抑制由手术及炎症等引发的慢性疼痛,还能够抗风湿、抗炎症,是风湿性关节炎等的首选药品。
1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
1.1 阿司匹林的功效
阿司匹林服用剂量的不同则功效也不同,具体而言,服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非常显著的镇痛、解热、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消炎等功效,每天服用25mg的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形成。
1.2 阿司匹林的作用
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可以缓解包括头痛、神经痛、牙痛以及肌肉痛等在内的中轻度的病痛,也可以有效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
但是阿司匹林仅仅只能够缓解上述症状,不能够有效的根治引起病痛的病因,所以需要同时配备其他的药物进行治疗。
抗风湿与消炎。
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病的首选药品,使用阿司匹林不仅可以减轻炎症,还能够解热,缓解关节症,但是不能完全去除风湿,也不能够预防心脏病以及其他风湿并合症。
如果存在非常明显的心肌炎,则需要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风湿症状,在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前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关节炎。
阿司匹林除了能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之外,还能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缓解关节炎症状,为关节炎的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阿司匹林还能够治疗和缓解骨关节炎幼年型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以及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骨骼或者肌肉疼痛。
抗血栓。
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所以,阿司匹林临床可以用于预防心肌梗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动静脉瘘以及人工心脏瓣膜等血栓的形成,还可以用于不稳定型的心绞痛的治疗。
1.3 使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不适宜溃疡病人使用。
患有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不能使用阿司匹林,否则会出现胃出血或者胃穿孔;
手术前一周必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避免影响凝血功能;
不适宜孕妇使用。
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胎儿异常,存在出血风险;
不适宜饮酒后服用。
可能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以及胃出血;
不适宜哮喘病人使用。
可能会出现麻疹、哮喘大发作以及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
不适宜长期大量使用。
可能会出现中毒、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自身生命安全;
不适宜严重肝损害、维生素k缺乏者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使用;
不适宜病毒性感染的儿童使用。
患有病毒性感染的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出现肝功能不全以及合并脑病等症状,严重可致死;
不适宜与某些特殊药物合用。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双香豆素仪器合用,容易导致出血;与维生素b1合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速尿合用,可能导致中毒;与甲氨蝶呤合用,会增加毒性;与降糖药d860合用,可能导致低血糖。
2 阿司匹林研究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关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逐渐的拓展了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结合最新的阿司匹林研究,阿司匹林主要具备以下几种新的应用:
2.1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以及急性心肌梗死
根据中英科学家牵头近千家意愿参加的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
林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使用2-4周的阿司匹林药物,可以降低中风复发率大约11%;而且,根据德国相关学者的研究,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要明显高于服用过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度较高,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出院后的死亡率为16.5%,是使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两倍,即使随后极大地校正了混杂因素,这一比例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2 预防与降低癌症
降低结肠癌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斯塔丁合用,能够有效的降低结肠癌的发生。
因为这两种药物合用,能够极大地杀死早起的癌细胞,根据调查研究,结肠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发病率下降大约19%。
降低胃癌风险。
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展开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使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2%。
抗皮肤癌。
澳大利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但能够降低心脏病发病的功效,还能够减少皮肤癌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关闭了环氧酶(yclo-oxygenase),环氧酶(yclo-oxygenase)会促进皮肤癌的酶刺激血细胞。
2.3 预防妊娠毒血症
芬兰著名妇科医生梅里?瓦伊尼奥在其研究中发现,孕妇如果可能出现妊娠血症,则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妊娠血症的发生。
特别是孕妇怀孕12-14周时,当发现孕妇可能会出现妊娠血症
时,服用阿司匹林能够促进胎儿发育。
2.4 增强免疫和抗衰老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阿司匹林能够促进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是一种免疫力分子。
经过临床的实践证明,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预防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老造成的记忆力下降。
阿司匹林抑制角膜糖元的产生还能够使人体的角膜组织保持一定的弹性,延迟角膜的老化。
参考文献:
[1] 李才正,苗佳.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华西医学,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12,07期.
[2] 杨靖.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医药导刊,2005,2(7):116-117.
[3] 方亚平.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内镜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