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时《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 格式:ppt
- 大小:9.04 MB
- 文档页数:28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2. 学科领域:地理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时长:45分钟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 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 学生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
(2) 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地理知识。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场景,引发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
2. 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学生探讨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3. 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 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西北地区典型的农业发展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5. 小结与反思(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1. 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分析家乡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 调查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完成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课后访谈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农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3)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及其克服办法;(2)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2)准备教学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3)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念;(2)收集有关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资料;(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北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2)提问:你们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农业生产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2)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如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等;(3)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水源、光照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让学生讨论如何克服不利条件,推动农业发展;(3)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1.1.3 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1.2.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场景。
1.3 教学准备1.3.1 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3.2 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3.3 确定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二、知识点讲解2.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2.1.1 地理位置: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1.2 气候特点: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如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2.1.3 地形地貌:介绍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地貌,如沙漠、高原、盆地等。
2.2 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2.2.1 农业类型: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如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等。
2.2.2 农业分布:介绍西北地区农业的分布特点,如集中在绿洲、河谷等地区。
2.2.3 农业面临的问题: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三、教学内容3.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3.1.1 地理位置: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1.2 气候特点:通过实例和数据,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1.3 地形地貌: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地貌。
3.2 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3.2.1 农业类型:通过案例和数据,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及其特点。
3.2.2 农业分布:通过地图和图片,介绍西北地区农业的分布特点。
3.2.3 农业面临的问题: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分析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业特色,认识坎儿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初步学会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灌溉农业、畜牧业、坎儿井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法指导】1、重要知识点在书上、图上做好标记,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2、认真阅读图文资料,仔细分析,同学间互助合作。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
学生: 1. 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2 、查找坎儿井的资料。
【课时划分】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大家学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吧,谁还记得?学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诗人在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同时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边疆壮美景色的画卷。
画卷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呢?学生:西北地区。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广袤、苍凉的西北地区。
【设计意图】《凉州词》同学们在小学就学了,很熟悉。
用这首诗导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增加对地理的亲近感。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二)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视频资料)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这首歌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优美景色?学生: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知识总结1.自然特征与农业(1)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准格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3)西北地区距海遥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气候干旱(为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自东向西,离海洋越远,植被景观变化:自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5)西北地区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牧区牧场特点优良的牲畜品种内蒙古牧区温带草原牧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山地牧场细毛羊(6)蒙古包是牧区的传统民居。
(7)西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在宁夏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这里被誉为“塞外江南”;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8)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其瓜果闻名国内外。
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因此这里的瓜果特别甜。
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9)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长期为新疆绿洲居民所利用,可以避免水分大量蒸发。
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⑴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的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在盆地的中央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⑵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达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⑶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
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当地的人们就生活在这些绿洲中。
⑷塔里木的两条沙漠公路,1995年建成第一条沙漠公路(轮台—民丰),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与之平行的第二条沙漠公路(阿拉尔—和田)。
⑸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地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左右。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貌特点等。
2.认识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3.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基本概念。
2.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3.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限制和影响。
2.探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对策。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和地理位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探索欲望。
Step 2:知识讲授(25分钟)2.1自然特征通过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貌特点等,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2.2农业发展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例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Step 3:讨论与实践(40分钟)3.1讨论让学生分组就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讨论,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困难,并让学生讨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对策。
3.2实践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西北地区的土壤,观察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保存情况,并思考适合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作物和种植方式。
Step 4:总结与展望(5分钟)通过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状况,并展望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前景。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以《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主题的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念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2)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和特点;(3)认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3)开展小组讨论,提出改善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建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2)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和特点;(3)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2)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2)准备相关地图、图表和案例资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收集有关西北地区的资料;(3)准备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北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2)简要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3)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和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有关西北地区的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2)探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3)提出改善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建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类型和特点;2. 强调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措施;3. 提醒学生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关爱环境,珍惜资源。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选取西北地区典型的农业发展案例,如新疆的棉花产业、甘肃的中药材种植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