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电影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1.64 KB
- 文档页数:7
聂耳(1912-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
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
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
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
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文革”中,由于田汉被打倒,歌词不让唱了,《国歌》只能由乐队演奏。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
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来的歌词。
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麦稻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
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今天一早,双眼还朦胧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咣咣咣—”,开了门,妈妈喊我:“你好朋友王潇来了!”王潇进了门,我穿上衣服迎接她,我吃过饭,又是那件事:和狗狗玩呗!说起今天,可真悬呀!狗差点被老妈送走。
今天是国庆节,我和潇潇一人抱一只狗去街上玩,街上空荡荡的,我还盼望着能举办个什么活动呢!突然,潇潇想起自己口袋里有半拉十块钱,“我们把这换成五块钱吧?”“嗯,行,我们去农行!”我抱着狗狗去农行,排了一大晌的队,终于该我了,我举起那张半拉十块钱,说:“阿姨,我要兑换残币!”“哦,我看看。
聂耳电影简介聂耳电影剧情简介1930年,19岁的聂耳,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离开了云南家乡,来到上海一家商号做小伙计。
当年冬天,商号倒闭,聂耳失业。
聂耳富有音乐天才,弹得一手好琴,但这也无济于事,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一个歌舞班当了一名琴师。
聂耳在昆明的同学郑雷电来找他,鼓励他投身群众斗争的行列中去,使生活发出风云雷电的光芒。
从此,聂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坚持自学,严格要求自己。
在一次上海工人为赈济16省水灾难民的募捐演出晚会上,聂耳与党的地下工作者苏平结识,苏平介绍他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的工作。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沈阳,翌年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得到了上海人民的支持。
聂耳鼓动歌舞班子到闸北去做慰问演出,但抗敌将士们对他们演出的桃花江等歌舞节目十分厌恶。
内疚的聂耳唱起了马赛曲,到前线的艺术家感叹地说,要是有中国自己的马赛曲就好了。
聂耳把此事记在了心中。
有感于民族灾难的深重,黄色歌舞班子的没落,聂耳毅然离去,紧握着音乐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
又一年秋天,聂耳在北平参加了文艺界联合大汇演,演出到一半,活动就被反动派禁止了。
聂耳领头唱起了国际歌,群众齐声响应,用臂膀拉起了人墙,掩护着演员安然离去。
不久,聂耳、苏平要调回到上海工作,他们登上万里长城,极目四望,群山白云,烽火狼烟,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慷慨悲歌之情在胸中燃烧。
聂耳的心底里汇成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庄严旋律。
回到上海,聂耳冒着生命危险,开展了音乐创作活动。
他来到码头工人中间,体验生活,创作了《扬子江暴风雨》中的组曲,并扮演了老王,受到工人群众的欢迎。
不久,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
他创作的歌曲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大路》、《开路先锋》、《新女性》、《毕业歌》、《卖报歌》和《塞外村女》等,给予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成为人民强有力的战斗武器。
党决定派聂耳到苏联深造,临行前他满怀激情为田汉的词谱曲,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号角和武器,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聂耳谱写国歌旳故事1935年初,聂耳据说电通影片公司正在筹办拍照相片“风云子女”,影片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结合旳路。
故事梗概是田汉写旳,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
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旳歌词没有用稿纸或其他书写用纸来写,而是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旳衬底上。
聂耳懂得此事,立即跑去找夏衍,积极规定为主题歌谱曲。
他从夏衍手中夺过歌词,一看题目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没等夏衍答话,他又反复了一遍:“我干,交给我吧!”。
他以极大旳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布满爱国激情旳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种个画面:在战火纷飞旳战场上,中华民族旳英雄子女们铸成了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旳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种个铿锵有力旳音符!他用小号响亮旳音调作为歌曲旳前奏,像是吹起了进军号角。
他不久就完毕了草稿,交导演征求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
当时,党组织为了聂耳旳安全及音乐水平旳提高,安排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再赴西欧留学。
聂耳到日本不久就将歌曲定稿寄回。
1935年7月旳一天,聂耳在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死亡,年龄还不到24岁。
1935年5月1日,“中华日报”刊登了这首歌,影片“风云子女”首映,主题歌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旳战歌。
1940年,美国出名歌唱家罗伯逊在音乐会上宣布:“今晚我要唱一首中国歌曲,献给战斗旳中国人民!”他以深厚有力旳男低音,分别用中英文演唱了此歌。
后来此歌被灌成唱片,不久在海外华人和进步人士中流传开来。
1944年,美国国务院提出在联合国胜利日演奏各国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就被作为中国音乐旳代表作品演奏。
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出名画家徐悲鸿一方面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旳提案,被大会通过。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决策,拟定这首歌为正式国歌.。
《国歌》电影简介
《国歌》剧情简介《国歌》以我国国歌的创作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等民族精英知识分子并肩战斗,共同完成《国歌》创作的惊险历程。
年,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东北沦陷。
在强大的压力下,上海艺大校长田汉被迫解散艺大,但仍以诋毁政府、煽动民众的罪名遭到当局通缉。
他隐蔽期间结识音乐青年聂耳,因同怀忧国之心、报国之志,两人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拼死抵抗,田汉、聂耳等组织学生组成临时宣传队,四处演出,慰问将士。
三年之后,田汉与聂耳携手创作电影,继续宣传抗日。
他们根据东北前线的第一手资料为素材创作新电影《风云儿女》,却遭到日方百般阻挠,日本黑龙会成员在开机仪式枪杀主演杏儿。
杏儿之死,给田汉巨大打击……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化为洪流,化为文字,喷涌而出。
田汉慷慨提笔,写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旋即却被国民政府抓走,投入监狱。
组织上安排聂耳迅速转移前往日本。
聂耳躺在船的底舱,倾听巨涛海浪之声,只觉强而有力的音符在耳边流淌,化为旋律,化为《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
100美学2019/07郑君里是我国电影史上风格显著的导演,在长期的影视生涯中,他多番尝试,先后完成从话剧到电影、从演员到导演、从实践到理论的“三突破”。
多部现实题材电影的拍摄,使他成为现实主义风格影片的代表人物。
他的影片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手段多样、表现技巧成熟、人物形象典型,渗透着他对历史、战争、人民和社会的诸多思考。
童年时贫苦的家境出身、少年时艺术学院的专业学习、青年时所经历的战争以及新中国文艺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郑君里的影片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质。
同时,郑君里还善于对电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运用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完整地展现现实主义世界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他将影片中人物的人生与命运放置到宏观的历史叙事与时代背景之中,给我们提供了八年抗战以及战后四年这两个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真实的历史图景。
所以说,他的影片是具有现实主义特质的,是具有人民性的,是有历史厚重感与文化穿透力的。
本文拟通过对郑君里影片创作脉络的梳理以及创作环境的分析,深入探讨郑君里影片中现实主义特质的表现方法与形象塑造,同时对其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特质的影片进行深入地解读。
一、郑君里影片形象分析(一)历史叙述中的英雄主义神话历史不仅记录过去,更能映射现实。
历史影片由人创作,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主观主义色彩,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历史从不只是为自身的,历史总是有目的的。
”[1]说它是有目的的,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历史自身总是受到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历史也是被当时的人民所写就的。
郑君里也不例外,他不仅是在讲述某段历史,更是为这段历史谋求一个在当代的价值。
影片《林则徐》讲述了晚清名臣林则徐,在面对列强外来侵略之际临危受命,赴广东参加主持禁烟,在此期间排除万难,完成虎门销烟的事迹,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形象;影片《宋景诗》则讲述了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领导黑旗军与捻军、白莲教并肩战斗反抗繁重的捐税,攻打清军和外来侵略者的事迹,塑造了宋景诗一代农民革命军领袖的形象。
聂耳的资料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
云南玉溪人,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云南玉溪。
1912年2月1日生于昆明市甬道街72号,1935年7月1日在日本藤泽市海滨溺水而卒。
聂耳从小喜爱音乐(改名为“聂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
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
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现昆明第十中学),1925年考取云南省昆明市第一联合中学(现昆明市第一中学)插班生。
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
1927年入云南第一联合师范学校(现昆明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
并开始学习小提琴。
1931年入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
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苏联之友社)。
这时期他还自修了和声学、作曲法等作曲理论。
1933年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
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前身)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
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
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
1935年7月1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的音乐形象。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的这些歌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勇往直前进行曲》是一首经典的军事进行曲,常用于激励士气和鼓舞人心的场合。
这首进行曲的创作者是中国作曲家聂耳(Nie Er),于1933年创作。
《勇往直前进行曲》是为电影《东方红》而创作的配乐。
这部电影是一部描写中国工人阶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奋斗和牺牲的电影。
聂耳为了配合电影的主题,创作了这首激昂有力的进行曲。
这首进行曲以嘹亮的铜管乐器和鼓声为主要特色,气势磅礴,鼓舞人心。
它的旋律简洁明快,节奏紧凑有力,富有激情和豪情。
通过音乐的力量,它表达了战斗的勇气、奋发向前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勇往直前进行曲》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音乐作品,被广泛用于革命战争、纪念活动和庆祝场合,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和团结的象征之一。
它也被译成许多外国语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无论是在电影放映、庆典游行还是军事演习等场合,当这首进行曲奏响时,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士气,让人们感受到团结和力量的力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与确定为国歌的过程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人对这首歌想追根寻源,报刊上也多次刊登过介绍文章,但说法不一。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田汉同志于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后,在国民党监狱里,用一张包香烟的纸写的。
不久,他托人带出了监狱,转给了孙师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说法是田汉被捕前写的,在他的“凤凰的再生”文学剧本之后,他为了证实这几种说法哪一种更确切,更真实,有人问过田汉同志,田汉同志说他也记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为此专门给《北京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据,夏衍同志在信里这样说:“这支曲子是聂耳于1935年在日本谱写后寄回上海的”。
1934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请田汉同志写一个电影剧本,到这一年冬天,“电通”公司向田汉同志征稿。
田汉同志就先交了个简单的,名叫《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给“电通”公司的孙师毅同志。
1935年2月,田汉同志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
“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同志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志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
香烟盒上的著作1935年,中国电通影片公司决定拍摄一部电影,片名叫《风云儿女》。
这部影片描写青年诗人辛白华因受当时革命斗争影响,逐渐从梦幻艺术生活中觉醒过来,最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的战场。
这是田汉创作的一部电影。
剧本写完了,电影的音乐创作也是重点。
这时,田汉想到了聂耳。
聂耳,原名守信,生于1912年,云南玉溪人,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
“九·一八”事变后,聂耳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参加组建北平左翼(yì)音乐家联盟(méng),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聂耳以音乐为武器,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抗战歌曲,激发和鼓励人民斗争。
聂耳和田汉是好朋友,田汉请聂耳为这部电影谱曲。
聂耳提出,在这部电影中如果能有一首合唱曲就更能表达电影的意思了。
田汉听了连说好,当时,他俩正在咖啡厅喝咖啡,一时找不到纸,田汉便把香烟盒拆开,很快地就写了一首词,聂耳一看,脑海里马上闪现了如万马奔腾一样的音乐旋律。
聂耳接到歌词后,立即开始谱曲。
在谱曲过程中,聂耳与孙师毅、导演许幸之等商量,把原词中“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末尾因旋律的需要,聂耳又在“前进,前进”之后加了“前进,进!”这首歌曲,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抒发了人们反帝爱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
1935年5月16日,《电通画报》第一期刊发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首歌曲在国内外流传更广。
除了在抗日根据地,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
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我国的国歌。
聂耳观后感《聂耳》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以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为线索,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的形象。
聂耳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广为传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在电影中,我最为感动的是聂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更是一个心系人民、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当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歌曲,用音乐激励人们为祖国的解放而奋斗。
同时,他也十分关注人民的生活,用音乐表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在聂耳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不畏强权,不惧恶势力,用音乐作为自己的武器,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斗争。
电影中展现的聂耳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更是一个勇敢、坚定的革命者。
此外,电影中还展现了聂耳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他与女友杨瑞符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动。
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但聂耳始终坚定地爱着杨瑞符,并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真爱的力量,也展现了聂耳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在电影的结尾,我感到有些遗憾。
聂耳在创作完《义勇军进行曲》后不久就离世了,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音乐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认为电影的结尾应该更加突出聂耳的音乐成就和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的伟大和价值。
总之,《聂耳》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展现了一个优秀音乐家的生平和精神风貌。
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聂耳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才华和贡献,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的力量和价值。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对许多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电影聂耳观后感电影《聂耳》是由导演陈凯歌执导,于2009年上映的一部家庭传记片。
该片以20世纪中国音乐家聂耳的艺术生涯为背景,展现了他从青年时期的音乐梦想到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的过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对聂耳的人生和音乐创作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电影以聂耳家族的传奇故事为线索,通过展现他从小立下音乐梦想、进入音乐学院、与家人和师友的情感纠葛、以及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坚持自己音乐理念的艰辛经历,完整地呈现出了聂耳的一生。
首先,电影通过精心搭建的场景以及细腻的演员演技,将聂耳的家庭环境展现得深入人心。
聂耳的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对儿子的音乐梦想持谨慎态度,这给了聂耳坚持自我并超越父亲期望的动力。
而聂耳的母亲则是家庭的顶梁柱,她对聂耳的音乐才华给予了无限的支持和鼓励。
这种家庭背景让我想到了很多中国音乐家在家人的支持下坚持追求艺术梦想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一个人成长和成就的重要性。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聂耳在音乐学院的求学经历。
聂耳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进入了国立音乐学院,但在那里他面临着严格的训练和激烈的竞争。
电影中展现的聂耳在音乐学院的学习过程和与同学的友情深深触动了我。
他们彼此鼓励、互相成长,在困难时期相互支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子,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以及互相激励的力量。
聂耳的创作理念和坚持也是电影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聂耳面临着政治斗争和创作自由的冲突。
他在音乐中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虽然他的音乐被贴上了“敌对”的标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
这种坚持和对艺术的热情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想起了许多在压力下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他们的故事都非常令人感动。
最后,聂耳的经历也让我思考到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聂耳一生追求卓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
他虽然在年轻时就离世,但他的音乐却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人。
这让我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应该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出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物。
聂耳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而聂耳电影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我在最近观看了一部聂耳电影,深受其触动,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这部聂耳电影以其细腻的叙事风格和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中。
影片以聂耳为主线,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音乐家的坎坷成长历程和短暂而辉煌的音乐生涯。
电影以聂耳童年的一幕作为开端,通过聂耳与父亲的对话,揭示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的初衷。
影片将聂耳的成长与社会状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了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困苦。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聂耳的个性坚韧而执着,他对音乐的执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从未放弃。
他的音乐才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赢得了观众的敬佩和感动。
而聂耳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也各自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命运和聂耳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底色。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运用和音乐的烘托,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亲身体验了聂耳的音乐世界。
聂耳用音乐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观众也随着他的音乐沉浸其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相得益彰,每一个镜头都精心构图,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故事。
电影并不仅仅是讲述聂耳一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批判。
通过聂耳的经历,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不公。
在那个充满战乱和空前动荡的时期,聂耳的音乐为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慰藉,成为他们坚持和奋斗的力量源泉。
观看完聂耳电影后,我不禁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聂耳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用音乐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他的音乐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
他的坚持和执着告诉我们,只要对自己的梦想坚守不懈,就能够在逆境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力量。
总的来说,聂耳电影是一部饱含情感和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音乐家的生平的呈现,展现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
聂耳电影简介
影片讲述了音乐天才聂耳的故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聂耳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聂耳电影剧情简介1930年,19岁的聂耳,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离开了云南家乡,来到上海一家商号做小伙计。
当年冬天,商号倒闭,聂耳失业。
聂耳富有音乐天才,弹得一手好琴,但这也无济于事,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一个歌舞班当了一名琴师。
聂耳在昆明的同学郑雷电来找他,鼓励他投身群众斗争的行列中去,使生活发出风云雷电的光芒。
从此,聂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坚持自学,严格要求自己。
在一次上海工人为赈济16省水灾难民的募捐演出晚会上,聂耳与党的地下工作者苏平结识,苏平介绍他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的工作。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沈阳,翌年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得到了上海人民的支持。
聂耳鼓动歌舞班子到闸北去做慰问演出,但抗敌将士们对他们演出的“桃花江等歌舞节目十分厌恶。
内疚的聂耳唱起了“马赛曲,到前线的艺术家感叹地说,要是有中国自己的马赛曲就好了。
聂耳把此事记在了心中。
有感于民族灾难的深重,黄色歌舞班子的没落,聂耳毅然离去,紧握着音乐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
又一年秋天,聂耳在北平参加了文艺界联合大汇演,演出到一半,活动就被反动派禁止了。
聂耳领头唱起了“国际歌,群众齐声响应,用臂膀拉起了人墙,掩护着演员安然离去。
不久,聂耳、苏平要调回到上海工作,他们登上万里长城,极目四望,群山白云,烽火狼烟,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慷慨悲歌之情在胸中燃烧。
聂耳的心底里汇成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庄严旋律。
回到上海,聂耳冒着生命危险,开展了音乐创作活动。
他来到码头工人中间,体验生活,创作了《扬子江暴风雨》中的组曲,并扮演了老王,受到工人群众的欢迎。
不久,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
他创作的歌曲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大路》、《开路先锋》、《新女性》、《毕业歌》、《卖报歌》和《塞外村女》等,给予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成为人民强有力的战斗武器。
党决定派聂耳到苏联深造,临行前他满怀激情为田汉的词谱曲,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号角和武器,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该片结合时代特色和主人公的创作道路,穿插了不少聂耳的歌曲,既服务于主题,又为本片增添了艺术气氛,突出了聂耳形象。
编导选用聂耳的代表性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塞外歌女》、《开路先锋》和《义勇军进行曲》等作为全片的音乐基础,使音乐、剧情、人物思想发展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聂耳的饰演者赵丹以精湛的演技,将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思想、情操、艺术才华予以充分的表现,使这个不朽的形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1960年,该片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传记片奖。
聂耳人物生平童年时代1912年2月14日(农历辛亥年腊月廿七),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
1916年7月17日,聂耳的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立即陷入困境。
后依靠他母亲的努力,通过了医生鉴定的考试,获得正式挂牌给人治病的资格,同时仍兼成春堂制药、卖药的经营,勉强负起全家的经济重担。
1919年,聂耳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初小结业后,因生活艰难,无法按学校的规定缴纳童子军服装费,被迫转学。
求学时代1922年春,进入昆明私立求实小学高小部学习,由于他的成绩优秀,得到减免学杂费的待遇。
他从小就明显表露出对音乐的爱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对当地民间音乐(如滇戏、花灯、洞经调等)开始接触。
热情投入求实小学的课余音乐活动,曾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学生音乐团的指挥等,并曾荣获该校第一号学生奖状。
1925年,小学毕业,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
学习期间热情投入进步学生运动(如参加五卅惨案后援会等),并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等。
在其作文课业中表现出对时事的关注及鲜明的同情劳动人民的观点。
同时,每天晚上参加由法籍教师柏希文所开办的英语学会,进行英语的补习,并向柏氏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积极热情参与校内外的业余音乐活动。
1927年,夏初中毕业。
1927年秋—1928年冬历经三榜考试,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
----结识后来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音乐教师的张庾候,开始随张学习小提琴。
并与其三哥聂叙伦、友人李家鼎等经常在家里进行民乐合奏等活
动。
参加学校里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所组织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开始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读物。
参加由当地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济难会,多次从事给被关押的革命同志进行接济等工作。
参加革命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及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
1928年11月底,出于投入实际斗争的革命愿望,他瞒着家庭报名参加滇系军阀范石生所招收的“学生军,秘密离开昆明,中经越南、香港等地,到达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谓新兵训练。
当年底,离开新兵队,任特务连的上士文书。
1929年3月随军官赴广州,4月8日被该部队遣散,流落广州。
4月中旬,以聂紫艺的名字,考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音乐班,但入学后发现与其志愿不合,即离所。
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乡。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师范,插入原班继续学习。
仍然作为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等活动。
与张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组织九九音乐社。
当年10月,开始参加该校的戏剧研究会所举办的一系列中文话剧
的演出活动。
与其在云南的初恋女友袁春晖结识。
在昆明发生大爆炸后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注意。
在毕业(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险,在其家庭的帮助下于7月10日随云南一商人匆匆逃离昆明,绕道海防、香港、到达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达上海,在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开始没有工资,于8月下旬,才给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
11月,经朋友介绍参加由上海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发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云丰申庄倒闭。
聂耳随即失业,开始四处寻找职业。
创作生涯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
1933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
聂耳于1934年底,聂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现聂耳旧居为民居。
1935年初,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
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去日本学习。
离奇身亡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聂耳电影简介相关文章:1.聂耳墓旅游攻略2.聂耳英文简介3.中国音乐家聂耳介绍4.郑律成的简介。